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愛情是霧理想是燈優質美文欣賞
羅伯特麥基說過,一個好故事應該能用一句話來概括。對于《早春二月》,我想應該是這樣的:男主角離開城市來到江南水鄉教書,遇到同門師兄的遺孀遺孤,同時與朋友的妹妹相互傾心,最后遺孀受不了喪子之痛和閑言碎語自殺,男主角負疚遠走他鄉。
電影開始的前10分鐘,對于交代故事情節、人物關系非常重要。電影一開始,是一段透過船艙窗戶的鄉村,粉墻黛瓦。鏡頭拉遠,蕭澗秋的視線也從窗外拉回了艙內。我們很容易了解,這個故事發生在江浙水鄉,男主角是很符合那個年代審美的知識青年,濃眉大眼,憂郁性感。他走到甲板上透氣,低頭撿起一個橘子,遞給跟過來的小女孩。小女孩第一句臺詞就表明了家境,借鄰居老太之口,又補充了一些細節。我想這個時候,蕭澗秋已經開始同情這個家庭了。
路上,蕭澗秋和老朋友聊起了過往。他在城市漂泊了大半輩子,走遍大半中國,言語中透露疲憊,給我們一種逃離、歸隱之感。蕭澗秋來到小鎮,是受人之邀成分居多,還是自愿離開渴望新生活之多呢。我們大概能猜到,是后者。那么這個小鎮是蕭澗秋渴望的烏托邦嗎?于是,老友陶校長很善解人意的說,所以我就不愿意出,小小的芙蓉鎮,才是世外桃源。講到這里,蕭澗秋一定覺得,來對地方了。但陶校長馬上又說了一句,小鎮人少,來了一個外鄉人,就會引起大家的注意。或許校長只是在陳述客觀的現象,蕭澗秋和我們一樣,聽到這里也只是不置可否。然而就是這句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社會環境,一個看似簡單淳樸的小鎮,卻是熟人關系的社會,也為后續事情的發生奠定了輿論基調。
乍看電影,很容易聯想到《小城之春》,但和《小城之春》人物關系相比,《早春二月》人物更多,關系更復雜。
蕭澗秋愛文嫂嗎?他更像拯救者一般。中國古代文人的俠客意識在這里又一次得到展現。文嫂是蕭澗秋師兄的遺孀,蕭澗秋對他很是崇敬。所以,對于文嫂,蕭澗秋既有道義上的憐憫,也有理想上的繼承。然而對于這種拯救者的行為,陶嵐卻一清二楚。所以她一陣見血的指出,這不是愛,是同情。蕭澗秋何嘗不清楚這其中的情感。于國,蕭澗秋空有報國之志,卻無能改變半分,但對于文嫂,想幫助她卻是力所能及之事,尤其文嫂此人,又和他本身遠大的志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幫助文嫂,娶她為妻,也是他繼承師兄偉業、自我實現的一部分。
蕭澗秋愛陶嵐嗎?陶嵐是一個新社會的女性,性格活潑,不拘禮節,渴望新知識新思想,渴望突破傳統束縛。蕭澗秋符合她全部的想象。而蕭澗秋在這樣一個封閉壓抑的小鎮,看到陶嵐這樣一個叛逆又帶有理想主義特質的新女性,很難不為之心動,但同樣,相對于男女之情,蕭澗秋對陶嵐的感情更像親昵的戰友一般。兩個人都能從對方身上得到啟發,兩個人的思想也在不斷交融中激起火花,但是思想的密友和愛人還是有所區別。愛情是籠罩這對青年的霧,理想才是其中的明燈。
對于采蓮,蕭澗秋卻毫不掩飾喜愛。孩子是最有可塑性的,蕭澗秋帶采蓮上學,教她許多道理,希望她能成才,好像已經把采蓮當做自己理想一般。蕭澗秋愛護采蓮,更是深愛著自己的理想。
所以蕭澗秋愛著的,最終還是理想。但理想主義者總逃不掉悲劇。蕭澗秋也不例外。悲劇在他受過良好的教育,渴望改變社會的愚昧狀態,投身教育,卻難以施展。悲劇在他善良猶豫的性格,陶嵐、文嫂、采蓮,他一個都不想傷害,卻也因此遭受非議,一個自殺,一個失母親,一個失了愛情。悲劇在他孤高的品格,注定無法融入大眾,注定要回到漂泊的狀態中。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一生注定要與孤獨為伴,但他對信念又是那樣堅定,他痛苦、猶豫,但還是堅定的走回了理想這條路上。
愛情是霧,理想是燈。
【愛情是霧理想是燈優質美文欣賞】相關文章:
我的理想美文欣賞04-11
夜深一燈明美文欣賞12-09
愛情美文欣賞12-09
分享治理霧霾的經驗美文欣賞04-09
愛情列車美文欣賞12-09
花與愛情美文欣賞12-09
珍愛愛情美文欣賞12-07
美文欣賞:愛情買賣12-07
《感謝愛情》美文欣賞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