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亨達集團創始人成功史從腳下開始創業故事
與人一見面,王吉萬總是下意識地、急急地先看看人家腳上的鞋,這人夠特別吧?不過,當他目光對著你的時候,卻是一臉憨笑。當話題一扯到鞋上,他立刻眼睛發亮,情緒高昂,亢奮不已。
王吉萬關注鞋,皆因他是靠鞋起家。在他眼里,鞋是文化的物化,是地理的載體。只要是世界品牌的皮鞋,他都耳熟能詳。同一個品牌的皮鞋,只要產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他一眼就能辨別個八九不離十。說到其中的奧妙,他說,這都表現在鞋的"臉"上和"魂"上,產地的文化背景不同,生產出來的鞋就有不一樣的韻味兒。
作為亨達集團的創始人,王吉萬是靠860元的本錢從家庭作坊開始創業的。1984年剛開始做鞋的時候,他壓根兒沒想到,20年后的今天,他們的家庭作坊會發展成全國皮鞋行業"十強"之一的龍頭企業,他們的"亨達"商標會成為"中國馳名商標",他們的"亨達"牌皮鞋會成為"中國名牌"。他也沒想到,他們的產品不僅暢銷國內市場,而且四成以上還能遠銷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更讓他不敢想的是,在日本的大商場里,"亨達"皮鞋居然會賣到折合人民幣5000元一雙的高價。
如果不是做鞋,王吉萬或許還只是即墨農村的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絕不會像現在這樣,以亨達集團董事長的身份,與世界頂尖級企業的決策人物坐到一起,洽談合作,共謀雙贏。如果不是做鞋,他也不會以大股東的身份,去參加法國國際品牌發展有限公司的董事會,討論如何整合資源和開拓市場。
做鞋,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企業到今天,我的貢獻最小,因為我至今還沒有學會做鞋呢,但我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學會領導做鞋。"
1983年底,23歲的王吉萬從部隊退伍回鄉時,他的妻子和妻弟、妻妹三個人都在村辦皮鞋廠里工作,而且還全是關鍵技術、管理崗位上的骨干。一天,姊弟仨一商量,產生了"單干"的想法,可讓誰來挑頭呢?妻子首先想到了丈夫。
王吉萬的妻子鼓勵他說:"路都是人走出來的。"
其實,他很想自己踩出一條事業之路來,現在有妻子打氣,他心里有底了,于是1984年,他毅然與一家人一道開始了艱苦的創業。
一開始做鞋,王吉萬一家人就在技術上精益求精,因為他們知道,沒有質量保證,就會砸了飯碗。因此,鞋子一生產出來就被即墨市場上的商販看中了。商販們把鞋拿到市場上一賣,很下貨,于是趕緊登門討價還價,最后談到20元一雙,產多少要多少。王吉萬一算賬,20元一雙,有一半的利潤,就一口答應下來。開始,他們每天只能生產幾雙鞋,后來不斷地招工、擴產,日產量達到幾十雙,幾百雙,可是產品仍然供不應求。不久,青島的一些大商店也來進貨。第二年,他們的產品就賣到了外省市場。
1988年,王吉萬乘勢而上,迅速擴大規模,在城鎮駐地建起了工廠。但是去工商局注冊"亨達"商標的時候,他卻遇到了沒有想到的麻煩。原來,"亨達"商標被四川省一家制鞋企業搶先注冊了。開始,王吉萬沒把這當回事,索性重新注冊了一個"貝亨"商標。誰知,"貝亨"鞋擺上了柜臺,消費者卻提出了異議:"‘貝亨’是不是‘亨達’?"消費者的疑惑直接影響了市場銷售。
這件事對王吉萬觸動很大,由此他看到了品牌的作用和力量。于是,他當機立斷,作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去四川買回商標!在與四川的廠家接觸中,他獲知這家企業瀕臨破產。可是,當他提出收購"亨達"商標的時候,對方卻要價很高,等談到了30萬元的時候,就死不松口。當時,王吉萬的鞋廠年利潤只有100萬元左右,但是他毫不猶豫地出資把商標買了回來。
王吉萬在那個年代就如此重視品牌,不能不讓人嘆服他的戰略眼光。強烈的品牌意識常常會促使他做出超前的決策。比如說,早在上世紀90年代,他就主動讓位,公開招聘能人包括有博士學位的人當"老總"。
在企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他一直堅持把絕大部分收入投入到廣告宣傳和品牌推介中,多的時候,一年的投入就是幾千萬。結果就是鞋子產銷量連年翻番的增長!
他不惜出巨資從意大利引進世界一流的制鞋生產線,從工藝技術上提高產品檔次。他寧肯丟棄部分經濟利益,堅持與世界鞋業強勢企業搞合作,在合作的過程中了解和學習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借智、借力、借勢發展。例如他控股的法國國際品牌發展有限公司,就薈萃了法國、意大利、美國和中國香港等地的許多產品設計和市場營銷策劃專家。亨達集團成功推向國際市場的阿迪麗娜、可勞迪、動力足等品牌皮鞋,靠的就是這家公司的智力支持。
他這樣做,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豐富"亨達"的內涵,創響"亨達"的牌子,把"亨達"做成中國的"耐克"。他說:"耐克靠一張牌子,整合和利用了全世界的資源,贏得豐厚的回報。‘亨達’應該向這樣的‘高師’學習。"
論及"亨達"的"裂變",王吉萬幽默地說:"企業到今天,我的貢獻最小,因為我至今還沒有學會做鞋呢,但我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學會領導做鞋。"
從開學的第一天起,他不管工作再怎么忙,始終雷打不動地去上課。他不但自己讀,而且讓公司所有高層成員都去讀
現在,王吉萬正在讀北大的EMBA。幾年以前,他也讀過同樣的課程,只是當時不是他自愿報名去讀的,而是別人"動員"他去讀的。因此交上錢、報上名后,他沒有認真去上過一節課。但是,這次不一樣!這一回可是他主動提出要上學的。從開學的第一天起,他不管工作再怎么忙,始終雷打不動地去上課。他不但自己讀,而且讓公司所有高層成員都去讀。為此,他專門主持董事會做出一個決定————集團出資3000萬組建學習基金,每年至少花掉200萬用于職工上學、培訓;公司所有高層成員在2年內EMBA結業,中層管理干部2年內完成MBA學習,基層所有員工在2年內完成崗位培訓,持證上崗。
王吉萬突然重視起學習來,原因很多。
一是"亨達"現正處在從產品經營向品牌運營的轉型期。傳統的管理模式和經營機制遇到了挑戰,而要建立起現代化的管理、經營體系,必須要更新知識。二是如今"亨達"的生意已經沖出國門,走向世界。他們在俄羅斯注冊成立了中國亨達(俄羅斯)國際貿易投資有限公司,在美國、意大利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分公司和辦事處。企業在全方位與國際市場的接軌中,所面臨的一切問題都和國內情況有了很大的區別。所以必須要學習國際化的營銷思路和管理經驗,學習國際貿易的游戲規則。
"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充電’,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他深有感觸說:"學習能力的競爭,已經成為品牌企業之間最嚴酷的競爭。"
王吉萬不僅是一個樂于學習的人,更是一個勇于實踐的開拓者。在他的領導下,"亨達"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由過去單純搶占國內市場轉變為依靠國內和國際市場的兩條腿走路,由主要依靠社會代理銷售轉向自己建立銷售網絡。目前,他們在廣州、溫州、成都、泉州等中國皮革前沿城市都建立了研發生產基地,在全國建立了3000多家專賣店和店中店。"亨達",這艘中國制鞋產業的巨艦,正在向著"建百年企業、樹世紀品牌"的宏偉目標挺進。
王吉萬,在這條不經意間走上的"鞋道"上,也越走越有勁兒,越走越有奔頭了。
【亨達集團創始人成功史從腳下開始創業故事】相關文章:
良品鋪子創始人創業成功的故事05-10
史泰龍的成功故事05-01
成功從傾聽開始故事05-02
宜家創始人坎普拉德的創業故事和成功秘訣05-01
成功就是踏平腳下的荊棘紀實故事05-12
立白創始人陳凱旋創業故事04-18
PPTV創始人姚欣的創業故事05-10
成功創業故事04-07
成功創業故事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