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爾斯泰課后答案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列夫托爾斯泰課后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列夫托爾斯泰課后答案
一、作者在課文前半部分極力描寫托爾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聯系全文看,讀者仍能感到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處。這是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設置本題是幫助學生讀懂課文,理解作者的藝術匠心。
前半部分描寫托爾斯泰的外貌,突出了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托爾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樣,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來。寫他臉相平庸既是對他外貌作真實的刻畫,也是為了說明他是俄國人民大眾的普通一員,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聯系全文看,寫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來反襯他靈魂的高貴,反襯他的眼睛精美絕倫——作者已一語道破,“托爾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頭發,都不過是用以包裝、保護這對閃耀的珠寶的甲殼而已。”全文既對托爾斯泰的“形”“神”作了獨到細致的刻畫,同時也在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對托爾斯泰的崇敬、贊美之情。這樣,前半部分的描寫非但沒有損害托爾斯泰在讀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藝術效果,相互襯托,使托爾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給人留下強烈深刻的印象。
二、認真閱讀課文,理解下列語句的含義,說說作者為什么要著力描寫托爾斯泰的眼睛。(有條件的,課外再閱讀一些托爾斯泰的有關資料,以加深理解。)
1.托爾斯泰這對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這對珠寶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間的物質吸進去,然后向我們這個時代放射出精確無誤的頻波。
3.當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轉而對準它們的主人時是十分可怕的,因為鋒刃無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窩。
設置本題為了幫助學生學會品評語言,并通過品評語言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可以讓學生在占有資料的基礎上作出自己的解釋。
1.作者引用高爾基的這句話,從修辭手法上看是夸張,但它恰恰很好地道出了托爾斯泰那種能把萬事萬物盡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觀察力。事實上,托爾斯泰是和巴爾扎克、莎士比亞比肩的偉大文學家,他的作品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課文中有一句話可以為此做出注釋:“再小的事物借助這副透鏡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這對眼睛連最最微不足道的細節都不放過,同樣還能全面揭示廣袤無垠的宇宙。”
2.這句話寫出了作為思想家、藝術家托爾斯泰的文學創作,既來自于對社會生活、人間世態的觀察、研究,同時又用他的藝術巨筆把它們準確地表現出來,展示了時代的本質和要求。
3.這句話寫出了托爾斯泰作為“清醒的現實主義”作家,對現實的批判是極其深刻而準確的。作為19世紀俄羅斯現實主義頂峰的代表,托爾斯泰的筆鋒幾乎指向社會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對沙皇的專制、法律的虛偽、貴族的腐朽、農民貧困的原因無不給予深刻的揭示,這在他晚年的長篇巨著《復活》里表現得尤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企圖將他監禁或流放,但懾于他的聲望和社會輿論而中止。
三、作者對托爾斯泰外貌的描寫,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夸張是在描寫人或事物時,故意言過其實,盡量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例如作者對托爾斯泰的目光的描寫,形容它“像槍彈穿透了偽裝的甲胄,它像金剛刀切開了玻璃”。這種擴大、夸張的描寫,把托爾斯泰目光的敏銳、犀利表現得極為生動形象,而且能引起讀者豐富的想像和聯想。試從課文中再找出運用夸張手法描寫托爾斯泰的眉毛、須發、皮膚、鼻子的句子,并仔細體會它們的表達效果。
設置本題意在結合課文掌握夸張的修辭手法,并學習運用。
描寫眉毛:寬約一指的眉毛像糾纏不清的樹根,朝上倒豎。
描寫須發:一綹綹灰白的鬈發像泡沫一樣堆在額頭上,不管從哪個角度看,你都能見到熱帶森林般茂密的須發。他那天父般的猶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描寫皮膚:皮膚藏污納垢,缺少光澤,就像用枝條扎成的村舍外墻那樣粗糙。
描寫鼻子:一只寬寬的、兩孔朝天的獅子鼻,仿佛被人一拳頭打塌了的樣子。
這些夸張性的描寫,不僅使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征給人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讓人產生無盡的聯想。
四、課文一方面說托爾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個世界及其知識財富”,可見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說他得不到“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這是否矛盾?你怎樣理解作者所說的“幸福”的含義?聯系托爾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變化),與同學一起討論:托爾斯泰究竟幸福還是不幸?
這是一道拓展題,是從課文內容拓展開去,讓學生較多地了解托爾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并對人生作出思考,其答案不求統一,以下觀點僅供參考或只作提示。
作者說,“具有這種犀利眼光,能夠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個世界及其知識財富。”這就是說這樣的人可以成為整個世界及其知識財富的主宰和主人。這句話與“他肯定缺少一樣東西,那就是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并不矛盾。“能夠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將是雙倍的。托爾斯泰正是這樣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惡、虛偽和苦難,也看清了造成人間種種罪惡的原因,并盡其自己畢生努力去改變它,但總是事與愿違,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爾斯泰厭棄貴族生活,決然放棄財產,以致和家人產生矛盾,最后毅然離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拓展閱讀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托爾斯泰出生于貴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學,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并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吁人們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 1873年~1877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巨變,寫成《懺悔錄》(1879一1882)。80年代創作: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1891),中篇小說《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萊采奏鳴曲》(1891)、《哈澤·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說《舞會之后》(1903),特別是1889~189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
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樸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個小站,享年82歲
創作初期
托爾斯泰和妻子托爾斯泰在高加索時開始創作,在《現代人》雜志上陸續《塞瓦斯托波爾故事》等小說。1855年11月他來到彼得堡,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歡迎,并結識岡察洛夫、費特、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德魯日寧、安年科夫、鮑特金等作家和批評家。托爾斯泰傾向于德魯日寧等人的觀點,但又認為任何藝術不能脫離社會生活。至1859年,他同《現代人》雜志決裂。1856年底以中尉銜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國、瑞士、意大利和德國游歷。
1856年他就起草方案,準備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農民,并在自己莊園試行。1860年因長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觀情緒。1859至1862年間幾乎中輟創作,先后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和附近農村為農民子弟辦了20多所學校,并曾研究俄國和西歐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還到德國、法國、意大利、英國和比利時等國考察各國學校。后又創辦《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等教育雜志。1862年7月他外出時,家中遭到憲兵連續兩天的搜查。不久他關閉了學校。
1897年的托爾斯泰。1862年托爾斯泰與18歲的索菲亞·安德列耶芙娜·托爾斯塔婭(СофьяАндреевна Толстая)結婚,索菲亞是沙皇御醫的女兒,他們前后育有13個孩子。他和妻子的關系至今仍有爭論,可以確認的是大部分時光他們過得不錯,他妻子幫助他管理莊園,這使得托爾斯泰可以將全部時間用于文學作品的精雕細刻,在這里,托爾斯泰給人類留下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傳世之作。他每一部作品都要修改很多次,他妻子也進行謄清和保存文稿的工作。
新婚之后,革命形勢逐漸轉入低潮,他也逐漸克服了思想上的危機。他脫離社交,安居莊園,購置產業,過著儉樸、寧靜、和睦而幸福的生活。從1863年起他以6年時間寫成巨著《戰爭與和平》。1866年他出席軍事法庭為士兵希布寧辯護。希布寧因不堪軍官的虐待打了軍官的耳光,雖經托爾斯泰為之奔走,希布寧卻終被槍決。這一事件使他開始形成反對法庭和死刑的看法。
創作特點
托爾斯泰的妻子別爾絲和女兒亞歷山大
托爾斯泰在小說中對人性進行了大量的思考,從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爾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實的一面,托爾斯泰對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羅斯當時的歷史和現實激發的:一方面,傳統的俄羅斯是宗法社會,東正教決定了人們思想感情的方式,托爾斯泰也深受東正教的影響,不管他的態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歐洲的啟蒙精神亦深深影響著俄羅斯,這很大程度上動搖了俄羅斯傳統信仰的根基,啟蒙精神對托爾斯泰的影響亦是顯著的,這使得托爾斯泰對東正教基本的教義體系產生懷疑,他不會像一般教徒一樣思考信仰問題。但是,托爾斯泰也并沒有完全走向歐洲的個人主義的啟蒙立場,所以,他對人性的思考常常游離于二者之間,有時像一個教徒,有時像一個人本主義者。
托爾斯泰的作品中有著烏托邦思想,主要表現為反抗暴力與奴役,反對土地私有制度,反對崇尚資本主義物質文明和“進化論”,要求奉行合法的生活義務和合理的生命法則,回返健康的農耕生活,通過人人的勞動和道德實踐建立起充滿兄弟情誼,平等、和諧、友愛的屬于全人類的人間“天國”。
人物影響
林中不顯眼的托爾斯泰墓從19世紀60年代起,他的作品開始在英、德等國翻譯出版。19世紀70至80年代之交以《戰爭與和平》的法譯本出版獲得國際上第一流作家的聲譽,成為當時歐美的“俄國熱”的主要對象。80至90年代法、英等國最早論述他的評論家,都承認他的現實主義創作對自己國家文學的振興作用。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成長的進步作家法朗士、羅曼·羅蘭、亨利希·曼和托馬斯·曼、德萊塞、伯納·蕭、高爾斯華綏以及其他歐美作家和亞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在中國,1900年就出現評價他的文字,1907年譯介過他的“宗教小說”(《主與仆》及民間故事)。1913年、1917年先后有《復活》(譯名《心獄》)和《安娜·卡列尼娜》(譯名《婀娜小史》)的不完全的文言譯本。“五四”前后,托爾斯泰的作品大量被譯成中文。抗戰期間分別出版了郭沫若和周揚翻譯的《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其他作品的譯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托爾斯泰的重要作品大多已翻譯出版,而且根據原文翻譯,不少名著都有幾種不同的譯本。
【列夫托爾斯泰課后答案】相關文章:
《列夫托爾斯泰》課后練習參考答案12-09
初中語文《列夫托爾斯泰》課后練習題答案12-09
托爾斯泰課后練習及答案12-09
寫列夫托爾斯泰的作文12-09
列夫托爾斯泰精彩名言 12-09
列夫托爾斯泰的勵志名言04-22
列夫托爾斯泰好句好段12-07
口技課后答案12-09
《社戲》的課后答案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