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的諒與不諒勵志人物故事
梁漱溟比馮友蘭年長兩歲。雖年齒相若,卻一為師一為生。大概因為年紀相仿,兩人相稱并無所謂先生與學生,而是朋友。自從在北大哲學系結識后,彼此交誼久遠,且都成了著名學者,尤其在哲學上均有造詣。兩人一度交往頻繁,關系甚密,孰料后來分道揚鑣,形同陌路。讓人意外的是,這兩位大師之間的分歧不因性情,不因學術,而因人格。
上個世紀70年代初,在中國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對孔子的大批判、大否定。馮友蘭原本是以光大儒學為己任,可運動一開始,便一反自己的歷來主張,隨著潮流發表了大量的批孔、批尊孔的講話和論文,百分之百地否定了孔子。對此,梁漱溟先是出乎意料,后是極不以為然。在日記和書信中,梁漱溟激憤地譴責馮友蘭,認為他批孔的文章根本不值一讀,認為他那些批孔的言論簡直一塌糊涂。更讓梁漱溟不能接受的是,這位曾經好誦“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密友,竟然諂媚當權者,為迎合時務而卑躬屈膝,成了“御用學者”。
當然,人各有志,且各有所難,書生氣十足的梁漱溟嚴于律己,不因外界的壓力和變化而改變初衷,但對馮友蘭,他卻并未強求。只是,馮友蘭的.“變節”,讓梁漱溟失望而痛惜至極。從這以后,二人也就大路朝天各走一邊了。
這種不相往來的尷尬狀態一直持續到晚年。馮友蘭90壽辰的時候,設家宴招待親朋好友,梁漱溟也在被邀之列。當馮友蘭之女宗璞女士電話相邀時,梁漱溟在電話那頭一再重復“我不去”,且面帶慍怒之色。宗璞女士好話說盡,梁漱溟也無動于衷,最后仍是厲聲拒絕,還重重地掛了話筒。翌日,梁漱溟給馮友蘭寫了一封信,說明了個中緣由。大意是北大舊人只存你我二人,本應會晤,只因馮友蘭曾與世俯仰,推波助瀾,故不愿來參加壽宴。而且信上沒有上款,按馮友蘭的理解,梁漱溟是“不欲有所稱謂也”。也就是說梁漱溟不愿意再稱馮友蘭為“老朋友”,恥與為友了。馮友蘭雖覺受辱,但仍對梁漱溟的耿直深感敬佩,于是復函指出梁漱溟“疾惡如仇之心有余,與人為善之心不足”,感嘆“如何金石交,一旦更離傷”,希望“有一歡若生平之會,以為彼此暮年之一樂”。馮友蘭還托女兒隨信寄去了自己的《三松堂自序》一書。
書到之后,梁漱溟便作了認真閱讀。那時的梁漱溟健康狀況已大不如前,不時還因腰痛臥床休息。三四天后,終于將書讀完。馮友蘭在書中對自己當年的言行作了深刻反思,滿心懺悔地寫道:“我在當時的思想,真是毫無實事求是之意,而有嘩眾取寵之心,不是立其誠而是立其偽。”見馮友蘭對自己的錯誤作了檢討,一直耿耿于懷的梁漱溟,態度明顯改變。他很快復信過去,表示“甚愿把握面談”,這一回他又稱馮友蘭為“芝生老同學”了。不久,在宗璞女士的安排下,梁漱溟和馮友蘭在木樨地有了一生中的最后一次會面。
梁漱溟一向重視交友之道,他認為朋友之間以同情為根本,以了解為前提,當指出朋友的毛病短處時,要有一種原諒的意思,而不是只給一個刺激就算完了。在《朝話》中,梁漱溟說:“朋友不終,是很大的憾事。”從這一段公案中,我們看到了梁漱溟對馮友蘭的不諒與諒,這也正是他“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明證。
【梁漱溟的諒與不諒勵志人物故事】相關文章:
7.人物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