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丘吉爾學畫的思考勵志人物故事
1915年,丘吉爾被撤銷了英國海軍大臣的職務,回到家鄉調養散心。那天,他獨自在花園里轉悠,遇見弟媳瓊納夫人正在水彩寫生,便在一旁駐足觀看。幾分鐘后,一朵清秀的花躍然紙上。于是,丘吉爾對繪畫著了迷,便在周末買回油彩準備畫畫。可是畫什么好呢?提起筆時,這位敢作敢為的政治家不禁猶豫起來,因為不知道該從哪里下手,只好擱筆作罷。
此后,丘吉爾常常拿起畫筆,卻都因種種擔心而擱筆作罷。有一天,他再次攤開畫布,決定先畫一片天空。他謹慎地在調色板上加入些許藍色,蘸好顏料準備落筆,卻又在剎那間犯起愁來:是該從左向右畫,還是自下往上畫?正在猶豫的時候,畫家拉沃瑞的夫人恰好來到書房,她不由分說將所有顏料潑在畫布上說:“你是想畫油畫嗎?那還磨蹭什么,趕緊用最大的畫筆畫!”說完塞過一支筆。丘吉爾見畫布上滿是顏料,刻不容緩,他趕緊用畫筆涂抹起來,一眨眼工夫就描繪出了層層疊疊的云彩和天空。
這幅畫作雖然看上去并不完美,卻令丘吉爾果斷地邁出了那艱難的第一步,找到了自信。此后10年間,丘吉爾留下了500多幅特色鮮明的油畫作品,其中20多幅還被倫敦泰特美術館收藏。面對未曾料想到的成功,他意味深長地說:“開始的勇氣最重要!”
不難看出,“萬事開頭難”,難就難在缺乏開始的勇氣。而開始的勇氣之所以缺失,缺就缺在一般人此時往往沒有壓力。
壓力為什么能轉化成動力?專家研究發現,人的能量有90%處于儲存狀態,當人處在緊急關頭時,受到外界強烈的刺激,會產生“應急反應”,神經會一下子緊張起來,處于超常的激發狀態,促使人們強化動機,釋放出儲存的智慧,噴涌靈感,廣開思路,獨辟蹊徑去解決問題,顯出平時隱沒的才智。
寫到這里,筆者不禁想到了俞敏洪將壓力轉化成動力的故事。
俞敏洪擁有“留學教父”、“中國最富有的老師”等多個頭銜,他創辦的“新東方”是中國目前最大的英語培訓機構,中國70%的留學生都出自這里,很多國際金融機構里都有他的學生。之所以能如此成功,俞敏洪自己說,是因為“北大踹了我一腳”。
1980年,俞敏洪考入了北京大學西語系(在此之前他已經參加過兩屆高考,均告失利)。在北大的10年,好運氣再也沒有光顧過他。因為普通話不好、英語發音不準而備受歧視,大三時因病休學,大學時代沒有女孩子喜歡他……俞敏洪大學畢業后留校當了教師,他曾想隨潮流出國深造。然而就在他為此做準備工作的時候,意外發生了:1990年,他因為在校外私自辦英語培訓班(為出國求學籌集資金),受到了北大嚴厲的通報批評,他羞愧難當,辭職走人。于是,俞敏洪開始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了。在1991年的那個冬天,人們看到一個當了6年北大老師的男子拎著糨糊桶往街邊電線桿上刷招生廣告……1993年,“新東方”在一間四面漏風的教室里正式誕生……于是才有了現在的輝煌!
由此可見,正是北大那一腳“踹”,給了俞敏洪很大的壓力,然后這壓力又變成了動力!如果沒有北大的這一“踹”,那就正如俞敏洪所說,“如果一直混下去,現在可能是北大英語系的一個副教授”。
在某山區的著名旅游景點,有一段被當地人稱為“鬼谷”的最危險的路段,路窄坡陡,兩邊是萬丈深淵。每當導游帶隊來到這里時,一定要讓游客們挑點或者扛點什么東西。游客們困惑不解。導游解釋道:“這里以前發生過好幾起事故,都是游客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掉下去的。當地人每天都從這條路上挑著東西來來往往,卻從來沒有人出事。如果你意識到危險了,再負重前行,反而會更安全。”
這就是“壓力效應”。那些胸懷大志,背上有沉甸甸責任感的人,才能從歲月和歷史的風雨中堅定地走過“鬼谷”。
人生中的許多困難、艱險往往需要不顧一切的勇氣,才能克服。如果預先為自己安排好一條后路,也許是聰明人的策略,但卻不是成功者的策略,因為沒有壓力的人,往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就像風暴中沒有載貨的船,人生道路上的狂風巨浪肯定會把他們打翻。
《孟子》里有一段話:“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段話的潛臺詞其實就是“逼出成功”四個字!古往今來的成功學家都很注重這“逼出成功”——“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作為現代人就更沒有理由輕視這激發思維的作用,就更應學會在生活、工作中,主動地給自己施加壓力,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在人生道路上創出輝煌。
【丘吉爾學畫的思考勵志人物故事】相關文章:
丘吉爾的勵志小故事11-24
人物勵志故事精選11-25
人物勵志故事11-23
學會思考的勵志故事03-09
勵志人物故事12-27
勵志人物故事11-24
陳年勵志人物的故事09-29
《徐悲鴻學畫的故事》作文05-26
歷史勵志人物故事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