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成功企業家的故事
關于成功,我們都在為之而不斷努力拼搏,那些成功的企業家,他們背后的故事很值得我們學習。下面陽光網小編已經為你們整理了關于成功企業家的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成功企業家的故事一
陜西80后修腳工白手起家創業,把鄭遠元修腳公司開遍全國
成才不問出處
從西安上高速,越莽莽秦嶺,三個半小時后,抵達位于大巴山麓、漢水之濱的紫陽縣城;從這里沿著盤山公路溯流而上,輾轉車行約30公里,記者來到了有著“地無三尺平”之稱的高橋古鎮;再在通向鐵佛村的村道上顛簸20分鐘,接著于無路處棄車步行,往山中再走1里地……此行的目的地,群山環抱間一座外皮已經龜裂的兩層土坯房終于躍然眼前,這就是鄭遠元的家。
踏著吱呀作響的木梯爬上老宅的二層,以青石板為瓦的房頂漏出幾道光亮,本用于倉儲的黑漆漆的頂棚里,薄薄一層木板上橫著張落滿塵灰的板床,“那是我從小的臥床”,作為家中老幺的鄭遠元示意記者需跟著他踩著房梁處行走,“這個我最有經驗。”
在這個自然環境惡劣的'國家級貧困縣,鄭遠元家的故事與其他山區農戶并無什么不同:父母務農,家境貧困,哥哥在煤窯打工受傷,1983年出生的鄭遠元初中即輟學,只身到四川達州投奔姨父,一面跟著姨父學起了中醫修腳的手藝,一面在餐館洗碗打雜。
2002年,已經出師的鄭遠元來到與達州相鄰的陜西漢中,原本打算找一份足浴店修腳工的工作糊口,“臨行前,在達州的好朋友要買房,我把幾年攢下的上千元積蓄都借給了朋友,只好朝姨父再借了幾百元做盤纏,想著很快就能領到工資。”
事有不巧,到達漢中的第一天,鄭遠元登門求職卻屢屢被拒之門外,“租了房子、買了生活必需品后,隨身帶的幾百元也只剩下了5塊錢,一晚上餓著肚子沒敢吃飯。”
第二天,揣著兜里僅有的5塊錢,找不到工作又舉目無親的鄭遠元,無奈之下在漢中市汽車運輸公司門口擺起了修腳攤,“無人問津不說,很快還被人趕走了。”挪到虎橋路口后,鄭遠元“否極泰來”,地攤從早上10點一口氣擺到了晚上,“修腳3元,一天就掙了120塊錢!”——鄭遠元告訴記者,這是他時至今日仍最難忘懷的“第一桶金”。
修腳、治腳氣、挖雞眼、取肉刺……鄭遠元咽得下苦,出攤一出就是兩個年頭,“為了省時間,中午不吃米飯只吃3元一碗的刀削面,更不敢多喝水怕老上廁所。”
創業不分貴賤
鄭遠元人聰明,一對眼睛時時透著機靈。修腳手藝越做越熟練,擺修腳攤每月也有近萬元收入。
悟性高是一回事,卻也難以彌補他文化程度低的短板。不過,鄭遠元做人踏實、待人真誠,總有些“貴人”為他“指點迷津”,補上了“社會大學”這一課。
2005年初,在地攤上為一位老人治好腳病后,老人十分欣賞面前的小伙子:“你這么年輕,技術又這么好,擺地攤終究不是長久之計,還是應該開個店正規干,才能有大的發展。”在老人的提醒下,租門面、辦執照,2005年底,鄭遠元的第一家修腳店開起來了,只有一間門面,面積也只有30多平方米。從地攤修腳工到“鄭老板”,鄭遠元用了3年,那年他22歲。
店面開張,需要增加人手,鄭遠元想到了還在老家深山里“刨食”的鄉親們。“你發大財吧,我不干,即使沒有飯吃,咱也不去搞修腳”,老家的朋友給他潑了一盆冷水,“啥事不能干啊,去做這種下賤的活路!”
有志不在年高,成才不問出處,創業的路徑又豈有高低貴賤之別?經過反復動員,鄭遠元的姐姐鄭遠翠、嫂子任繼芳成為了他的第一批員工。服務熱情、價格低廉,他的店面逐漸門庭若市起來,老家前來打工的人也越來越多,很快分店陸續開張……2006年底,僅僅過去一年,鄭遠元已經在漢中、安康、四川達州等地開了十幾家專業修腳店。
“我很感謝當初買房借我錢的達州朋友,如果不是因此把自己‘逼上絕路’,可能我現在還在給人打工”,鄭遠元對記者說。
關于成功企業家的故事二
和田一夫曾經風光過,他出入坐的是配有專職司機的“勞斯萊斯”,住的是寸土寸金的深院豪宅。可是,今天的和田一夫卻只能搭乘地鐵出行,住處也變成了局促簡陋的兩室公寓房。不過,這位前八佰伴國際集團的總裁,至今仍是日本商界的傳奇,因為他曾把自家的蔬菜鋪子一舉辦成了年銷售額5000億日元的跨國零售集團。
初出茅廬第一功
1929年,和田一夫出生在日本靜岡縣熱海市郊野的一個貧寒家庭。和田一夫的母親和田加津就是日本電視連續劇《阿信》中的主人公阿信的原型。像《阿信》中展現的那樣,和田一夫的父母開辦了一間名叫“八佰伴”的蔬果雜貨店。作為家中的長子,和田一夫從18歲開始,便幫助父母打理店中生意。
熱海以溫泉聞名,是日本著名的旅游城市,游客數量常年處在10倍于本地人口的高水平。當時的熱海商界,盛行賒賬制,只要是固定客戶,零售商可到批發行賒賬,消費者也可在零售商那里賒賬。
為烹飪提供服務的八佰伴一般做不了游客的生意,游客的飲食依靠旅館。做蔬菜水果雜貨生意的店鋪,若能拉到一兩家旅館做自己固定的客戶,就不會虧損。因為是買方市場,雜貨店是不敢得罪旅館的。給旅館定期配貨,就得遵循老祖宗的規矩——先送貨、記賬,到時候旅館再付款。由于當時日幣貶值很快,相當部分旅館拖欠賒賬不結,于是,雜貨商就采取一致行動,以超出預期物價上升指數的幅度,提高配貨的價格,以熱海市的物價水平居全日本之最。
和田一夫認為,賒賬制與標高價,這一對孿生怪胎就像兩條繩索,束縛著熱海的商業發展。于是,他極力勸說父母改革賒賬制和標高價,率先在八佰伴試行現款交易,并逐步降低售價。
1955年11月1日是一個歷史性的日子。就在這天,八佰伴正式實行現款交易和低價出售的新舉措。由于事先已作宣傳,還沒開門,八佰伴門前就被人群擠得水泄不通。一開門,顧客蜂擁而進,一邊嘖嘖驚嘆售價便宜,一邊搶購商品。店員們忙得滿頭大汗,應接不暇,兩部收銀機叮當作響,沒有一刻停歇。第二天,八佰伴現款交易和低價出售的消息就在熱海一帶廣為流傳。顧客更是紛至沓來,有的人甚至從幾十公里外乘車趕到八佰伴購貨。
遠涉重洋偷師學藝
1961年,32歲的和田一夫參加了一個名為“美國西部百貨業考察團”的商業組織,赴美國洛杉磯考察。考察的項目主要是當時在美國零售業十分流行的超級市場,向他們學習管理技術和經營策略。在考察中,和田一夫發現,超級市場對買賣雙方都有好處,對顧客來說,自由挑選商品,一次性付款,能獲得很大的便利;對店主來說,可節省大筆人事開支。
當時,日本產業工人的工資是美國的1/5。美國職業婦女與男士的工資相差不多,而日本則普遍要低4——5成。零售業是女工占有比例最大的行業之一,超級市場在日本無疑是最具潛力的零售形式。因此,和田一夫決定把超級市場作為八佰伴今后的主營方向。
考察團馬不停蹄地在美國西海岸的幾個主要城市參觀考察,兩個星期的日程匆匆而過。和田一夫覺得,只滿足走馬觀花地看看不行。于是考察團解散后和田一夫留了下來,通過一位朋友幫忙,在洛杉磯的一戶美國人家住下。
學做生意,最好是先做顧客。女主人天天要去超級市場,和田一夫就殷勤地隨她一起去,幫女主人推車,抱大大小小的購物袋,還不時向女主人請教相關的問題。女主人常在超級市場與相熟的家庭主婦相遇,和田一夫便像女主人的忠實仆人,站在旁邊,留心聽她們有關購物的話題。不久,和田一夫又來到一家超市做雜工。工作中,他對商品的庫存、分類、包裝、上架、標價等都仔細揣摩,收工后把原始數據和心得一一記在筆記本中。赴美三個月,他記下的筆記就有六大本。
回到日本后,和田一夫便著手將自家的老店改成超級市場。也就是在這一年,年僅33歲的和田一夫正式接替了父親的社長職位。從此,八佰伴進入和田一夫時代。
海外擴張第一戰
20世紀60年代中期,日本百貨業開始大分化、大改組、大兼并,許多像八佰伴這樣規模的公司遭到兼并的厄運。八佰伴堅持走獨立發展的道路,業績不俗,但仍有遭吞噬之虞。和田一夫經過反復權衡,決定提前走海外發展的.路子。
他最先把目光放在巴西。因為當時的巴西正處于經濟發展期,市場還未飽和,有充分的發展空間。1969年5月,和田一夫乘飛機飛往巴西東南海岸的大都市圣保羅。和田一夫在圣保羅市的大街小巷穿行,對富人的豪宅和貧民的棚屋,他都抱有極大的興趣。他留心當地的房屋、店鋪、交通工具、行人的衣飾,以此來估量當地的消費水平。
和田一夫來到西廣場的馬賽百貨公司。這是法國人開辦的,在圣保羅市規模最大的百貨公司。他徑直走到針織品專柜,指著價格最低廉的襪子說:“買一雙襪子。”和田一夫是想試驗售貨員的服務態度,愈“窮酸”的顧客,愈是能顯現商家的信用。果然一試就靈,售貨員馬上顯出鄙夷之色,懶洋洋地去拿襪子,還以輕蔑的口氣說道:“就買這么一點便宜貨呀?”“這就夠了,只要這一種。”和田一夫堅持道。售貨員不高興地把襪子扔到和田一夫面前的柜臺上,嘴里連半句謝客的話都沒有。在男裝部,和田一夫又看到一件令人瞠目結舌的場面:一位售貨員正在跟一名顧客爭吵,售貨員氣勢洶洶、唾沫橫飛,男顧客面紅耳赤小聲懇求。原來,這顧客買了件上衣,回家后發現不合身,拿回來要求換一件大小合適的,但售貨員橫豎不肯。
盡管這家商場不尊重顧客,不為顧客著想的現象如此嚴重,可他們的生意卻依然興隆。日本的服務水平比這里至少要先進一個世紀。八佰伴來圣保羅發展,肯定大有可為。1971年9月24日,巴西八佰伴百貨公司開張。和田一夫帶領全體員工站在店門口,一邊頻頻鞠躬,一邊不停地說:“歡迎光臨,請多關照。”開張儀式后,顧客如潮水般涌進商場,不到一小時,已有1萬多人進店,收銀機前排起長隊。這種情景,和田一夫在國內從未遇到過。
盲目擴張吞苦果
在巴西開設分店成功后,和田一夫決定加大海外投資的力度,最明確的構想就是“環太平洋連鎖化”。
1974年,新加坡八佰伴開張;1984年,香港地區八佰伴第1號分店開張;1987年,馬來西亞八佰伴第1號分店開張,1988年,中國臺灣省八佰伴第1分號店開張……
生意上的順風順水,使和田一夫的頭腦開始有點熱,1990年,一貫勤儉的和田一夫以11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香港第一豪宅——“天比高”。住在“天比高”,結交的是一些“天比高”般的巨富,收聽收看的是媒體“天比高”似的溢美之辭。于是飄飄然的和田一夫開始了“天比高”式的擴張大行動。
他在港澳地區共開設了10間大型百貨超級商場,旗下在香港擁有5間上市公司,他的業務涉及百貨、貿易、酒摟、快餐、娛樂、家電、食品、地產等多個領域。風頭之勁,一時無二。
他在日本的分店增至58間,其中“新世紀半田”一次投資就高達1。5億美元,而八佰伴集團在日本國內總收益才900多萬美元,如此不合比例的投資,一時間被日本同行引為笑談。
1992年,他又斥資3。4億美元在上海合資建造了世界第二大規模的上海新世紀商廈。他更石破天驚地宣布:要在中國內地建立1000家超級市場,3000家漢堡快餐店!
然而,他犯了欲速則不達的營商大忌,他不惜負債求發展,令集團潛伏下巨大的危機。由于過度擴張和市場定位不準,1994年,八佰伴兵敗北京;1995年,上海新世紀商廈也陷入嚴重局面……八佰伴的經營開始極度惡化。由于債臺高筑,欠下13億美元的巨額債務,公司不得不于1997年9月18日宣布破產。
和田一夫不愧是一個企業家。八佰伴破產后,他閉門反思原因,認識到除文中提到的盲目擴張以外,還有在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仍然堅持家族式經營和丟掉了艱苦奮斗的作風。但和田一夫沒有被失敗打倒,在朋友的幫助下,他又開辦了一個小型的經營顧問公司,開始新的、艱難的創業。
關于成功企業家的故事三
第一次抉擇:扎根四川,創業路多艱
說起自己最早的創業經歷,那是在21年前的1994年,當時他和西北電力設計院上海分院合作創立了上海中電電站技術工程有限公司,這一年,虞文權年僅24歲。
1996年,上海電氣公司到西部開拓業務,虞文權抓住這次難得的機會,來到西部考察,他們從四川到新疆,走了一圈,最終選擇留在四川的成都。“我們選擇落戶在四川,是因為當時四川人特別好客,我們來了,他們接待很熱情、很照顧,再加上四川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非常美……”說起留在四川開展業務的緣由,虞文權的解釋很簡單。
就在這一年,虞文權承包了上海電氣公司在四川的業務,成立了上海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銷售中心,大力開拓四川的電氣設備銷售市場。“當時這邊的工業相對上海還是要落后一些,這邊的人也喜歡上海的產品。”虞文權說,他對這里的市場充滿信心。于是,虞文權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抉擇——扎根四川。這次重大的抉擇,為他后來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這邊的人不喜歡上海人……”,這是讓虞文權沒有想到的。面對這種窘境,虞文權并沒有放棄,而是沉下心來,精心培育這個市場。“從1996年開始,我們在這邊交了三年的朋友。”和行業人士交流溝通,成為朋友,時刻準備著,等待著機會來臨。虞文權就這樣開始了他漫漫的創業路。
1999年,我國開始實施大規模的電網改造,虞文權知道自己蟄伏三年的機會來了。“那些電力局的局長都說,我再不和你合作,我都覺得不好意思了。”就這樣,虞文權拿下了電力城網改造的第一標設備。到了2000年,我國國有企業進行了一個大的體制改革,上海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銷售中心也面臨改制,而就在此時,虞文權承接了一個他從未涉及過的電力工程建設領域的項目。
說起這次工程承包,還是一次偶遇,當年,國內軍工院所基礎設施落后,國家決定大力改進軍工科研院所的基礎設施,其中電網改造就是重要的一環。位于綿陽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省科學城)加大電網改造投入力度,在這過程中,虞文權所在的上海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銷售中心積極參與投標,拿下了電網改造總承包的合同。
新的問題產生了,作為電氣設備供應商,要去做工程改造的工作,是一個全新的挑戰。電網改造要將舊的設備拆掉,換上新的設備,通過驗收后再重新送電,費時費力,必須大面積斷電才能施工,但是作為軍工科研部門,科研任務重,不可能大面積停電來配合電網改造。“我們在那里一干就是三年,只有每年的五一和十一才能干,五一一個變電站干掉,下次十月一號開始,又干掉一個變電站。一直到2003年才完工”。虞文權說,為了不影響科研任務,只能在每年的五一和十一進行施工。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一次承接電力工程項目,工期緊、任務重,在保證完成任務的同時,獲得了“工程優良”的評級。
第一次重大的抉擇,他得出的結論是:創業,就是要在看得朦朦朧朧時,一頭扎進去。
第二次抉擇:順勢而為,創華東品牌
早在承包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省科學城)電網改造工程的時候,虞文權就已經敏感地感覺到當時的中國電氣設備市場,已經在悄悄地發生著重大的變化。
“八九十年代,上海的電氣產品很吃香,但是到2000年之后,全國各地的電氣產品質量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上海產品的`優勢就不明顯了,加上價格要貴一些,而當時整個市場的價格都在往下跌。”虞文權看到了電氣設備行業發展的大趨勢,在這種大趨勢下,如果再不改變,很可能就被市場無情地淘汰。
看到了這些,虞文權做出了創業人生中的第二次重大抉擇——從電氣設備銷售向電氣工程承包轉型,也正是因為快速轉型,中國物理工程研究院的電網改造給了他一個契機。然后,持續了三年的電網改造工程結束后,虞文權決定創立一個工程公司。
要成立工程公司,可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從公司資質,到人員培養,都是不小的挑戰,虞文權也是從剛開始的不了解到慢慢摸索,開始建立起自己的人才儲備。
怎么給公司取一個合適的名字,虞文權也是動了一番腦筋。“我原來是上海電氣成都分公司,改成電力建設工程公司,又不能叫滬或者叫申之類的,那就叫華東。”虞文權說,當時非常不容易,花了一些時間這個公司才注冊下來。
2003年10月,四川華東電氣成套工程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三年之后,公司人員和資質都具備的同時,蓄勢已久的華東電氣開始出去投標。在全新的電力建設行業,進入市場參加投標,對剛成立的公司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時去投標的時候,人家就說你這個公司是什么單位啊,沒聽說過。”說起當時的尷尬處境,虞文權記憶猶新。
雖然初創時期知名度不高,但在虞文權眼里,服務質量是第一位的。“客戶有需求,就是我的服務,哪怕它只有十塊錢的東西,我都要把它服務好,這是我們的宗旨”。虞文權告訴《產融領跑》記者,往往是一件小事情你把它做好了以后,客戶才能真正地認同你和你的企業,這反而會給你帶來更大的效益。就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華東電氣在虞文權的苦心經營下,慢慢被業內人士所熟知和認可。
就在今年7月上旬,城南一個住宅小區內發生重大電力事故,導致整個小區突然斷電。在這種緊急情況下,很多電力建設公司給出的報價都很高,而華東電氣只給了一個成本價的報價,讓這個小區只花很少的錢,就解決了問題。“他們很高興,也特別滿意,現在他們有個項目就主動找到我們。企業服務質量和品質好了,口碑慢慢就上來了”,虞文權微笑著說。也正是因為這樣,華東電氣從剛開始的名不見經傳,慢慢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發展起來。
經過虞文權十多年的辛勤耕耘,2013年,華東電氣集團公司掛牌成立,“華東電氣”也成為了電力工程建設領域的一個知名品牌。公司承建的一大批重點工程,一次性交付驗收合格率達100%,優良率更是高達95%,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據虞文權介紹,華東電氣目前一年的產值接近5個億。
“現在在四川這個行業里面,應該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是知道我們公司的,很多人就算不認識我,但是知道華東電氣,華東的品牌已經形成了。”現在看來,他當時的抉擇是正確的。
第二次重大的抉擇,他得出的結論是:機遇稍縱即逝,機會來的時候,敢想、敢干,敢于拼搏,最重要的是讓客戶滿意。
第三次抉擇:乘勢而上,迎華東未來
在虞文權眼里,創業無止境,如今發展平穩的華東電氣不是句號,而只是逗號。華東電氣正在慢慢醞釀一次轉型,在面對電力建設市場的逐漸飽和,虞文權做出了創業人生的第三次重大抉擇——內生式成長和外延式發展。
內生式生長,主要是公司定下的發展目標——打造中國電力物業第一品牌,這是華東電氣轉型發展的主要方向。虞文權表示,華東電氣要從電力工程建設逐漸轉型到電力運檢維護上來。“工程做一塊是一塊,可能到了高峰期就結束了,但是做運檢維護的服務,是永久性的。”虞文權所說的運檢維護,就是華東電氣首創的名詞——電力物業,他將華東電氣現在大力發展的電力物業定位為現代技術密集型的高端服務產業。
同時,據虞文權介紹,為了進一步發展壯大,華東電氣正在籌備當下很火的“新三板”掛牌事宜。“成都市經信委給我們授權了技術研發中心,今年我們又報了省技術中心,最近我們又在申報高新技術企業,還報了一些專利,這一系列的工作,都是為了今后新三板掛牌上市做鋪墊。”虞文權向《產融領跑》記者透露。通過掛牌“新三板”,對于目前發展迅速的華東電氣來說,對其擴大發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融資手段,也有助于提升企業知名度和發展實力。
而外延式發展更是虞文權謀劃已久的棋局,隨著德陽分公司、樂山分公司的建立,華東電氣還在綿陽、溫州、廣州等地設立了辦事處,同時,在全國其他省市,擬設立辦事處6個,業務涉及區域已擴展到除四川以外的5個省區。
“我們華東電氣今后可能還要走加盟連鎖的道路,為此我們還成立了一個配套的投資公司。”虞文權表示。成立于2012年的四川華東溫商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是專門為華東電氣走加盟連鎖的道路而成立的,緊緊圍繞華東電氣的主業開展投資。“比如加盟者拿了一個大的訂單,但是他沒有資金,或者執行合同缺資金,我通過投資公司借給他,一方面很保險,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扶持我這個主體產業,但跟外界的投資公司有一定的區別。”在虞文權眼里,產業和金融相結合,可以發揮出產業更大的發展力。
不只是國內,作為電力建設和服務型企業,華東電氣的觸角還伸向了國外,在國家“一帶一路”大戰略的背景下,我國電力也積極向海外布局,在這個過程中,華東電氣也沒有缺席,緊緊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走出去”,尋求更大的發展。
“今年我們已經到非洲去考察過了,而緬甸、老撾,我們也在對接當中。”虞文權說道。為了真正能夠走出去,今年6月下旬,他參加了國際咨詢工程師聯合會(FIDIC,菲迪克)認證工程師培訓,并獲得了國際認證工程師的證書,“做國際上的工程,它需要認證工程師,培訓完了以后,你對國際上的工程就很了解了,不然的話就要吃虧”。
經歷了第三次重大抉擇,他得出的結論是:大創業、大發展都離不開大機遇和革新之路,把握住了,你就會成功。
【成功企業家的故事】相關文章:
企業家成功的故事04-08
成功的企業家的故事04-08
企業家成功的小故事12-02
成功企業家勵志故事04-04
福建女企業家的成功故事12-09
中國企業家成功的故事04-09
一位成功企業家的傳奇故事12-07
成功企業家的勵志格言03-17
成功企業家勵志格言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