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成功的人物故事
成功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那些成功的人物,他們的勵志故事值得我們學習。下面陽光網小編已經為你們整理了成功的人物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既然生活道路是如此的曲折、復雜,人們就應該坦然地去面對。
馬云,一張棱角分明、消瘦奇特的臉龐,一派狂放不羈、特立獨行的做事風格,一副兩肋插刀、不計回報的古道熱腸;以“光明頂”命名公司會議室,與金庸密切交往,聚集互聯網英雄人物“西湖論劍”。馬云的種種言行,頗似一位縱橫商海江湖的大俠。
馬云之所以讓當今的無數草根創業者崇拜,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馬云也曾跟我們一樣,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高考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試想,如果馬云在第二次高考失敗后,聽從了父母的勸告,去學習一門手藝,安安穩穩過他當臨時工的生活,那么,還會有今天的馬云,還會有今天的阿里巴巴嗎?
第一次高考,遭遇滑鐵盧。盡管馬云的英語在同齡人中顯得出奇的好,但他的數學卻實在太差,只得了1分,全面敗北。這之后他當過秘書、搬運工,后來踩著三輪車幫人家送書。有一次,他給一家文化單位送書時,撿到一本名為《人生》的小說。那是著名作家路遙的代表作。小說的主人公,農村知識青年高加林曲折的生活道路給馬云帶來了許多感悟。高加林是一個很有才華的青年,他對理想有著執著的追求,但在他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往往每向前靠近一步,就會有一種阻力橫在眼前,使他得不到真正施展才華的機會,甚至又不得不面對重新跌落到原點的局面。
從故事中,馬云深刻領悟到人生的道路雖然很漫長,但關鍵處往往只有幾步。在人生的道路上,沒有一個人的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這正印證了一句話:“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生活道路是如此的曲折、復雜,人們就應該坦然地去面對。于是,馬云下定決心,要參加第二次高考。那年夏天,馬云報了高考復讀班,天天騎著自行車,兩點一線,在家里和補習班間游走。
沒想到第二次高考依然失利。這一次,馬云的數學考了19分,總分離錄取線差140分,而且這一次的成績使得原本對馬云上大學還抱有一絲希望的父母都覺得他不用再考了。
那時候,電視劇《排球女將》風靡全國,可謂家喻戶曉。在那青澀但純潔的時代,小鹿純子的笑容激勵了整整一代人,當然也包括當時的馬云。不僅僅是因為她甜美的笑容,更多的是她永不言敗的精神。這種精神對馬云日后的影響十分深遠,“永不放棄”也成了馬云的一種精神象征,影響了每一個阿里人。小鹿純子的拼搏精神給了馬云巨大的激勵,他不顧家人的極力反對,毅然開始了第三次高考的復習準備。由于無法說服家人,馬云只得白天上班,晚上念夜校。到了周日,為了激勵自己好好學習,特地早起趕一個小時的路到浙江大學圖書館讀書。
就在第三次高考的前三天,一直對馬云的數學成績失望的余老師對馬云說了一句話:“馬云,你的數學一塌糊涂,如果你能考及格,我的‘余’字倒著寫。”
考數學的那天早上,馬云一直在背10個基本的數學公式。考試時,馬云就用這10個公式一個一個套。從考場出來,和同學對完答案,馬云知道,自己肯定及格了。結果,那次數學考試,馬云考了79分。歷經千辛萬苦,馬云終于考上了大學。
對馬云而言,人生路上的三次高考,早已成為他生命旅程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成功的人物故事二:蒲松齡落第不落志
蒲松齡是清代的文學家,他自幼聰明好學,但長大后屢次應試皆落第.蒲松齡并沒有因此而氣餒,而是繼續追求成功。他曾含羞自薦,給當時德高望重的大宗師黃昆圃寫信,希望能得到幫助,然終沒能如愿。
從此,他不得不在鄉間一邊教書,一邊繼續準備應試。
正在這時,他的愛妻陳淑卿離開了人世,這使他悲慟欲絕,生活更加清苦。但生活的艱辛與愛妻的去世并沒有動搖他追求成功意志。他化悲痛為力量,自作了一副對聯來激勵自己,上聯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下聯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為了實現自己的夙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讀書中去,向時間索取知識和財富。他說:“耗精神與號呼,擲光陰與醉夢,殊可惜也!”
他還堅持不懈地從群眾中獲取知識;他在家鄉靠近大路旁的'一棵大樹下面,鋪一張蘆席,設茶備煙,凡是路過此地的人,他都免費供茶供煙,請他們講一兩個民間故事。就這樣,年夏一年,日復一日,他廣泛搜集素材,勤奮寫作。
歷經20年,他終于寫了聞名中外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這部著作通過說狐談鬼的表現方式,對社會的黑暗面進行批判,并“寓賞罰于嬉笑”,具有百誦不厭的藝術魅力。同時,他還完成了《聊齋文集》四卷、《聊齋詩集》六卷、《聊齋俚曲》十四種及其他雜著。
成功的人物故事三:達爾文放棄研究成果
達爾文是19世紀著名的科學家,進化論的創始者,他生前常說,他的《物種起源》等著作和學說是“集體的產物”。在一封信中他曾這樣寫道:“我清楚地看到,如果沒有那些可欽佩的觀察者所搜集的大量材料,我決寫不出那本書來。”事實上,他和華萊士的交往便是科學家這種謙虛無私精神的體現。
華萊士是英國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和旅行家,比達爾文小14歲,他和達爾文一樣,進行著科學考察的.活動,曾到南美的巴西、馬來半島等地做生物考察,采取動植物標本,在同一個課題上進行研究和寫作。其間,他讀過達爾文的《一個植物學家的航行日記》,也和達爾文有過幾次通信,討論交流研究心得,不過兩人都沒有提及他們各自的獨立研究和正在寫作的具體內容。
1858年6月18日,正在努力撰寫《物種起源》一書的達爾文,收到了華萊士寄來的一篇關于進化論的手稿----《論變種無限地離開其原始模式的傾向》。達爾文驚詫得目瞪口呆,他說:“我從從未見過有這種更加令人驚奇的偶然巧合。......他現在采用的學術名詞,甚至也和我的書稿中各章題名相同......”
如果是這樣的話,進化論的優先權將歸于華萊士了,達爾文再發表著作,就有抄襲和剽竊之嫌達爾文這時思想斗爭十分激烈。要知道達爾文已經從事20多年的研究了,當他環繞全球作科學考察時,華萊士還是一個剛入學接受啟蒙教育的小學生。達爾文由于舊病復發,加上孩子們身體不好,使得寫作時斷時續,進度很慢,才讓華萊士后來居上。但他不愧是品德高尚的人,他決定退避三舍,成人之美,建議華萊士趕快將論文發表出來,同時為了避嫌,他打算中斷自己的寫作,讓華萊士獨享榮譽。
但是,華萊士也是品德高尚的人,他知道了這件事情后,不僅果斷地放棄了優先權,而且滿懷敬意地對人說:“當我還是一個匆忙急躁的少年時,達爾文已經是一個耐心的、刻苦的研究者了,他勤勤懇懇地搜集證據,來證明他發現的真理,卻不肯為爭名而提早發表他的理論。”
最后在別人的勸說下,達爾文同意和華萊士的論文合并,以合著的名義提交林奈學會宣讀。達爾文非常感謝華萊士,他寫信致意,并說:“如果有著可欽佩的熱情和精力的人應該得到成功的話,那么您就是最應該得到成功的人。”
在華萊士的鼓勵下,達爾文在1859年11月24日這一天,終于出版了《物種起源》這一巨著,1250冊書在當天銷售一空。華萊士高興地喝彩,稱這本書是“迄今為止最重要的書籍之一”,并將進化學說這一理論稱之為“達爾文學說”。
【成功的人物故事】相關文章:
純粹的人成功的故事04-19
成功的人背后的故事01-08
靠勤奮成功的人故事03-29
純粹的人成功勵志故事12-09
夢想成功的人的故事04-09
關于害怕成功的人的人生感悟故事12-09
快樂與成功的人生感悟故事12-09
什么叫成功的人生故事12-09
成功的人懂得熬勵志故事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