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東山再起成語故事
東山再起成語故事1
【拼音】:dōng shān zài qǐ
【解釋】: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后又重新得勢。
【出處】:《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例子】:回到家鄉,先圖個骨肉團聚,一面藏器待時,或者圣恩高厚,想起來還有~之日,也未可知。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九回
【反義詞】:風流云散、一去不返、過眼煙云
【近義詞】:重整旗鼓、卷土重來、死灰復燃
【歇后語】:謝安復職
【語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重新得勢
【英文】:take two bites at a cherry
【日文】:再起(さいき)る,との勢力(せいりょく)をり返
【法文】:retour au pouvoir
【德文】:wieder ans Ruder (od. an die Macht) kommen
【俄文】:вновь появляться на арéне
【成語故事】:東晉時期,賢人謝安堅決辭去官職到會稽附近的東山隱居,經常有文人前來拜訪他,與他飲酒賦詩。前秦南侵,東晉危在旦夕,謝安臨危授命,當了東晉的宰相,率軍在淝水成功打敗前秦軍隊,并趁機率軍北伐收復失地。
東山再起成語故事2
【出處】
《晉書》。
東晉時期,著名的宰相謝安,天資聰穎,自幼就才學過人,而且寫得一手好字。謝安雖很有才學,但無意于做官。起先,他在司徒府里做著作郎,沒多久便以有病為由辭官回到故鄉會稽。后來,揚州刺史庾冰慕名來找他,請他到揚州做事,他也不愿去。庾冰幾次派人來催逼,他不得已,只好赴任。但只過了一個多月,他就找個借口回來了。不久,吏部尚書范汪舉薦他為吏部郎,他也堅決拒絕了。
謝安隱居在會稽的東山,與當時的名士王羲之、高陽、許詢等人交往甚密。他們一起游山玩水,寫詩作文,很悠閑。他經常坐在山中的石窟中,面對著峽谷大川,悠然嘆道:“我這樣的生活距古代的隱士伯夷又有多遠呢?”
此時,謝安的弟弟謝萬當了征西中郎將,很受朝廷重用。但他的名氣還是沒謝安大,人們都認為謝安是治國平天下、輔佐君王的大才。謝安的'夫人見謝萬當了官后,家門富貴,而謝安卻安于平淡的生活,就對他說:“大丈夫不求功名,不求富貴,還求什么呢?”謝安仍不為所動。不久,謝萬被罷官了,謝安為了挽回謝家日趨衰微的地位和名聲,開始萌發仕進之意。當時,他已四十多歲了。恰好征西大將軍桓溫請他出任司馬一職,他就接受了。
當他要上任的那一天,許多朝廷命官都來為他送行。有一位叫高崧的官員和他開玩笑說:“你過去多次違背朝廷旨意,不肯出來做官,高臥東山,悠閑得很。今日你到底出來了(東山再起)。”謝安聽了,感到很羞愧。
謝安后來一直官至宰相,在著名的淝水之戰中,他指揮有方,以少勝多,打了大勝仗。
釋義
原指謝安退職后在東山隱居,以后又出來做了大官,后指再度任職。也比喻失勢之后又重新得勢。
東山再起成語故事3
東晉時,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的名士謝安,年輕時擔任著作郎,從事編國史的工作。他不愿當官而受到束縛,便借口有病,辭去官職,隱居在會稽的東山。
揚州刺史(掌握一州軍政大權的長官)庾冰聽說謝安很有才學,幾次請他出來做官,都被他拒絕了。后來庾冰硬逼,他才勉強應召,但一個多月后就告退。不久,吏部尚書(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升降等事務的長官)范汪等,向朝廷推薦謝安的才學。朝廷幾次召他做官,他也一次一次地借口拒絕。
謝安四十多歲時,家族里不少當官的人死去或被朝廷貶為平民,謝安對自己家族的'不祥命運感到不安。正好這時大司馬(掌管全國政務和軍務的高級官員)桓溫邀他當自己官府的幕僚,謝安答應了。當時,中丞(掌管公卿奏事等的官員)高崧對謝安開玩笑說: “先生幾次違背朝廷旨意,高臥東山。許多人勸您再次出來做官,你總是拒絕。你如何向老百姓交代?老百姓又將怎樣看待你?”
謝安聽了,露出慚愧的臉色。他到桓溫的官府后,桓溫高興極了,兩人整整談了一天。
謝安出山后,因很有政治和軍事才能,不斷得到提升。到晉孝武帝時,他被任命為宰相。后來,當北方的前秦國王苻堅領兵南侵,謝安被任命為征討大都督,他派自己的侄子謝玄、謝石領兵抗擊,大破秦軍于淝水,創造了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東山再起成語故事4
【釋義】失敗后重新恢復力量再來。
【出處】唐·房玄齡《晉書·謝安傳》。
謝安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曾隱居在浙江會稽的東山,常與大書法家王羲之一起游山玩水,吟詩作畫,朝廷幾次召他作官,都被拒絕了。
北宋著名改革家、大文豪王安石的名字就是他父親希望他能夠成為像謝安一樣有用的'人物,才為他起的。
謝安40幾歲才出來做官,曾官至宰相,他氣度寬宏,性格冷靜,即使在危及性命的緊要關頭,他仍然能與平時一樣,泰然處之。
有兩件事最好地表現了他的這一性格。
有一天,他與隱士孫綽結伴到海上游玩,忽然風起浪涌,小船隨著大浪上下沉浮顛簸。
船上的人惟恐船翻人亡,一個個嚇得面如土色,只有謝安穩如泰山,依然飲酒賦詩。
船夫以為他喜歡風浪,便繼續向深海劃去。
這時謝安不緊不慢地說:“還往前行,我們能安然返回嗎?”船夫聽了,立即掉頭,同船的人非常佩服謝安的沉著鎮靜。
簡文帝病故,權臣桓溫企圖篡晉自立,他在新亭的軍帳設酒宴款待王坦之和謝安,其實這是個“鴻門宴”,桓溫在帳外埋伏下刀斧手,要在席間殺死王坦之和謝安。
王坦之見手執利刃的刀斧手就要殺出,不禁驚慌失措,但謝安則處變不驚,他對王坦之說:“晉室江山的存亡,就在我們這次會見啊!”王坦之被嚇得冷汗濕衣。
謝安卻談笑風生,飲酒依然,并有意用話開導桓溫,最后竟勸止了桓溫的叛亂。
謝安在擔當要職之前,長期隱居在東山。
開始時,他被任命為司徒府著書郎,他以有病為借口推辭了。
每天與王羲之等人登山臨水,飲酒作詩。
后來,揚州刺史庾冰聽說他才能非凡,決心請他出山,命令郡縣的官員進行威逼,他卻一概置之不理。
有人感嘆說:“謝安不出山,讓天下人怎么辦啊(安石不出,如蒼生何)。
”謝安之所以隱居,主要考慮到怕影響在外做大官的弟弟的前途,當他弟弟遭到免職后,他才出山,最后官至宰相。
東山再起成語故事5
東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謝安
出處
《晉書·謝安傳》:“謝安少年既有名聲,屢次征辟皆不就,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典故
公元383年八月,苻堅親自帶領八十七萬大軍從長安出發。向南的大路上,煙塵滾滾,步兵、騎兵,再加上車輛、馬匹、輜重,隊伍浩浩蕩蕩,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長。過了一個月,苻堅主力到達項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軍也沿江順流東下,黃河北邊來的人馬也到了彭城,從東到西一萬多里長的`戰線上,前秦水陸兩路進軍,向江南逼近。這個消息傳到建康,晉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員都著了慌。晉朝軍民都不愿讓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謝安拿主意。
謝閣老心里有數:跟苻堅硬拼,如雞蛋碰石頭。只有用計,才能以少勝多。他好容易調了八萬人馬到前線,跟苻堅的百萬大軍對陣。謝閣老雖心里有譜,也止不住發虛。不過謝閣老表現鎮靜,上上下下也就吃了定心丸,沒得一個亂套。兩邊人馬在淝水開戰了,謝閣老穩坐東山跟人下棋。后首,淝水的敵人果真中計,被東晉八萬人馬打得七零八落,大敗而逃。淝水一仗,救了東晉,謝閣老被封為三公之上。
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輕的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游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寧愿隱居在東山,不愿做官。有人推舉他做官,他上任一個多月,就不想干了。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么辦?”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后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東山再起的意思是指退隱后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后重新恢復地位。古時,指出山為官。
東山再起成語故事6
關于東山再起的成語故事
【成語】: 東山再起
【拼音】: dōng shān zài qǐ
【解釋】: 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后又重新得勢。
【成語故事】:
東晉人謝安,年輕時曾做過官,后來辭去官職,跑到會稽東山隱居起來了。隱居后,他整天游山玩水,吟詩作畫。朝廷屢次要他出山做官,他都不去。到了40歲時,謝安終于應召人朝,再度做官,直到任宰相之職。他曾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八萬軍隊抗擊80萬前秦軍隊,取得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的指揮者之一。這個成語原比喻隱退后再任要職,現在常比喻失勢后重新得勢。
東山再起成語故事7
百川歸海的故事:
【成語】: 百川歸海
【拼音】: bǎi chuān guī hǎi
【解釋】: 川:江河。許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勢所趨或眾望所歸。也比喻許多分散的事物匯集到一個地方。
【成語故事】:
西漢的思想家、文學家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襲父封為淮南王。他愛好讀書鼓琴,才思敏捷,曾召集賓客和懂得天文、醫學、歷算、占卜等數千人,集體編寫了一部數十萬字的書《鴻烈》,也稱《淮南子》。
《淮南子》中有一篇《汜論訓》,講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些情況,它的基本觀點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文章中寫道:“我們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里和水旁邊,衣著非常簡陋,生活十分艱苦。
后來出了圣人,他們帶領人們建造宮室,這樣人們才從山洞里走出來,住進了可以躲避風雨寒暑的房子。圣人又教人們制造農具和兵器,用來耕作和捕殺猛獸,使人們的生活比過去有了保障。
后來,圣人又制禮作樂,訂出各種各樣的規矩,使人們有了禮節和約束。由此可見,社會是不斷發展的,人們不是老是用一個方式生活。所以對古時候的制度,如果不再適合使用,就應該廢除;而對于現在的`,如果適合使用,就應該發揚。
以上的一切都說明像千百條來自不同源頭的江河,但最后都會歸流入大海一樣,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為了求得更好地治理社會,過更美好的生活。
東山再起成語故事8
百尺竿頭的故事:
【成語】: 百尺竿頭
【拼音】: bǎi chǐ gān tóu
【解釋】: 桅桿或雜技長竿的頂端。比喻極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學問、事業有很高的成就。
【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來源于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招賢大師》,師示一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時,長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號招賢大師。這位太師佛學造詣高深,時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
一天,招賢大師應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講經。前來聽講的僧人很多,大師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內除了大師的聲音外,一片寂靜。
招賢大師講經完畢后,一名僧人站立起來,問他行了一個禮,然后提了幾個問題,請求大師解答。大師還了禮,慢慢地作答起來。
那僧人聽到不懂處,又向大師提問,于是兩人一問一答,氣氛親切自然。
聽講的人發現,他倆談論的`是有關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內容。為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賢大師當場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謂偈帖,就是佛教中記載唱詞的本子。但見大師指著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進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百尺竿頭這則成語也稱百丈竿頭。
東山再起成語故事9
百步穿楊的故事:
【成語】: 百步穿楊
【拼音】: bǎi bù chuān yáng
【解釋】: 在一百步遠以外射中楊柳的葉子。形容箭法或槍法十分高明。
【成語故事】:
《戰國策·西周策》:楚國有個叫養由基的'人,他的箭術非常高明,即使離開柳樹一百步射它的葉子,也百發百中,在旁的人看見了皆齊聲喝采。
白云親舍的成語故事
白云親舍的故事:
【成語】: 白云親舍
【拼音】: bái yún qīn shè
【解釋】: 親:指父母;舍:居住。比喻思念父母的話。
【成語故事】:
狄仁杰是唐朝并州(今山西太原)人,他年輕時曾做過并州法曹參軍。
當時他的父母遠在河陽(今河南孟縣),一次,狄仁杰外出辦事登上太行山,由于思鄉情切,不由向河陽方向遠眺,只見一片白云在天上孤零零地飄浮。
狄仁杰指著那片白云對隨行的人員說:“吾親舍其下。”意思是,他的雙親就往在那片白云下面。他悵望了好久,直到那片白云散云才離開。
公元700年9月,鍬仁杰病逝,終年七十一歲。武則天聞訊,非常悲痛,流著眼淚說:“朝堂空矣!”傳說,狄仁杰死后葬于邯鄲磁縣狄仁村,墓冢尚在。“白云親舍”,比喻客居他鄉,思念父母。
【東山再起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有關東山再起的成語故事04-19
東山再起的勵志故事05-11
東山再起的正能量句子09-28
東山再起的南郭先生作文12-17
經典成語故事05-11
成語故事08-06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05-02
經典成語故事01-04
車水馬龍成語故事成語故事車水馬龍的故事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