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荊棘鳥》讀后感高中
澳大利亞著名女作家考琳·麥卡洛的代表作《荊棘鳥》是一部家世小說。自問世以來,這部小說深受讀者的喜歡和研究者的關注。它以愛情和命運為主題,生動地描述了在澳大利亞獨特的文化背景中主要人物對愛的執著和對命運的無奈與反抗,展現了克里利家族三代女性的不同命運遭際。荊棘鳥讀后感怎么寫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荊棘鳥讀后感資料,歡迎閱讀。
篇1:荊棘鳥讀后感
永恒的愛,不滅的魂——《荊棘鳥》讀后感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那么一種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直到如愿以償,才歇下來。
————《荊棘鳥》題記部分優美散文摘抄
作為澳大利亞作家的考琳-麥卡洛,1977年在美國出版了這本堪稱澳大利亞版《飄》的《荊棘鳥》,小說情節生動而曲折,結構嚴密而精巧,文本清新而婉麗。在描述荒蠻廣漠的澳大利亞風時,頗有蒼涼悲壯之美。而作為一名女性作家,對女生感情心理的探索與描述,細膩感人,讓人不覺是在寫自己。
這本小說最動人之處就是梅吉和拉爾夫神父的傾世感情,它并沒有像世人講的,如羅密歐與朱麗葉般悲哀,正因他們的感情至少延續到了他們相識很多年以后,直到他們老去死去,只是他們的感情糾葛綿長,讓人看后又笑又哭又愛又恨。其中描述的克立里家族是一個傳奇式的家族,從帕迪克立應無兒無女貴婦人瑪麗之召,攜妻子和七個兒女從新西蘭遷居澳大利亞的德羅里達牧羊場,到帕迪唯一幸存的孫輩才華橫溢的演員朱絲婷,在遙遠的異國他鄉,確定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感情歸宿,整整講述了克立里三代人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和中國矛盾文學獎獲得者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情節頗為相似。小說從1915年寫至1969年,中間的主人公分別都是階段性的出現,沒有重疊,也沒有重復,但是主要還是以梅吉與拉爾夫的感情為主線。
我們不知道這個綿長的故事將怎樣開始,就像我們不知道這個故事是怎樣結束一樣。拉爾夫初見梅吉之時,梅吉才只有七八歲,而拉爾夫已是神父,十八九歲,年齡的差距,和宗教的教義,注定他們是難以走到一齊的。何況是像拉爾夫,這樣虔誠的基督教徒,禁欲主義者,或許連感情也不知為何物吧。但是,他一見到梅吉,就有了那種異于常人,異于教徒的感情。我們無法苛求一個人思想要有多純潔,就像我們無法苛求這世界沒有矛盾一樣。當然他們的感情是純潔的,沒有任何雜質的。
但是讓人憤怒而又想要哭泣的是,拉爾夫并沒有想要娶梅吉,他還是遵從他的信仰,他要做他的主教。梅吉也沒有強烈的想要嫁給拉爾夫,她渴望單純的為人妻,為人母。因此許多年直至他們老去,他們也只是純粹的愛著,沒有夫妻之名。就像是《刺鳥》里唱的,龍舌蘭的花朵,不代表絢麗,選取燃燒了自己,將真愛延續,或許這就是一首悲歌,屬于他們的悲歌。他們讓我看到了永恒,也看到了宿命,看到了奇跡,也看到世俗。或許,有時候人活著就是這樣吧。真正的感情和一切完美的東西,是需要以難以想象的代價來換取的。正如小說所寫的哪樣,鳥兒帶著荊棘,它遵循著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她被不知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著歌唱死去。簡單的網名
小說中梅吉曾找了一位酷似拉爾夫的男子嫁了,他叫盧克,一個守財奴似的人物,他是娶了梅吉,但是他的目的太過“單純”,就是沖著梅吉的金錢和財產而來的。試想當感情變成交易,當婚姻變成了工具,一個女生的幸福感,又將從何說起。因此,她“出軌”了,她想起了她的初戀情人,想起了拉爾夫,想起了過去的點點滴滴,她心動過的痕跡。因此當拉爾夫再次在麥特勞克島找到她時,她將她全部的感情傾注給了他,也懷上了他的孩子,他們在那里一齊偷偷的渡過過了他們一生最快樂的時光,或許那已是奢侈了。其實梅吉的動機很簡單,既然不能在此生擁有他,那么就留下他的孩子,作為這輩子的念想吧。如她所愿,她擁有了戴恩,這個她與拉爾夫的感情結晶。當然,之后她也并沒有告訴拉爾夫,戴恩是他的兒子。就這樣,直到拉爾夫死去,他才知道真相,抱憾終生了吧。
女生的偉大,并不在于她有多少的物質財產,也不在于她擁有多少愛,而在于她付出了多少愛。當然,這樣的愛,有許多人要不起。梅吉,她的愛,給了拉爾夫,給了拉爾夫的兒子戴恩。因此她對她與盧克所生的女兒朱絲婷,過于忽視,過于冷淡,才以致于朱絲婷對她的感情遠遠不及她對夢想的追求。最終,朱絲婷“逃離”了家,去找尋自己的幸福和自由。當然這或許是錯誤的做法,但是對梅吉來說,她所做的都是出自本心,出自于她對另一個人的愛。她無法掩飾這種愛,和它在她今后生活中的滲透。但是最悲哀的是長大后的戴恩卻提出要當教士,這對梅吉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思慮再三,她把最終把戴恩送到羅馬的'神學院,讓拉爾夫照顧他。拉爾夫和戴恩相處融洽,使梅吉一度沉浸于父子二人的親情當中。但好景不長,在一次游泳中,戴恩因心臟病突然發作,溺死在海里。這一切使梅吉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誰都不怨恨,我不能有片刻的追悔。”
我還記得在小說中有一些這樣的話,“在德羅海達,你是我的,不是上帝的”“每個人都在唱著自己那支小小的曲子,堅信這是世界從未聆聽過的最動聽的聲音”“咱們制造了自己的荊棘叢,而且從不停下來計算代價。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忍受痛苦的煎熬,并且告訴自己,這是十分值得的”。在那個禁欲主義的年代,有教會和教皇的統治,教義的束縛,拉爾夫是不可能擁有感情的,也是不被容許的,但是,卻有一個像梅吉這樣的對感情矢志不渝,最終以堅持和忍讓來造就他們永恒的感情的人,可謂是絕后了吧。就算他們的感情是痛苦的,在世人看來,也是那么的完美,不沾污穢。
想如今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對待感情的珍視程度已經遠遠不及從前了,有所謂的閃婚,就有所謂的閃離。有各種各樣的征婚節目,讓人眼花繚亂。或許,感情已經質變到必須程度了,可供觀賞,可供把玩。似乎,它就是一個玩物。但是我堅信,在內心深處,誰又不渴望擁有一份像《荊棘鳥》內梅吉和拉爾夫那種永恒不變的感情呢。他們遭遇過分離,遭遇過誤會,更遭遇過現實的打擊。他們是沒有結婚,但是,他們卻勝過那些結了婚,卻不忠于感情的人。他們的隱忍,或許是那個時代的悲哀,但是他們的堅持,卻成了不朽的佳話。
還記得某老師以前說過一句話,等一個人十幾年的是傻子,那么等一個人半個世紀的,又是什么呢。當然并不是叫每個人都去等,正因沒有回應的感情是痛苦的,也是折磨人的,我堅信這個道理,誰都會懂得。沒有人會深陷一段感情十幾年或半個世紀。尤其是在這樣高速化的時代,什么都能夠加速的時代。只是我們往往忽略了感情的本真,而去追求功利,使得我們變得那么痛苦,那么不滿足。就算是得在手里的東西,也不會那么在乎,那么珍惜。如果你是當今世界的梅吉,他是當今世界的拉爾夫,或許,你們倆的感情,就會在你們分手后的第三天或第四天就消失殆盡了吧。你們又會去尋找新的歸宿,新的伴侶,然后一次又一次的輪回。
當然如此說來是很殘忍的,但是這也是一個現實。你或許不知道,當拉爾夫在梅吉17歲時,即是梅吉的姑母終死去時。她的姑母在臨死前交給拉爾夫一封信,讓他發誓在她被埋葬后拆開,拉爾夫答應了。然而,當他拆開信封時,他驚呆了。原來,梅吉的姑母遠比人們想象的富有得多,她在信中宣稱,她的全部財產達1300萬英鎊,她本來立有遺囑,準備將財產留給梅吉一家。但此刻她改變了主意,她把它們獻給天主教會,并聲稱這是由于拉爾夫出色工作的緣故,這筆財產將永遠由拉爾夫管理支配,梅吉一家能夠住在德羅海達,但工資由拉爾夫決定給予。拉爾夫看后心中十分矛盾:如果他將這不為人所知的新遺囑投入火中,梅吉一家就能夠繼承全部遺產,但是他就將喪失這個巨大的機會,永遠沒有晉升的期望;如果他公布這個新遺囑,他必將受到教會的重視并獲得晉升,但梅吉和她一家的權利就會被剝奪。猶豫再三,最后還是向自己的野心投降了,他公布了遺囑,也離開了德里海達,離開了梅吉。
小說中也有這樣的現實,赤裸裸的現實,但是之后的他還是投降了,他知道他這輩子最愛的人是梅吉,沒有人能夠代替她在他心中的位置。他懺悔自己,也最終得到了梅吉的諒解。如果是我們呢,我們又會怎樣,堅信每個人心中都會有自己的結果,人總是會有犯錯的時候,有的是出于本心,有的或許是被強迫。但是過后,你若還能回頭,他人是否還會理解呢?感情是靠兩個人經營的,需要的是堅持和忍讓,更需要有回頭的勇氣。
拉爾夫最后死在了梅吉的懷里,或許這并不是杯具,而是他人生的另一次重生,他們的愛的重生,正因他們將擁有永恒的愛和不滅的魂。
篇2:荊棘鳥讀后感
其實這種痛我們從作者的開卷語中就能深深體會,“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么一只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直到如愿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后,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蠻的枝條之問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云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
取反正那個傳說是這么講的。” 回味這段話,總會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小說是一個經典的愛情故事,之所以經典,也許是因為這是一個愛情悲劇——從兩人(拉爾夫和梅吉)相遇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注定了的悲劇。 拉爾夫,一個將自己的身體和靈魂都獻給上帝的人,一個以成為紅衣主教為自己人生追求的人,他早已失去的一個作為普通人的權利,他不能談愛情,他也以為自己可以做到。在他遇到梅吉前的二十七八年歲月中,他就是這樣度過的。但是在遇到梅吉的那一刻,他的內心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盡管那時的梅吉只是一個9歲的女孩,卻照亮了拉爾夫的內心。在梅吉長大成人之前,兩人有過一段溫馨美好的時光,因為那時可以不必避嫌。但是隨著梅吉的長大,痛苦和矛盾也就與日俱增。最終,拉爾夫選擇了他的事業,他的上帝,他的教會,遠離了梅吉,希望梅吉可以有自己的未來和幸福。但是,誰能想到,梅吉選擇的丈夫,居然也只是因為他酷似拉爾夫呢?婚姻自然是不幸的。在這樣的境況之下重逢,終于情感戰勝了理智,拉爾夫屈從于梅吉的愿望,梅吉也如愿地從上帝那兒偷來了拉爾夫——一個屬于他們的兒子。因為她知道拉爾夫永遠也不屬于他,那么得到他的兒子,就已經是上帝的恩賜了。從此,梅吉離開了她的丈夫,守著一雙兒女回到了家鄉。結局,偷來的東西自然要還回去的,當他們唯一的兒子也永遠離開他們的時候,他們覺得也卸下了心頭的包袱。拉爾夫在臨終的一剎那,他的心里才真正放下了梅吉。而梅吉,將要面對的是往后更加孤獨的人生,幸好,她一直是個堅強的人。
在我看來, 《荊棘鳥》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于鮮活的人物描寫.從菲到梅吉,再到朱絲婷,作者在讀者面前展現了女人們或悲慘或坎坷的命運,以及內心痛苦的掙扎;從帕迪到拉爾夫,再到雷恩,展現了三代男人對愛不同的詮釋;從弗蘭克到戴恩,最受寵的孩子被母親極力挽留卻被上帝愚弄感人的愛情從門第間展開,延伸到宗教,爆發在都市.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構思刻畫方面所下,可能是作者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熟練的寫作技巧,非常傳神的眼神相關的文
和心理描寫,和很多不經意間說出的經典的有哲理的話,使我不時的產生共鳴,所以會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好看,同時又說不出它哪里好看。
篇3:荊棘鳥讀后感
《荊棘鳥》的開頭是這么講的:傳說中有一只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一切生靈的歌聲都優美動聽。從離巢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直到如愿以償,然后,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棘刺上,便在那荒蠻的枝條間放開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歌聲響遏行云,使云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
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
《荊棘鳥》是一部澳大利亞的家世小說,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爾夫的愛情糾葛為主線,描寫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時間跨度達半個多世紀之久,橫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年富力強的神父拉爾夫一心向往羅馬教廷的權力,但他愛上了牧主克利里的女兒,美艷絕倫的梅吉,內心處于權力與愛情的矛盾掙扎之中,從而引發了一連串的故事。以兩位主人公為中心,展開了克利里家族十余名成員各自的人生悲歡離合。作品情節生動,結構嚴密,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有澳大利亞的《飄》之稱,被《時代》雜志列為十大現代經典作品之一。 然而,我試圖明白《荊棘鳥》中人物后面更深處的東西。麥卡洛以一種平鋪的文筆象在德羅海達上放牧一樣縱橫演繹了克利里家族及其相關人物的命運、生、死、痛苦和歡樂。其情節跌宕而不悖理,它以觸摸歷史的鴻篇巨制告訴人們這樣一個真理:世間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
折磨菲和梅吉的,源于對人間的.愛。菲象一個自動陀螺一樣從早到晚在廚房和后園子里轉,疲勞得難以緩解,因為她處在一個收入菲薄的家庭,哺育了六個孩子,后來有添了三個,她晝夜不停地勞作、勞作,直到最后麻木,只當她失去勞動能力,到了風燭殘年,才贏得她自年輕時就想要的閑適。
梅吉的歌聲在最美時,也即她痛苦到了極致的時候戛然而止,給人留下了深深的思考。梅吉在孩提無知時,雖然有痛苦的時候,如在教會學校讀書被阿加莎修女責打,被迫和小朋友特麗莎分手及弗蘭克逃走,都曾讓她深深痛苦,然那時她有真實的歡樂,就象艾格尼絲的到來、認識拉爾夫、哺育小哈爾,梅吉都感到了上帝的仁慈。只有當拉爾夫被利欲權勢,將自己賣給瑪麗死去的靈魂和天主教廷后,梅吉的生活才陷入無底的黑暗。她嫁給了有點象拉爾夫的盧克,失去的愛情卻沒有從這兒得到彌補;這以后,她對生活的態度與其說是一種熱愛,毋寧說是一種無奈的面對。后來她有了戴恩,那象是她所希翼的全部,事實上只是一種微薄的安慰。她對戴恩越喜歡,越襯托出她的孤單與可憐,愛的無力及失去愛人的虛空。她的靈魂只是在戴恩和拉爾夫死后才得到真正的解放。此時歌聲最為響亮,也由于痛失所愛而分外悲傷。
與此相比,拉爾夫的歌唱卻不那么動人,也許只能稱為掙扎時尖利的呼救,雖讓人震驚卻不能使人震撼。劉墉說過這樣一句話:“追名逐利,此念一生,風流盡去。”拉爾夫的悲哀就在于此,他活得非常痛苦,也給別人帶來了痛苦,所以沒有人對他憐憫,即使是梅吉,如果愛情不包括憐憫的話。
讀了《荊棘鳥》以后,想著它帶血的啼叫,禁不住聯系自己的人生。我曾深深的為這樣一句話所感動:“只要世上還有一雙忠實的眼睛為我哭泣,便值得我為生命受苦。”是啊,為生命,為生存,為理想,為愛,甚至為個人喜歡的一些些微,我們就明明白白地,把荊棘刺進胸膛。
【《荊棘鳥》讀后感高中】相關文章:
荊棘鳥小學作文05-12
荊棘鳥初中作文03-25
荊棘鳥的勵志故事05-11
荊棘鳥讀后感10-08
《荊棘鳥》讀后感04-19
荊棘鳥讀后感04-17
《荊棘鳥》讀后感02-04
荊棘鳥讀后感集錦05-02
荊棘鳥讀后感范文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