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的哲理故事(合集15篇)
勵志的哲理故事1
三個金人
曾經有個小國到中國來,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金碧輝煌,把皇帝高興壞了。可是這小國不厚道,同時出一道題目:這三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
皇帝想了許多的辦法,請來珠寶匠檢查,稱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樣的。怎么辦?使者還等著回去匯報呢。泱泱大國,不會連這個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說他有辦法。
皇帝將使者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著三根稻草,插入第一個金人的耳朵里,這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里直接掉出來,而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后掉進了肚子,什么響動也沒有。老臣說: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使者默默無語,答案正確。
勵志的哲理故事2
有一對性格迥異的雙胞胎,哥哥是徹頭徹尾的悲觀主義者,弟弟則像個天生的樂天派。在他們8歲那年的圣誕節前夕,家里人希望改變他們極端的性格,為他們準備了不同的禮物:給哥哥的禮物是一輛嶄新的自行車,給弟弟的禮物則是滿滿的一盒馬糞。
拆禮物的時候到了,所有人都等著看他們的反應。
哥哥先拆開他那個巨大的盒子,竟然哭了起來:"你們知道我不會騎自行車!而且外面還下著這么大的.雪!"正當父母手忙腳亂地希望哄他高興的時候,弟弟好奇地打開了屬于他的那個盒子---房間里頓時充滿了一股馬糞的味道。出乎意料,弟弟歡呼了一聲,然后就興致勃勃地東張西望起來:"快告訴我,你們把馬藏在哪兒了?"
溫馨提示:對于一個悲觀的人來說,天下沒有一張合適他的凳子;對于一個快樂的人來說,即使天空下著雨,他的心空也是明媚的。
勵志的哲理故事3
有一個小女孩每天都從家里走路去上學。一天早上,天氣不太好,不久開始閃電、打雷,眼看就要下大雨。小女孩的媽媽很擔心,趕緊開著車,沿路去找孩子。媽媽找到孩子的時候,發現小女兒一個人走在街上,卻毫不驚慌,而且每次閃電時,她都停下腳步,抬頭往上看,還露出微笑。
媽媽叫住孩子,問:“電閃雷鳴,你不趕快跑,在做什么啊?”
她說:“上帝剛才幫我照相,所以我要笑啊!”
我們恐懼,也許就是因為不再單純。
勵志的.哲理故事4
果然對桃子說:這是我買的車子,就停在外面。這是我工資卡,里面有5萬。
這是攝影獎金,里面有5萬4。這是我那房產證,買的時候4千1平,現在3萬5,123平,我愿意在房產證上加上你的名字。這是我的全部,歸你。我請求你做我的.妻子。
感人吧,感人的不是物質,是那句——這是我的全部,歸你。
一個男人有多少錢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把自己全部交給了你! 我很喜歡這段話: 錢,不能養你一輩子。帥:不能炫耀一輩子。男人是拿來過日子,而不是拿來比較。
日子過的好,才是真的好。所以不找帥不找富,找個能包容你的。
如果他不能包容你的情緒和缺點,就算條件好又有什么用呢?其實最好的日子,無非是你在鬧他在笑,
女人這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找到一個寵你的男人,而不是和你計較的男人。
勵志的哲理故事5
作者:黃小平
20xx年1月,有一位記者報道了這樣一條消息:有一只燈泡,在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消防站度過了它的109歲生日。也就是說,這只燈泡的使用壽命已達到了109年!在109年前,誰有這么神奇的技術,使一只燈泡的光亮穿越了一個多世紀?
這消息一報道,立刻引起了世界轟動。
人們紛紛猜測,這只神奇的燈泡,這只光耀百年的燈泡,它的發明者到底是誰呢?是當時的大發明家愛迪生嗎?
研究者通過查閱當時的相關資料,終于有了一個重大的發現:1901年,電燈剛發明不久,美國電氣公司在廣場中央組織了一場電燈實驗競賽,愛迪生等一批發明家都參加了這場比賽。當舉辦人將電壓逐漸提高時,一只只燈泡都相繼炸了,最后惟獨留下一只燈泡還亮著。
這只最后還亮著的燈泡是誰研制的呢?大發明家愛迪生嗎?研究者通過進一步考證,發現這只燈泡的研制者,并不是當時名氣如日中天的愛迪生,而是當時并沒有什么名氣的發明家柴萊特。而這只燈泡正是20xx年1月記者報道的那只燈泡,那只光耀百年、使用壽命達到109年的燈泡!
在那個電燈還剛發明不久的年代,為什么沒有什么名氣的柴萊特能研制出如此高質量的燈泡呢?研究者通過進一步查閱資料,發現在一份資料上有這樣一段記載:1901年,那場電燈實驗競賽結束后,愛迪生出于對柴萊特的欣賞,邀請他一起參加堿性電池研究。面對大發明家的'邀請,柴萊特卻拒絕了與名人合作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指著在比賽中剛獲得頭獎的那只燈泡說:“我只適合研究它。”
柴萊特為什么拒絕與大發明家愛迪生合作這個誘人的機會呢?也許,我們從柴萊特的一句回答中可以找到答案:“我只適合研究它。”一生只研究燈泡,不管燈泡之外有多少難得的機會,有多少美麗的誘惑,也不為所動,心中只抱著“我只研究我的燈泡”的執著和信念。后來,研究者又在柴萊特的日記中找到了相同的佐證,他在日記中寫道:“一生只亮一盞燈!”
一生只亮“一盞燈”,一生只做“一件事”,也許,這就是柴萊特研制的燈泡,為什么能穿越歷史的塵埃、光耀百年的秘訣和根源吧。
勵志的哲理故事6
付出總有回報。一句千古流傳的哲理名言。付出真的必須會有回報嗎?付出了就必須會有回報!
很多人總在抱怨自我付出了那么多,得到的回報卻是那么少。因此為了付出和回報是否能到達平衡而大費苦心,報自我搞的筋疲力盡。可最終也沒有弄明白,兩者是否真的成正比。其實,人生在世不必去計較那么多,付出都已付出,是否有回報還重要嗎!也許,人們所要的只但是是自我內心的平衡而已。
佛主割肉喂鷹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是否有看過,當年佛主救得了一只餓的快要死的鷹,又沒有什么能夠喂它的,沒有辦法只得從自我的.身上割下肉喂鷹。從中能夠看到佛主的悟道之深。如果當時佛主也去想付出和回報是否成正比,那么也就不會有這個故事。咱們做事或是付出,有的時候可能并沒有得到什么實實在在的回報,或是得到的回報和自我所付出的不成正比。其實,咱們為別人付出,別人可能不能給咱們實實在的回報,但在他的內心里必須會對你充滿感激。其實這已經足夠了,正因咱們幫忙了別人,同時咱們可能也得到了愉悅。
以前,看到一則故事:大體的意思是要咱們在付出或是幫忙別人的時候,要適當的去理解一些回報。以前感覺不是很清楚,幫忙人干什么還要理解回報呢!隨著時刻的推移和社會經歷的增長,慢慢的懂得了其中的一些道理。當咱們去幫忙一個需要幫忙的人時,可能對于咱們來說只是舉手之勞,輕而易舉即能夠完成的事情,又能幫忙人何樂而不為呢!事后咱們會認為這只是小事一樁何必去理解別的回饋,那樣似乎有點太現實,因此總是不輕意理解別人的回報。其實,有的時候適當的理解一些回報對你幫忙的人來說是件好事。他們也許給不起咱們更貴重的回報,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禮物或是一杯水,一頓自我做的家常便飯。但是在他們心里回報給咱們的還有一份感激之情,咱們拒絕那份小小的禮物的同時,也把人家的那份感激之情也一并拒絕了!如果咱們經常這樣,那么在別人的內心里可能就會產生一種內疚的心理,或是認為咱們嫌他的回報不夠好。因此在幫忙完別人之后,別人給你以回報的時候,請不好輕易的拒人千里之外。
咱們不需要付出之后必須要得到回報,但當別人誠心誠意的想要給你以回報的時候,也要適當的去收取一些回報,給別人一個回報的你的機會。也讓別人感覺他不欠你什么,不然的話在別人的心里總會感覺欠著你一份情。
【哲理感悟】:付出了就不好想著回報是否和你的付出成正比,付出了就必須會有回報,只是回報多少的問題而已。
勵志的哲理故事7
鵝毛大雪下得正緊,滿山遍野都裹上了一層厚厚的雪。
有一位樵夫挑著兩擔柴吃力地往山上爬,他要翻過眼前的大山才能到家。樵夫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山地雪路上,寂靜的山頭只聽見腳踩著雪發出吱吱的響聲。肩挑沉重的柴,頭頂凜冽的北風,樵夫每一步都十分費力。好不容易爬了許久,滿以為離山頂近了,可是抬頭仰望,前方仍然看不見盡頭。
樵夫沮喪極了,跪在雪地上,雙手合十乞求佛祖現身幫忙。佛祖問:“你有何困難?”“我請求您幫我想個辦法,讓我盡快離開這鬼地方,我實在累得不行了。”樵夫疲憊地坐在地上。“好吧,我教你一個辦法。”說完,佛祖把手向農夫身后一指說,“你往身后瞧去,看見的是什么?”“身后是一片茫茫白雪,只有我上山時留下的腳印。”樵夫不解地說。
“你是站在腳印的前方還是后方?”“當然是站在腳印的前方,因為每一個腳印都是我踩下去后才留下的。”樵夫理所當然地回答。
“這就是重點!你永遠站在自己走過路途的頂端。只是這個頂端會隨著你腳步的移動而變化。你只需記住一點,無論路途多么遙遠,多么坎坷,你永遠是走在自己路途的頂端,至于其他的問題你無須理會。”說完,佛祖便消失了。樵夫照著佛祖的指示,果然輕松愉快地翻過山頭回到了家。
競爭時時刻刻都在發生,是和他人比,還是與自己比,是一種人生哲學。而和誰比、怎樣比,往往決定著你怎樣看待周圍的`一切,決定著你最終能承受和收獲多少。
與人為善
春秋時,趙宣子見一個人臥在桑樹下,因為饑餓,都站不起來了。
趙宣子就給了他一些食物。那人拜謝收下了,卻不吃。
趙宣子很奇怪,問他為何不吃?
那人答道,要留給家中老母吃。趙宣子贊賞這人的孝心,就給了他一大塊牛肉和一些錢。
兩年后,晉靈公派了一批刺客追殺趙宣子。
一刺客追上趙宣子,一照面,驚道:“竟然是您,請讓我代您死吧。”
趙宣子問:“義士何人?”
刺客說:“我就是您救過的桑下餓人。”說完,轉身與追來的刺客搏斗而死,趙宣子得以逃脫。
當年,無論是趙宣子還是桑下餓人,都不會想到日后的搭救。
有些人為別人做了些事情,就總想著要回報。
似乎覺得這樣才不虧。
如果沒有得到預想的回報,就覺得人心叵測,甚至發誓再也不與人為善。
也許忽然有一天,那個當年沒有給你對等回報,你單方面已經絕交的人,向困境中的你毫不猶豫地伸出了援助之手。因為在他的眼中,你早已成了他一輩子的朋友。
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英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余香留存,一生受用。
勵志的哲理故事8
馬
馬,本來自由自在的在山間撒野,渴了喝點山泉,累了就睡在地上曬太陽,無憂無慮。可是自從有了伯樂,馬的命運就改變了,給它的頭戴上籠轡,在它的`背上置放鞍具,栓著它,馬的死亡率已經是十之二三了,然后再逼著它運輸東西,強迫它日行千里,在它的腳上釘上鐵掌,馬的死亡率就過半了。馬本來就是毫無規矩毫無用處的動物,讓它吸取日月之精化,天地之靈氣,無用無為,還得以享盡天年,教化它,讓它懂得禮法,反而害了它的生命。
勵志的哲理故事9
應該說,沒有準備的行動,只能使一切陷入無序,最終面臨失敗的局面。
因為沒有準備的行動只能使一切陷入無序,最終必然會面臨失敗的局面。
你可能會為自己過去的或者現在的的失敗,找到無數個理由,但一切失敗的最終根源,其實只有四個字:準備不足。
凡是一個缺乏準備的人,一定是一個差錯不斷的人,縱然具有超強的能力,千載難逢的機會,也不能保證獲得成功。
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嗎?有一個年輕的獵人帶著充足的、擦得锃亮的去尋找獵物。雖然老獵手們都勸他在出門之前把裝在槍筒里,然而他還是帶著空槍走了。
“廢話!”他嚷道,“我到達那里需要一個鐘頭,哪怕我要裝一百回子彈,也有的是時間。”
仿佛命運女神在嘲笑他的想法似的,他還沒有走過開墾地,就發現一大群野鴨密密地浮在水面上。以往在這種情景下,獵人們一槍就能打中六、七只,毫無疑問,夠他們吃上一個禮拜的。可是如今他匆匆忙忙地裝著子彈,此時野鴨發出一聲鳴叫,一齊飛了起來,很快就飛得無影無蹤了。
他徒然穿過曲折狹窄的小徑,在樹林里奔跑搜索,樹林是個荒涼的地方,他甚至連一只小小的麻雀也沒有見到。
你還別說,這天下就會有那么巧的事情。真糟糕,一樁不幸連著另一樁不幸:突然間霹靂一聲,大雨傾盆。這個獵人渾身上下都是雨水,袋子里空空如也,他卻無奈地拖著疲乏的腳步回家去了。
在看到獵物的時候才去裝,連作為一名獵手最起碼的準備工作都沒有做好,當然不可能有什么收獲了。
沒錯,準備才是成功的保證!這一點在阿爾伯特·哈伯德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阿爾伯特·哈伯德有一個富足的家庭,但他還是想創立自己的事業,因此他很早就開始了有意識的準備。他明白像他這樣的年輕人,最缺乏的是知識,和必備的'經驗。因此,他有選擇地學習一些相關的專業知識,充分利用時間,甚至在他外出工作時,也總會帶上一本書,在等候電車時,一邊看、一邊背誦。他一直保持著這個良好的習慣,這使他受益匪淺。后來,他有機會進入哈佛大學,開始了一些系統理論課程的學習。
經過又一次的歐洲考察之后,他開始積極籌備自己的出版社。他請教了專門的咨詢公司,調查了當時的出版業市場,尤其是從從事出版行業的威廉·莫瑞斯先生那里,得到了許多積極的建議。這樣,一家新的出版社——羅依科羅斯特出版社誕生了。由于事先的準備工作做得好,出版社經營得十分出色。他不斷地把自己的體驗和見聞整理成書出版,于是很自然地,名譽與金錢相繼滾滾而來。
阿爾伯特并沒有就此滿足,有一次,他敏銳地觀察到,他所在的紐約州東奧羅拉,當時已經漸漸成為人們度假旅游的最佳選擇之一,但這里的旅館業卻非常不發達。這是一個很好的商機,阿爾伯特沒有放棄這個機會。
他抽出時間親自在市中心周圍作了兩個月的仔細調查,了解了市場的行情,考察周圍的環境和交通。他甚至親自入住一家當地經營得非常出色的旅館,去研究其經營的獨到之處。后來,他成功地從別人手中接手了一家旅館,并對其進行了徹底的改造和裝潢。這以后的事,就不用我來說了吧。
總而言之,從上面的兩個實例,我們就更應該了解,事先做好充分準備的重要性了吧。
勵志的哲理故事10
在一次美國籃球賽季,喬丹被芝加哥公牛隊選中。剛進隊時,喬丹的年薪僅為55萬美元,對此他說:“比賽時坐板凳是家常便飯,雖然心里不舒服,但也必須忍受,因為老板還不看好你,球迷也不認同你,你能做的,就是通過不斷努力,最終讓人們喜歡你,這樣你才能得到更多。”
隨著球藝的突飛猛進,喬丹已經成為全隊的核心人物,并率領公牛隊連續奪得NBA總冠軍,年薪也因此猛飆到3014萬美元,幾乎相當于其他隊員年薪的總和,這就引起個別隊員的不滿。其中有個叫米勒的.板凳隊員找到老板雷恩斯多夫,認為應該降低喬丹的年薪,并要求為自己加薪。雷恩斯多夫對米勒說:“你有沒有算過賬,因為有了喬丹,公牛隊才能在幾個賽季后的各項收入就達到15億美元,我們給予喬丹的,連公牛隊收入的零頭都不到,明眼人一看都明白。換句話說,是我們虧待了他。而你在幾個賽季中,從沒有為球隊拿到過一分,但我們每年還要拿出30萬美元養著你,這筆賬又該如何算?謝謝你的提醒,現在我就要做出兩個決定,一是將你的年薪降為20萬美元,二是將喬丹的年薪提高到3314萬美元。”米勒萬萬沒有想到,因為他的自作聰明,不僅沒有為自己爭取到加薪,相反還被降了10萬美元,而喬丹的年薪卻因此提高了300萬美元。
善妒的人,只看到別人收獲了多少,卻看不到別人付出了多少,這樣的人,不僅是無能的人,也是無德的人,最終只能弄巧成拙。
勵志的哲理故事11
中國古代大哲學家老子,有一天他把弟子人叫到床邊,他張開口用手指一指口里面,然后問弟子們看到了什么?在場的眾第子沒有一個能答得上。于是老子就對他們說:“滿齒不存,舌頭猶在”
意思是:牙齒須硬但它壽命不長;舌頭須軟,但生命力更強。
勵志的哲理故事12
佛塔上的老鼠
一只四處漂泊的老鼠在佛塔頂上安了家。
佛塔里的生活實在是幸福極了,它既可以在各層之間隨意穿越,又可以享受到豐富的供品。它甚至還享有別人所無法想象的特權,那些不為人知的秘笈,它可以隨意咀嚼;人們不敢正視的佛像,它可以自由休閑,興起之時,甚至還可以在佛像頭上留些排泄物。
每當善男信女們燒香叩頭的`時候,這只老鼠總是看著那令人陶醉的煙氣,慢慢升起,它猛抽著鼻子,心中暗笑:“可笑的人類,膝蓋竟然這樣柔軟,說跪就跪下了!”
有一天,一只餓極了的野貓闖了進來,它一把將老鼠抓住。
“你不能吃我!你應該向我跪拜!我代表著佛!”這位高貴的俘虜抗議道。
“人們向你跪拜,只是因為你所占的位置,不是因為你!”
野貓譏諷道,然后,它像掰開一個漢堡包那樣把老鼠掰成了兩半。
勵志的哲理故事13
機會
A在合資公司做白領,覺得自己滿腔抱負沒有得到上級的賞識,經常想:如果有一天能見到老總,有機會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就好了!!
A的同事B,也有同樣的想法,他更進一步,去打聽老總上下班的時間,算好他大概會在何時進電梯,他也在這個時候去坐電梯,希望能遇到老總,有機會可以打個招呼。
他們的同事C更進一步。他詳細了解老總的奮斗歷程,弄清老總畢業的學校,人際風格,關心的問題,精心設計了幾句簡單卻有份量的開場白,在算好的'時間去乘坐電梯,跟老總打過幾次招呼后,終于有一天跟老總長談了一次,不久就爭取到了更好的職位。
勵志的哲理故事14
唐開元年間有位慧心禪師,他德高望重,既是有名的禪師,也是當朝國師。
有一次他搭船渡河,渡船剛要離岸,這時遠處來了一位騎馬佩刀的大將軍,大聲喊道:“等一等,等一等,載我過去!”他一邊說一邊把馬拴在岸邊,拿了鞭子朝水邊走來。船上的人紛紛說道:“船已開行,不能回頭了,干脆讓他等下一回吧。”船夫也大聲回答他:“請等下一回吧!”將軍非常失望,急得在水邊團團轉。
這時坐在船頭的慧心國師對船夫說道:“船家,這船離岸還沒有多遠,你就行個方便,掉過船頭載他過河吧!”船夫看到是一位氣度不凡的出家師父開口求情,只好把船開了回去,讓那位將軍上了船。
將軍上船以后就四處尋找座位,無奈座位已滿,這時他看到了坐在船頭的慧心國師,于是拿起鞭子就打,嘴里還粗野地罵道:“老和尚!走開點,快把座位讓給我!難道你沒看見本大爺上船?”沒想到這一鞭子下來正好打在慧心國師頭上,鮮血順著臉頰汩汩地流了下來,國師一言不發地把座位讓給了那位蠻橫的將軍。
這一切大家都看在了眼里,心里是既害怕將軍的蠻橫,又為國師的遭遇感到不平,紛紛竊竊私語:將軍真是忘恩負義,禪師請求船夫回去載他,他還搶禪師的位子并且打了他。將軍從大家的議論中,似乎明白了什么。他心里非常慚愧,不免心生悔意,但身為將軍卻拉不下臉面,不好意思認錯。
不一會船到了對岸,大家都下了船。慧心國師默默地走到水邊,慢慢地洗掉了臉上的血污。那位將軍再也忍受不了良心的'譴責,上前跪在國師面前懺悔道:“禪師,我……真對不起!”慧心國師心平氣和地對他說:“不要緊,只要你高興就好。”
“如果有人打了你的左臉,你就把右臉也伸過來給他。”這不是怯懦和退讓,而是人性中的寬容和理解。我們無法效仿國師的雍容大度,但是生活中如果多一些起碼的寬容和尊重,一切都會變得更加美好。
勵志的哲理故事15
一個面包師長期從他鄰居的一個農民那兒購買黃油。有一天,他覺得本應是三磅重的.一包黃油似乎太輕了點。于是他開始定期地稱一稱黃油,發現每回都是分量不足,就是說,他每次都是多付了錢。
他特別生氣,便開始向執法機關提出訴訟。這樣一來事情就鬧到了法官那里。
“您家里沒有天平嗎?”法官問農民。
“有哇,法官先生,我有一架天平。”農民回答說。
“有很準的砝碼嗎?”
沒有,法官先生。我不需要砝碼。”“沒有砝碼,那你怎么稱黃油呢?”
“這好辦”,農民回答說,“你瞧,就在面包師從我這買黃油的這段時間里,我也一直買他的面包。我總是要同樣的重量的面包。每次這些面包就作為稱黃油的砝碼。如果砝碼不準,那就不是我的過錯,而是他的過錯了。”
于是,法官判定農民無罪,而面包師不得不承擔訴訟費用。
【勵志的哲理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勵志哲理故事01-05
經典勵志哲理故事01-01
勵志哲理故事11-24
勵志哲理的故事11-24
經典勵志的哲理故事11-29
經典勵志哲理故事11-24
成功勵志哲理故事12-08
哲理勵志小故事03-17
短小的勵志哲理故事12-09
經典勵志的哲理小故事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