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婚夫妻的愛情故事散文
在桂東縣農業局家屬區,有一對“金婚”夫妻。他倆放棄舒適的城市生活,來到偏僻的桂東,扎根山區,建設桂東,他們的桂東情,讓人動容。這對“金婚”夫妻就是宋孚康和彭云輝。
(一)締結良緣
彭云輝,1935年12月出生,長沙縣福臨鋪鄉人,家中七姐妹,她排老四。1951年,她考入長沙農校,學農藝專業。1957年畢業前夕,學校安排學生填寫工作志愿,她滿懷對新中國的熱愛,向學校申請,到祖國“越遠越好”的地方。結果,被分配到桂東縣,安排在農業局,從事病蟲害防治工作。
兩年后的一天,青春、陽光、靚麗的彭云輝在長沙,通過哥哥結識了和哥哥在北京一起讀書的宋孚康。
宋孚康,1929年出生,湖北省襄樊光化縣人。1956年以優異成績考取北京師范大學俄語專業。
第一次相見,兩人都談興很濃,流露出了互相愛慕的好感。宋孚康青睞彭云輝的漂亮、活躍、純潔、上進。彭云輝欣賞宋孚康的才華、忠厚、謙遜、樸實。
隨著交往次數的增多,并通過鴻雁傳書,宋孚康、彭云輝兩人的心頭燃起了愛的火花,很快就建立了戀愛關系。
1960年冬的一天,宋孚康到彭云輝工作的汝桂縣(1958年11月,桂東與汝城合縣)縣城舉行了婚禮。
“那是一個舉國上下都在過‘苦日子’的年代,”兩位老人回憶說,“我們的婚禮很簡樸,沒有糖果、瓜子,沒有剪窗花、貼對聯和大紅‘喜’字,沒有喜慶的煙花炮竹,更談不上酒席。幾個要好的朋友聚了一聚,以茶代酒,恭賀了一番,就算結了婚。”
次日,只有三天假期的宋孚康,搭車從汝桂縣趕回了天津。
(二)情系桂東
1961年5月,汝、桂分縣,彭云輝從汝城來到桂東縣農業局工作,農業局在縣政府院內,工作人員的住房是一幢蓋青瓦的平房,房子不漂亮,兩三個人住一間。她聽不懂桂東話,只好寫在紙上,與人交流。她自我安慰,既來之,則安之。
當時,桂東只有一條公路——宜汝桂公路。全縣大部分地方沒有公路、電,走路靠步行,照明用松枝、煤油。桂東農業落后,沒有一個水稻病蟲害防治的專業人才。田里種的是一種叫“高腳麻”的水稻,產量不高,每畝500~600斤。桂東多梅雨,稻瘟病、稻飛虱、卷葉蟲等病蟲害經常發生,有一種危害水稻的螟蟲,老百姓俗稱“插白旗”,嚴重影響農作物收成,農民無“妙招”可施。
面對這些,彭云輝意識到重擔在肩。為農村著想,為農民服務,就必須盡職盡責,演好自己的'角色。
“以前認為爬山辛苦,后來,得知下山跟上山一樣辛苦。”彭云輝說,“那時,下鄉很頻繁,出門爬山,走路爬坡,司空見慣。我走遍了桂東的村寨,去過山高路遠的青山彩洞、大水云里、清泉銅鑼等地,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飯不夠,瓜菜帶,吃過不少的紅薯,土豆。睡農家,蓋蓑衣。下鄉沒有補助,吃飯自己掏錢,一天3毛錢,有時當場付清,有時從一個月33.5元工資中扣除。”
面對艱難困苦,幾十年來,彭云輝從不怨天尤人,一心撲在病蟲害防治與測報上,綜合防治、引導農民更換品種、合理施肥與灌溉、噴灑農藥,提高糧食產量。鄉村田間地頭,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和足跡。
她的工作得到了組織和群眾的公認。參加工作以來,年年評優,在稻桿潛蠅、稻瘟病、多索線蟲防治等課題研究方面,獲得省市科技獎。1979年被評為湖南省勞動模范,1981年被評為高級農藝師,1983年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一次,縣里組織部門找彭云輝談話,意思是提拔她。她回絕了,她認為搞技術的人,還是發揮專長好,她的專長是水稻病蟲害測報與防治,做好了,對桂東農村、農業、農民有好處。
宋孚康,1960年畢業,分配到天津大學當了一名老師。結婚后,他兢兢業業在大學校園耕耘。為了妻子的工作調動,他聯系了天津好幾個單位。然而,妻子卻不樂意,說:天津,工業城市,發揮不出自己的農技專長,她喜歡桂東,因為桂東天氣特別好,人淳樸。
一次,又一次,宋孚康就是沒有說服彭云輝。結婚十多年,兩人一個在天津,一個在桂東,書寫“兩地書”。1974年,宋孚康心疼既要上班又要照顧小孩的妻子,放棄大好前程,調到了桂東一中,做過清潔工,分發過報紙,打過鐘,教過書。
桂東一中,師資力量相當薄弱,原來只有一個英語老師,姓馬。由于英語老師缺乏,教俄語的宋老師,被學校趕“鴨子”上場,轉教英語。宋老師不負使命,鉆研教科書,邊學邊教,邊教邊學。
沒有料到的是,次年馬老師調離了桂東,這下宋孚康老師一個人要教2個高中畢業班和2個初中班的英語,每周上20節課,早晨、晚上還得輔導學生。他像一頭老黃牛一樣,廢寢忘食備課、教書,滿足山區學生的求知欲。
1977年,國家撥亂反正,迎來了科學文化的春天,人才成了各地急需的“香餑餑”,不少在桂東工作的外地老師都調離了桂東。
有一次,一個朋友幫宋老師聯系好了在中國科技大學執教的崗位,并承諾解決宋老師妻子的調動問題。調動表寄來了,宋老師是一個實打實的本分之人,說自己這幾年教的是中學英語,俄語好幾年沒教了。如實填寫,把表寄了出去。結果沒有調成,原因是對方認為宋老師自己婉言謝絕。那位幫忙的朋友說:“你太老實了,怎么可以這樣填寫呢?”
宋老師就是這樣一個說老實話,做老實事,不會弄虛作假的人。
宋孚康后來還有幾次機會可以調動到湘潭、長沙工作,他卻選擇留了下來。“之所以沒有離開桂東,其中一個因素是,我們有一個好校長——伍常。”宋孚康老師說,“伍校長為人勤奮,無私,有愛心,肯幫人。此外,桂東外語老師缺乏也是我要留下來的重要原因。”
宋老師安心山區執教,因為敬業,培養了一批英語人才,所教的學生黃瑄、黃奕在劍橋大學,黃英、羅新林在廣東、郴州等地,桂東一中教英語的能手林文發、李榆平也是他的學生。1987年3月、1990年2月,他當選為桂東縣政協第二屆、第三屆委員會副主席。
相濡以沫走過了“金婚”的宋孚康與彭云輝,如今正在桂東安度晚年。
【金婚夫妻的愛情故事散文】相關文章:
8.關于愛情故事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