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務性勞動的能力。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那么,該如何培養中班幼兒的自理能力呢?
一、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
現在由于在家庭中父母包攬了所有的家務勞動,只重視對孩子的智力投資,而沒有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所以我們要利用提問、討論、行為練習等形式,讓幼兒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為自己會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興。在語言活動中,幫助幼兒充分理解作品內涵,通過作品中角色的行為,使幼兒受到感染、教育。
二、教給幼兒生活自理的技巧
要讓幼兒做到生活自理,必須讓其明確生活自理的方法。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將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編成兒歌、歌曲以及設計成有趣味的情節等,讓幼兒在游戲、娛樂中學習本領。由于幼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對于不同層次的幼兒來說,要求就有所區別。所以老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逐步提出不同的要求,從易到難,從簡到繁。最重要的是當孩子取得進步時,一定不要忘了鼓勵幼兒。
三、鞏固幼兒和生活自理行為
技能的形成是一個反復的過程,還要注意以后的鞏固練習。教師要經常督促、檢查、提醒幼兒,使幼兒良好的習慣得到不斷的強化,逐步形成自覺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盡量讓幼兒自己動手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激發幼兒的好勝心,競爭之中促自理。讓幼兒由自我服務發展到為集體服務,塑造幼兒優秀的品質。
四、家園同心,共同努力。
現在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再干也不遲、什么事都包辦代替,以至吃飯、大小便都有大人幫忙,甚至有的孩子在幼兒園里自己能做的事情,回到家里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久而久之,使孩子養成了“依賴”心理。這就需在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過程中,家園同心,對幼兒進行一致性教育。所以每名幼兒在自理能力方面哪些地方是薄弱環節,老師都會和家長溝通,除了在幼兒園加強鍛煉以外,在家也要多請家長監督、督促,這樣老師與家長共同努力,將孩子培養得更優秀!
總之,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要給幼兒創造鍛煉的機會,在此基礎上, 施以言傳身教,輔以耐心細心,結合家園同心,只有這樣,培養幼兒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