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別讓忙碌成為了你的習慣的生活感悟
曾幾何時,我們在工作中累并快樂著。因為我們知道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獲的道理,今天的付出,是為了明天的收獲,為了明天的生活更加舒適穩定有保障。盡管每個人的能力不同,際遇不同,方向不同,成就也不同,但每個人骨子里那顆向上的心,是相同的。
現代醫學發現各種病毒,在人類的藥物干預下,其自身也會不斷進化著。我忽然在想:難道病毒也像人類一樣有思維嗎?在各種病毒的微觀世界里,是不是也像人類一樣有社會,有階層,有組織?是什么力量在驅動著這些病毒的進化?答案讓人不得而知,也許后人會找出答案。
植物的種子在合適的條件下會發育生長,那么,這顆種子里面是不是存儲了什么記憶?否則,人們憑什么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智慧與力量,在維系著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因果循環?
人的生命個體,也只是從一顆受精卵開始孕育成長起來的,那么這顆神奇的受精卵中又存儲了多少智慧與記憶?一顆看似簡單的受精卵所蘊藏的智慧與能量,其實遠遠超出了我們大腦的認知與想象。
生命本身,就具有一種無與倫比的張力,哪怕只是一顆肉眼看不見的病毒,一顆小小的細胞。人體,對于小小的細胞而言,簡直就是一個宇宙般的存在,一個人自身所蘊藏的能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當一個人的身體突然受到外力重創,會暫時昏迷過去,只要這個人一直昏迷不醒,再高明的醫生也會束手無策。如果人在昏迷中,是進入自我修復狀態,那么,我們自身的愈合能力比醫生要高明得多;如果人在昏迷中不是在做自我修復,那么這個人根本就不會醒過來。
我們小時候都有過獨自發呆的體會,成年人在突然面對難以解決的重大問題時,也會有瞬間大腦一片空白的短暫過程。我猜想:人在發呆時,實際上應該是暫時阻斷了大腦的思維與外在的干擾。人有時遭遇突發狀況,身體會在大腦一片空白中做出了最正確的反應,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條件反射或下意識的反應。
有人把大腦清晰的思維稱為顯意識,把身體本身就存在,而我們又不能輕易感知到的一種本能的意識稱為潛意識。人從一個受精卵成長到會思考,都是在本能的狀態下完成的,完全不需要大腦的思考。一個孩子,從第一聲啼哭到咿呀學語,完全沒有經過專業指導,卻神奇地在很短的時間內,學會了語言,學會了認知學會了交流等等。這,應該都歸功于人與生俱來的學習能力。只是自從成長到會思考以后,我們越來越相信自己的耳聞目睹,越來越相信自己的切身體會,大腦思想逐步主導了自己的身體,而身體本能的那部分則退居二線。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佛家提倡定、靜、慧,認為靜能生慧;現代人提倡放空自己。人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們在安靜中,更容易找到輕松愉悅的滿足感。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了,以至于讓我們都沒有片刻的安寧。如果一個人整天奔波忙碌,完全不想讓自己安靜下來,那么,我們很有可能會離自己本能的智慧越來越遠。一個人的所知所識畢竟有限,而我們身體上每一個細胞所蘊藏的能量,卻是經歷了多少萬年進化修煉而成的。
別讓忙碌成為了你的習慣,學會適時地安靜下來,觀照自己的身體,觀照自己身體上的每一個細胞。找回一個純凈而又最真實的自己,不為世俗,不為名利,只為感知生命本身的曼妙與美好。
【別讓忙碌成為了你的習慣的生活感悟】相關文章:
忙碌追求,到底為了什么生活感悟11-27
別讓脾氣毀了你的生活感悟11-23
喂,別讓生活耗盡了你的美好的生活感悟03-28
別讓情緒出賣了你自己的生活感悟12-03
關于別讓生活操控你的人生感悟12-09
你的美貌就是你的生活細節與習慣的生活感悟11-24
生活感悟:為了生活12-09
別讓生活輸給了煩惱的生活感悟12-03
別讓煩惱傷了生活感悟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