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感受幸福生活感悟
幸福與貧富無關。收入越高越覺得貧窮這并不奇怪。究其原因,收入高支出也高,手頭感到緊巴符合客觀實際;收入高標準也高、眼界也高,自然而然哭窮亦屬實話實說。前幾年有調查顯示: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的人,多數認為自己的生活已經達到小康;而部分月薪超過5000元的人卻認為自己的生活與小康標準還有很大距離。
幸福其實就是一種狀態,一種心情,一種感覺。同一個人有時候感到幸福,有時也會感到不幸福,這很正常。但明明很幸福卻感到不幸福,則是個人的問題。
有個學生在作文上寫道:痛苦與我相伴,幸福離我太遠,我不知道生活還有什么樂趣可言。老師告訴他:你沒經歷過戰爭的危險,沒有被囚禁的孤寂,沒有被折磨的痛苦,你已經好過世界上5億人了;你雙親健在,有衣穿,有飯吃,有房住,能夠在學校里讀書,你已經好過世界上20億人了;如果不算這些,僅僅因為身體健康,你已經夠幸福的了,要知道,世界上有10億人患有各種不同疾病,每星期有100萬人離開人世。你一個生在和平年代的新中國少年,父母呵護,家庭溫暖,老師關愛,學習優秀,很多人都羨慕,你沒有不幸福的理由啊!
——這則關于幸福的對話是真實的,因為這個教師就是我。一種職業的毛病使我每逢碰上“少年不識愁滋味”卻終日抱怨不幸福的孩子,都會情不自禁地擺出課堂上習慣的姿態把他說服不可。
孔夫子的弟子顏回,窮得家里只有一筐子飯食,用一只水瓢喝水,住在簡陋的街巷里,卻生活得很快樂。孔夫子稱贊他有賢德。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所以幸福不幸福,關鍵在于跟誰比,怎么比。
我在拙文《掙工分的日子》里寫道:“想想現在掙一天工資相當于過去半年的工分,心里就特別滿足,特別有幸福感。”這絕非矯情。我是跟鄉下與我一起光腚長大的現今仍然掙扎在生活最底層的同齡人比,我是跟我曾經嘗過的一個月沒有消費過一兩白面、一兩豬肉的苦日子比。
我的一起長大的同齡人中,有比我混得好的。有一位就在市級機關。我也敢跟他比,當然不是比權力、地位、住房、收入,我跟他比人生三大樂事。孟子將平生不做壞事、父母兄弟健在和集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視作人生三大樂事,這三大樂事他只占其一,我覺得我還是比他幸福得多。
我的這點阿Q式的小聰明是跟一個叫黃美廉的女人學的。黃美廉自小患腦性麻痹癥,她靠頑強的意志和毅力考上美國加州大學,獲得藝術博士學位。這位自幼很不幸卻生活得很幸福的女人有一個秘訣,那就是“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
能夠感受幸福是一件幸事。因為只有感受到幸福才會珍惜幸福,而后心存感恩,誠心報答。感受幸福的過程也是心靈凈化、人格升華的過程,少了抱怨,少了煩惱;多了輕松,多了坦然,有益身心健康,人便活得真實而灑脫。
自己幸福,予人幸福,德潤人心,與人相知,那是真正的幸福,那是最大的幸福。
【感受幸福生活感悟】相關文章:
對幸福生活的感悟05-05
感悟幸福生活的文章04-08
感悟幸福生活的經典句子05-11
對幸福生活的感悟句子05-11
感悟幸福生活的句子05-11
什么是幸福生活感悟05-03
盤點幸福生活感悟05-05
享受幸福生活感悟05-08
收藏幸福生活感悟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