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茶道中的和靜怡真的生活感悟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不僅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也漸漸形成了一種文化。南北朝時,佛教興起,僧侶們提倡坐禪飲茶,飲茶之風漸盛。歷史上有茶“興于唐,盛于宋”之說。在唐代,中國已有了“茶道”一詞。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其中包含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及文化等各個方面,其內核是“禪”,也就是講求用心體悟茶道的玄妙感受。
對于茶道的基本精神,中國人認為“和、靜、怡、真”四個宇是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
“和”在儒家眼里是中、是度、是宜、是當,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事活動中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泡茶時,“和”表現的是“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時,“和”表現的是“奉茶為禮遵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倫;在飲茶過程中,則表現的是“飲罷佳茗方知深,贊嘆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禮;而在品茗的環境和心境方面,“和”所表現的則是“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之行。
“靜”是中國茶道于百年來修習的必備途徑。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去體悟宇宙的奧秘?如何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味人生的真諦?如何在茶事活動中來明心見性?如何通過茶道的修習來洗滌精神,鍛煉人格,超越自我,只有一個字“靜”。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出一寧靜的氛圍和一個空靈虛靜的心境。設想一下,當茶的清香開始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個角落的時候,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便會感到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天樂”境界。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玄妙。”
“怡”是指和悅,愉快之意。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突出體現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歷史上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意在飲茶來托物寄懷,激揚文思,交朋結友: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用飲茶來去困提神,參禪悟道,修心養性。老百姓則重在"茶之味",意在滌煩解渴,享受人生。可見,無論什么人都可以從茶事活動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舒暢。從古至今,參與中國的茶道,可撫琴歌舞,可吟詩作畫,可觀月賞花,可論經對弈,可獨對山水,可潛心讀《易》,亦可置酒助興。中國茶道所獨具的這種怡悅性,與日本茶道追求的“清寂之美”的風格截然不同,它沒有嚴格的儀式可循,一切都追求自然、隨意,由此奠定了中國茶道的極廣泛的群眾基礎。
“真”被喻為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它有三重含義其一,追求“道之真”,也就是通過茶事活動來追求對“道”的真切體悟,以達到修身養性,品味人生之目的。其二,追求“情之真”,即通過品茗述懷,使得茶友之間的真情得以坦然流露,從而達到茶友之間互見真心的境界;其三,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過程中,真正地放松自己,在無我的境界中去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以達到“全性葆真”。“愛護生命,珍惜生命,讓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舒暢,讓自己的一生過得更真實”,這是中國茶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后豈堪夸
中唐詩人元稹的這首寶塔詩,別開生面,把茶的品質、茶具藝術、品飲意境以及茶的功用都描寫得清幽淡雅、淋漓盡致,堪稱干古絕唱。
【茶道中的和靜怡真的生活感悟】相關文章:
平淡是真的生活感悟12-08
生活中取悅他人真的好嗎經典美文03-25
感悟生活,唯自己最真的生活感悟03-30
生活,真的可以如此簡單的生活感悟04-17
生活中的生活感悟04-09
生活中的感悟12-09
生活中的經典感悟12-07
生活中的日子與日子中的生活的生活感悟12-07
生活中的亮點生活感悟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