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的奇跡》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教育的奇跡讀后感范文
樸實無華的封面上,《教育的奇跡(十八個刻骨銘心的教育故事)》吸引了我的眼球。這十八個教育故事如何刻骨銘心地進入讀者的內心是我亟待了解的內容,同樣身為教育者的我也很想知道那一個個教育奇跡是怎樣創造出來的。
翻閱目錄,知道這十八個故事被分成了四篇,分別是家庭教育的奇跡;教師的教育奇跡;自我教育的奇跡和學校教育的奇跡。這四種分類對我們這樣從事幼教工作的教師來說,里面肯定會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如饑似渴地,我扎進了“書海”中……
書中每一個故事都那么激勵人心,讓人心潮澎湃:我們如何更貼切地對家長提出合理的建議;如何讓自己獲得更多、更高的提升;如何配合學校,共同為學校的各項建設盡力,這一切都有值得借鑒的內容和實例,這真是一本好書啊!而那么多故事里,“教師的教育奇跡”中五個故事更讓我感慨萬千。在里面,除了“沙利文老師和海倫·凱勒”的故事略有耳聞,其他四個都非常陌生。有幸,我再一次“認識”光明使者“沙利文小姐”,她的“通過生活本身學習”的教育,使海倫“有了學習語言的鑰匙”,開了眼界,生活變得充實、美滿和有價值。聯想到處于3——6歲階段的幼兒,他們許多經驗都來自于親身的體驗和實踐。《綱要》和《指南》也非常重視幼兒體驗習得的經驗,如果我也像沙利文小姐那樣充分利用好“通過生活本身學習”的教育,我們面對的健康幼兒是不是發展會更出色?我想,有了這樣閱讀的體會,在教育教學中,我的思考會更全面。
在拜讀用“生命鑄就輝煌的孫維剛老師”的故事時,我一次次被故事中的事跡打動,眼淚一次次從眼眶涌出。孫老師的一生看上去確實平凡,就是一個教育工作者,可他真的創造了一個個的奇跡。看這些事例時,我總不自覺地問自己:假如那個時候的老師是我,我是否也能做到像孫老師那樣?雖然,我也知道在面對我的那群小朋友時,我也是充滿真誠與真愛的,但我卻不敢說我能做到像孫老師那樣。我非常認同孫老師的“做學問,先做人。”雖然,在幼兒階段,小朋友們還不需要有很多學業上的擔當,但是,幼兒期的小朋友如果能學會做人,那將影響他們一生的成就。孫老師認為:“作為一個中學教師面對流俗,我也許是蒼白無力的,我無法左右社會的大氣候,但可以“構建”我工作范圍內的“小氣候”。”是啊,面對剛入園的幼兒,他們就是一張毫無瑕疵的“白紙”,在這“一張張白紙”上,我添上的是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還是萬綜復雜的社會流俗?在幼兒期的三年時間里,我也可以“構建”我工作范圍內的“小氣候”。我不期望這些小朋友們畢業后能夠有多記得我這個最啟蒙的老師,我只期待,我的付出能對他們的成長有利。如果能達到這一點,我就覺得很欣慰了。所以,孫老師的故事看到后面,我的心里好像被什么堵住了,就像他的學生和同事們想的那樣,我不希望他這么早就走,他應該長壽 ,應該讓更多的人愛戴,讓更多的人在孫老師的帶領下,共同創造新的教育奇跡。
同時,我也非常敬佩富有挑戰及創新精神的劉京海校長和蘇靜老師。可是,最讓我覺得暖心的,還是平凡的母親——李圣珍老師的人性教育。李老師的核心教育理念就是愛孩子,愛教育,提倡人性的高貴和尊嚴。李老師真懂孩子,真懂孩子的心理,她那一個個化腐朽為神奇的故事仿佛很遠,又感覺很近。故事中小主人公身上發生的事情似乎就存在于我們的身邊,不管是親見的,還是聽聞的,我們有沒有也如此地愛孩子,如此地理解他們的心理,并給予一定的尊嚴和權利?我愛李老師,喜歡李老師的教育理念,但我現在卻沒有李老師那樣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我唯有的也只是一顆愛孩子的心,如果用這樣一顆心去真切地體會,感受幼兒的內心世界,相信,在幼兒面前,我也能讀懂只屬于他們的“語言”,他們也會對我有充分的信任。
雖說現在的孩子難教,除了那些無法避免的客觀原因外,現在的孩子獲取信息的渠道比我們那個年代不知多了多少,而且,現在的孩子從胎兒時期就或多或少地有過一些 “早教經歷”。在這樣的大前提下,老師如果無法預知或感受到孩子的心理,我們的教育可能真的做不到“事半功倍”。從莎利文老師到年輕的蘇靜老師,他們的故事各有不同,他們采用的教育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但縱觀前后,有一點他們是共通的,那就是“愛”。有了這份愛,所有的困難都成為了強大的推動力讓老師們去戰勝;被這份愛包圍的人將獲取更多的正能量去面對屬于他們的人生。我愿意做這份愛中的一小部分,讓我的孩子們能感受到人性的溫暖與尊嚴。我想創造的——是這樣的師愛奇跡。
【教育的奇跡讀后感】相關文章:
《教育的奇跡》讀后感范文04-24
教育奇跡讀書心得03-15
教育奇跡讀書心得09-03
蝸牛的奇跡作文04-02
《正念的奇跡》讀后感05-10
早起的奇跡讀后感11-04
奇跡中的奇跡,盛大公司的迅速崛起小學作文05-02
奇跡作文怎么寫04-01
有關奇跡的句子勵志的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