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者優秀文章
優秀閱讀的文章,常常會在不經意間就敲醒了我們,因為文章故事也是生活的另一面鏡子。我們的生活,其實也常常被作為文章的靈感。這也正是優秀文章為優秀的原因,因為有真實性,能引起共鳴。下面就有陽光網小編為大家整理讀者優秀文章的相關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讀者優秀文章篇(一)
我們被這個世界改變了太多
那天某網站的編輯給我送點東西過來,一個女孩大老遠跑過來又正好趕上飯點,我就順便請她吃頓晚飯。挺樸素一個女孩,說說笑笑半個小時就吃差不多了。結賬的時候,她挺認真的看著我問:“哥,剩下的菜我能打包么?”
我一愣,問:“打包剩菜干啥啊?你喜歡吃啥,我再給你買點唄。”
她:“不用,不用,這不我男朋友還沒吃飯呢么。”
在外面吃飯還能想到自己男朋友,這么質樸的女孩現在不多了,我:“你管他干啥啊,讓他自己吃唄。”
她:“今天這不好幾個菜都沒怎么吃么,挺好的,就當改善伙食了唄。”
我:“……你真是夠意思。”聽著這話,真有點感動。
她繼續說道:“哎,那咋辦呢,在外面打拼不容易,倆人就得相依為命嘛。”
送走這個編輯后,我不禁思考起來,我認識多少女孩,畢了業之后從小城鎮來到北京,在高檔的辦公樓里坐著白領的工作,不能再是大學時穿運動服背書包的樣子了,要盡快融入到新的環境。她們接受能力適應能力非常之強,不過兩三年的時間,就完全看不出曾經的樣子了。精致的妝容,拎著LV的手包,拿著iphone,各種名牌堆砌在身上,也學會抽煙喝酒逛夜店了,談笑間都是最時尚最潮的話題,夾雜著英文日文京片子,一股濃濃國際大都會精英范兒。
光鮮的往往是表面上的東西,真實場景也許是這樣的:在散場之后,她們打車回到合租的老公房里,躡手躡腳的鉆回自己的房間,地上橫七豎八的鞋,沙發是堆滿換洗的衣服,桌子上還有吃剩盒飯的泡沫盒子,疲憊了一天的女孩隨手把包往床上一扔,衣服不脫妝不卸在床上刨個坑,呼呼就睡了。即使工資不高,生活很艱苦,但是也要把自己偽裝的和周圍的人一樣,至少看起來不能比別人差。
我有次在一個聚會上和一個女孩聊了半天,叼著煙卷一口京片子,我以為她是北京人呢,后來一問才知道是我老鄉。
我問她:“你來北京多久了?北京話說這么溜?”
她:“一年多。”
我:“……”
她:“哎,哥,這都是沒辦法啊。我跟你講,我原來不抽煙,工作做的比別人差點,后來才知道,那些資深的老員工在聊創意的時候都是在陽臺上邊吸煙邊談的,你說我能在旁邊干杵著么?同樣啊,說北京話,客戶對你的信任度就高,你要整一口方言試一試,嘖嘖。”
這真是一個再普遍不過的現象了,要想融入周圍,有時候就必須要改變自己,這種改變不單單體現在語言、打扮、行為習慣,而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更包括了一個人的思維方式。
一個小城鎮的人剛剛來到這個陌生的城市工作,會有很多看不慣和不適應的地方,受本地人的排擠、融不到老員工的圈子、囊中羞澀無法和其他人一樣去購物……甚至會有人白你一眼兒,罵你一句:土鱉,太多太多的困難會讓你覺得周圍的人太勢力了,太冷漠了。這城市里仿佛充斥著浮華和虛榮,你甚至會厭惡身邊的每一個人,但是,你無法逃避,這里雖然看不到希望,可回到家鄉小城鎮沒有背景就意味著絕望。堅持,學著身邊的人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努力融入到各種圈子里、發了工資和同事去掃街……最好再學幾句正宗的北京話“您吶”、“你丫的”、“你大爺”……慢慢的也就和周圍的人打成一片了,可以在地鐵站給外地人指路了。再過三五年,看著剛來的畢業生,你臉上會笑嘻嘻的和他打招呼,但是心里會嘀咕一句:怎么這人這么土鱉啊!恭喜你,你變成了你當初討厭的那個人,說明你已經融入到這個城市了,至少看起來是這么回事。
在城市里,每個人無時無刻都在接受著改造,沉默寡言的人變得侃侃而談;節衣縮食的人變得揮金如土;誠實守信的人變得背信棄義……殘酷的競爭,稀少的資源,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每個人不得不被改造的物質又現實,這是城市生活的基本法則。同樣,在接受改造的同時我們又在改造著別人,他們可能是我們的學弟學妹遠房表親,我們用自身的經歷和經驗教育教導著他們。說的時候還神采飛揚,像一個智者在向弟子傳授著自己的智慧一樣。
一波又一波的年輕人涌入到城市里,貢獻著體力、腦力的同時消耗著自己的青春和身體。白天忙忙碌碌的工作創造GDP,夜里燈紅酒綠,歌舞升平拉動著消費。在家鄉來旅游的朋友面前象個導游,在一紙戶口面前又象個虔誠的信徒。
我們不得不承認,城市和人都有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但究竟是城市改變了人,還是人改變了城市?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也許大多數人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只能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拼搏,拼一套房子一輛車一個戶口……
讀者優秀文章篇(二)
又到風箏放飛時
冬去春來,藏匿了幾個月的暖暖和風,又靜悄悄的光臨人間。經過它的吹拂,大氣清新,樹梢染綠,湛藍的空中,一只只風格廻異,色彩斑斕的風箏,在一條條隱隱可見的細繩牽扯下,展翅飛翔。這些經過人們加工而成的空中之物,狀若蒼鷹,美如蝴蝶,靈巧似燕,借助強勁的風力,時而扶搖直上,沖擊凌空;時而搖頭擺尾,舞姿蹁躚;時而高上高下,勢態萬千。而那些立于地上、昂頭仰視的人們,望著這幅靚麗的美圖,都從心底發出歡樂的笑聲。
這是一幅地道的“風箏鬧春圖”,是一道文明、和諧社會生活的生動場景。
看到這些,筆者不由的回憶起幼時玩弄風箏的情景。那時,由于日子過的非常艱難,每逢到了“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春天,盡管孩子們多么喜歡風箏,是誰也買不起的。沒辦法,唯一的方法就是纏繞著家長們自作一個風箏。有的找來幾張廢舊報紙,有的買回兩張紅紙或者毛頭紙,再從拾柴的竹筢子上拽下幾根竹條,然后放在火上烤柔軟后,按照風箏的樣式就扎了起來,糊上紙以后,系上從媽媽線笸籮里偷來或者要來的線繩,就可以拿到寬闊的大地上,乘著吹拂的春風,去放飛了。這些風箏,盡管飛得不高,也無多少樣式,并且很不耐久,放上一段時間后就會被風吹破,但是,這畢竟滿足了當時的心愿,玩弄起來,照樣是歡呼跳躍,盡興而歸。
風箏,別看它不是什么高科技產物,卻有著不非尋常的歷史淵源,它見證了歷史的發展與變遷,顯示了階段社會的文明進步和文化底蘊。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最早的哲學家墨翟就成了風箏的發明人。據《韓非子·外儲說》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他“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簡言之,就是說墨子憑著自己的想象,潛心研究,用了三年時間,終于用木頭制成了一只木鳥。此鳥飛上天以后,雖然只飛了一天就壽終正寢,但這只“木鷂”就成了中國最早的風箏,墨子也就成了制作風箏的始祖。在歷史的進程中風箏很快被人們用于測量、傳遞信息、飛躍險阻等社會生活、軍事管理諸方面。到了漢代,由于造紙業的出現,風箏改由紙糊,技術很快傳入民間,成為平民百姓們的娛樂玩具。到了宋朝以后,隨著國際交往的增加,中國的風箏又流傳到世界各地。先后傳到日本、朝鮮、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西蘭和阿拉伯、西歐等國家。明代以后,民間開始涌現扎制風箏的作坊,把這個行當演變成商業行為。有的藝人以此賺取利潤,而有的則是為了養家糊口。清代以后則達到鼎盛階段。
風箏,作為中華文化的象征,歷代文人墨客多有對它的誦吟。-唐朝詩人高駢寫道:“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北宋丞相寇準也寫道:“碧落秋方靜,騰空力尚微。清風如可托終共白云飛。”-明代文人徐謂在《風鳶圖詩》中說“江北江南低鷂齊,線長線短回高低。春風自古無憑據,一伍騎夫弄笛兒。”-著名詩人鄭板橋也有詩曰:“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飛彩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
世道滄桑,風云變幻。隨著社會的發展,風箏也在與時俱進之例。當你漫步在街上一隅之時,就會看到那些販賣風箏的商店和商販,面前擺滿各式各樣、形態不一的風箏,什么傘布風箏、微風風箏、夜光風箏、三角風箏、動物風箏、電子風箏、仿真風箏、飛機風箏等等,真是目不暇接,陸離光怪;當你迎著和煦的春風,緩緩行走在城外寬闊的公路上時,就會發現,麗日晴空之中,五顏六色、別具一格的風箏,在爭奇斗艷,競相飛舞。這種情景,絕非我們年輕時代所比擬,絕非我們少兒時代所想到。小小的風箏,折射著社會的進步,映趁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達,顯示著人民生活的富庶與安康!
飛吧,五彩斑斕的風箏,放吧,無憂無慮的人們。當日后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滿的時候,相信這些小小的風箏,會發展的愈加妖嬈多姿。
讀者優秀文章篇(三)
小院櫻桃樹
我家的小院有幾棵櫻桃樹,隨著和煦春風的搖動,樹上的枝枝杈杈萌發出一片一片的綠葉,繼而,一朵朵的白色艷麗小花,爭相綻放,不斷開來。將一棵棵不算太高的櫻桃樹,裝扮的銀花招展,鑲白掛玉,在片片綠色點綴下,很是嬌艷璀麗。輕風吹過,陣陣幽香撲鼻而來。不知何處飛來的小蜜蜂,它們或在花心吸吮,或在葉尖飛舞,或在空中追逐,更給這清新淡雅之處,憑添了一筆“枝頭春意鬧”的美景。過去曾有人吟出了“櫻桃花萬樹,春來想灼灼”的詩句,現在面對此景,大有“詩從景來”之感觸。
花開幾日,好景不長,在人們欣賞櫻桃花尚未盡興之時,它就匆匆結束了一年中的歷史使命,凋謝枯萎,花瓣脫落。當然,這并非不是一件好事,在小花凋謝時間不長,很快就露出了剛剛孕育而成的一個個小櫻桃。小櫻桃實在不大,狀如米粒,形似圓錐,在逐漸放大的葉片掩映下,悄無聲息的生長。它們雖脫去了艷麗的盛裝,卻有了豐厚果實的雛形;雖不如小花那么引人注目,卻給人帶來收獲的喜悅。就在天氣日漸暖和,時近小滿節氣之時,枝杈上的櫻桃,終于成熟了。難怪清乾隆七年,洛陽知縣龔松林在櫻桃成熟季節游覽櫻桃園時,,情不自禁地作詩描寫贊美了那里的迷人景色:“雨飛新綠嫩,風動野花香,赤玉妝盈村,紅珠摘滿筐”。
在櫻桃處于雛形之時,外形基本一致,到了成熟之際,就分為紅白兩種。紅的晶瑩剔透,樣似瑪瑙;白的素雅高潔,不啻珍珠。它們園中透亮,亮中放光。 密密匝匝,擠成一串,似沉甸甸的谷穗,將枝條彎彎的壓下。對它們賦予“如珠未穿孔,似火不燒人”的贊譽,并不為過。長于旁邊的綠葉,郁郁蔥蔥,兩者搭配,相得益彰。放眼一看,實是令人心生醉意、滿口生津。凡經過此地的人,無不伸手摘下幾顆,放進嘴中加以品嘗。櫻桃的味道實在太美了,又酸又甜。它們雖沒有楊梅、柑橘那樣的酸度,食后卻有著令人咂舌稱奇的味覺;雖沒有蘋果、桃子那樣的甘甜,食后卻有著欲罷不舍的戀意。我敢斷言,縱是誰來此地,都會流連忘返!
櫻桃,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青睞。由于那時沒有現代這樣的科學技術,任誰也沒有閑工夫研究它們的營養成分,什么維生素C、E,什么微量元素鈣、鎂等等,一切都無所知。有的倒是諸多文人墨客的吟詠。唐代詩人杜甫,在四川落難之時,偶爾吃到了櫻桃,大概他在以前沒見過,至少沒有吃過這么好吃的小果,就借詩大發感慨,揮手寫下了“西蜀櫻桃也自紅,野人相贈滿筠籠。數回細寫愁仍破,萬顆勻圓訝許同”的詩句。后蜀宰相馮延,到有閑情逸致,在一個夏季初始,來到了櫻桃園賦閑,見到滿園如火、垂涎欲滴的紅色櫻桃,頓時詩興大發,立即取出紙筆,揮毫寫下了“小堂深靜無人到,滿院春風。惆悵墻東,一樹櫻桃帶雨紅”的名句。 南宋詩人范成大,可能到達櫻桃園中的時間較早,在看到櫻桃園內繁花似錦的美景,立即手癢心撓,不由自主地留下了一首《櫻桃花》詩:“借暖沖寒不用媒,勻朱勻粉最先來。玉梅一見憐癡小,教向旁邊自在開”。不僅這些文人如此鐘情櫻桃,就是一些帝王將相也不例外,因為他們也喜好櫻桃的魅力,也愛品嘗這小巧玲瓏之佳品。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吃完櫻桃之后,也酸出了詩意,隨手寫下一首《賦得櫻桃》的詩:“華林滿芳景,洛陽遍陽春。朱顏含遠日,翠色影長津。喬柯囀嬌鳥,低枝映美人。昔作園中實,今為席上珍。”
這些詩詞 ,且不說是否上乘之作,還是不是平庸之文;也不論出自誰手和當時具有什么心情,距今都有數百年乃至千年以上,全是對櫻桃花果的贊頌。這些贊頌,既體現了我國人民對櫻桃的鐘情,又反映了櫻桃在人們心目中的價值。在我國北方的春末夏初,人們在市場上見到的水果,多是隔年保存下來的產品,要想吃個新鮮,實在難以辦到。而此時下來的櫻桃,正好補充了這一缺陷。這些,恐怕就是人們青睞它的緣故吧。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經過科技人員的改良嫁接,將原本個頭嬌小、皮薄核大的連株成長的櫻桃,已經培育成單株生成的大紅櫻桃;由原來的零零星星的栽植,到成片滿園的經營,其經濟價值不知上升多少倍數,這不得不說是時代的進步。
【讀者優秀文章】相關文章:
讀者文章摘抄04-02
讀者精選文章04-02
讀者情感文章04-02
讀者文章加點評04-02
讀者中感人的文章04-02
朗讀者勵志文章12-03
讀者勵志短文章04-06
讀者的最新文章04-02
讀者文摘經典文章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