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工作計劃范文
一、教材分析
從本學期開始,學生們將進入小學高年級階段的科學課學習,科學教科書也將展現一系列新的內容,引導學生們開展更為豐富多彩的過程與方法活動。
“生物與環境”單元從內容上分三個部分:通過“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境的關系。第二部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群落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并通過對生態瓶的制作、觀察,探究生態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系。第三部分內容,是把以上認識拓展到自然界,通過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首先引領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直線傳播和反射)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著指導學生認識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系,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系。最后通過制作太陽能熱水器綜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彈力、反沖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并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系。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大小,認識力的單位,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準備。第三部分認識摩擦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第四部分動手實踐,設計和制作一個小車。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共有2個班級,每個班級都有40多名學生,這些學生對科學課充滿興趣,動手積極,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也有一些調皮的學生,在課堂上如何培養學良好的動手習慣是重點,如何讓學生動手又動腦是難點。
三、教學目標
(一)生物與環境
科學概念目標
植物對環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氣、水、陽光、養分、空間等。 動物對環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氣、水、空間和食物等。 植物和動物都會對它們需要的環境進行選擇。不同的生物對環境有著自己特有的需要。所有的生物都會引起它們所生存的環境的變化。 植物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存在著非常復雜的關系。 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 在一定范圍內的生物必須和諧共處,生態平衡受到破壞,生物的生存就會受到威脅。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進行種子發芽的對比實驗,并收集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發芽種子的數據。 觀察綠豆芽的生長,并記錄下它們的生長情況。 進行蚯蚓選擇環境條件的實驗,并收集相關數據。用文字、數據、圖表等對所觀察到的內容進行記錄、整理與分析。 通過文字、圖畫和討論表達自己的看法,并與同學進行交流。 運用所了解的生物與環境的知識來理解保護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通過閱讀資料來增加對生物與環境關系的理解。 在人工環境中培育和養殖動、植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養成對植物和動物對環境需要進行研究的興趣。 能夠敏感地意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需求。 獲得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環境條件的認識。 形成積極的對待生物的態度。 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二)光
科學概念
影子產生的條件是光源、擋光物體和屏。 像電燈這樣可以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 在光的照射下物體影子的長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位置、方向、距離有關。 影子的形狀和光源所照射的物體側面的形狀有關。一天中,陽光下物體的影子會隨著太陽位置的高低和方向的改變而改變。 光是直線傳播的。擋光物體會有影子,是因為光是直線傳播造成的。 光在傳播過程中碰到物體,會發生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線傳播的。光的反射原理在生產生活中廣泛應用。汽車反光鏡、潛望鏡等都是人們對光反射原理的運用。 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 利用凹面鏡和凸透鏡會聚光線的特性,可以得到強光和高溫。這在實際生活中已得到廣泛運用。物體吸熱的本領與物體的顏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陽光的照射角度有關。 太陽能是一種清潔、節能、安全的能源,人們正在大力開發和使用太陽能。
過程與方法
探究影子產生的條件,觀察影子、光源、物體之間的關系。 用日影觀測儀觀察記錄一天中物體影子的變化,尋找變化規律。 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陽光的強弱、材料的屬性、物體受陽光照射的角度和物體升溫快慢的關系。較準確地記錄實驗、觀察中的數據,并根據這些數據繪制出柱狀圖。 根據實驗現象和數據進行分析和推理,做出自己的解釋。 制作簡易潛望鏡,設計、制作簡易太陽能熱水器。
情感、態度、價值觀:
形成對光的研究的興趣。 認識到認真觀察、實驗、實事求是地記錄觀察數據的重要性。 認識到自然事物之間的變化是有聯系有規律的。
(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
科學概念目標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 地球內部的運動和外力作用的影響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種地形的原因。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的。有的變化是在緩慢的過程中進行的,有的卻是一個比較迅猛的過程。 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巖石最終變成土壤。 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流水、風力、海浪、冰川等都會對地表產生侵蝕和沉積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土地坡度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降雨量的大小會影響土壤被侵蝕的程度。 人類活動也會改變地表形態,這種改變有時會加劇自然災害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閱讀資料,了解地球內部的運動如何引起地形變化,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風力、海浪、冰川等對地表的侵蝕和沉積作用。 按要求進行實驗操作,通過實驗觀察探究雨水對土地的侵蝕,河流對土地的影響,以及土壤的成分。 對控制變量的對比實驗有較好的把握,能設計模擬實驗,探究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等會影響土地被侵蝕的程度。 用文字、圖畫、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用口頭和書面語言描述實驗中的現象。 對自然現象和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在小組內交流結果和想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認識到保護耕地不被破壞的重要性。 認同人類活動也會影響地球表面的形態,會加劇或減輕各種自然力帶來的自然災害的觀點。
(四)運動和力
科學概念目標:
物體運動有不同形式,如滑動、滾動和反沖運動。運動的快慢是可以測量和比較的。 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力的單位是“牛”。 常見的力有:重力、彈力、反沖力和摩擦力。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運動物體的重量、運動方式(滾動還是滑動)有關。 摩擦力有時有利,有時有害,我們可以按需要增大或減小它。 改變物體的靜止或運動狀態,必須有力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
安裝用重力拉動的小車,用橡皮筋彈力驅動的小車和氣球反沖力推動的小車。用簡單材料制作橡皮筋測力計,模擬滾珠軸承。 在教師指導下,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大膽想象,創造性制作小賽車。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用簡單器材做拉力大小與小車快慢關系的實驗、橡皮筋繞的圈數與小車行駛距離關系的實驗。 在教師指導下做研究摩擦力大小的簡單對比實驗。經歷推測、設計實驗、檢驗推測的過程,并作實驗記錄。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摩擦力有益還是有害作判斷,對自行車上增加和減少摩擦力的設計作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驗合作和不怕困難,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勞動成果。發展對技術設計和動手制作的興趣,激發創造精神。 體驗認真實驗、收集數據,進行解釋的科學過程,樹立根據數據得出結論的科學態度。勤于思考、大膽解釋,樂意用科學知識分析日常事物。感受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四、教學重點
1.能針對問題,通過觀察,試驗等方法收集證據。
2.尊重事實,對收集到的證據做好紀錄。
3.愿意合作交流。
五、教學難點
1.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對證據與解釋之間的邏輯關系,提出自己的想法、評論,并與他人交流。
5.在學習和解決問題中注重證據。
六、教改措施
1.以課堂為主陣地,向40分鐘要效率,培養學生的好習慣。
2.在探究活動中既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也培養學生動腦意識,做到既動腦又動手。
七、后進生轉化
積極利用課余時間輔導后進生,不歧視、不放棄。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工作計劃】相關文章: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12-15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04-12
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的教學計劃范文05-06
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學期教學計劃05-07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12-27
關于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05-03
小學五年級上冊教學工作計劃05-12
重點小學科學上冊教學計劃04-20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范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