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視死如歸的成語故事
視死如歸的成語故事1
成語視死如歸出處:這個成語來源于《呂氏春秋·勿躬》,說的是春秋時期管仲的事。
視死如歸這個成語來源于《呂氏春秋·勿躬>,說的是春秋時期管仲的事。
開始,齊桓公任命當時的大夫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婉言辭謝了,卻舉薦管仲。齊桓公問管仲治理政治、復興國家的方針大略,管仲答復齊桓公說:“開墾大量的土地,擴大城鎮的規模,發展生產,利用土地創造盡可能多的`財富,我不如寧越,請派他去做管理經濟的官;能審時度勢,說話有分寸,舉止得體,禮儀嫻熟,我不如隰朋,請派隰朋去管理外交;能不辭辛勞,不惜個人生命,不計較個人富貴名利,直率耿直,敢冒犯進諫,我不如東郭牙,請派他做主管監察的大臣;整肅軍隊,打仗英勇,戰鼓一鳴,全軍將士毫尤畏懼,一致英勇挺進,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城父,請派他去管理軍隊;斷案英明,.不殺無辜的人,不冤枉無罪的人,我不如弦章,淸派他管理司法。你如果想治國強兵,有這五個人就足夠了,若你還想稱霸的話,那么,還有我管仲在這里。”
齊桓公聽了管仲的話,覺得有道理,連連稱贊管仲,任他做宰相,并依照管仲的意見,分派了這五個人的官職,讓他們接受管仲的統一領導。這五個人果然在自己的職位上干得很好。在管仲的輔佐下,十年以后,齊國漸漸地強大起來,成了諸侯國的霸主。
視死如歸的成語故事2
【拼音】shì sǐ rú guī
【成語故事】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三軍既成陣,使士視死如歸,臣不如公子成父。”《呂氏春秋·勿躬》:“三軍之士,視死如歸。”解 釋 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樣平常。形容為了正義事業,不怕犧牲生命。 出 處 先秦·管仲《管子·小匡》:“平原廣牧,車不結轍,士不旋踵,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臣不如王子城父。”
【典故】
1904年秋瑾不顧丈夫的阻撓,變賣首飾東渡日本,結識黃興、陳天華、宋教仁等,她加盟孫中山的同盟會。1906年她帶領由留日學生組成的敢死隊回國,任大通學堂督辦。后因徐錫麟起義失敗而被捕,臨刑前說“革命黨人不怕死,欲殺便殺”。
唐太宗釋放300名死囚回家省親,約定期限歸來受死。結果300人按期如數回來受死,唐太宗很是感動,全部赦免死罪。
【出處】三軍既成陣,使士視死如歸,臣不如公子成父。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呂氏春秋·勿躬》
【解釋】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樣平常。形容不怕犧牲生命。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不怕死
【近義詞】舍生忘死、舍生取義、視死若歸
【相反詞】貪生怕死
【成語例句】
◎ 魯迅先生曾說過,士兵并不怕死,但一看到將軍臉上的.鐵面,也就不能視死如歸了。
◎ 可我們中國卻多有視死如歸的壯士!
◎ 培養人們愛鬼想鬼、視死如歸的不怕死精神,讓你們死得舒服、死得有趣兒、死得痛快、死得有價值……
視死如歸的成語故事3
視死如歸
注釋:視:看待。歸:回。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樣平常。形容為了正義事業,不怕犧牲生命。
故事:
管仲是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齊桓公曾任命當時的大夫鮑叔牙為宰相,被鮑叔牙婉言拒絕,他向齊桓公舉薦了管仲。于是齊桓公就向管仲詢問有關治理天下、復興國家的方略。管仲答復齊桓公說:大量開墾土地,大規模地擴建城鎮,發展生產,利用有限的土地創造盡可能多的財富,我不如寧敕,請派他去做管理經濟的'官員;察言觀色,審時度勢,熟悉禮儀,舉止得體,說話有分寸,我不如隰朋,請派隰朋去管理外交;不辭辛勞、不計較個人利益,甚至不惜犧牲個人生命冒死進諫,我不如東郭牙,請派他主管監察;整肅軍隊,打仗英勇,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樣,我不如王子城父,請派他去統率軍隊;斷案英明,不枉殺無辜,我不如統章,請派他管理司法。如果您想富國強兵,有這五個人就足夠了;若您想稱霸天下的話,還得依靠我管仲。齊桓公很贊同管仲的話,任命他為宰相,并按照他所說的,分派了這五個人的官職。這五人果然干得非常出色。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逐漸強大起來,齊桓公也成為一代霸主。
造句:在革命斗爭中,千千萬萬共產黨員赴湯蹈火,視死如歸,表現出無產階級的英雄氣概。
出處:先秦·管仲《管子·小匡》
【視死如歸的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視死如歸心情隨筆11-23
關于視死如歸的名人名言12-09
成語故事05-15
經典成語故事01-04
經典成語故事12-09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12-07
成語故事02-03
源遠流長的成語故事01-07
守株待兔成語故事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