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神話小故事大全
中國神話故事是中國古代人們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在勞動生活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一種文學樣式。下面是關于中國神話故事大全的內容,歡迎閱讀!
1、女媧造人
女媧 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傳說女媧用黃土仿照自己創造了人,創造了人類社會。又替人類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傳為婚姻女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她慈祥地創造了我們,又勇敢地照顧我們免受天災。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與始祖神。
2、夸父追日
夸父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載天山上。他雙耳掛兩條黃蛇、手拿兩條黃蛇,去追趕太陽。當他到達太陽將要落入的禺谷之際,覺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黃河與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沒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澤的水,還沒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臨死,拋掉手里的杖,這杖頓時變成了一片鮮果累累的桃林,為后來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夸父追日的神話,曲折地反映了遠古時代人們向大自然競勝的精神。《山海經》記載這個神話時說他“不量力”,晉代陶潛在《讀山海經》詩中卻稱贊說“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
3、精衛填海
“精衛填海”是中國遠古神話中最為有名,也是最為感人的故事之一,世人常因炎帝小女兒被東海波濤吞噬化成精衛鳥而嘆息,更為精衛鳥銜運西山木石以填東海的頑強執著精神而拋灑熱淚。 后世人們也常常以“精衛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從事的艱巨卓越的事業。 人們同情精衛,欽佩精衛,把它叫做“冤禽”、“誓鳥”、“志鳥”、“帝女雀”,并在東海邊上立了個古跡,叫作“精衛誓水處”。
4、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是我國最有名的一個民間傳說,是我國人民最早關于星的故事。南北朝時代任昉的《述異記》里有這么一段:“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云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5、吳剛伐桂
傳說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并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吳剛便開始伐桂,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愈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愿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見到吳剛在月中無休無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6、牛飛
淄川有個人,買了一頭很健壯的牛。過了不久,他夜里夢見牛長出兩只翅膀飛走了。他以為這很不吉利,懷疑牛會死亡或者走失,于是便把牛牽到市場降價賣了。他用手巾包裹著銀子,系在胳膊上。回家走到半路,看見一只老鷹在吃一只死兔子,走近去捉它也不飛,很馴服。他便用手巾一角捆住老鷹的腿,帶在胳膊上。老鷹不停地掙扎撲騰,他稍一放松,老鷹就帶著包有銀子的手巾飛走了。如果這人不因夢生疑,不貪圖路上的東西,那么,只會走的牛,怎么能突然“飛走”呢?
7、鯀禹治水的傳說
據說中國在古代鬧過一次大水災,那水勢的浩大,災害的嚴重,簡直使人難以想象。大地一片汪洋,莊稼淹沒了,房屋沖塌了,人們扶老攜幼,都逃到山上或大樹上去。有的人雖然逃到了山上或樹上,但因為經不住風雨的吹打,特別是找不到食物,不久就凍死餓死了。有些人雖然僥幸逃到了比較大的山上,可以到山洞棲身,或用樹枝樹葉搭起窩棚躲避風雨,尋找樹皮、野菜充饑,暫時維持生命,但人多樹少,各種毒蛇猛獸也因逃避洪水上山,威脅人類,所以每天淹死、餓死、凍死,以及被野獸毒蛇侵害而死的人,真不知有多少。
這時,人們都苦苦地哀告天帝,祈求他斥退洪水,把他們從死亡中拯救出來。但是高高在上的天帝,只顧自己在天庭中尋歡作樂,根本不把下方受害遭難的“蟻民”(在他的眼里,下方的人民就像螞蟻一樣不值錢)放在心上,對于人們的苦苦哀號,毫不理會。
人們悲慘的遭遇倒是感動了天神鯀,他命神鳥去偷竊能阻止洪災的“息壤”,“息壤”雖小,分量卻不輕,鯀就叫來了神龜去馱,神龜將“息壤”放在地上,大地頓時好轉。
天帝知道了,就將“息壤”收回,并處死了鯀。三年后鯀的肚子突然裂開了,生出天神禹。禹出生以后,鯀就變成一條玄魚游走了。禹決定像他的父親鯀一樣去治水,但他沒有求天帝,而是率領他的部下,前去治水。他們殺死了引起水災的魔神共工的部下無支祈,但共工知道后,連忙逃走。
禹主要的目的是疏通河道,許多神知道后,都愿意出一份力,伏羲送禹一幅八卦圖,河神馮夷送禹一幅河圖。禹收下后就開始治水了。連幫鯀偷“息壤”的神龜與應龍也來助陣,使得進展很快。但他們到龍門時問題就大了:龍門是個重要咽喉,禹與他的部下、朋友們花了5年時間才將龍門開鑿出一個豁口,使河水暢流而下,一瀉千里。
禹的妻子生了一個兒子,叫啟,禹路過家門都沒有進去。就是這樣,禹在治水期間,曾經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一次都沒有進去過。
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了。禹從南方走到北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跑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不顧風吹雨打,不顧艱險勞累,一直率領人們從事治水的艱苦勞動。經過了十三年,禹終于將大水治理好,完成了鯀的遺愿。
8、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
女媧是一位善良的神,她為人類做過許多好事。比如說她曾教給人們婚姻,還給人類造了一種叫笙簧的樂器。而使人們最為感動的,是女媧補天的故事。
傳說當人類繁衍起來后,忽然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打起仗來,他們從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鬧得到處不寧,結果祝融打勝了,但敗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頭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撐支天地之間的大柱斷折了,天倒下了半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紋,山林燒起了大火,洪水從地底下噴涌出來,龍蛇猛獸也出來吞食人民。人類面臨著空前大災難。
女媧目睹人類遭到如此奇禍,感到無比痛苦,于是決心補天,以終止這場災難。她選用各種各樣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將它們熔化成漿,用這種石漿將殘缺的天窟窿填好,隨后又斬下一只大龜的四腳,當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邊天支起來。女媧還擒殺了殘害人民的黑龍,剎住了龍蛇的囂張氣焰。最后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媧還收集了大量蘆草,把它們燒成灰,埋塞向四處鋪開的洪流。
經過女媧一番辛勞整治,蒼天總算補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龍蛇猛獸僉欠跡了,人民又重新過著安樂的生活。但是這場特大的災禍畢竟留下了痕跡。從此天還是有些向西北傾斜,因此太陽、月亮與眾星晨都很自然地歸向西方,又因為地向東南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匯流。
自然環境對早期人類發展的影響極為重要。各種文化區的分界,往往都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分界線。但是,他們在研究這一問題時發現,河北平原的中部,即白洋淀地區既不是山脈縱橫,也不是荒漠分布,應當是一個十分適合遠古人類生存與繁衍的湖塘與洼淀地區,但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卻留下了一個古文化的空缺區。考古學研究表明相當于仰韶文化時代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非常缺少,而更晚的龍山文化遺跡幾乎是空白。實際上、《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一書早已經提出,“不論是新石器時代或是商周以至春秋時代,(河北)平原的中部都存在著一片極為廣闊的空無聚落的地區”。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也指出“河北平原是一片榛莾,荒無聚落的景象”。
實際上有關中華文明夏、商、周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依據歷史文獻《春秋》與《左傳》等編繪的春秋時代各諸侯國的形勢圖圈出的古文化空缺區,與使用前述歷史地貌方法劃出的撞擊區完全重合。這顯然不是偶然的,這一地區主要是白洋淀流域與向西北與東南延長的范圍。說明這一地區經濟、文化的開發大大晚于周邊地區,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巨大的災害造成的地理環境惡化。甚至更有可能是先民心理的創傷與由此造成的禁忌等等。
這次災害就是隕星雨撞擊事件。巨大的撞擊災害來臨后,造成了大量人員的死亡與外遷,使當地繁盛的古文化從此中斷。災害過后的若干年,又逐漸形成了新的古代文化。這一災害歷經一代又一代的傳說,一個美麗的神話——“女媧補天”便誕生了。
【中國神話小故事】相關文章:
中國神話故事作文12-09
關于中國神話故事大全12-09
中國神話傳說故事短篇04-30
《中國神話故事》讀書筆記12-09
中國簡單的寓言小故事12-09
中國名人的勵志小故事04-05
中國名人勵志小故事11-18
中國傳統勵志小故事04-04
經典的神話兒童故事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