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死亡詩社觀后感-觀死亡詩社有感
奧斯卡影片《死亡詩社》出品20多年仍被不同年齡層的人津津樂道,奉為經典。影片講述的是另類怪才基廷老師在摒棄了傳統和教條之后為一所被學生稱為 地獄 的預備學院帶來一縷春風。死亡詩社觀后感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死亡詩社觀后感資料,歡迎閱讀。
《死亡詩社》觀后感【范文:一】
《死亡詩社》又名《春風化雨》,朋友曾一直推薦看的一部電影,今天終于抽時間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個人覺得還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較好,通片看下來,就覺得胸口漲漲的,想要發泄,卻怎么也找不到出口。無法說出的無奈?吹阶詈竽釥柋凰母赣H逼的自殺,看到父親一直在說他自己的想法——哈佛、醫生,他終于憋不住了,向父親怒吼出“I must tell you what I feel!”他的父親說“Tell us what you feel!”我以為矛盾可以得此緩解,結果尼爾卻父親被告知如果是演戲的話想都別想,尼爾終于放棄了最后的掙扎,也許從那一時刻起他就有了輕生的念頭,因為他覺得活著沒意思,沒有價值。尼爾有如此想法也不是這一件事導致的,而是日積月累的,從影片開始,尼爾的父親勒令他退出校報社,就可以看出尼爾的無奈。最后的自殺行為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到尼爾的父親,我就看到了現實社會中大多數的父母,他們把年輕時未完成的'夢想一廂情愿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認為這樣走下去肯定沒錯。但是,他們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個體,一個有著獨立的思考能力的個體,他們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不錯,父母的引導對孩子有一定的影響,但那只能是引導,只要他們沒有往壞的方面發展,何不讓他自己成長,或許他會更加體會到成長的快樂——思想的宣泄,生命的價值。家長也會輕松點,與其一門心思的撲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花更多時間來實現自己未完成的夢。
再看看基丁老師最后被當做了替罪羊,成了犧牲者,也許這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他沒有好下場。犧牲了基丁老師,這不是皆大歡喜嗎——學校的榮譽可以保住,學校的穩定可以保住,學校的制度可以保住。于是就以退學逼迫死亡詩社的成員們威脅他們讓他們作偽證。他們還是孩子啊!努安達堅持不說謊,最后難逃退學命運。看到托德在校長那,在父母的旁邊,他那無法申訴的眼神,他絕望了,我也絕望了。最后基丁老師終于要走了,托德終于忍不住了,他覺得必須要讓老師知道真相,他們不想背叛老師,但他們無力反抗?粗瑢W們一個個的站到課桌上,呼喚著“ohcaptain,mycaptain!”眼淚終于忍不住了,在眼眶里直轉;±蠋熥詈笫菐е﹄x開的,因為他知道,有那么一群學生已經開始自己思考了。
《死亡詩社》觀后感【范文:二】
在《教育科研方法》的課上,我們欣賞了一部美國的片子《死亡詩社》,它的故事發生在1959年的威爾頓預備學院,那是一個扼殺個性的年代,也許我們今天仍處在這個時代中,《死亡詩社》觀后感。在校慶典禮上,學生們穿著一樣的校服,一口同聲的說著校訓:傳統、紀律、榮譽、卓越。學校禮堂里莊嚴和死氣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還是從他們的眼睛里泄露了出來。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
然而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生了改變。基丁老師反傳統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一群學生在他的指導下,學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反抗給予他們壓抑和束縛的教學體制,但又以一個學生的自殺和基丁老師的被辭為結尾。情節的安排行云流水,沒有任何花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很純凈的故事。只是在喜劇式的上半場走到沉郁的結局時,多少讓人有點心情黯淡了,但正是這種被現實挫敗的感覺,和最后一個場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華了該片的寓意。
一直以來,學校教育自以為是其精髓的便是其傳統。然而這傳統,是來自于我們的成人社會的現實主義的傳統,而不是發自作為當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們的浪漫主義的傳統。在成人社會中,出于他們的本能,把他們的實利主義的性格灌輸于學校教育的諸種體制之中,并且,作為師長,作為父輩,他們自以為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于保護孩子的目的。他們認為,唯有一個在貫徹了實利主義教育的體制之下成長出來的孩子,才能夠免受傷害。
于是,我們學習經濟,學習法律,學習各種生存規則。同時,也學會屈服。在他們的現實主義的教育培養之下,我們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種氣質,我們變得現實,我們變得急功近利。我們也許會成為一名合乎他們設計的會計、醫生、律師、政客……但是,與此同時,我們逐漸喪失了生命本質中的創造力,反叛力,活力。
在基丁的世界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育人者如何在體制和教條下成為放逐者的故事。在他的課堂里,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在沒有遇見基汀老師之前,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的宿命;在遇見基汀老師之后,我們的自由欲望被不可遏制地擴張了。也因此,我們看到了我們的人生所面臨的,竟然是怎樣的一出悲劇!
如果說,這部片子里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征著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了自由和激情的夢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系點。他是現實世界里的.老師,是擁有現實世界里諸多光環的人,但他更是指引著學生發現并珍視內心夢想的舵手,幫助學生坦然面對自己,面對生命的友人。他教會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己,挑戰那些在別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條,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無論是讓學生撕掉權威關于詩歌的評價用自己的心去品讀,還是讓他們看到自己是如何隨著別人的腳步改變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著這一群在禁錮里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向往飛翔的激情。但是,屬于基丁自己的結局是被校方因為“毒害”學生思想為名趕走了,似乎和遙遠切近的時空里,那些個挑戰者,背叛者的悲劇式命運無奈地呼應了。盜火者給人們光明,而自己卻永遠只能背負著盜者的惡名,默默走開。
《死亡詩社》從頭到尾都讓我被一層一層的激情侵襲著,但這里不是天堂,它從未離開過現實世界。我想這部電影在今天的現實意義也許正好像一個實利主義的社會風氣里重新呼喚學校教育的人文關懷。
《死亡詩社》觀后感【范文:三】
如林夕所言,“在一些真正稱得上偉大的電影中,見識到的真實世界該比我們自身的體驗敏感上百倍,真人真事給拍成電影,應該拍出連當事人也不懂得用的眼光回看自身,這才會提升看事看人的層次。電影應該不只是現實的鏡子,否則只是比我們日常家居打燈打得講究點的私房記錄而已。”從這個角度看,《死亡詩社》無疑是一部“真正稱得上偉大的電影”。
1959年,以凝重的風格及傳統的教學理念著稱的威爾頓預備學校迎來了一位新的文學老師John Keating及一群雖年輕卻早已被規劃好人生道路的新學生。至此,矛盾開始慢慢凸顯:個人之于社會的對立,自由之于權威的對立,主流價值觀之于個性的對立,西哈諾式的浪漫與清教徒的刻板之間的對立。Keating老師似是唐吉柯德,赤手空拳地與傳統巨浪殊死搏斗。他所有的,是一顆渴望尋覓到人生精華及春風化雨的偉大心靈。Keating老師帶領這群尚年輕尚未完全枯死的孩子們在校史樓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并勸誡他們做到“CARPE DIEM”;讓孩子們在綠茵場上用野性的咆哮宣讀自己的理想及人生信條;鼓勵孩子們站在講桌上用新的`視野俯瞰這個早已熟視無睹的世界;介紹給孩子們有思想有力量的詩歌并教會他們用發散的哲學思維審視人生……故事的情節若是如童話設想般單薄,這部影片怕是會淪為中流之作了。所幸,導演沒有絲毫這般的念頭,他將時代背景及悲劇因素嵌入影片中。當人們為劇中短暫的歡樂欣喜時,悲慟卻早已潛伏而來。
真正的成功者,并非那些在常態分布內的灰色大多數,而是那些愿意跳出平靜絕望的漩渦的“異類”。影片中,在Keating老師的引導下,原本沿循父親規劃好的Neil perry慢慢覺悟:心之所向是演員,又怎能手握手術刀在手術室中打轉呢?Neil是勇敢的,也是可悲的。多次與父親協商未果后,Neil選擇了用父親書桌里的手槍結束生命。這命是父母給的,現在就連同多年的恩情與隕滅的理想一并歸還了吧。是夜,大雪,Neil戴著演出時的花冠,赤裸上身,在窗臺開槍。因為心逐所愛而不得所以無奈,因為抗爭無果所以落魄歸西。Neil的抗爭,是藝術化的理想與中產階級價值觀的抗爭,是炙熱的理想與冰冷的手術刀的抗爭。我自知沒有資格評價他的行為,只想起塞林格的一句話“一個不成熟的男人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英勇的就義,一個成熟男人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卑賤的活著。”Neil是不成熟的“異類”。
影片到了結尾,Keating老師最終被辭退,孩子們繼續從前的生活。春風化雨,Keating老師已將種子播種到孩子們的心田。“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后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人生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這是Keating老師帶著孩子們尋找人生意義時朗誦的梭羅的詩。這群孩子們會記得,觀眾亦記得。
再聽聽《死亡詩社》的片尾曲吧,蘇格蘭長笛奏起,讓我們在地獄中仰望美好,在現實面前笑容明媚。
下一頁還有更多優秀精彩的死亡詩社觀后感
《死亡詩社》觀后感【范文:四】
元旦期間看了《死亡詩社》,覺得這個影片拍的很不錯,值得一看。但我不明白為什么這部影片被當作教育影片被廣泛推薦給一線教師看,是為了向基丁老師學習嗎?基丁老師的教學方法的確很新穎并且值得借鑒,但他卻把好的教學方法用來教了不合適的學科和不合適的對象。坦率地說,影片的悲劇結局基丁老師應該是負有一定責任的;±蠋熑绻ソ淌谝恍┍硌菟囆g類,或者是如何寫作的課程,應該會是一位成功的老師,可是他的學生偏偏是要上耶魯,哈佛,將來成為牙醫或律師的未來社會精英,對于這些學生而言,外顯的激情是危險的。
這里又要提魯迅的“黑屋子”命題,把關在黑屋子的人叫醒后卻沒有能力打開黑屋子,這豈不是更殘酷的事情?對此魯迅沒有給出答案,也許這是大家都猜不透的難題。同樣,魯迅也是非常反對青年學生上街游行的,以免被某些勢力利用,充當了炮灰。對此我是同意的.,有時理智看上去是不近人情的,但卻是正確的。
而基丁老師就是充當了“叫醒者”這樣一個角色,而當他的學生被開除,自殺,甚至到后來自己也被辭退時,他對此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悲劇發生。而最后站在桌子上大喊“我的船長!”的同學們,結局也會是被開除了,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一定是這樣的。
我想,基丁老師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激情,卻沒有告訴孩子們如何去掌控激情。對于這些青年學生來說,如何掌控激情,讓激情在合理、合法的范圍內發揮作用也許更重要。
《死亡詩社》觀后感【范文:五】
看完《死亡詩社》心里有種說不出的味道。當看完結局時眼淚已從眼框中流出來。心里有種莫名的痛,莫名的想大哭一場。為尼爾的死感到可惜,感到心酸,感到迷茫。尼龍的死到底是誰的錯,是基廷老師,是他父親還是誰呢?
當我們回頭看時,我們可以看到的不僅是社會,學校的問題,還有家庭教育的問題所在。里面講述了尼爾本來是一個熱愛演戲的孩子,由于家里的關系,他父親只想他成為醫生和律師,所以在學校的一傾活動也不能參加,明顯他的父親是專制型的父親,我們可以去責怪他的父親,但他父親只是想他的夢理在他的兒子可以實現,而且認為那才是對他最好的,進入這所學校也是花了他很大的犧牲才進去的,他只希望他的兒子在這所學校里面學習,然后上大學,對于兒子的興趣,卻一無所知,每一次尼爾想知訴父親自己的心里的想法,當看到父親的冷漠的眼神,他把自己想說的話又吐下去,因為他自己講了也白不講,他還是演繹他的孝順兒子,正如這樣,才導致后面的悲劇的發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家人和自己孩子的溝通顯得尤其重要,尊重孩子的愛好,了解孩子,并且發展孩子的愛好,讓其他們健康的'成長。這方面我們要進行反思,不然下一個尼爾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在我們孩子的身上。重視家庭教育,呵護你的孩子健康成長,讓你的孩子在自己的愛好上發展。這樣他才會活得快樂,活得有意義。
另一方面,基廷老師是一位好老師,“及時行樂”是他的教學,他的教學讓學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見。教學方法與眾不同,同學們在他的課堂上不僅輕松而且學到很多的東西。讓學生仿佛重生,但在那種環境下,也許很多時候都是無奈的,因為社會是這樣,是無法解決的,也是一時無法改變的,這不是基廷先生的錯,他是一個改革者,一個創新者,只是有時有些事也是很無奈的,他也不想這樣,他只是想自己的學生能有與眾不同的想法,但卻想不到他的觀點對學生產生這么大的影響。諷刺了當時的社會的黑暗,讓人活在一個被安排的生活中,根本就一點自由也沒有,也許尼爾的自殺讓他得到了解脫,得到了自由。
這種現象在我們當今社會上也都存在著,我們為了孩子的將來,根本就沒考慮到孩子的愛好,從小讓他們學習鋼琴,畫畫,星期天都不放過,讓他們從小就成為小大人,他們沒了童年,沒了樂趣,只會成為生活的奴隸。而他們并不開心,而家長往往以愛的名義來作為理由,其實他們是在以愛的名義來傷害著他們的孩子。尊重孩子才是對你孩子最好的方式,也是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這比整天學習還重要。
【死亡詩社觀后感-觀死亡詩社有感】相關文章:
死亡詩社觀后感11-11
《死亡詩社》觀后感11-02
《死亡詩社》觀后感1000字03-11
死亡的名字03-10
詩社社長述職報告范文12-09
印度電影《未知死亡》觀后感范文11-25
寫給死亡的信12-01
死亡的飛翔作文04-02
當愛情死亡之后的美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