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勵志美文-大學生活勵志文章-大學生勵志經典短文
一些經典的勵志短文很適合大學生閱讀,能給大學生的大學生活帶來正能量。以下就是陽光網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一些大學生活勵志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大學生活勵志文章1:做一個內心有光的人
文|黃小平
春天,種子發芽了。看著稚嫩的芽苞,一個孩子覺得不可思議,為什么所有的花草都是從地里鉆出來的呢?
鉆出地面的花草都是那么明艷、那么美麗,地里一定是一個很美的天堂,一定也有著藍天、白云和自由的陽光。孩子想。
可媽媽告訴他,地里有的只是無盡的黑暗,花草鉆出地面,正是為了擺脫黑暗,去追求藍天、白云和自由的陽光。
光的背后不是光。媽媽說。
孩子稍大一點,讀到了冰心的一首小詩: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直到這時,孩子才真正明白了母親那番話的深刻含義——光的背后不是光。
于是,身處人生的黑暗,這個孩子仍不放棄對光明的渴望;身受人生的挫折,這個孩子仍不放棄對人生的追求。
這個孩子,就是我。
小時候,當我向同學們說出我心中的遠大理想時,卻遭到了同學們的挖苦和嘲笑。
回到家里,我向父親哭訴起來。
晚上,父親點亮一盞燈,問:“孩子,你能用水把屋里的光澆滅嗎?”
用水把光澆滅,這怎么可能呢,我搖了搖頭,說辦不到。
“是的,誰要想用水把光澆滅,這是不可能的,除非他把發光的燈盞澆滅。”父親說,“一個人就是一盞燈,他所發出的理想之光、信念之光、希望之光,也是澆不滅的。一個人只要他心中的燈盞不滅,就是別人潑再多的冷水,也澆滅不了它的光芒。”
“一個人只要心中的燈盞不滅,再多的冷水也澆滅不了它的光芒”,父親的話,本身就是一盞燈,照亮了我人生的方向,為我重新拾起了失落的理想、信念和希望。
一次,當我遭遇人生的挫折、內心一片黑暗時,我遇到了一位恩師。恩師問:“黑夜是怎樣來臨的呢”“當太陽落山了,從大地上消失了,黑夜便來臨了。”我說。
“黑夜又是怎樣消失的呢?”恩師問。“當太陽升起了,從大地上出現了,黑夜便消失了。”我說。
“也就是說,黑夜的來臨,是因為沒有了太陽,沒有了太陽的光;黑夜的消失,是因為有了太陽,有了太陽的光。”恩師說,“一個人的黑夜,生命的黑夜,人生的黑夜,精神世界的黑夜,也是因為沒有光,沒有內心的光。當一個人有了希望的光、理想的光、信念的光,他生命的黑夜、人生的黑夜、精神世界的黑夜也就隨之消失。一個內心有光的人,永遠不會有黑夜。”
夜晚,在屋里,在燈光下,我看著窗外,窗外一片漆黑。
我打開房門,走出家,走進夜晚的黑暗中。在夜晚的黑暗中,漸漸地,我看見了光,看見了越來越多的光,那星光,那燈光,那螢火蟲的光,亮在遠處、近處,像開在黑暗中星星點點的花朵。而我在屋里,在屋里的燈光下,看到窗外的世界,卻是一片漆黑。
有時,我們沒有看到光,那是因為我們還沒有走進最深的黑暗里。很多光,愛的光、溫暖的光、希望的光,正是我們身處在最深的黑暗中發現的、找到的。
大學生活勵志文章2:一直努力做,直到成功為止
所謂理想,就是把我們的愿景放在一個價值觀的尺度上度量,然后決定人生往哪里走,去哪里,走多遠,和誰走。
從民營企業角度看,我做生意是一種被迫的開始,但我習慣于用自己的價值觀來引導我將要做的任何判斷,因此,我一直把喪事當喜事辦。因為我總覺得自己要去心中期待的某個地方。這時,我會想起魯迅的一部小說《過客》:這個過客腿腳不好,他一直不停地走,有天他到一個茶水攤與一個老人和一個小孩對話,詢問前方的路該怎么走。老人告訴他,過了一個墳地,再往前一拐,差不多就到了。他又問那小孩兒,小孩告訴他,你看見那片鮮花,再往前走就到了。同樣一個地方,老人眼里看見的是墳墓,小孩眼里看見的是鮮花,可見兩個人的視野和心態是截然不同的。而這個過客心里只有一句話,就是——我要走,我要走,我要走。
我在創業和折騰的過程中經常會想起這個故事,我心里有兩個地方可以去,一個是墳墓,一個是鮮花,不管哪個,總是就是“我要走”的狀態。這種想法陪伴著我,使我從開始很被動地創業,甚至到后來哪怕負債累累,人生已經到了最絕望的時候,始終沒有放棄,仍然把喪事當喜事辦,因為我意識到理想是希望的風,是黑暗盡頭的那道光,有了它,我能驅走黑暗與恐懼,雖然不知道前方有多遠,但是依然有堅持下去的力量。
50歲生日前夕,我決定送自己一份很特別的、有紀念意義的生日禮物——去臺灣騎自行車環島旅行。那時正值酷暑,我每天騎行80多公里,總共環島5500公里,路上看到老太太比我還猛,她磕頭環島。我問她,您怎么走?她說我就拜拜拜拜拜,一直拜,沒停過。我很是佩服,送給她一瓶水,她接著繼續拜。我真的很難想象,一個瘦老太太單薄的身軀下,哪來的這么大的能量?但她卻有一個答案:心里有佛,有信念,有理想和快樂的天堂,所以才有如此的.毅力和能量,不停地拜下去,也許有一天膝蓋流血她卻渾然不知,也許有一天她會勞累暈眩,但她心里追求的天堂不會墜落。
我再說一個崔永元的故事。原來我們倆很不搭界,相信他對“黑心開發商”也抱有道德上的不滿,而在央視看到的小崔似乎也有點裝,老講長征理想什么的。后來,我聽一個朋友介紹說他在做一項口述歷史的整理工作。某天,我們在香格里拉見面,他送我一些小人書和他們口述史的資料,我才發現原來屏幕以外的小崔很了不起。有個夏天,我把這個故事講給王石聽,帶著王石去了小崔的工作室,到了工作室后,我們看到崔永元花了十幾、二十年的時間一直在做一個有責任感的男人,這個男人沒事兒找事兒,把別人的事兒當自己的事兒,自己的事兒不當回事兒,自己都快抑郁了,還是操心民族的歷史是不是能記錄下來。這著實感動了我,也感動了王石,后來我們成了好朋友,也參與到了口述歷史的項目中,共同記錄這個時代以及這個時代中人們的想法和事跡。
古人講:勢必有堅韌不拔之志,才有堅韌不拔之力。志向是帶來毅力的事兒,就像磕頭環島的老太太,如果她心里沒有佛,怎會有毅力去磕頭環島?毅力依附于信念和理想之上,不是欺騙也不是虛妄,理想除了讓我們獲得能量、財富外,還會在我們遭遇痛苦和不幸時支撐我們活下去。否則,當我們遇到巨大的困難時,很可能會選擇逃避,甚至會在不為人知的時候選擇死亡。
在這個紛繁、價值觀多元的時代,希望我們對“理想”這個詞不再拒絕,不再隔膜,不再離它而去,而是從腳下做起,一天天努力,直到成功為止。
大學生活勵志文章3:心胸有多大,成就有多大
做人要有一顆寬容的心,這顆心的容量要大。心的容量有多大,人生的成就就有多大。清代的林則徐先生不是說過“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句話嗎?這句話被許多人看成是自己做人的準則,深圳老板陳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陳女士的人生盡管經歷了許多坎坷,但她靠著堅強的性格和超人的才智,成為一位非常成功的企業家,被評為深圳最有影響的女性人物之一。她對“有容乃大”的自我注釋是:不管什么是非都去計較的話,你一輩子就沒有辦法生活了。在我們生活的社會里,許多事情,尤其是小事情,如果看開一些,自己的心胸就會變得寬闊。
寬容,不僅是一種社交的藝術,更是一種做人的度量和人格的偉大。法國作家雨果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明代朱袞在《觀微子》中說過:“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以度量襟懷比喻人的寬容,歌頌人的氣度,中外盡然。這里有一則故事:林曉紅任總經理時,特派某人為重要部門主任,但為許多中層骨干所反對,他們派遣代表與他提意見,要求總經理說出派那個人為主任的理由。為首的是一個脾氣暴躁的經理,開口就給總經理一頓難堪的譏罵。如果當時總經理換成別人,也許早已氣得暴跳如雷,但是林曉紅卻視若無睹,不吭一聲,任憑他罵得聲嘶力竭,然后才用極溫和的口氣說:“你現在怒氣應該可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沒有權力這樣責罵我的,但是,現在我仍愿詳細地解釋給你聽。”
這幾句話把那位經理說得羞慚萬分,但是總經理不等他道歉,便和顏悅色地說:“其實我也不能怪你,因為任何不明究竟的人,都會大怒若狂。”接著他把任命理由解釋清楚了。
不等林曉紅解釋完,那位經理已被他的大度折服了。他私下懊悔剛才不該用這樣惡劣的態度責備一位和善的總經理,滿腦子都在想自己錯了。因此,當他回去報告咨詢的經過時,只搖搖頭說:“我記不清總經理的全盤解釋,但只有一點可以報告,那就是總經理并沒有錯。”
在這次交鋒中,林曉紅占了上風,為什么他能占上風,就是因為他的寬宏大量。
在事業上建功立業、取得成就的,絕非那些狹窄胸襟、謹小慎微、小肚雞腸之人,而是那些如林曉紅般襟懷坦蕩、大量寬宏、大度豁達者。
【大學生勵志美文-大學生活勵志文章-大學生勵志經典短文】相關文章:
8.經典勵志文章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