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生態環境的文章

時間:2022-11-23 20:04:56 文章 我要投稿

關于生態環境的文章

  生態環境(ecologicalenvironment)就是“由生態關系組成的環境”的簡稱,是指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包括人工干預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質和能量)或作用的總和。對此陽光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關于生態環境的文章的相關范文,以供參閱。

  關于生態環境的文章篇(1)

  1新巴爾虎右旗草原生態環境現狀

  目前全旗人口近4萬,其中牧業人口1.5萬,蒙古族人口占79.8%,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據統計,如今新巴爾虎右旗外來人口近10000人,而且已經在新巴爾虎右旗落戶。脆弱干旱的草原環境加上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導致草質變劣及植被覆蓋率下降造成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草原沙化加劇,草原生產力大幅下降,多數牲畜處在半飽狀態下,遇到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事件牲畜會大批死亡等諸多問題,在利益的驅使下夏秋兩季草原上挖藥材的人遍布,嚴重破壞了土壤表層結構,同時也污染了環境。新右旗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探明有金、鉛、錳、鐵等十多種金屬和煤、瑪瑙石、石灰石等非金屬礦藏,并引來大慶油田等公司的青睞,但近幾年因為某些礦山企業的盲目開礦和違法開采造成土地的破壞和植被的破壞,這些企業造成的廢棄物不僅過多占用空間,而且對周圍的水域和大氣也造成了污染,破壞了草原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發展。2011年春季,新巴爾虎右旗草原發生鼠害面積達1350萬畝,占全旗草原的50%,在鼠害重災區,植被稀疏,地表裸露,遭受破壞的草原慘不忍睹。2012年全旗鬧蝗災危及420多萬畝草場,平均每平方千米害蟲數量達400~500只,最高到達700~1000只。我們的草原正加速向毀滅前進,這并不是危言聳聽。

  2人為因素對草原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的原因

  2.1草畜雙承包制度是草原生態環境退化的根源

  自1983年開始內蒙古自治區在全國率先推行了“草場共有、承包經營、牧畜作價、戶有戶養”的草畜雙承包責任制。在人口與草場比例失衡的狀態下,牧民只在自己的牧場上完成日復一日的放牧活動既不科學又不合理。草場承包制限制了四季輪流放牧的可能,這種使草原分片承包,牲畜作價歸戶的“雙包制”使得經營畜牧業和經營草原緊密聯系。牧民承包以后年復一年都在固定的放牧圈里活動,牲畜晝夜啃食同一個牧場,在居民點、臥盤、水井附近出現許多直徑60米至95米的同心圓,平均每個居民點退化105畝至310畝左右的草原“。草畜雙包制”導致草原的不科學使用,牲畜以牧戶為中心每天從定居點至飲水點不斷踐踏和啃食一片草地從而導致了蹄災。同時,這種把草原一片一片圈起來的制度不僅使草原載畜力降低而且加大了牧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最終造成牧民之間的惡性競爭。

  2.2新巴爾虎右旗旅游業對草原生態環境的影響

  截至2014年11月,新右旗共接待游客496191人次,同比增長9.1%,其中接待國內游客473860人次,同比增長8.9%;接待國外游客22331人次,同比增長13.1%。②通過對一個在旅游基地工作多年的同學進行電話采訪了解到,游客進去之前和出來之后的地面狀況完全不同,塑料袋、礦泉水瓶、飲料瓶等滿地都是,加上草原生態系統本身的脆弱性也會對草原植被、動物、土壤產生影響。土壤遭到破壞之后導致其結構的變化,并引發土壤上層植物的大量生長,終將造成動物的遷徙或減少。旅游者丟棄的廢棄物嚴重污染環境,超過了草原生態的承受能力,導致水質和土壤質量變差,環境和旅游之間是既有沖突也能共存的關系,環境保護依托于游客們的環保意識和環保素質。

  2.3過度放牧使草畜得不到平衡發展

  全旗總面積25194平方公里,草原面積3444.2萬畝,可利用草場面積2716.7萬畝。牧業戶3909戶,牧業人口1.5萬人,2006年全旗牲畜總頭數突破205.3萬頭只。隨著人口的增長草原的載畜量已經超過其載蓄能力,新巴爾虎右旗屬于干旱草原,生態系統非常脆弱,而且年降水量少,冬季干冷,夏季炎熱,2010年退化草原已達1208萬畝,占可利用草場的44。5%。過度放牧的大多是外來人口,他們承包本地牧民的草場,大量引進牲畜,短時間內過度使用牧場,破壞了草原生態環境。近年,新巴爾虎右旗牲畜數量愈發增多,對現有的草場容量已經是一個嚴重的威脅,如果不防止過度放牧草原生態系統會遭到破壞,因為牲畜數量的增加,造成草場壓力變大且得不到有效恢復,致使草場退化,也因此引起草原沙漠化的蔓延。

  2.4外來人口過度開采導致草原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2008年至2011年,金山礦業和新鑫礦業為利益所驅使,在新巴爾虎右旗草原上進行非法開采并向周圍排放三廢(廢水、廢氣、廢渣),這些對地表水、土壤、空氣和人的身體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從開發到完成,牧民始終是弱勢群體,不但沒有利益而且還要遭受開采過程中所帶來的環境污染。每年來新巴爾虎右旗挖藥材的流動人口約260人,而且很多人就地搭帳篷過夜,連續幾天不停的采挖,嚴重破壞了牧民的居住環境。2013年7月,公安機關在藥材密集地抓獲數名違法作案人員,沒收作案工具數把,去年新巴爾虎右旗查獲違法采藥人員143人,沒收非法采集的藥材將近1027公斤,過度采挖使草地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3關于新巴爾虎右旗人為因素對草原生態環境影響的對策

  3.1合理利用草原資源

  對草原進行科學地開發利用和建設是保護草原生態系統的重要措施。很多鼠目寸光的人為了眼前利益去破壞草原,如開礦,濫挖,濫櫵,過度放牧等等。2007年旗長白愛軍接受采訪時說過:“牛羊還是太多,還要往下減!”。草原受到破壞就等于廣大牧民的利益也在遭受損害,但光靠他們的力量無法制止這些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相關部門應及時并強力打擊破壞草原的多種行為,促進經濟與生態保護的和諧發展。

  1、制定具體的草原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嚴格執行相關法律,同時應根據破壞活動的程度進行批評或處罰,發現問題應及時整改。

  2、堅持保護是為了利用,利用一定要保護原則。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任何人開發之后都要進行付費,獲取利益之后都要進行補償,開發之前應制定相關的保護措施,堅持保護和開發并行,不能盲目的開發要遵循客觀規律和經濟規律。

  3、嚴格檢查流動人口,禁止其破壞草原。新巴爾虎右旗有眾多流動人口,由于他們對草原的不了解和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被利益所驅使就很可能會造成環境的破壞。2012年全旗投入約300萬元組建了“草原110”,設立多個流動報警點以及固定警務室。必須“治沙止漠,刻不容緩,綠色屏障,勢在必得”。

  3.2從經濟上幫助牧民,減輕對草原生態的壓力

  有效地限制過牧行為實屬不易,在政府的強力管理下過牧活動依然存在。牧民的過牧行為會受到草原監管部門的制止,然而,這會影響到牧民的生計,如果超載被發現監管部門會對牧民進行罰款,雖然有相關的法律政策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相關部門往往只對過牧行為進行罰款了事而對超載現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應當按照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保護和建設,例如從2002年以來惠及牧民的退牧還草補償金約1500萬元,約716萬畝牧場得到休養生息,同時政府投入約1460萬元有效的控制了10多萬畝草場的持續沙化局面,制造并投入使用移動篷車近400輛,棚圈近600座。

  3.3合理控制外來人口持續增長

  外來人口的增長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牧區的平衡發展,新巴爾虎右旗在1990年總人口近2。5萬,1997年總人口3萬,現在全旗人口近4萬人。不有效合理的控制外來人口的持續增長會給新巴爾虎右旗以后的發展帶來阻礙和困境。新巴爾虎右旗現在的常住人口為26420人,總人口近4萬,外來人口近10000人。人口的增長及不可持續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造成了牧民賴以生存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的浪費。應把控制外來人口持續增長的工作重視起來。

  1、充分認識人口增長給有限資源帶來的困境。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對周圍環境和資源的需求量就會不斷加大,這不利于草原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應當從長計議使有限資源科學搭配人口數量,鼓勵牧民有效利用草原資源。

  2、禁止外來人口進行養殖活動。現今外來人口對草原的使用主要是代放牧,他們從牧民手里購買牲畜之后讓牧民代放,間接地使用草原,加大了草畜矛盾。

  3、成立戶籍制度改革小組,通過合理的戶籍制度改革,有效控制外來人口的持續增加,加快建立外來人口動態監測長期工作機制。

  3.4保護草原旅游資源環境

  選擇科學的開發利用模式,明確旅游資源與市場需求相互平衡原則,要顧及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可承受能力等。現在的旅游業和消費文化對當地生態環境的沖擊力很大,必須采取適當措施保護草原旅游環境。

  1﹑發揮政府的管理作用。政府在旅游環境和資源管理上進行戰略性調控,使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并肩而行,確保旅游資源的長效利用。

  2﹑創新草原旅游資源的管理體制。要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增長效益及可持續發展管理體制創新是必由之路。通過政府部門的扶持和引導使開發資源的各種要素得到最優配置,草原旅游的開發要與生態平衡的維持及自然保護結合起來,促進旅游地環境的良性發展。

  3﹑讓居民參與旅游開發管理。讓他們意識到在不破壞草原環境的前提下民族特色旅游資源可以帶來一定收入,并使其建立與旅游管理目標統一的價值觀,基于這種對資源價值新的認識,使積極參與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和草原特色文化的保護計劃成為一種自覺的行動。

  關于生態環境的文章篇(2)

  一、文化、文明與生態環境

  所謂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社會都有與其相應的文化,并隨著社會的演進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過民族形式的發展,形成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歷史的延續性,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連續性是文化發展歷史延續性的基礎。文化的傳播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區域環境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從文化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看,文化是人與生態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 文化是在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的認識與改造過程中發展和創造出來的。美國著名人類學家摩爾根把文化的發展分為七個階段,即低級蒙昧社會→中級蒙昧社會→高級蒙昧社會→低級野蠻社會→中級野蠻社會→高級野蠻社會→文明社會。每個文化階段的標志是與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密切相關的。如在人類文化的低級蒙昧社會階段,人類生活在原始的生態環境中,依靠野果為生??文明社會始于表音字母的發明和文字的使用。由此可見,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正是和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利用與改造同步的。在人類與自然的對立統一關系中產生和發展了文化。因此,在人類文化的進程中,無一不包括了生態環境的因素,也無不打上了生態環境的烙印。

  總體看,人類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是由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和科學文化三個層次組成的。不同歷史時期以不同的文化層次作為主流,并以此成為特定時代文化的主要特征。其中,自然文化是人類進入社會生活時的第一文化,也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基礎。在人類文化發展的初期,人類的祖先在自然文化上表現出驚人的一致性,這就是原始的圖騰文化。人們崇拜動植物、山、水、風、雨等自然現象,視其為神的化身。因為當時的人類十分脆弱,居住區域有限,對自然一無所知,根本沒有能力改造自然,只能被動適應自然,這也就決定了原始的文化只能是自然文化。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居住區域逐步擴大,對生態環境的了解加深。生態環境的差異和人類適應能力的增強,使自然文化的差異逐漸增大,導致文化發展的隨機漲落與分異,使人類社會從部落向民族形態逐漸演化,從而奠定了民族文化的基石。民族文化的產生,民族的語言文字的出現,使民族文化漸趨成熟,形成了絢麗多彩、風格各異的民族文化,構成了人類文化史上燦爛的篇章。科學文化植根于自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它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隨著人類利用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和各民族之間交流的加強,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和科學文化相互融合,兼容并蓄,產生了更加絢麗多彩的先進的人類文化,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二、文化與文明的生態學涵義

  從生態學的角度看,文化是指人類對環境的社會生態適應。 由于人類具有明顯的自然與社會雙重屬性,作為生物的人,對環境的生態適應使人類產生了不同的人種,在體質形態及生理、生態等特征方面出現了差異的人群。作為社會的人,以不同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自己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來實現對環境的社會生態適應,從而形成了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和科學文化三個層次組成的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不同歷史時代以不同的文化層次作為主流,并以此成為特定時代文化的主要特征。

  人類之所以能夠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壯大,關鍵在于人類具有文化。人類通過文化的傳授和知識的共享,一代又一代地傳遞,這就是文化的生態適應性。由于文化的進化而導致了整個人類社會的進化。由于有了文化,人類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因此,從生態學的角度看,文明是指某一地域文化對生態環境的發展過程。人類用文化來適應生態環境,也用文化來改造生態環境。環境與文化的協同進化,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繁榮、發展。但如果某一文化的發展過程與生態環境不協調,就會引起生態危機、資源耗竭等問題,當人類最終無法用文化來適應新的生態環境時,必將導致文化的退化和文明的衰亡。

  三、對人類文明興衰的'反思

  有人曾用這樣一句話來勾畫人類歷史進程:“文明人跨過地球表面, 足跡所過之處留下一片荒漠”。這種說法雖然有點夸張,但用它來形容某些文明的消失,卻是非常生動形象的。今天,人類已經踐踏了自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大片土地,這正是人類文明不斷從一處移向另一處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若干古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

  1.巴比倫文明的衰落。公元前3500年, 蘇美爾人在兩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的下游,即美索不達米亞,現今的伊拉克建立了域邦,這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它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文字的社會,時間約在公元前3000年。使用文字的同時,蘇美爾人在幼發拉底河流域修建了大量的灌溉工程。這些工程不僅澆灌了土地,而且防止了洪水。巨大的灌溉工程網提高了土地的生產力,使數百萬的人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去從事工業、貿易或文化活動,他們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巴比倫文明。

  然而,經過1500多年的繁榮后,到公元前4世紀輝煌的古巴比倫文明卻衰落了。如今在當年古巴比倫城池的廢墟上,除了荒漠和鹽堿地,再也找不到當年古文明的恢弘氣勢。究竟什么是導致巴比倫文明消失的生態學原因呢?

  巴比倫文明從人類利用水——灌溉開始, 以不合理的灌溉所造成的土地鹽漬化和灌溉渠道淤積的嚴重后果而告終。蘇美爾人對森林的破壞,加上地中海氣候冬季傾盆大雨的沖刷,使河道和灌溉渠道的淤積不斷增加,人們不得不反復清除淤泥,甚至重新挖掘新的渠道,爾后又無奈地將其放棄,這樣的不良循環,使得人們越來越難將水引到田中。與此同時,由于蘇美爾人只知道灌溉,不懂得排鹽,其結果使美索不達米亞的地下水位不斷上升,給這片沃土披上一層厚而白的鹽結殼,正如當時的文字記載的“earth turned white”。土地的惡化,使美索不達米亞蔥綠的原野漸漸枯黃了,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惡化,使文明的“生命支持系統”瀕于崩潰,并最終導致文明的衰落。歷次朝代的更迭,都沒能恢復土地的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惡化狀況,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永遠地淪為一個人口稀少的窮鄉僻壤。如今伊拉克境內的古巴比倫遺址,已是滿目荒涼,只有沙漠、鹽漬化土地。

  2.瑪雅文明的消亡。中美洲低地叢林的瑪雅文明最早出現于公元前2500年。 其后到公元前450年,人口一直在穩定地增長,聚居地的面積和建筑結構的復雜度也越來越大。這是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其文明的成就反映在他們對宇宙的認識程度,城市、建筑的藝術設計和獨特深奧的瑪雅文字方面。這樣一個偉大的文明后來卻突然消失了。第一個鼎盛時期的瑪雅文明大約在公元900年時神秘消失;第二個鼎盛時期出現于兩個世紀以后,在原地址以北250km,也在十五、 十六世紀前后突然消失了。

  從瑪雅文明消失的原因來看,早期瑪雅文明的基礎, 據估計, 是一種“swidden agriculture”系統,即每年12月至來年3月的旱季用石斧清除一片林地,在雨季來臨之前用火燒,然后種植玉米和大豆,秋季收獲。開墾的土地在使用幾年后,因肥力下降和難以清除的雜草侵入而被撂荒。應該說,這種農業系統在熱帶地區非常適宜,生產力也很穩定。但因廢棄的土地必須等到地力恢復,叢林再生后才能再次使用,這段時間一般需要20年或更長。所以,大片的土地只能維持一小部分人的生活。然而據考古證實,當時整個瑪雅低地叢林中生活的人口最高接近500萬,如此龐大的人口對其生存的土地來說,顯然不可能依靠“swidden agriculture ”系統來維持。據最近考古發現,后期瑪雅社會已經產生了集約化程度很高的農業系統,這種系統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對土地的治理上:在坡地,清理叢林后,土地被壘成了臺地以防止水土流失;在低地采取網格狀的排水溝,不僅可以排除洪水,而且可以利用溝中的淤泥來抬高地表。當時瑪雅人主要的作物是玉米、大豆、棉花、可可等。但是,熱帶雨林地區的土壤侵蝕非常嚴重,在這種地區,一旦森林覆被破壞,土壤也就隨之流失了。而農業用地、木材及燃料的需求,使森林消失不可避免;與之相關的是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高,造成低地和溝渠的淤塞,地下水面抬高。此外,土壤有機肥補充不足,環境及資源惡化直接導致農業生產力下降。公元800 年食品生產開始下降,糧食短缺和戰爭頻繁,導致高死亡率使人口銳減,城市逐漸變成廢墟,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毀滅了。

  3.撒哈拉文明的消亡。撒哈拉原來是生命的綠洲,那里曾是一片雨量充沛、 河川涌流、溪澗潺潺、草木繁茂的千里沃野。那里曾有人類定居,并為后人留下了珍貴的石刻和巖畫。這些石刻和巖畫,以生動寫實的風格,向后人描繪了5000年前撒哈拉水草豐美的草原環境。如今撒哈拉早已失去昔日的綠洲風采,成為滿目凄涼的大沙漠。因為這塊沃土原有的水分平衡遭到無情的破壞。滋潤這塊土地的“季風雨”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遷,而人類燒荒林地、過度放牧等自毀家園行為,最終導致了沙漠的形成。現在,沙漠仍像死神一樣以每年6km的速度吞噬著中非的沃土,那里的人們依舊延續著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破壞生態環境中水資源平衡,無節制地消耗森林、過度放牧,他們似乎未意識到,他們仍在繼續撒哈拉的悲劇。

  4.絲綢之路沿線文明的衰亡。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可拉瑪干沙漠南部,曾是中國歷史上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那里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灌溉農業,公元前2 世紀張騫出使西域時,看到不少沙漠中的城郭和農田。此后,西域廣大地區統一于漢朝中央政府管轄之下,發展屯田,興修水利。作為西域交通要道的絲綢之路南道所經樓蘭、且末、精絕、渠勒、于田、莎車等地均有很發達的農業。到了唐代,農業更為發達,《大唐西域記》詳細記載了焉耆、龜茲、莎車、于田等地的農業盛況。古樓蘭王國以樓蘭綠洲為立國之本,歷經數個世紀,曾經繁盛一時。而今天,沿昔日繁華的絲綢之路掠過,古代的大片良田已淪為流沙,古城廢墟歷歷在目,曾經浩瀚的羅布泊已經干涸,樓蘭等綠洲已淪為不毛之地,絲綢之路沿線古文明已湮滅于荒漠的吞噬下。

  絲綢之路沿線古文明的消失,固然與氣候變干、降雨量減少、冰川融水萎縮、河流斷流、水系改道等自然因素的波動有關,但土地的過度開墾、生物資源和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天然植被的破壞以及頻繁的戰爭等人為因素,加劇了土地鹽漬化、水資源的耗竭和環境退化,這是導致絲綢之路沿線古

  四、人類文明中心變動的啟示

  人類,無論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都是大自然的子孫而不是自然的主人。人類如想保持相對于生態環境的優勢,就必須使自己的行為符合自然規律。人類征服自然的企圖,通常只會破壞自己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一旦生態環境受到破壞,人類的文明也就隨之衰落。任何一個文明社會存在的基礎,都在于一個持續的“生命支持系統”,文明得以持久延續與發展的關鍵是保持了養育人類的土地的可持續性。

  上述幾個古文明衰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地資源被破壞了。這些古文明衰亡的教訓表明,某一區域的社會文化與生態環境組成了一個具有一定結構與功能的自然—社會—文化復合生態系統,文明則是該系統的一種動態平衡的時空狀態。在該復合生態系統中,人類通過文化對環境產生生態適應,并達到一種動態平衡,而文明則是某一文化對地域環境的社會生態適應的全過程。當支撐某一文明的生態環境發展變遷,人類可以通過文化的進步與更新,主要是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進步適應新的生態環境。隨著文化的發展與進步,文明得以延續與發展。反之,當原有的文化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生態環境,并缺乏進步與更新的動力時,變化了的生態環境已經支撐不了這一區域文明的時候,文明便衰亡了。換言之,古文明衰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破壞了他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和環境基礎。古文明消失的教訓值得人類對長期以來沿襲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模式進行深刻的反思,今天日趨嚴重的生態危機已向人類敲響了警鐘。因此,從可持續發展戰略高度看,人類只有徹底摒棄以破壞環境、過度消耗資源為代價的傳統經濟模式,建立一種新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經濟模式,即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構建一種全新的生態文明社會,才能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與地球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關于生態環境的文章篇(3)

  森林面積的銳減、大氣的污染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已嚴重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經濟的發展。加強環境的'保護,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措施。

  覆蓋地球陸地面積曾達三分之二的森林,呵護、哺育了成千上萬的生命,其中就有人類的祖先。在遠古時期,人類祖先棲居森林之中,以森林抵御寒風,依靠森林發展了人類文明。

  而到了今日,全球的森林覆蓋率已不足27%,而且森林面積仍然在減少中。土地荒漠化日趨嚴重,全球有12億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脅,其中1.35億人在短期內有失去土地的危險等一系列問題。

  植樹造林不僅能有效改善生態環境,使我們的居住環境變得更加美好,同時還有巨大的生態效益。以日本為例,日本全國森林覆蓋率達65%,為此,森林土壤年貯水量達2300億噸,森林防止泥沙流失57億立方米,棲息鳥8100萬只,提供氧氣5200萬噸,吸收二氧化碳6900萬噸。僅這幾項森林生態效益的價值能相當于日本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3.8%。

  現代工業飛速發展,各種污染日益加劇,保護環境這個問題是否值得關注?如果不值得,這個地球就加劇毀滅,如果值得,那人類為什么不停止自己的惡行呢?


 

【生態環境的文章】相關文章:

保護生態環境文章04-04

銷售文章勵志文章11-26

夢想文章勵志文章11-26

高考文章勵志文章04-03

踏青文章-描寫踏青的文章-關于踏青的文章11-27

水果文章-關于水果的文章-寫水果的文章11-27

桃花文章-描寫桃花的文章-關于桃花的文章11-27

松樹文章-描寫松樹的文章-關于松樹的文章11-27

手指文章-關于手指的文章-手指的文章的啟示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