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的故事【優】
成功人士的故事1
艾薩克·牛頓
Isaac Newton was born on Christmas Day 1642, in the rural English county of Lincolnshire. Isaac's early years were spent in the care of his grandmother. At age 12, he was sent away to school in the town of Grantham.
1642年的圣誕節,艾薩克·牛頓出生在英國林肯郡的鄉間。艾薩克在祖母的照顧下度過了他的童年時光。在他十二歲那年,他被送到格蘭瑟姆的一所學校讀書。
Living in the house of an apothecary called Clark, young Isaac showed a keen interest in the man's chemistry books and laboratory. He also built devices to amuse Clark's stepdaughter. Newton was said to be attracted to amuse Clark's stepdaughter. Newton was said to be attracted to the girl, but she later married someone else, while he remained single all his life.
少年艾薩克住在一位名叫克拉克的藥劑師家,他對克拉克的化學書籍和實驗室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還制作了一些小設備逗克拉克的繼女高興。據說牛頓被這女孩所吸引,但她后來還是嫁給了別人,而牛頓則終生未娶。
Newton entered 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 in 1661 After graduating in 1665, Newton planned to study for a master's degree, but the university was closed due to an outbreak of the plague. He returned to his home village for 18 months, during which time he did most of the thinking that led to his later work on gravitation and optics.
1661年,牛頓進入著名的劍橋“三一學院”。1665年牛頓從大學畢業后,打算攻讀碩士學位,但大學卻由于鼠疫的爆發而關閉。他回到家鄉采了18個月,他以后在萬有引力與光學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在這個時期蘊釀構思完成的。
1667年,牛頓回到劍橋,完成了他的學業,并在27歲時成為劍橋學院的數學教授。他是通過前任教授的推薦而獲此教職,擔任了27年之久。
Newton returned to Cambridge in 1667, completed his studies, and at the age of 27, became Lucasian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 there. He was given this position on the recommendation of his predecessor, and held it for 27 years.
Newton's experiments in optics led to improvements in the effectiveness of telescopes. He sent his results to the Royal Society, England's most prestigious scientific organization. The Society's positive reaction encouraged him to send in a paper outlining his experiments on light.
牛頓在光學領域的實驗,導致了后來對望遠錐效能的改善。他將實驗結果送到英國最具威望的科學組織——“皇家學會”,而該學會對此所作的積極反應,激勵他送去了一篇光學實驗報告的大綱。
Some of the Society's more conservative members objected to Newton's revolutionary conclusions. Always sensitive to criticism, he became discouraged and almost quit scientific work altogether. The great astronomer Edmund Halley eventually persuaded Newton to put together the results of his work on the laws of motion.
然而學會中一些更保守的會員反對牛頓革命性的結論。對批評總是很敏感的牛頓,聽到這些意見后大為沮喪,而且幾乎要放棄科學研究。著名的天文學家埃德蒙·哈雷,最后說服了牛頓讓他總結在運動定律方面的研究結果。
The outcome was the famous "Principia Mathematica", which Publishecl in 1687, in which Newton presented solutions to most of the problems of motion that had concerned earlier scientists. This was the high point of his professional life, though he continuously revised and improved the work until his death in 1727. The papers Newton left behind testify to the incredible powers of concentration of the genius who opened the door to the age of technology.
牛頓的研究成果在1687年首次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發表。在這本書里牛頓對以前科學家所關心的大部分力學難題做出了解答。雖然他在 1727年去世前仍持續地修正、改進他在這方面的研究著作,可這段時期仍是他事業的巔峰時期。牛頓留下的研究論述證明了這位開啟科技時代大門的天才擁有驚人的專注力。
成功人士的故事2
1967年3月,波蘭華沙第一中學初中一年級某班,體育老師波爾正在為大家布置今年的體育任務。由于年底要進行鉛球項目的統考,因此,他要求每位同學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上報鉛球的完成距離。
下課時,同學們上交了一份目標單。大家所報的目標十分保守,有的甚至比基準分還要低出許多。波爾一邊看著,一邊皺著眉頭,覺得大家的體質和心理明顯存在問題。
但接下來,他看到了一份意外的目標單,上面赫然寫著目標距離:11米。
要知道,男子鉛球的達標距離是8米,所以大家報的目標都盡量靠近8米的距離。但這個孩子所報的目標值卻是如此之高,這不得不令波爾感到吃驚。這一定是個調皮的孩子,因為這是個世界冠軍才敢報出的目標距離。
他看到了孩子的名字:科莫羅夫斯基。
他示意他留下來,他有話要與他講。
他看著科莫羅夫斯基的臉。他十分瘦弱,帶著這個年齡段孩子少有的成熟與深沉。在交談中,波爾了解到,他家境一般,父親與母親離異,是個典型的缺少關愛的孩子。他可能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這個目標值雖然不是基準測試值,但需要備檔,會影響到孩子的年底成績。目標值報得過高,就意味著要付出百倍的努力,他不想讓孩子承受太大的壓力。
老師將想法告訴了孩子,勸慰他應該從實際出發,但孩子卻意外地說道:“目標值如果定得太低,我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我想我可以接近目標值的。”
接下來的幾堂體育課,這個孩子依然堅持著自己的觀點,他給出的其他項目測試值依然比其他同學要高出許多。波爾想起孩子說過的話后,選擇了鼓勵而不是阻撓。
孩子在體育課時加倍努力,他目光炯炯,仿佛有用不完的智慧與力量。
但他的成績實在太糟了,身體瘦弱,有些正確的`姿勢還沒有掌握好。
這個叫科莫羅夫斯基的孩子,沒有因困難而淺嘗輒止,而是利用休息時間來到操場上練習。波爾有好幾次看到他將鉛球一次次擲向目標值,雖然與目標值仍然有太大的距離。
年底考試時,這個孩子破天荒地將鉛球擲出了9.5米的距離。這個成績,在所有初中一年級學生中是最好的。
波爾興奮地告訴了大家這個孩子成功的秘訣:將目標定得更遠大些,讓自己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而不是停滯不前。目標定得越遠,成功的概率就會越大。
這個叫科莫羅夫斯基的孩子,從小就將目標瞄準了總統的寶座,他在小時候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將總統這個位子變成有愛有感情的角色。
上帝垂青于目標遠大的人,心有多大,上帝賜予你的權利就有多大。
一向以溫和著稱的科莫羅夫斯基于20xx年7月5日成功當選為波蘭新一屆總統。
瞄準月亮的弓箭手,總比瞄準樹木的人射得高。
成功人士的故事3
《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之瓦爾坦》
“你可以失去你的財富,但是你決不能失去你的性格”原美國布朗大學校長,現任卡內基基金會主席瓦爾坦·格雷戈里安的童年十分不幸,在他6歲的時候,他的母親便因病去世了。是他的祖母在伊朗的山區將他帶大的。
格雷戈里安的祖母也是一個很不幸的女人。由于戰爭和疾病,她失去了所有的孩子。雖然命運對她十分不公,但她卻并未因此失去對生活的信心。
為了讓格雷戈里安從失去親人的陰影中走出來,健康快樂地成長,祖母經常教導他說:“孩子,有兩件事一定要記牢。第一是命運,那是你無法控制的.;第二是你的性格,那可是在你掌握之中的。你可以失去你的美麗,也可以失去你的健康和財富,但是你決不能失去你的性格,因為它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的。”祖母的這句話在格雷戈里安的成長道路上,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成功人士的故事4
從小到大,馬云不僅沒有上過一流的大學,連小學、中學都是三四流的,初中考高 中都考了兩次。高中考大學考了三次, 第三次高考,勉強被杭州師范學院以專科生錄取。馬云曾經還在數學考試中只得到了1分。后來,馬云辭職后換了幾份工作,包括做過一個新開張的肯德基店的店長助理。1995年他創辦了海博翻譯社。因為幫助杭州市政府和美國一家公司談合作,馬云在去美國時第一次接觸到了互聯網。
1995年4月,馬云墊付7,000元,聯合家人親朋湊了2萬元,創建了中國最早的互聯網公司之一“海博網絡”,并啟動了中國黃頁項目。那時的馬云與其說是總經理,不如說是個推銷員。一位曾在大排檔里見過馬云的老鄉這樣描述他:喝得微醺、手舞足蹈,跟一大幫人神侃瞎聊。那時大家還不知道互聯網為何物,很多人將馬云視為到處推銷中國黃頁的“騙子”,而他還是一遍遍地“對牛彈琴”。到了1997年年底,網站的營業額不可思議地做到了700萬元!隨著互聯網在中國升溫,中國黃頁在一夜之間冒出許多競爭者,當時最強大的當屬本地的杭州電信。實力懸殊的競爭使得馬云最終向對方出讓了70%的股份,但雙方合作并不愉快,失去決策權的`馬云完全施展不開手腳。
1997年,當時的外經貿部向馬云伸出了橄欖枝,他將自己所持的中國黃頁剩余股份賤賣,帶著幾個創業伙伴遠走北京,繼續開發網上貿易站點。在租來的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間埋頭苦干15個月后,不僅讓外經貿部成為了中國第一個上網的部級單位,而且將凈利潤做到了287萬元。然而,外經貿部此前對馬云團隊許諾的股份因種種原因遲遲沒有落實。他決定再度重新創業。1999年2月,在杭州湖畔花園的馬云家中,以50萬元起步的阿里巴巴誕生了,打造 出驚人財富的18人創業團隊也合作至今。
成功人士的故事5
《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之喬吉拉德》
喬吉拉德是全球單日、單月、單年度,以及銷售汽車總量的紀錄保持者。喬吉拉德很有耐性,不放棄任何一個機會。或許客戶五年后才需要買車,或許客戶兩年后才需要送車給大學畢業的小孩當禮物;沒關系,不管等多久,喬吉拉德都會三不五時打電話追蹤客戶,一年十二個月更是不間斷地寄出不同花樣設計、上面永遠印有“Ilikeyou!”的'卡片給所有客戶,最高紀錄曾每月寄出一萬六千封卡片。
“我的名字‘喬吉拉德’一年出現在你家十二次!當你想要買車,自然就會想到我!”展示著過去所寄出的卡片樣本,喬吉拉德的執著令人折服。
喬吉拉德還特別把名片印成橄欖綠,令人聯想到一張張美鈔。每天一睜開眼,他逢人必發名片,每見一次面就發一張,堅持要對方收下。喬吉拉德解釋,銷售員一定要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在賣什么”,而且一次一次加強印象,讓這些人一想到要買車,自然就會想到“喬吉拉德”。
喬吉拉德有一個特別的習慣,喜歡在公眾場合“撒”名片,例如在熱門球賽觀眾席上,他便整袋整袋地撒出名片,他聳聳肩表示,“我同意這是個很怪異的舉動,但就是因為怪異,人們越會記得,而且只要有一張落入想買車的人手中,我賺到的傭金就超過這些名片的成本了!”
直到現在,喬吉拉德還是保有到處廣發名片的習慣,他說雖然已經不賣車,卻還是賣書、賣自己的人生與行銷經驗,尋求各種可能的演講與曝光機會。因此,到餐廳用完餐,他總是在帳單里夾上三、四張名片及豐厚的小費,經過公共電話旁,也不忘在話機上夾個兩張名片,永遠不放棄任何一個機會。
花了三年時間扎馬步,喬吉拉德很快打響了名號,讓人生演出大逆轉。他第三年賣出343輛車,第四年就翻漲,賣出614輛車,從此業績一路長紅,連續十二年成為美國通用汽車零售銷售員第一名,甚至變成世界最偉大汽車銷售員。
成功人士的故事6
西少爺肉夾饃的互聯網思維
西少爺的創始人,孟兵,在騰訊和百度等互聯網企業都有任職經歷,雖然自己在上學期間也搗鼓過創業,但都是小打小鬧,可以說經驗與前兩位高大上的前輩來說(黃太吉煎餅和雕爺牛腩),差得太多,但高端有高端的玩法,低端有低端的策略。雖然做的是編程工作,在用戶體驗方面的經驗并不多,但這幫西少畢竟是浸潤在互聯網企業里的,耳濡目染之間,也會對用戶體驗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悟。
于是,在20xx年4月8號,西少爺肉夾饃開業。在開店之前,他們不忘用沖擊性話題來開路,一篇名為《我為什么要辭職去賣肉夾饃》的文章悄然產生,文章里,北京的繁華、高懸的房價、物質的愛情、平凡枯燥的工作,一切都太有代入感,處處都敲擊著白領和即將就業的大學生的心,于是,文章一夜之間被瘋傳。
孟兵說,自己團隊所做的,就是對于用戶體驗的把握與對極致的追求。“很多行業追求的是用戶滿意度,但我們追求的是‘用戶尖叫度’,就是產品一定要超越大家的預期。”話雖如此,他拜師學藝只用了一個月便出師了,此言此行,不得不說多少還是有些浮躁。而火爆的名氣,更多的靠是名校高學歷、名企高薪職位,對應的卻是小攤、肉夾饃,這些奇妙的.組合來引爆的,一時間西少爺成了各個網站的熱點,尤其是被各種教育網站看重,成為網民討論的熱點,西少爺也扶搖直上,利用自己互聯網人的身份優勢,進行起了身份營銷——凡是互聯網企業的員工來這兒都有優惠,一系列營銷做法效果顯著,西少爺生意很是興隆。
由于品類極其簡單,所以,西少爺的產品質量一直保持地不錯,但致命的缺陷依然在這里,過于簡單的品類,很容易讓用戶產生倦怠。過量的宣傳導致了用戶預期高漲,而一個肉夾饃的體驗邊界增長成本越來越高,滿足用戶不斷增高的體驗期望越來越難。另外,通過過度宣傳造成的人為稀缺感,很可能會導致用戶對產品的暢銷產生懷疑。
總之,接地氣兒的西少爺過得還不錯,但如何解決擴張中的問題,產品品質和口碑如何保證,網絡營銷還有哪些新招數、還有漫漫長路需要探尋。
成功人士的故事7
于謙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少年時,就勤奮好學,志存高遠,曾寫過一篇借物述志的.《詠石灰》詩:
千錘百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不僅詩寫得好,而且擅于對句。他十四歲那年,去杭州應試。主考官虞謙點名時,他躬身站起卻不答應。主考官問他為何不答,他從容不迫地說:“與大人同名,故不敢應。”
主考官感到這個小孩很懂禮貌,便隨口說出一句對子: “何無忌,魏無忌,長孫無忌,彼無忌,爾亦無忌。”
上聯連用了五個“無忌”,前三個指人:晉代大臣何無忌,戰國時魏國信陵君魏無忌,唐代元勛長孫無忌。后兩個是雙關借用,意思是他們三人同名“無忌”,咱倆同名也不必忌諱。
于謙見主考官如此謙和,沒有一點架子,便高高興興地思考起下聯來了。
片刻之間,一句妙對脫口而出:“張相如,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
這回對中也用了五個“相如”,前三個同樣指人:漢初東陽武鄉侯張相如,戰國時完壁歸趙的藺相如,漢代大文學家司馬相如。后兩個“相如”是說:這三個人名字雖然都叫“相如”,實際各有高下,并不相如,并借此表明自己實不敢與宗師大人相比。
主考官聽罷,又驚又喜,暗想,這孩子不僅才華橫溢,而且謙遜有禮,將來必有一番作為。到那時,恐怕自己真的難以與他“相如”了。
成功人士的故事8
近日,東航物流引入聯想及德邦物流等4家投資者,并實現員工持股,正式成為民航領域首家進行混改的試點企業。引起外界關注的是,諸多物流企業中,為何不是順豐或三通一達,而是德邦成為股東?
其中一個答案是:德邦擁有國內最具規模的公路地面運輸網絡,可以為貨物下飛機后提供有效連接。
那么,問題來了,曾經的旅行社小會計崔維星,是如何跨界做物流一手打造出德邦的?
夫妻創業
1992年,從廈門大學會計系畢業的山東人崔維星,到廣東國旅上班。回憶起自己這第一份工作,崔維星不勝唏噓:“當時我每天就是核對旅游團的消費賬單,不斷打電話核實,然后再機械地打對勾。后來我發現同宿舍的導游工資都能拿到1萬元,我覺得我比他們牛多了,憑什么才拿1500元呢?于是1993年10月我就離職了,找來找去找不到合適的,最后去了珠海一家酒樓當會計,工資還是1500元,而且每天工作十七八個小時,只有周日才能休息,還不能出遠門,要隨叫隨到。我當時腸子都悔青了。離職三個月,我就又重新回國旅上班了。”
重回國旅的崔維星被安排到國旅貨運位于廣東中山的分公司去做空運貨運業務,就此與物流結緣。由于營業點位置較偏,崔維星雖然想盡辦法打開局面,但離初始目標還有相當一段距離。1996年8月,國旅貨運決定放棄中山業務。
崔維星不愿放棄,決心辭職單干。當年9月1日,他的“崔氏貨運”開始營業,主營毛衣空運與電器托運業務。
公司當時只有四個人:崔維星及愛人薛霞、一個司機、一個搬運工,辦公室只有8平方米。雖然人手緊張到了極致,但由于減去了大公司操作的中間環節,加上豐富經驗,不到一年,崔維星就賺到了近20萬。
1997年,為了擴大業務,崔維星將公司搬至廣州。因為每天都要跑一趟南方航空老干部客貨運處發貨,他結識了不少南航的朋友。1998年6月,崔維星承包了這一貨運處,開展航空貨運代理業務。
然而,當時貨運處包括車輛和應收賬款在內的所有資產才20萬元,承包第一個月就虧了3萬元,員工幾乎走光。重壓之下,崔維星居然想出了一種新的業務模式——“空運合大票”,貨物的運送模式由之前的零收零發改為零收整發,成本降低了,客戶也享受了更加便捷的服務體驗和更實惠的價格,貨運處開始迅猛發展。
20xx年,崔維星將貨運處更名為廣州市德邦物流服務有限公司,員工60人,還將業務拓展到了深圳和珠海。20xx年,德邦已成為廣州區域的“空運散貨之王”。
舍大取小
然而,做空運看似賺錢,實則處處受制于人,航班晚點、訂不到艙位都是常有的事兒。崔維星回憶道:“有時候接到貨物卻停在倉庫四五天都走不了,早上去看一次,晚上去看一次,貨還是運不走,望眼欲穿卻束手無策,甚至急得掉眼淚。”“受氣”的崔維星開始琢磨著如何突破限制。20xx年左右,隨著我國公路高速網的逐漸建成,他看到了希望。20xx年4月,德邦在廣州白云區新市貨運市場開了一個檔口,開通了第一條從廣州到北京的汽運專線。空運起家的德邦,由此闖入了公路汽運領域。
汽運業務開始后,業務員拉到了很多大客戶,整車整車的貨量讓德邦嘗到了甜頭。比如某國際化妝品品牌的合作商在德邦廣州機場路營業部發貨四五百萬元,一天內就裝了十幾輛車。然而,這一大客戶卻出現了拖欠款項的行為,德邦最后以減免的方式才追回了欠款。此外,手機類、燈具類等大客戶也出現類似情況。
不愿再“受氣”的崔維星經過痛苦思考,決定放棄這塊很多公司都想搶的“大客戶肥肉”,將客戶群鎖定在了龐大的中小零擔客戶身上。
零擔是一個物流行業之外的人很少聽到的詞。零指的是零散,擔在古代指的是扁擔,在這里指的是車,零擔就是指一張運單托運的貨物不夠裝一車,必須好幾批貨物才能裝湊成一車。
德邦把“零擔”定義為30公斤—1噸之間,基于這樣的考慮:30公斤以下的可能快遞及快運公司更專業,1噸以上的則可能做整車運輸。
當時零擔市場從業者眾多,但90%以上是小型專線公司,一個城市至另一個城市的專線公司少至幾十家,多至上百家,價格戰之下,丟貨、損毀以及延誤等狀況屢見不鮮。
崔維星決心改變這種局面。他自購進口卡車500多輛,開發直達線路700余條,給網點和車輛都采用統一的形象和標識,提供貨物碼放“大不壓小、重不壓輕、木不壓紙”等標準化服務,迅速占領了零擔中的高端市場。
“零擔之王”
20xx年7月,崔維星將公司總部從廣州搬遷至上海,開始從區域性公司向全國性公司蛻變。第二年,德邦新增營業網點近80%,營業收入增長高達90%,達到26億元,一舉成為行業第一。要知道,20xx年時,崔維星去當時零擔市場老大華宇物流的貨場里參觀,被里面堆積如山的貨物震撼住了。當時德邦的營業額只有區區兩個億,而華宇的營業額有20多個億。但十年之后,華宇的營業額還是20多個億,而德邦的營業額卻突破了100個億。
不過,這個“零擔之王”卻謀劃起了轉型。
會計出身的崔維星這些年不斷花大價錢請麥肯錫、埃森哲和IBM這樣的咨詢公司來給德邦“診斷”,目的是讓公司的運營管理更加規范、精細。20xx年,麥肯錫在為公司做戰略咨詢時提出,德邦應該轉型做快遞。崔維星當時不解:“我在零擔市場,每年增長60%,我為什么要轉行?”
為此,德邦物流花了近三年的時間來論證。
不過現在看來,德邦轉型做快遞非常有必要。崔維星已經看得很清楚了——“零擔物流這個市場目前增長較緩慢,行業的利潤越來越薄了。”除了德邦以外,這個行業里的'大多數企業,甚至包括第二、三名,都深陷在虧損的泥潭里。
此外,這個行業還面臨著快遞業的強勁擠壓。快遞和零擔物流的業務流程本來就相似,快遞企業進入零擔行業的難度并不高,出于成本優化和客戶黏性等因素考慮,像順豐、中通這樣的快遞公司正在強勢進入這個行業。崔維星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如果不能把快遞做好,恐怕零擔市場的陣地也保不住”。
在20xx年給全體員工的一封信中,崔維星如此告誡他的同事:快遞行業未來將會走向集中,“留給德邦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要想不成為被別人屠宰的對象,就必須立即行動起來,以最快的速度殺出一條血路來。“用速度跑贏時間,是我們唯一的生機。”
追趕順豐
崔維星選擇的快遞突破口,是3-60公斤重的貨物。
“我們在做一般快遞公司不愿意嘗試的領域。”德邦高級副總裁兼輪值CEO韓永彥表示,3-60公斤重的貨物對順豐而言太重了,三通一達又不大愿意做。而對于零擔市場老大德邦來說,這類重貨正是其優勢所在。德邦快遞的差異化服務還有其他快遞公司不愿意做的安裝加固,擦拭包裝,送貨上樓等等。在韓永彥看來,這種差異化服務正逐步被消費者接受,在市場上,客戶通常的體驗是小件貨發順豐,大件貨更愿意發德邦。據他透露,這三年來德邦快遞的年復合增長超過100%。
當然,在眼下的快遞領域里,順豐是德邦需要仰視的存在,一如當初仰視華宇。不過,崔維星卻反問記者道:“你怎么知道幾年之后,情況不會像上一次那樣逆轉呢?”
德邦被譽為物流行業的黃埔軍校。從20xx年開始,德邦就開始在業內率先啟動校園招聘,截至目前,德邦98.5%的管理干部均來自于內部提拔,管理層的平均年齡只有27.5歲。韓永彥就是在20xx年通過校招進入德邦的,歷經10次輪崗,輾轉8個城市,從最基層的統計員一直做到目前的高級副總裁兼輪值CEO。
這支年輕的團隊就是崔維星的底氣,它不僅使得德邦的管理水平在零擔行業里遙遙領先,即使是在快遞行業里,崔維星也自信只有順豐的管理水平能與他的公司相提并論。更重要的是,對于這樣的一場競爭長跑來說,這樣一支年輕的隊伍意味著更大的潛力,也意味著有更大的幾率能夠幫助公司在后半程里發力,反超對手。
20xx年以來,德邦連續推出了長期激勵、考核變革、超利潤分享、職級薪酬體系改革等一系列學自華為的措施,他也毫不掩飾自己想將德邦打造成為華為那樣一流企業的“野心”。
“你知道我為什么喜歡長跑嗎?”崔維星自問自答,“因為對于我來說,長跑贏的機會最大”。
成功人士的故事9
有一天,一個小職員正在趕著上班,這天他的公司有一個很重要的會議,會議中的表現 關乎到他能否升職,所以不能遲到。無奈他的鬧鐘卻在今晨壞掉了,最糟糕的是還有二十分鐘會議便要開始了。
小職員唯有改乘出租車,希望能趕得及參加會議。
好不容易才給他截到了一輛出租車,匆匆忙忙上車后,他便對司機說:“司機先生,我很趕時間,拜托你走最短的路!”
司機問道:“先生,是走最短的路,還是走最快的路?”
小職員好奇地問:“最短的路不是最快的嗎?”
“當然不是,現在是繁忙時間,最短的路都會交通擠塞。你要是趕時間的話便得繞道走,雖然多走一點路,卻是最快的方法。”
聽見了司機的話,小職員最后還是選擇走了最快的路。途中他看見不遠處有一條街道交通擠塞得水泄不通,司機解釋說那條正是最短的路。司機所言沒差,多走一點路果然暢通無阻,雖然路程較遠,多花了點時間,卻很快便到達目的地。
小職員最終也趕得上會議,還升了職當部門主任。
人總喜歡走快捷方式、希望不勞而獲,還以為走快捷方式可以用最小的體力最快到達目的地。所以現今滿眼所見到的是:馬場、六合**永遠不乏投注的人龍,澳門葡京從來不缺出手闊綽的賭徒,補習班亦向來不愁沒有學生光顧。
然而,快捷方式雖然是最短的.路,卻未必是最快的。你有看過多少賭徒從不工作卻因為賭博而成為富翁?你又有見過有多少學生從不上學卻因為上補習班而考得十優的成績?
相反,因為走快捷方式而賠上時間、金錢甚至是生命的,我倒見過不少。其中就有不少人因為嗜賭而欠下高**,最后不但家破人亡,還賠上寶貴的性命。
所以說,快捷方式并不好走,不但荊棘滿途,而且充滿危險,也沒人可以保證你走的路一定可到達終點。
走長一點的路雖然會累一點,吃多一點苦,卻是唯一最快到達目的地的方法。
------評語:的確,最短的路也不是最快的。關于賭博,如果懂得什么叫做能適可而止,估計也是一個短快的捷徑。這里是否也告訴人一個道理,其實從來沒有什么捷徑可言?要達到個人的目的,唯有腳踏實地,才是最快的辦法?
成功人士的故事10
蓋茨童年的故事——做橡樹不做小草
比爾·蓋茨擁有好多個“世界之最”,例如:他是第一個靠觀念、智能和思維致富的人;他是世界首富,1996年的財產是160億美元;他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世界第一富翁;他是第一個從一無所有白手起家,在短短20年內創造財產達139億美元的奇才;他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靠電腦軟件積累億萬財富的先行者;他是首先開發利用高科技和高智商,創造巨大財富的典范……,因此,在20世紀90年代的地球上刮起了一陣強勁的比爾·蓋茨旋風。那么蓋茨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他的事跡有許多厚厚的書作了詳細的介紹,這里問單講他幾個小時候的故事吧!
比爾·蓋茨的童年是在美國華盛頓州的西雅圖度過的,西雅圖是美國波音公司的基地,全市職工近半數在這家公司工作,所以人們也把西雅圖稱為“波音城”.它和舊金山、洛杉礬并列為美國西海岸的三大門戶之一。長著一頭沙色頭發的7歲男孩蓋茨最喜歡反復看個沒完的是那套《世界圖書百科全書》。他經常幾個小時地連續閱讀這本幾乎有他體重1/3的大書,一字一句地從頭到尾地看。
他常常陷入沉思,冥冥之中似乎強烈地感覺到,小小的文字和巨大的書本,里面藏著多么神奇和魔幻般的一個世界啊!文字的符號竟能把前人和世界各地的人們無數有趣的事情,記錄下來,又傳播出去。他又想,人類歷史將越來越長,…那么以后的百科全書不是越來越大而又笨重了嗎!能有什么好辦法造出一個魔盒來,只要小小的一個香煙盒那么大,就能包羅萬象地把一大本大百科全書都收進去,該有多方便。
這個奇妙的思想火花,后來竟給他實現了,而且比香煙盒還要小,只要一塊小小的芯片就行了。
蓋茨看的書越來越多,想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一次忽然對他四年級的同學卡爾·愛德:“與其做一棵草坪里的小草,還不于成為一株聳立于禿丘上的橡樹。回為小草千遍一律,毫無個性,而橡樹則高大挺拔,昂首蒼穹。”他堅持寫日記,隨時記下自己的想法,小小的年紀常常如大人股的深思熟慮。
他很早就感悟到人的生命來之不易,要十分珍惜來到人世的寶貴機會。他在日記里這樣寫道:“人生是一次盛大的赴約,對于一個人來說,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莫過于信守由人類積累起來的理智所提出的至高元上的諾言……”那么“諾言”是什么呢?就是要干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
他在另一篇日記里又寫道:“也許,人的生命是一場正在焚燒的”火災“‘,一個人所能去做的,就是竭盡全力要從這場’火災‘中去搶救點什么東西出來。”這種“追趕生命”的意識,在同齡的孩子中是極少有的。
蓋茨所想的“諾言”也好,追趕生命中要搶救的“東西”也好,表現在蓋茨的日常行動中,就是學校的'任何功課和老師布置的作業,無論是演奏樂器、還是寫作文,或者體育競賽,他都會全心全意花上所有時間去最出色完成。
一次,老師給他所在的四年級學生希置了一篇關關人體特殊作用的作文。要求四五頁的篇幅。結果蓋茨利用他爸爸書房里的百科全書和其他醫學、生理、心理方面的書籍,洋洋灑灑地一口氣寫了30多頁。又有一次老師布置同學寫一篇不超過20頁的故事,蓋茨浮想聯翩,竟寫出長達100頁的神奇而又曲折無比的故事,使老師和同學都十分驚訝!大家說他:“不管蓋茨做什么事,他總喜歡來個登峰造極,不鳴則已,一嗚驚人,不然他是不會甘心的。”
蓋茨在體育和社會活動方面也表現出這種不落人后的精神。
有一次暑假童子軍的80公里徒步行軍,時間是一個星期,他穿了一雙嶄新的高筒靴,顯然新鞋不大合腳,每天13公里的徒步行軍,又是爬山,又是穿越森林,使他吃盡了苦頭;第一天晚上,他的腳后跟磨破了皮,腳趾上起了許多水泡。他咬緊牙關,堅持走下去。第二夭晚上,他的腳紅腫得非常厲害,開裂的皮膚還流了血。同伴們都勸他停止前進,他卻搖搖頭,只是向隨隊醫生要點藥棉和紗布包扎一下,又要了些止痛片服用,繼續上路了。就這樣他一直堅持到一個途中幢查站,當隊發現他的腳發炎嚴重,下令醫治,才中止了這次行軍。蓋茨的母親從西雅圖趕來,看到他雙腳潰爛的樣子時,難過地哭了,直埋怨兒子為什么不早點停止行軍。蓋茨卻淡淡他說:“可惜我這次沒有到達目的地。”
得的第一個大勝利。當小蓋茨第一次居高臨下地俯視著西雅圖充滿神秘的夜景時,對未來不禁充滿了成功的憧憬,心潮也免澎湃起來。
成功人士的故事11
布蘭森從一個在學校表現糟糕,而且有誦讀困難癥的孩子,成為了凈資產46億美元的英國商業巨頭。理查德-布蘭森在一所教堂的地窖里開始了他的`唱片生意,現在他在英國富豪榜上排名第四。這位企業家是一個例子,告訴人們在金錢面前人可以古怪而又專注。他涉足了許多領域——唱片業,航空業和電信業。
成功人士的故事12
嚴厲的慈母
中國人總是把孩子的“聽話”當作優點,但我的母親更希望我學會“講理”。
考入小學后,我不免得意。每逢父母有朋友來家做客,我都要偷偷告訴他們我有多聰明、多厲害:“阿姨,我已經讀小學了!”
“真的嗎?你不是才五歲嗎?”
“對啊,我跳級考進去的,還是第一名呢!”
“那進去以后的成績呢?”
“除了100分,我連99分都沒見過呢!”
沒想到,我剛夸下海口,第二周的考試就得了個90分,而且跌出了前五名。看到我的成績單,媽媽二話不說,拿出竹板把我打了一頓:“打你是因為你驕傲。你說‘連99分都沒見過’,那你就給我每次考100分看看!不只要好好學習,還要改掉驕傲的'毛病。別人出自真心夸獎你,才值得你高興。自夸是要不得的,謙虛是中國人的美德。懂了嗎?”
“知道了。媽媽還生氣嗎?”
“不氣了,要不要躺在我懷里看書?”母親的氣總是來得快,去得也快。但她每次的處罰都能得到預期的效果——讓我永遠牢記。
小時候,我最喜歡的事就是躺在母親懷里讀書。有次考了第一名,母親帶我去買禮物。我看上了一套《福爾摩斯全集》,但母親說:“書不算是禮物。你要買多少書,只要是中外名著,隨時都可以買。”結果,她不但買了書,還買了一只手表作為禮物送給我。
從那時起,我就整天讀書,一年至少要看兩三百本書。直到現在,書也是我不可或缺的朋友。
成功人士的故事13
1982年,電影《少林寺》上映之后,萬人空巷,一票難求,一角錢的票價,票房竟然過億。年僅17歲、初登銀幕的男主角李連杰聲名鵲起,一炮而紅。他出演的覺遠和尚機智英武、武藝高強,成了青少年崇拜的偶像。許多男孩子剃了光頭,心懷武俠夢,去少林寺學習武術。但由于目的不明,動機不純,不懂得武術的真正涵義,不但武術沒有學成,反而讓不少孩子自恃武藝了得,沉迷于打架斗毆,淪落為街頭混混。
巨大的成功讓李連杰成了一代功夫明星,他被成功的光環包圍著,也為自己的成功欣喜著。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安的心緒在他心中萌發,特別是回想起《少林寺》對一代青少年造成的負面影響,他非常痛心,早已沒有了當年成功的.喜悅,反而憂心忡忡。他做客央視電視節目時公開表示,由于誤導了一些青少年,給他們的人生帶來了不好的影響,所以后悔當年接拍《少林寺》。他說:“其實,我30歲以后就開始自責,當初為什么要拍這部戲,我又誤導了多少青少年學武?他們明明都沒弄清武術是什么……就是有這樣的事發生,我才自責。”他感到無比愧疚,眼含淚花表示歉意。
當然,他不是后悔成功,而是后悔成功造成的不好后果。他的成功曾經讓人羨慕和瘋狂,他的后悔則給人啟迪和警示,發人深省!
螢火小語:李連杰的后悔更讓人看到他讓人尊敬的一面:作為一個藝人的自覺的社會責任感與擔當。不貪圖名利,懂得自省,懂得為他人考慮,這遠比他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更讓人尊敬與感動。
文題延伸:自省;責任與擔當;值得尊敬的一個人……
成功人士的故事14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叫做劉大睿的大學生。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哈爾濱時光慢遞有限公司董事長。從打工攢學費到年收入200萬元,劉大睿只用了兩年時間。20xx的五四青年節,他獲得了黑龍江省青年五四獎章,也是該獎項設立17年來首個在校大學生獲獎者。
一起來看這位90后成功人士的創業故事:
從干力氣活兒起步
劉大睿家住云南偏遠山區。20xx年他考上東林,成為村里第一個考上大學的人。為了籌集學費,劉大睿上過磚廠,裝過一整車的磚,還去工地扛過水泥。
大一寒假,劉大睿決定在大學做點什么。他把在火鍋店當服務員的'錢和貧困補助攢下來,從云南帶了很多玉石飾品回到學校。他又向室友借了8000元,獨自前往中緬邊境采購玉石。每個周末,他帶著玉石飾品到中央大街擺地攤,慢慢籌集到資金。
遇危機執著拯救公司
20xx年,劉大睿與合伙人注冊了哈爾濱時光慢遞有限責任公司,其業務是把文化創意與互聯網結合,追蹤記錄人生美好時光,融入時間元素的紀念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學生可將4年的成長記錄發給公司,畢業后將自動生成多媒體產品,以此留住青春。
但此時,父親8萬元的醫療費令他苦不堪言,更讓他備受打擊的是,公司又遭遇騙子欺詐,面臨失敗。當時,大部分成員離開團隊只剩下7個人。20xx年5月,公司成員齊心協力完成了一批業務,不管男生、女生整夜熬在公司,困了就在桌子上趴一會兒,正是這種執著拯救了公司。
20xx年將業務推向全國
20xx年5月,在校團委支持下,公司成為國家級大學生創業項目。同年10月,公司參加“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實踐挑戰賽榮獲銀獎。11月,公司在廣州股權交易中心青年大學生創業板掛牌,是團中央主導的全國首批青年大學生創業掛牌的19個公司之一,公司研發的“拾憶”APP第一個版本正式上線推廣,上線10天用戶量達到13700人。目前,公司年盈利200萬元。
劉大睿通過校勤工助學中心雇傭了30人,其中近20人來自于貧困家庭。公司每月為他們發放共3萬元工資,解決了大家的生活費。下一步,劉大睿計劃將公司打造成一個文化創意與互聯網結合領域的品牌,20xx年將業務推向全國讓公司真正走出校園。
成功人士的故事15
1968年,在墨西哥奧運會的百米賽道上,美國選手吉·海因斯撞線后,轉過身子看運動場上的記分牌。當指示燈打出9。95的字樣后,海因斯攤開雙手自言自語地說了一句話。這一情景后來通過電視,至少有好幾億人看到,可是由于當時他身邊沒有話筒,他到底說了什么,誰都不知道。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前夕,一位叫戴維·帕爾的.記者在辦公室回放奧運會的資料片,突然對這個地方發生了興趣。他想,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百米賽道上突破10秒大關。海因斯在看到紀錄的一瞬,一定替上帝給人類傳達了一句不同凡響的話。這一新聞點竟被那么多記者漏掉了,實在太遺憾了。
他找到了海因斯,海因斯一頭霧水,甚至否認當時說過話。戴維說,你確實說話了,有錄像帶為證。海因斯看完戴維帶去的錄像帶,笑了,說,難道你沒聽見嗎?我說,上帝啊!那扇門原來是虛掩著的。
海因斯接著解釋說,自歐文斯創造了10。3秒的成績后(1936年柏林奧運會),以詹姆斯·格拉森醫生為代表的醫學界斷言,人類的肌肉纖維所承載的運動極限不會超過每秒10米。30年來,這一說法在田徑賽場上非常流行,我也以為這是真的,但是,我想我應該跑出10。01秒的成績。于是每天我以自己最快的速度跑50千米。因為我知道,百米冠軍不是在百米賽道上練出來的。當我在墨西哥奧運會上看到自己9。95秒的紀錄之后,我驚呆了,原來,10秒這個門不是緊鎖著的,它虛掩著,就像終點那根橫著的繩子。
【成功人士的故事】相關文章:
成功人士故事04-20
成功人士故事11-12
成功人士的故事06-13
成功人士的故事11-25
成功人士的創業故事04-01
成功人士背后的故事05-26
歷史成功人士的故事11-07
成功人士的短故事11-25
成功人士的誠信故事11-25
成功人士的推銷故事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