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每況愈下成語故事
每況愈下成語故事1
【拼音】měi kuàng yù xià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東郭子問道家代表人莊周,“道”是什么,到底在什么地方。莊子說道在螞蟻洞里,東郭子不明白,再問,莊子說道存在于野草、磚瓦、碎石里。東郭子說怎么道會越來越卑下,莊子說道就在于那些卑微低賤的地方。
【典故】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于監市履希也,每下愈況。
《莊子·知北游》
【釋義】越往下越明顯。表示情況越來越壞。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走下坡路
【結構】復雜式
【近義詞】江河日下、日暮途窮
【反義詞】欣欣向榮、蒸蒸日上
【成語造句】
◎ 從四月十七日到五月十日的三個多星期里,馬寅初的.病情日日加重,身體每況愈下。
◎ 這里所說的變化,可以是量變,也可以是質變;可以是漸進,也可以是突發;可以是蒸蒸日上,也可以是每況愈下。
◎ 德國經濟每況愈下,使西歐產生了危機意識。
每況愈下成語故事2
每況愈下成語故事“每況愈下”這句成語,原來說作“每下愈況”,出自《莊子·知北游篇》。
每況愈下“每況愈下”這句成語,原來說作“每下愈況”,出自《莊子·知北游篇》。
有一次,東郭子向莊子請教:“所謂‘道’,究竟在什么地方?”莊子說:“無所不在,哪兒都有。”
東郭子問:“還是請你舉出具體例子,我才容易明白。”
莊子答道:“在螻蟻(螻蛄、螞蟻之類)。”
東郭子懷疑地說:“高妙的‘道’,怎么在那樣低下的東西上呢?”
“在梯稗(小米、野谷之類)。”
“怎么更低下了?”
“在瓦甓(瓦片、磚塊之類)。”
“怎么愈說愈低下了?”
“在尿溺。”
東郭子認為莊子故意開開玩笑,便不作聲了。但是莊子卻一本正經地說:“你要知道,你提出的這個大問題,正如正獲(一個小吏的'名字)向監市(集市管理員)請教的‘履豨’問題一樣,每下愈況!”
所謂“履豨”就是用腳去踩豬,是古代檢驗豬身肥瘦的一種方法。監市履豨,不檢驗豬的腹背等大處,而檢驗它的腿腳等細部,因為腿腳是不容易長肥的,如果腿腳都很肥了,便可知道這頭豬一定極肥。正獲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問監市。監市告訴他:每下愈況,越是細微之處,肥瘦就越明顯。
莊子運用監市履豨作比喻,向東郭子解釋‘道’是處處都有的,而且愈是細微低下之處,道理也愈明顯。
每況愈下成語故事3
莊子,名周,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領袖,戰國中期著名的哲學家。他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
有一次,東郭子問莊子:“你所說的‘道’究竟在什么地方?”莊子回答說:“‘道’是無所在不的,到處都有。”
東郭子又說:“你能不能具體地講明它的界限,我才好了解。”莊子說:“在螻(音lóu 樓)蟻身上。”
東郭子吃驚地問:“怎么這么低下?”莊子就從稗草、磚頭、瓦塊,一直說到屎尿里,都是道所存在的地方。
東郭子見莊子越說越低下,就不再問了。莊周見東郭子不高興,便解釋說:“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于監市履豨(音xī 希,古書上指豬)也,‘每下愈況。”意思是說:你提出的問題,本來就沒有接觸到實質。我只有說得低下,才好把“道”無所不存在的道理講清楚。這正象市場上的市官(名獲)問牙人,用腳踩豬來估量它的肥瘦一樣,越踩在豬的'最小部位,就越能看出豬的肥瘦。因為豬的小腿這個部位的肉,是最不容易長肥的。你只有不把道看成固定的東西,才能理解。沒有什么道能離開事物。
根據這個故事,后來人們就引出“每況愈下”這個成語,比喻情況越來越壞,含貶義。“每況愈下”又作“每下愈況”。
【每況愈下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成語故事05-11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05-02
經典成語故事01-04
成語故事08-06
車水馬龍成語故事成語故事車水馬龍的故事11-18
兒童成語故事05-11
幼兒成語故事05-11
兒童成語故事05-11
中華成語故事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