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生就是戲,演不完的戲的人生感悟
戲劇論:人生就是戲,演不完的戲
戲劇論:美國社會學家高夫曼在《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中提出的理論。高夫曼認為,人生就像一出戲,世界就是舞臺,我們都是舞臺上的演員。
每個演員都有上場的“前臺”與下場休息的“后臺”。參加宴會時可以算是在前臺表演,與朋友私下八卦聊天時,就像待在舞臺后臺般放松自在。
每個人在社會劇場上都有一個無形的前臺和后臺,在前臺時我們專業演出,到后臺時放下心防,能夠較為輕松。但前臺后臺并非絕對的,端看你和所屬群體的親密度和正式度而定。不過一般來說,工作時可以算是前臺,下班休息時可以算是后臺。但在工作場合上與較熟的同事相處時,比起和較陌生的同事相處,又可以算作后臺。
每個演員都擁有一組角色來扮演。這組角色由和其他人的角色關系所定義。例如和老師相處時,我們是學生。回家和父母相處,我們變成了子女。平時和同學在一起,則又是另外一種角色。
社會上對每一個角色都有它的期待(角色期待),然而角色和角色之間的期待,卻可能有落差,因而造成緊張關系。舉例來說,當一個已婚婦女面對老公時,她是她的老婆;但面對老公的媽媽時,就變成了媳婦;出外工作,則成了職業婦女。如果這個女人還有個孩子,那就還得是個媽。
而在擔任職業婦女、媽媽、老婆與媳婦的不同角色,都有對角色的期待,然而這組角色之間的期待,卻顯然可能有落差。例如身為職業婦女時,公司對你的角色期待是希望你盡責加班,為公司賣命才算好員工;然而你的孩子卻希望妳能盡可能的陪在她身邊,才算好母親。當一個人時間有限,而所要扮演的角色越多,角色彼此間的期望落差越大,產生角色沖突的可能性就越強。
現代社會要求每個人參與的團體越來越多,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復雜。然而一個人時間有限,既無宋七力的分身有術,又必須滿足諸多角色堅不同(甚至有差距)的期待,于是如何協調角色間的期望,使之彼此雙方不對對扮演不同角色的同一個人產生過大的落差,進而造成失望,也給角色扮演人帶來壓力,便成為每個人都必須學習的重要功課。
這一點也成為個人評判某一個團體或組織是否值得自己為其賣命,扮演起所賦予的角色的關鍵。例如一個公司,當員工在公司與家庭間的角色期望產生沖突時,能夠體諒而不是要求員工犧牲家庭為組織賣命的公司,應該會是比較好的工作環境,也是比較合適替其賣命的公司。
同樣的,辯明哪些沖突來自角色期望的落差,哪些沖突是扮演角色的個人的性格問題,將有助于澄清問題,解決問題。并且在解決問題之后,不至于留下怨恨或結仇。許多人不小心就和業務往來的廠商結仇,就是犯了把角色當作個人全部的錯誤。生活上許多人際互動的爭吵來源,其實是角色扮演間的立場差異或者對角色期望的差異所造成,而非扮演角色者本身人格的問題。
【人生就是戲,演不完的戲的人生感悟】相關文章:
人生就是一場戲的人生感悟04-26
人生如戲的人生感悟04-01
人生如戲、不可入戲人生哲理04-27
人生如戲與戲如人生哲理美文04-28
人生如戲生活感悟12-09
人生如戲做戲人生人生感悟12-09
經典美文:人生如戲12-09
人生如戲短文04-03
人生如戲作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