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植樹節黑板報三年級
導語:植樹節是伴隨著汗水和快樂的,看到自己親手種下的樹,會感覺到由衷的喜悅哦!大家就一起來體會植樹的樂趣,也為環保做出努力哦。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下植樹節手抄報吧。
植樹節黑板報(一)
植樹節黑板報(二)
植樹節黑板報(三)
植樹節黑板報內容:植樹佳話
古往今來,有許多崇尚植樹造林的趣聞佳話,源源流傳,激勵后人。
朱棣植槐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遷都北京,隨后便提出在壇廟、道路、長城等處廣植樹木。他還到太廟親手種下第一棵槐樹,且令人“周以為護,時為灌之”。由于看管周到,該樹枝葉繁茂,獨領太廟群柏之首,被尊為“神樹”。明代后期在京城內廣植行道樹,紫禁城四周夾道皆槐樹,十步一株。從東華門至景山,夾道也都植有槐樹,今景山西街仍留有當時栽植的.古槐數株,至今已300多年。[2]
慶功栽楊
有位名將沙其俊,他驍勇善戰,在多年的軍旅生涯中,每打一次勝仗,都下令全軍在獲勝的戰地上栽好一株楊樹。后來就連抓到的俘虜也令其栽樹,作為“同慶”活動。隨著沙其俊率兵打仗的不斷勝利,這種“慶功栽楊”發展到栽柳、植槐,后來許多諸侯國把這種植樹活動,作為一種慶典形式延續了很久。
治病種杏
三國東吳名醫董奉,醫術精湛,濟貧善施,為人治病不收財禮。他只要求治好一個輕病人,種一株杏樹,治好一個重病人,種五株杏樹。天長地久,他的房前屋后竟有10萬余株杏樹,人稱“董林杏仙”。后來,每當杏子成熟,董奉就把它換成糧食,賑濟窮人,這就是歷代傳為美談的“杏林佳話”。
思鄉植柳
唐代文成公主遠嫁西藏松贊干布,特地從長安帶去柳樹苗種,植于拉薩大朝寺周圍,以表達對柳樹成蔭的故鄉的思念。因此,這些樹被稱為“唐柳”或“公主柳”。現在已成為藏漢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小學植樹節黑板報三年級】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