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不是找死我找的是出路勵志人物故事
謝旺霖,1980年生于臺灣,東吳大學政治、法律雙學士。別看他的履歷與有為青年沒什么兩樣,但骨子里,卻非常叛逆。年少時父母離異,他抽煙、打架、勒索什么都干,學習成績一塌糊涂,高中復讀一年,轉學幾次,才勉強進入了大學。2004年秋,剛剛大學畢業的謝旺霖騎單車從云南麗江出發最終到達拉薩,行程約2000公里,全程共用60多天。接下來的幾年,謝旺霖用17篇長短不一的文章描述了這60多天的旅程,結集成《轉山》一書。2011年,同名電影全球上映。
2003年,他第一次遠距離流浪,那年他大三,失戀了。一時無法采取合適的態度回應和面對,只想逃離那熟悉的生活現場。于是,他一個人靠步行和搭便車,從烏魯木齊出發,北赴克拉瑪依魔鬼城,西往伊犁,穿越天山山脈,最終到達西藏。一路上他與嘔吐、流鼻血、高原反應搏斗,跋涉了數千公里。
回到臺灣后不久,謝旺霖再次踏上流浪之旅,開始了他60多天的旅程。每天他至少騎車8小時,胯下皮破血流,傷口化膿。在梅里雪山上,他夜間失足,半個身子懸在斷崖之外;怒江邊上,被兩只藏獒逼得走投無路,險些喪命;在一個小鎮中,他因食物中毒,兩天兩夜上吐下瀉到喪失最后一點尊嚴。這些經歷,無論當時還是現在,只要提起都會讓他萬分驚恐。他說,他不是一個堅強的人,很膽小,怕行程中遭到搶劫,怕摔倒。但他更害怕自己如果無法完成這趟旅程,就無法向自己交代。
謝旺霖說,流浪帶給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可以認清自己,人在流浪中,可以認真地和自己對話,發現自己好的或者壞的方面。比如有一次,他因為打破了暖瓶不愿承認,結果被店家追上。流浪中的這些發現讓他變得踏實和安定,也使自己對人生有了自信。他說,每次去流浪,他的人生就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改變:第一次去新疆回來后,他決定放棄政治和法律專業;第二次從西藏回來后,他決定轉行攻讀文學專業。流浪讓他一切從零開始,創造另一個新的可能的自我。
“大家覺得我是在找死,其實我是在找生命的出路。”謝旺霖說,沒有痛感便沒有存在感,那樣的生活不是生活。
【我不是找死我找的是出路勵志人物故事】相關文章:
勵志故事:退路與出路05-11
勵志故事之我不是一個倒霉人04-06
我要的不是這個兒童故事04-19
我的未來不是夢勵志簽名05-05
我的未來不是夢勵志文章05-01
人物勵志故事精選04-07
人物勵志故事04-02
我的勵志故事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