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名人尊師重教的故事12個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于個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于國家,師者,是百年大計的基石,中國有著悠久的尊師重道傳統。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名人尊師重教的故事,歡迎閱讀!
1、居里夫人尊師的故事
1903年,居里夫人發現了一種新的物質——鐳。這一發現,震驚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科學家。從而,她享有盛譽,博得了人們的敬仰。可她對她過去的老師仍然十分尊敬。
居里夫人的法語老師最大的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國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由波蘭到法國的一大筆旅費,回鄉的希望總是那么渺茫。居里夫人當時正好住在法國,她非常理解老師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師的全部旅費,還邀請老師到家里做客。居里夫人的熱情接待使老師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樣。
1932年5月,華沙鐳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國參加落成典禮。許多著名人物都簇擁在她的周圍。典禮將要開始的時候,居里夫人忽然從主席臺上跑下來,穿過捧著鮮花的人群,來到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老年婦女面前,深情地親吻了她的雙頰,親自推著她走上了主席臺。這位老年婦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時候的老師。在場的人都被這動人的情景所感動,熱情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熱淚。
居里夫人就是這樣,當她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之后,仍舊沒有忘記曾經傳授給她知識的老師。
2、魯迅探望老師
魯迅對壽鏡吾老師一直很尊敬。他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總要抽空去看望壽老先生,1902年至1909年,魯迅出國留學。這8年間,魯迅經常寫信向壽老師匯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情況。1906年6月,魯迅從日本回紹興與朱安女士結婚,在紹興只停留了短短的4天,但他仍專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老先生。
3、周恩來不忘師恩
1952年2月,南開大學老校長張伯苓突患腦血栓逝世,周總理參加了治喪委員會并送了花圈,挽聯上寫著:“張伯苓老師千古,學生周恩來敬挽。”張伯苓病故后,周恩來一直惦記著張家的生活,自然災害時期,周恩來把自己的購物證給張伯苓夫人,還派人給張夫人送去500元,并囑咐交際處對張夫人及其子女的生活要倍加關照。
4、朱德給老師讓座
1959年,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學校禮堂看戲,開演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務員引了進來,朱德一眼便認出,那位老人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陸軍講武堂學習時的教官葉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禮,禮畢又緊緊握住老人的雙手將座位讓給老人,待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5、彭總穿便服見教師
1957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0周年紀念日,這一天,彭德懷元帥身穿便服,準備接見北京市部分中小學教師代表。工作人員提醒他說:“彭總,您是國防部長,應該著軍服才好。”彭總說:“今天是去見老師,學生見教師應該穿便服。”接見的時候,彭總穿著便服,頻頻向老師問好。
6、華羅庚成名不忘師恩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說過:“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師栽培。1949年,華羅庚從國外回來,馬上趕回故鄉江蘇金壇縣,看望發現他數學才能的第一個“伯樂”,王維克老師。他在金壇作數學報告時,特地把王老師請上主席臺就座,進會場時讓老師走在前面,就座時只肯坐在老師的下首。
7、程門立雪
北宋大學者楊時在青年求學時期,對老師十分尊重,他一向虛心好學,“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便出自他的事跡。
在青少年時代,楊時就非常用功,他后來中了進士,卻不愿做官,仍訪師求教,鉆研學問。當時程顥與程頤兄弟倆是全國有名儒學大師,并稱“二程”,是宋代理學的重要奠基人。楊時先拜程顥為師,學術水平也日益提高。
不幸的是,四年后,程顥逝世。為了繼續學習理學,他又拜程頤為師。這時,楊時已經40歲了,在同輩學子紛紛奔走于仕途時,他卻還在毫無悔意地求學。
有一天,天空濃云密布,大雪將至。午飯后,楊時為了找老師請教問題,約了同學游酢同去。守門人說,程頤正在睡午覺,他們不愿打擾老師午睡,便一聲不響地立在門外等著。
此時,天空飄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大。他們站在門外,雪花在頭上飄舞,凍得渾身發抖,卻仍舊站在門外。過了好長時間,程頤醒了,才知道楊時和游酢在門外雪地里已等了好久,便趕快叫他們進來,這時門外的雪已積有一尺多深。
這件事傳出以后,“程門立雪”便也成為傳統文化中尊師重道的典例,楊時尊敬老帥的優良品德也一直受到人們的稱贊。
8、岳飛祭師
北宋末年的大英雄岳飛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根本無錢讀書。但他非常好學,常在當地私塾的窗外偷聽先生講課,因為無錢買紙筆,他就以樹枝為筆,大地為紙練習書法。
私塾的老師周侗偶然間發現了這個勤學的苦孩子,看出他以后必成大器,就免費收岳飛為學生,教他如何做人,幫他樹立保國安民,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每逢單日習文,雙日習武。
另外,老師還教他射箭絕技,左右開弓,百發百中。岳飛不負師教,勤學苦練,終于成為文武雙全的人才。后來他之所以率軍收復失地,屢建奇功,成為令金兵聞風喪膽的一代英豪,與老師的教導有著莫大關系。
周侗去世后,岳飛披麻衣,駕靈車,執孝子禮,以父禮安葬他。在朔望(初一、十五)之日,無論他是在外行軍打仗,還是駐扎營中,都要祭拜自己的恩師,每次痛哭之后,也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重的“神臂弓”,射出三枝箭紀念恩師。
岳飛說:“老師教我立身處世精忠報國的道理,還把他一生摸索的箭法和武藝都傳授給我,師恩是我一生都不能忘懷的。”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師;千古帝王,莫不有師”,人之所以敬師,一是為不忘恩,二是為了將老師教授的本事用于做利國利民之事,只要能成為社會棟梁,便是對師門最好的回報。
9、李世民教子尊師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以開創“貞觀之治”的盛世聞名。他深明大義,知道子女教育至關重要,認為教誡太子諸王是“當今日之急”,于是一直教育子女要尊重老師,要他們放下皇室子弟的架子,認真向老師請教學問。
他給幾個兒子選擇的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的人。有一次,太子的老師李綱因患腳疾不能行走,他極為為難,因為,在古代社會,后宮森嚴,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轎外,其他官員出入只能步行。如果因為疾病不入宮,他又會擔心因耽誤教育太子而惹惱皇帝,于是便不知如何是好。
唐太宗知道后,卻特地破例,特許李綱坐轎進宮講學,并詔令皇太子親自迎接老師。作為一位古代帝王,能如此敬重老師也屬難得,不但以身作則,為天下人做了一個好榜樣,也成為后代君主的典范。
后來,唐太宗又叫禮部尚書王圭當他第四個兒子魏王的老師。有一天,他聽到有人對他反映說魏王對老師不尊敬,太宗十分生氣,他當著王圭的面狠狠地批評兒子,并對他說:“以后你每次見到王圭就如同見到我一樣,畢恭畢敬,不得有半點放松!”從此,魏王見到老師王圭,便總是好好恭迎,聽課也認真了。
10、子貢為師守墓
先秦時代的子貢, 可以說是孔子的杰出弟子。他后來棄官從商,成為了孔子所有弟子中最富有的人,被稱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圣人孔子溘然長逝。孔子死后,眾弟子皆服喪,但基本三年就相訣而去。只有子貢結廬墓旁,守墓了六年,足見師徒情深,尊師之誠,實屬中華尊師孝道楷模第一人。
后人感念此事,特意建屋三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因子貢為孔墓所植為楷樹,后世便以“楷模”一詞來紀念這位圣徒。
11、羅汝芳毀家救師
羅汝芳是明朝中后期著名學者,儒學大家。16歲時,他赴南昌師從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物顏鈞,盡受其學。他淡泊名利,不參加科考,退居故鄉達10年之久。他一生深入下層,宣講哲理,教化士民,以發人“良知”和濟人急難聞名。
他的老師顏鈞同樣關注民生,曾為救濟百姓與抵抗倭寇做出過貢獻,但是后來因遭到地方官嫉妒被陷害入獄。羅汝芳聽說老師入獄,冒著天大的風險,變賣了自家田產,奔走四方營救恩師。可惜的是,由于當時官場黑暗,顏鈞還是被迫服刑。
盡管營救未果,按理說羅汝芳也算是盡到了弟子的責任。但是他堅決不肯背棄自己的老師,而是在獄中侍奉了老師六年,直到老師出獄。為此,他甚至耽誤了自己參加科舉的時機。
后來,已經做官的羅汝芳對顏鈞仍然非常恭敬,親自侍奉他,不離左右,端茶送水果這種小事都親自去做,不讓外人動手。而這個時候,羅汝芳本人也已經是個年過半百的老邁之人了。
他的兒孫見狀,不想讓長輩太過勞累,提出要代羅汝芳勞伺候顏鈞。但羅汝芳卻對他們正色道:“我的老師,不是你們這些晚輩所能伺候得了的。”
12、朱德給教官讓座
1959年初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學校禮堂和大家一起看戲。開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觀眾談笑,突然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務員引了進來。
朱德一眼便認出那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陸軍講武堂學習時的教官葉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禮,禮畢又緊緊握住老人的雙手,親切地呼喚:“葉老師”。然后請老人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名人尊師重教的故事】相關文章:
名人的故事02-15
名人讀書的故事-名人讀書勵志故事11-23
名人讀書的故事-名人勵志小故事11-22
中外名人的勵志故事-名人的勵志故事精選11-27
關于尊師重教的名人名言分享12-09
有關名人的勵志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07-06
中外名人勵志故事-經典中外名人勵志故事11-22
鄧亞萍的勵志故事名人故事12-07
(精選)名人故事作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