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
在成功的背后,有許多勵志的故事值得我們學習。那么你知道有哪些成功的人士呢?下面陽光網(wǎng)小編已經(jīng)為你們整理了成功人士的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成功人士的故事一:哥倫布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是一位夢想家,是意大利的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先驅者。1451年8月或10月生于意大利熱那亞,1506年5月20日卒于西班牙巴利亞多利德。
哥倫布出生在熱那亞的工人家庭,是信奉基督教的猶太人后裔。他讀過《馬可·波羅游記》,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國。長大后當上了艦長,是一名技術嫻熟的航海家。哥倫布年輕時就是地圓說的信奉者,是曾經(jīng)在熱那亞坐過監(jiān)獄的馬可·波羅的崇拜者,立志要做一個航海家。他確信西起大西洋是可以找到一條通往東亞的切實可行的航海路線的。
他堅決要把這種夢想變成現(xiàn)實。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國王請求資助,以實現(xiàn)他向西航行到達東方國家的計劃,都遭拒絕。他終于說服了伊莎貝拉一世皇后,并為他的探險航行提供了經(jīng)費。他在1492年到1502年間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四次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大陸,他也因此成為了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當時,地圓說已經(jīng)很盛行,哥倫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國王請求資助,以實現(xiàn)他向西航行到達東方國家的計劃,都遭拒絕。一方面,地圓說的理論尚不十分完備,許多人不相信,把哥倫布看成江湖騙子。一次,在西班牙關于哥倫布計劃的專門的審查委員會上,一位委員問哥倫布:即使地球是圓的,向西航行可以到達東方,回到出發(fā)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從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么能爬上來呢?對此問題,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哥倫布也只有語塞。另一方面,當時,西方國家對東方物質財富需求除傳統(tǒng)的絲綢、瓷器、茶葉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黃金。其中香料是歐洲人起居生活和飲食烹調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產(chǎn)。當時,這些商品主要經(jīng)傳統(tǒng)的海、陸聯(lián)運商路運輸。經(jīng)營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團也極力反對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計劃。
哥倫布為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和計劃,到處游說了十幾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識英雄,她說服了國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資助哥倫布,使哥倫布的計劃才得以實施。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受西班牙國王派遣,帶著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楊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經(jīng)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終于發(fā)現(xiàn)了陸地。哥倫布以為到達了印度。后來知道,哥倫布登上的這塊土地,屬于現(xiàn)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他當時為它命名為圣薩爾瓦多。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回到西班牙。此后他又三次重復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許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認為他到達的是印度。后來,一個叫做亞美利哥的意大利學者,經(jīng)過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倫布到達的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個原來不為人知的新的大陸。哥倫布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但是,這塊大陸卻用證實它是新大陸的人的名字命了名:婭美麗雅哥洲。后來,對于誰最早發(fā)現(xiàn)美洲不斷出現(xiàn)各種微詞。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結論是不容置疑的。這是因為當時,歐洲乃至亞洲、非洲整個舊大陸的人們確實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大陸。至于誰最先到達美洲,則是另外的問題,因為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遠古時期從亞洲遷徙過去的。中國、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達美洲也是極為可能的,但這些都不能改變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事實。
哥倫布的遠航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新航路的開辟,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哥倫布這一創(chuàng)時代的舉動所帶給人類社會和文明的影響無疑在人類歷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往后的.每一歷史時代對他的評價都會有所不同,但他開創(chuàng)新時代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它開創(chuàng)了在新大陸開發(fā)和殖民的新紀元。當時歐洲人口正在膨脹,有了這一發(fā)現(xiàn),歐洲人就有了可以定居的兩個新大陸,就有了能使歐洲經(jīng)濟發(fā)生改觀的礦藏資源和原材料。
這一發(fā)現(xiàn),導致了美國印地安人文明的毀滅。從長遠的觀點來看,還致使西半球上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國家。這些國家與曾在該地區(qū)定居的各個印地安部落截然不同,它們極大地影響著舊大陸的各個國家。它使海外貿易的路線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從那以后,西方終于走出了中世紀的黑暗,開始以不可阻擋之勢崛起于世界,并在之后的幾個世紀中,成就海上霸業(yè)。一種全新的工業(yè)文明成為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主流。
伊莎貝拉曾向哥倫布許諾,他可以做他所發(fā)現(xiàn)的任何陸地的總督。但是作為一個行政官他是不稱職的,最后被撤職,帶著鐐銬被遣送回西班牙。在西班牙他很快就得到了釋放,但是沒有再讓他擔當任何官職。但直到去世時,他都相當富裕。
哥倫布說過:即使是簡單的也需要有人去發(fā)現(xiàn),去證實。站在后面指手畫腳是無用的,關鍵在于創(chuàng)新。
成功人士的故事二:巴金
汽車庫、儲藏室、閣樓上、樓道口、陽臺前、廁所間、客廳里、臥房內……在巴金偌大的寓所內,曾經(jīng)到處是書。巴金愛書,在文化圈內是出了名的。他的藏書之多,在當代文人中,恐怕無人可比。
藏書多,自然在于書買得多。
巴金胞弟李濟生曾談起四哥愛書、買書的情況:“說到他最喜愛的東西,還是書。這一興趣從小到老沒有變。在法國過著窮學生的清苦生活時,省吃儉用余下來的錢,就是買自己喜愛的書。有了稿費收入,個人生活不愁,自然更要買書。‘1·28’日本侵略軍的炮火毀去了他的住處,收藏的書也隨之毀了。習慣已成,興趣所在,書慢慢地又積累起來。去日本小住1年,就買了許多英日文版書帶回來。有的名家作品他會不遺余力地搜集各種文字的譯本。住屋幾乎全放滿了書。解放后搬了家,房子寬敞了,書架、書櫥也隨之增多增大。書房內四壁皆書,客廳內也順墻壁一溜立上4只大書櫥,連走廊上、過道上也放有書櫥。一句話,無處不是書了。”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據(jù),只剩下57元銀元。蕭珊從菜場買來價廉的小黃魚和青菜,用鹽腌起來,晾干。每天取出一點,就算全家有了葷腥蔬菜吃了。這兩只菜,竟然支撐了全家半年的伙食。
一天傍晚,樓梯傳來巴金沉重的腳步。蕭珊和養(yǎng)子紹彌迎了上去,只見他提著兩大包剛買的書,氣喘喘的。蕭珊問道:“又買書了?”“嗯,當然要買書了。”巴金回答道。從來就十分尊重,也什么都依著巴金的蕭珊,這時說了一句:“家里已經(jīng)沒有什么錢了。”巴金問也不問家里到底還有多少錢,日子能不能過下去,就說道:“錢,就是用來買書的。都不買書,寫書人怎么活法?”
第2天,他又帶著孩子們去逛書店了。
巴金買書真的.沒商量。
在現(xiàn)存的300多封巴金與蕭珊的通信中,有不少內容是關于寄錢買書的。1949年9月20日巴金書信蕭珊:“昨天剛寄出一信,今早又收到你的信了。我還沒有到開明去拿錢,過兩天我會去拿的。其實我自己也不需要多少錢,不過來北平一趟總得買點東西帶回去送人,我自己也想買幾本書。”從中可以看出,巴金這時在北京,準備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巴金已寄信囑蕭珊匯錢來,等不及又發(fā)信回去。
這是一封巴金寫于1956年6月23日的信,其中有這樣一段:“這次買書較少,已寄了幾包回去,大概還有幾包。”已寄了幾包回去,還有幾包,這還是買得少的,那么多的呢?可以想像,巴金買書有多“狠”。這次寄信的地點也是在北京。據(jù)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巴金去北京,沒有一次不買書回來的。琉璃廠、王府井,都是巴金必去的地方。
成功人士的故事三:瑪麗亞·凱莉
3歲那年,她的父母離婚了。因為家庭的貧困,加上血統(tǒng)的原因,一家人備受歧視。母親帶著她過著四處漂泊的生活,她們因無法支付租金而寄宿在朋友家的地板上。
即使是這樣,她卻從未掉過眼淚。因為母親曾是一名歌劇演唱家,小小年紀的她受母親影響,4歲時,就迷戀上了音樂,常常跟在母親身后學唱歌。
上學后的她,學習成績并不優(yōu)秀。一次測試,她的數(shù)學得了6分,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責備了她,但她卻理直氣壯地站起來,說:“數(shù)學對于我沒用,以后我要當歌星。”此語一出,立刻遭到了同學們的嘲笑,在同學的嘲笑聲中,她緊緊地握緊了拳頭。
13歲起,她開始了音樂創(chuàng)作,14歲,她找到了幾個錄音棚,擔任他們的后備試音歌手。高中畢業(yè),她不顧家人的反對,帶著稚嫩的夢想,到了紐約。
剛到紐約時,她只能在酒吧里做招待,與人合租狹小的房子,自己常常在客廳地板上鋪一張床墊過夜;她每周常常只能靠一包干酪通心粉艱難度日,在經(jīng)濟極為拮據(jù)的幾個月,她甚至只能靠附近熟食店老板施舍的硬面包和冰水填飽肚子。
然而她沒屈服,在昏暗的燈光下,她不停地寫歌,寫到手發(fā)麻,累得趴在桌上睡著了。她熱切地盼望著有一份合約,出一張唱片。然而她跑遍了紐約街頭所有的唱片公司,都被拒絕在門外。
18歲時,她終于在一家熱門的俱樂部獲得了登臺表演的機會,她的完美的嗓音和創(chuàng)作才華漸漸為人注意,哥倫比亞唱片公司以35萬美元的合約成功將她攬入旗下。35萬美元,對于她是一個天價,那一刻,她熱淚盈眶。
她很快在公司嶄露頭角,為公司創(chuàng)下排行榜的十大熱門歌曲。她的歌曲也越來越成熟,而形象也變得性感自信,她頻頻出現(xiàn)在各大雜志的.封面。這些雜志認為她在音樂和形象上的轉變帶動了整個樂壇的潮流,并將此種潮流命名為“蝴蝶效應”。20歲,她就獲得了格萊美音樂大獎最佳女歌手,此后的10年間,她在世界音樂大獎、全美音樂獎、靈魂列車音樂獎、美國作曲家協(xié)會獎、歐洲音樂白金獎等大獎上收獲頗豐。
然而,就在她的事業(yè)蒸蒸日上的時候,不愉快的事情發(fā)生了。30歲時,她與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分道揚鑣,只得尋找新的公司,但不幸的是,兩年后,新公司也決定終止她的合約。原因是他們認為她失戀后,精神上出現(xiàn)了問題。
那時的她備受爭議,然而在低谷中的她沒有放棄音樂,她堅信,是蝴蝶,就不怕翅膀上的雨水。
一年后,她與環(huán)球唱片公司旗下的Island唱片簽下合約。在新公司,她很受賞識,兩年后,她憑借新專輯重新回歸到樂壇的巔峰。這張專輯的銷售量位居當年全球銷量第二位,國內冠軍。此后她的歌曲一直在各大音樂榜單上排名第一,她的歌曲受到全世界各地樂迷的喜愛,她因此被稱為流行樂壇天后。
蝴蝶有一個特點,它的翅膀上布滿了鱗片,鱗片中含有大量的脂肪,仿佛給蝴蝶穿上了一件“防水雨衣”。她一直相信自己是一只美麗的蝴蝶,雨再大都不會打濕為夢想而飛的翅膀。終于,她成功了,迎來了自己絢麗的春天,她就是瑪麗亞·凱莉。
【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相關文章:
成功人士故事11-12
成功人士的故事04-07
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09-22
身邊成功人士的故事12-06
國外成功人士的故事04-08
成功人士的故事簡介04-08
成功人士的故事名人12-09
成功人士的短故事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