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人學習勵志小故事
條件允許的話,我們可以找一些古人勵志小故事來看看,感悟其中的人生大道理,下面是陽光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古人學習勵志小故事,供大家參閱!
古人學習勵志小故事(一)張衡小時候的故事
張衡,東漢年間的天文學家(或者說地球科學家)、數學家、文學家、藝術家,他精通天文歷法,觀察并記錄了2500多顆恒星(肉眼可見的恒星約6000多個,在同一地點能觀測到的不超過3000個);制作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和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地動儀,以及候風儀、指南車等多項器具。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被后人譽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拒絕學習古文的叛逆少年
公元78年,張衡出生在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的南陽西鄂(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石橋鎮夏村)。少年時期,由于父親的早逝,家里的生活十分清苦。貧困的生活,不僅沒有影響他的求知欲望,反而更加激勵他刻苦忘我地學習。
張衡十多歲的時候,就讀了很多書,寫一手好文章,在遠近已經小有名氣。
好學多聞的名氣傳到地方官那兒,地方官找來張衡說:“我看你才學出眾,想推薦你去做‘孝廉’‘博士子弟’,怎么樣?”17歲的張衡,拒絕了地方官的推薦。他認為不能成天待在家鄉讀那些古文經傳,更不能去追求做官發財,他要到實踐中去探求科學的真理。
于是,張衡收拾好行裝,離開家鄉,踏上了游覽名都大城、訪師求學、探索科學真理的征途。
驪山腳下的不朽名篇
公元94年,張衡來到關中觀覽西京(長安)名勝,游覽了西漢時最高學府所在地三輔(現在的陜西中部地域,包括今陜西省西安市往東到華陰、藍田一帶,加上長安臨近的“左馮翊”和“右扶風”,合稱三輔)。他跋山涉水,往來游息于坦蕩肥沃的渭河平原上,觀覽了巍峨青翠的終南山和奇險峻峭的華山,接觸了關隘和城鎮,考察關中的民間風俗習慣、土質和物產以及古代的遺跡、當代的事物,尤其對長安城郊的宮闕規模、市井制度,遠近商賈財貨的集散,富豪、游俠、王侯的.故事等等,都有較深切的認識。通過這次游覽,張衡積累了豐富、新鮮的文學素材,為他后來寫作《二京賦》奠定了堅實基礎。
公元95年,張衡游罷秦始皇陵,在驪山腳下寫下了不朽名篇《溫泉賦》,描寫了驪山“湯谷”的優美,春水的清新。他那字字句句的吟哦,散發著無盡的才思,抒發了他熱愛祖國山川,熱愛生活的胸臆。這是他留傳至今最早的文學作品。
豐富的游學經歷
公元95年,18歲的張衡,來到了繁華的洛陽城。張衡在游學長安、洛陽期間,為了增長科學文化知識,他不辭辛苦,求師訪友,結識了許多著名學者和優秀青年:有擅長辭賦文學、彈琴吹笛的音樂家馬融;有謙虛勤樸、名聞當世的賢士竇章;有學識淵博、潛研時務、著有30多篇政論名著的王符;有學習過天文、數學、歷數等學問、豪俠英俊的青年崔瑗……這些有為青年對張衡都有著很好的影響和幫助。特別是崔瑗,他與張衡的友情較深,經常在一起研究問題,交換心得。后來張衡進一步研究天文、物理等科學,也是受了崔瑗的很大影響。
張衡不停地走,不停地看,不停地積累,他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志趣也越來越高漲,5年來的游學生活使這個少年才子終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古人學習勵志小故事(二)周處除三害的典故,迷途知返的周處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禪山毒已》)這段話的意思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極不尋常的景象,總是在那道途艱險而又僻遠因而人跡罕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氣的人是不可到達的。成功之本—— 立身之本,在于立志。
晉代的周處,年輕時性情避暴,逞強好斗,被鄉里認為禍害。當時義興河中有條蛟,山中有只白額虎,跟周處一樣都侵害百姓,義興人把它們叫做三害,而周處為害最為嚴重。有人勸說周處去殺虎斬蛟,其實是希望三害中只剩下一害。
周處立即去殺死了那只老虎,然后又跳進河里去斬蛟。那蛟有時浮在水上,有時沉入水中。周處窮追不舍,跟著它游了幾十里路。過了3天3夜,同鄉的人還不見周處回來,都認為周處死了,互相慶賀起來。不周處竟然把蛟也殺死了。
他回來以后,聽到鄉里人為他的死”而慶賀,才覺悟到自己被大家當作了禍害,決心改悔。于是他到吳郡去尋訪當時的大文學家陸機和陸云,陸機不在家,只見到陸云。
周處把自己被人看作禍害的情形告訴了陸云,并且陳述了自己改正錯誤的愿望,但因年歲太大,擔心最終也不會有什么成就。陸云說:“古人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何況你的前途還很有希望。
再說,一個人怕就怕沒有志向,有了志向,還怕美好的聲譽不能傳揚嗎!”周處從此改過自勉,立志自新。“后仕晉,為御史中丞,”對貪官污吏多所彈劾。氐人齊萬年反叛,周處率軍平叛,斬首萬級,“弦盡矢絕,左右勸退,處曰:‘此是吾授命之日。’遂戰而歿。”終于“名標青史”。
古人學習勵志小故事(三)盤點中國歷史上那些工作狂皇帝
不要以為當上皇帝就能肆意玩樂,吃喝享受,其實真正勤政為民的皇帝都是要加班的。盤點中國歷史上那些工作狂皇帝。
朱元璋從一個貧下中農,一路打拼,坐上了皇帝的寶座,開創了大明王朝。終于咸魚翻身,按說,應該好好享受一番吧,可朱元璋從登基到去世,三十多年,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據史書記載,朱元璋平均每天要批閱奏折200多件,處理國事400多件,這個量,恐怕現在很多人用電腦幫忙都達不到吧?
他的兒子朱棣也是個典型的工作狂,雖然即位時家底已經很豐厚,但他一切都向老爸看齊,在位22年,8062天里沒有休息過一天。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上朝,午餐也和大臣們在一起吃,一邊吃一邊討論工作問題,晚上也沒閑著,幾乎是聽著大臣們的上奏入眠。幾十年如一日地早起晚睡,沒有星期天,沒有節假日,要是換作現在的上班族,早辭職不干了。
雍正皇帝是眾所周知的工作狂,每年春天,他都要帶著嬪妃們到圓明園居住,這里風景優美,是個避暑勝地,可雍正皇帝沒有時間游山玩水,每天批閱奏折,接見各國使臣,事事親歷親為,即使吃飯和休息時,也還在想著工作上的事。為了勉勵自己,他在御案后面刻了“不逸”二字,告誡自己,別貪圖安逸,安逸會讓人墮落的'。
出人意料的是,堪稱情癡的乾隆皇帝居然也是個工作狂,雖然戀情不斷,但他可一點沒耽誤工作。乾隆皇帝每天早上六點準時上朝,冬天這個時候,天還沒亮呢,太監輪班站崗都覺得累,可乾隆硬是雷打不動,從來不遲到。
下朝后,又是看文件又是和大臣討論工作,一直忙到晚上,吃完晚飯,該出去散散步吧,不,還有一大堆文件要批呢,而且,還要寫點詩看看書,怎一個忙字了得。
這還只是日常工作,要是有特殊情況,乾隆就半夜起床,頂著黑眼圈,披著衣服工作。比起現在的那些工作狂,有過之而無不及。
宋太宗趙光義也是個典型的工作狂,每天八點上班,一直工作到深夜,從來沒有一天不上朝,而且,就連打仗也親自上陣,和士兵們同吃同住。后來受了箭傷,被傷痛折磨得生不如死,依然堅持每天工作,從不缺勤,一直到死,都沒有停止工作。
如此繁忙,他還能擠出一點時間讀書,給自己充電,每天堅持看三卷書,一年看一千卷。現在那些叫嚷著工作忙沒時間看書的人,只能讓趙光義鄙視了。
歷史如此巧合,工作狂老爸總能教育出工作狂兒子,宋真宗趙恒也是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史書上記載,他當年的作息時間表如下:每天清晨在前殿接見各大部門的官員,聽聞奏事,能決定的立即答復:早飯后處理各司奏折,直到中午;下午看書,并且安排各項例常活動;晚上聽大師講學,研究政事,直到深夜。不僅工作強度大,工作效率高,還虛心學習,真是難得。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一群人,這樣一群人,如果勤奮工作,就會讓帝國越來越強盛,創造一個又一個盛世,可是,歷史證明,如果皇帝玩忽職守,也會失去所有。
連皇帝都需要如此努力,平凡如你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勤奮呢?
【古人學習勵志小故事】相關文章:
古人讀書小故事勵志04-08
古人勵志故事02-10
古人勵志的故事04-04
古人勵志故事04-06
古人禮儀小故事09-30
古人勵志讀書的故事04-04
古人讀書小故事范文05-06
古人刻苦學習的故事04-01
兒童勵志學習的小故事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