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人1
沒有誰能給誰一個絕對的`理由
沒有誰能給誰一個終生的等候
在每個人的世界里
中心人物,永遠都只會是自己
愛只是一個掩飾自私的借口
因為自己想要擁有( )
分手只是一個想要逃脫的理由
因為害怕一無所有
人無完人
因為我們,都是人…
人2
張治平,男,漢族,1948年生,視力殘疾,特級教師,XX市人,現為XX市盲人學校音樂教師,系XX市盲人協會主席。患先天性視神經萎縮,30歲左右完全失明,1988年,天津音樂學院函授部作曲專業結業,一邊教學一邊創作,其創作的歌曲、樂曲《我愛光明》《盲人之歌》《盲人駕駛碰碰車》獲中國殘疾人文藝匯演創作獎,歌曲《快樂王子的小船》獲中國少兒歌曲創作一等獎,《甜甜的嘞》收入全國音樂教材小學第七冊。曾獲全國自強模范、中國特殊教育先進工作者。
雙目的失明張治平不能用眼睛去看,卻能夠用耳朵去“觀察”,用敏銳的心思去體會。他用音樂譜寫著一首首動人心弦的自強之歌。
張治平出生在XX市一個普通工人家庭,上小學時查出患有無法治愈的“先天性視神經萎縮”癥,當時視力只有0.2。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疾病,張治平苦不堪言,但一年后在學校的一節音樂課上他找到了生活的動力。老師播放了由盲人音樂家阿炳創作并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這悲傷又充滿希望的音樂以及老師對阿炳的介紹,仿佛是黑暗中的一道閃電,照亮了張治平的心:“學習音樂,做阿炳那樣的人!”一個聲音在心底呼喚。
張治平開始在老師的指導下努力學習二胡、笛子、手風琴等多種樂器。他知道:如果吃不了苦,就不會成為像阿炳那樣的人。他找來有關音樂理論的書籍,把自己埋在音樂里,把枯燥的樂理生吞活剝著“吃”下去。憑著一根竹笛、一把二胡,15歲那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從106名選手中脫穎而出,考入XX市XX區文化館所屬的'文工隊。
張治平的演奏水平提升得很快,常常在各種音樂比賽上拿獎。他開始將音樂重心轉移到創作上,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績,他譜寫的《手舞銀鐮唱山歌》人們都以為是出自譜曲老手。他譜曲總是傾心傾力,譜寫的《生活之歌》《我的月亮船》《小露珠》等都是流傳很廣的歌曲,而《快樂王子的小船》,從譜曲到完成竟花了12年。
1983年,張治平的眼睛完全失明了,1985年他正式成為XX市盲人學校的一名音樂教師,承擔著學校小學3到6年級、初中3個年級的音樂教學任務,他的目標就是要讓盲孩子們不但有文化知識,而且還有一技之長。
張治平對待盲校的學生如自己的孩子,他要用音樂給學生一雙翅膀。他組建了一支小樂隊,里邊有竹笛、揚琴、小號、手風琴、二胡、口琴、小提琴等,短短幾個月,小樂隊就排演了《白毛女》序曲和第一場。他常常對孩子們說:“我們看不見,但是可以用耳朵、用心去感受音樂,音樂能點亮我們暗黑的世界,音樂會讓我們對生活充滿期待。”張治平所帶領的學生中,已經有5位先后考入XX長春大學特教學院音樂專業,有10名成為樂器演奏家或調琴師,幾十人在各級聲樂比賽中獲獎。張治平創作了近200首歌曲,獲全國、省各種音樂比賽獎九十余項、國際大獎16項,其中,歌曲《甜甜的咧》《晚歸的牧笛》《快樂王子的小船》《我愛光明》《黃桷樹下有我家》收入中小學音樂教材!吧匠前⒈钡拿雷u已在重慶不脛而走。
現在,張治平是XX市殘聯主席團副主席、XX市盲協會主席。他不辭勞苦地為XX市20多萬盲人的權益四處奔波,他要讓這些盲人都“嗅”到陽光、“聽”到光明、“摸”到溫暖。他說:“上蒼給了我盲眼,我要用它來尋找光明!
人3
陳燕,女,漢族,1973年生,視力殘疾,一級鋼琴調律師,XX市人,F北京新樂鋼琴調律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系中國音樂家協會鋼琴調律分會會員。幼年患先天性白內障雙目失明。22歲畢業于北京盲校鋼琴調律班。20xx年10月創建北京鋼琴調律網,20xx年出版《陳燕:耳邊的世界——中國第一位女盲人調律師的自傳》,同年12月被XX衛視和新浪網評為《感動20xx》十大真情人物。
盲人鋼琴調律師陳燕的故事有點傳奇,但都是真的'。3個月大的時候,因為先天性殘疾,陳燕被父母遺棄,是姥姥收養她并撫養成人。
陳燕自小對音樂比較感興趣,學過很多樂器。自打學調琴開始,她每天總是十三四個小時泡在鋼琴邊,仔細摸,用心記。學調律還必須會修琴,一個盲人手拿錘子釘釘子、刨子刨木頭,受傷總是難免的,學習調律那段時間,她手上就沒有一塊好肉。
人4
鄭龍華,男,1959年5月生于浙江省臨安市。幼年失去雙手,1981年開始自學攝影,他先后在國內外舉辦過各種形式的攝影展覽,并多次在各種影賽中獲獎。鄭龍華于20xx年5月20日在家鄉浙江省臨安市啟動“生命之光”——一位無手攝影家對話100位殘疾人精英的攝影活動。經兩年多的時間,他先后獨自走遍全國100多個縣及港、澳、臺地區,行程達6。3719萬公里,采訪了出國各行業100位殘疾人精英,拍攝圖片4。5萬余幅,整理文字素材52萬字,撰寫采訪手記19。86萬字。20xx年5月,鄭龍華被評為杭州市勞動模范。
由他拍攝的100位成功殘疾人士的照片《一位無手攝影家對話中國百位殘疾人成功人士》,展示了沒有健全的手或腳、甚至身體不能直立的殘障人士的成功故事。
49歲的鄭龍華說:“我選擇展示他們陽光的一面,而不去關注他們肢體的殘缺。盡管拍攝殘缺更有視覺沖擊力,但我希望這些作品能帶給人們希望和鼓舞。”為了這組照片,他花了近3年時間。
他用鏡頭記錄一個個成功殘障人士:雖失去右手但創立“譚木匠”木梳傳奇的譚傳華、雖由于幼時疾病腿部行動不便但創立“江民軟件”的反病毒軟件專家王江民、雖由于先天佝僂身高不足1米卻坐著輪椅宣傳環保的甘肅省清水縣秦亭鎮店子村袁建明……鄭龍華要展示殘疾人的'“健全”生活!拔蚁M@些作品是一面鏡子,透過這面鏡子,大家照到自己:這些傷殘人士在這種情況下做事都能成功,每個人都更應該用心做事!
如鄭龍華所努力的,照片鼓勵了很多參觀者。北京第四聾人學校18歲的葛斌用手語說:“來看展覽之前,我感覺非常迷茫。但看到這些照片,我很感動。我要珍惜生活中每一天,拼搏努力!彼钢粋肢殘運動員的照片說,“我能夠感受到她很努力!”
殘疾人的生活體驗與他人不同,鄭龍華覺得最大的不同是“困難多于順利,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很多”,“殘疾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勵”,在他看來,對殘疾人最致命的打擊是“失去信心”。
鄭龍華曾在浙江省臨安市殘聯工作,這段經歷讓他更熟悉殘疾人的感受:“殘殘疾人比較敏感,有時,你的一個眼神、一個不屑的動作,在常人看來沒什么,但對于殘疾人可能就不一樣,他們可能會多想。這也可以理解。”
在他看來,社會對殘疾人的保障近年來提高得很快,包括教育就業等,但“仍滯后于社會發展”。此次殘奧會對志愿者培訓中有一條原則廣為傳播:幫助殘疾人時,要先征得對方的允許!八茏龅氖戮妥屗约喝プ。比如殘疾人有時更需要自食其力地工作,而不是等救助。”
宇宙之謎。
人5
像雕塑一樣活著
第一次見到尼克·胡哲,人們都難掩震驚——他就像一尊素描課上的半身雕像,沒有手和腳。面對人們訝異的表情,尼克自我介紹時常以說笑開場。
“你們好!我是尼克,澳大利亞人,今年28歲,周游世界分享我的故事。我一年大概飛行120多次,我喜歡做些好玩的事給生活添色。當我無聊時,我讓朋友把我抱起來放在飛機座位上的行李艙里,我請朋友把門關上。那次,有位老兄一打開門,我就‘嘣’探出頭來,他當時被我嚇得跳起來。我心想,他們能把我怎么樣?難道用手銬把我的‘手’銬起來嗎?”
“我喜歡各種新挑戰,例如刷牙,我把牙刷放在架子上,然后靠移動嘴巴來刷,有時確實很困難,也很挫敗,但我最終解決了這個難題。我們很容易在第一次失敗后就決定放棄,生活中有很多我沒法改變的障礙,但我學會積極地看待,一次次嘗試,永不放棄!
尼克的生活完全能夠自理,獨立行走,上下樓梯,下床洗臉,打開電器開關,操作電腦,甚至每分鐘能擊打43個字母,他對自己“謎”一般的身體充滿感恩。“我父母教我不要因沒有的生氣,反而要為已擁有的感恩。我沒有手腳,但我很感恩還有這只‘小雞腿’(左腳掌及相連的兩個趾頭),我家小狗曾誤以為是雞腿差點吃了它。”
“我用這兩個寶貴的趾頭做很多事,走路、打字、踢球、游泳、彈奏打擊樂……我呆在水里可以漂起來,因為我身體的80%是肺,‘小雞腿’則像是推進器;因為這兩個趾頭,我還可以做V字,每次拍照,我都會把它翹起來!闭f著說著,他便翹起他的兩個趾頭,綻出滿臉笑容——Peace!
尼克的'演講幽默且極具感染力,他回憶出生時父母和親友的悲痛、自己在學校飽受歧視的苦楚,分享家人和自己如何建立信心、經歷轉變。“如果你知道愛,選擇愛,你就知道生命的價值在哪里,所以不要低估了自己!痹谟H友支持下,他克服了各種困境,并通過奮斗獲得會計和財務策劃雙學士學位,進而創辦了“沒有四肢的人生”(Life Without Limbs)非營利機構,用自己的生命見證激勵眾人,迄今他已走訪了24個國家,贏得全世界的尊重。
人6
我和世界不一樣
1982年12月4日的那個清晨,尼克的父母原本懷著滿心歡喜迎接他們的頭生兒子,卻萬萬沒想到會是個沒有四肢的“怪物”,連在場醫生也震驚得無言以對。
“我的父母毫無心理準備,醫生給不出解釋。我媽媽曾是護士,她懷我時非常清楚什么事該做或不該做,她采取了各種預防措施,頭痛時她甚至沒有服止痛藥,她確定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沒問題。她照過三次B超,大家都沒發現問題,以為我只是保持某種姿勢。他們原本期待一個漂亮又健康的男孩,不過我確實很漂亮,(笑)只不過有些缺陷而已,但當時那是一個大悲劇。”
尼克的父親是當地一位牧師,那個清晨,整個教會都為之憂傷,每個人都在質問上帝——如果上帝愛人,為什么會讓這樣的事發生?如果《圣經》上說我將你造在母腹中時已應允了一個希望,那么上帝造尼克時究竟在想什么?
“我父親一開始以為我活不了多久,但我其他方面一切正常,并且活了下來。可以理解,父母非常擔心我未來的生活,生下一個殘缺的孩子,我想他們只是害怕自己不能勝任!
這對夫婦經歷了很多艱難的階段,他們無法接受事實,帶著小尼克看了一個又一個醫生,試著理解到底發生了什么。尼克的母親回憶:“我以為那是一場噩夢,我以為當我一覺醒來,噩夢就會結束,所以我不確定自己是否要帶他回家,我不愿意照顧他!
好幾個月后,這個家才進入平靜,選擇順服上帝的旨意!叭松性S多時候,我們想尋找答案但卻得不到,就在這種時候,我們要憑信心相信上帝。我父母認識到了這點——這是我們的骨肉,上帝把這個孩子賜給我們,就會給我們足夠的恩典,讓我們擁有智慧、慈悲、憐憫和愛來養育他,就好像我有手有腳一樣。”
至此,這個在極大不幸中關乎信心的故事才悄然啟幕。
事實上,這是一場艱辛的戰役,供應尼克所需的一切,是一場持續的掙扎,可以尋求幫助的'對象和渠道并不多,這對夫婦只能獨自克服各種問題,在嘗試和糾錯中不斷摸索,找尋或設計合適的輪椅設備,籌集資金支付一切,甚至與社會的律例抗爭。
由于尼克身體上的殘障,澳大利亞當時的法律規定不允許他進入正規學校,但他的母親力爭修改法律,經歷萬般艱難,令尼克成為第一個進入正規學校就讀的殘障生。
上學后,孩子們都趴在課桌上聽課,只有金黃色頭發的小尼克突兀地“站”在書桌上,用僅有的兩個腳趾頭夾住筆寫寫畫畫!皨寢屨f說,上學第一天,我不停地哭不停地哭,隔天就不愿上學,因為其他孩子會嘲笑我,對我指指點點、排擠我,我感覺非常孤單,但家人一直支持我,所有人都說,尼克,你沒問題,你只是很特別。但是,我不想要特別,我只想跟大家一樣!”
人7
我不需要手和腳,因為上帝背著我
盡管并非布道,每次尼克都會在桌角安放一本《圣經》,這是他必用的道具,演講中,這可能是他所指的“目標”,又或是令他“站立”起來的“助力”。
“Give up(放棄)還是Get up(站起來),這是每個人必須面臨的選擇。現在你們看到,我像這樣直接地摔倒了,躺在這兒,臉朝下,沒手,沒腳,要爬起來似乎不可能。我重復試了一百多次去站起來,你認為我就這樣放棄嗎?不!當我摔倒了,我嘗試去站起來,一遍又一遍。你要知道,這并不是最后的結局,你會找到一個方法來完成,就像這樣!
他用頭頂著《圣經》借力,將自己的軀干艱難地慢慢“撐”起,這一刻,撼動人心。
前兩年,他也曾和北京的大學生們分享他的信仰,演講結束后,一位男生舉手求解:“你所愛和信靠的那位(上帝)并沒給你手和腳,也沒給你神跡,你為何還如此相信他?”
尼克的回答溫柔而敬虔:“不管你是否相信,我們先做個假設吧,如果我信仰的是真理,我相信此生結束后能進入天堂,我將有一個嶄新的身體,那里沒有悲傷,沒有淚水,沒有失落,一切都是完全的,那么,通過我暫居地上的這具破碎身體所經歷的一切,若能鼓勵一些人認識到我所指的那個永恒,這就是個神跡,因為我可以鼓勵其他人找到那種永生的盼望!
“當我長大后,清楚知道自己跟別人不一樣,我開始向父母提出問題,為什么這一切會發生?我想他們看到了我心里的痛苦和挫折感,他們只是回答——只有上帝知道……”
八歲的尼克祈求上帝讓他長出四肢來,但并沒得到回應。“我給自己下了定論,我永遠不會結婚,不會有工作,不會過上一個有目標的人生。我會是個怎樣的丈夫呢?我甚至都無法牽我妻子的手。我當時覺得心灰意冷,我不知如何形容那種感覺,我想結束自己的生命。”
十歲時,尼克試圖將自己溺死在浴缸里,但就連自殺也是一項無法完成的任務:一到水里,他就“像一件救生衣那樣豎直地浮在水面上”,這樣的經歷就曾有三次。
整個童年,他不僅要挑戰學習,還要與自卑和孤獨作斗爭。有一天上學,他先后被12個孩子嘲笑。到下午2點50分,他坐在輪椅里暗自決定:“如果再多一個人取笑我,我就放棄自己!边@時,一個女孩走過來:“嗨,尼克,你今天看起來不錯啊。”他已記不清這個女孩的樣子了,但卻永遠記得這句鼓勵“救了我的命”。
靠著堅定的信仰、家人的支持和朋友的.陪伴,尼克的信心一天天增長。“我相信除了外表不同,我跟其他人是一樣的!彼淖孕藕蜆酚^漸漸贏得其他學生的尊重,大家都會給出“尼克愛所有人”這樣的評語。“此外,我還發現自己很有演講天賦,許多人在這方面很尊敬我,我被全校學生票選為小學的學生會主席、高中的學生會副主席!
19歲那年,尼克開始獻身傳道,在亞洲、非洲和美洲傳福音,他的生命見證觸動了千百萬人的心。
“邀請耶穌進入生命,最大的意義在于他會與你同在。我想起曾深深感動我的一首詩《腳印》,關于一個人跟耶穌一起沿著沙灘行走的動人故事,這個人回頭看并說:為何在我人生順遂時,我看見兩對腳印,而在經歷艱難時,我卻只看見一對腳印?耶穌回答道:人生順遂時我走在你的身旁,但在經歷艱難時,是我背著你走。這讓我深受感動,我知道他掌管一切,我的生命就在他手中,我不需要手和腳,因為上帝正背著我!
【人】相關文章:
人不是人隨筆04-03
讓人開心讓人憂的愛情句子10-08
敬人者人恒敬之經典美文04-26
敬人者人恒敬之的經典美文05-07
天氣冷人關心人的話摘抄04-14
人與路05-11
雨人05-12
一人黃昏,一人清幽05-12
給年輕人的忠告-送給年輕人的建議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