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代勤學故事 中國古代勤學故事
1、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于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2、高鳳流麥
后漢時,南陽有一書生名叫高鳳,少時,“家以農畝為業”,他卻“專精誦讀,晝夜不息”。有一次,高鳳的妻子下地干活,而庭院里又涼曬著小麥。為了防止雞、豚糟蹋糧食,妻子讓高鳳在家看護。突然,天降暴雨。此時的高鳳仍手持趕雞的竹竿誦讀經書呢。不知不覺中雨水將庭院中的小麥沖跑了。一會兒,高鳳的妻子從地里趕回來了,一看,啊呀!簡直是糟透了,小麥都被雨水沖走了,而自己的丈夫卻悄然不知,仍在書中神游。在妻子的責問聲中,高鳳才恍如從夢中醒來。后來,人們用“流麥、中庭麥”等稱美讀書專致,用“流麥士”稱書呆子。
3、蘇秦刺股
戰國時期的著名社會活動家、外交家蘇秦,一次因多次游說秦王失敗而返回故里;丶液,他的妻子不下床迎接他,嫂嫂不給他做飯,父母親和他連話都不說。蘇秦為之大恥,乃發奮讀書。“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后人用“刺股、錐股、握股”等形容勤學苦讀,刻苦自勵。
4、截蒲為牒
漢代有一位名叫路溫舒的人,小時候他的父親叫他去放羊。路溫舒在放羊的同時,割取一些蒲草,回家后用蒲草編成蒲簡,用蒲簡來寫字,后人用“截蒲、削蒲、編蒲、題蒲”等指苦學。
5、三余讀書
三國時,有個名叫董遇的人,常常教育他的學生利用“三余”時間讀書。所謂“三余”即“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后用“三余”泛指空閑時間。多用來指讀書,有惜時之意。
6、陶侃運甓
晉時,有一個官至太尉的人陶侃,閑來無事時,常常是早上把磚(甓)從屋子里搬出去,天黑了又搬回來。循環往復,不知疲倦。一些人看見后不解其意,便問其緣由。陶侃回答說,恐怕攸閑慣了,將來不能干一番大事。后來,人們用“運甓”表示勵志勤力,不畏往復;用“運甓甕、運甓人”等指不安攸閑,發奮功業之人。
7、聞雞起舞
《晉書·祖狄傳》中記載著這樣一件事:祖狄和他的好朋友劉琨“俱為司州主簿”,二人常;ハ嗝銊,立志為國效力。他們二人常常“共被同寢”半夜聽到雞叫,即起來操演武藝。后人用“聞雞起舞”比喻有志之士及時奮發。
8、臨池學書
古代一位書法家張芝,練習書法的時候,將其家中的衣帛都寫上字,而后再洗凈煮白,反復為之,盡將池水都染黑了。終于練就了一筆漂亮的草書。后人用“臨池學書、書練”等形容刻苦學習書法。
9、懸梁苦讀
古時后有一個刻苦好學的人叫孫文寶,他不分白天黑夜,總是在孜孜苦讀。等到晚上疲勞不堪需要睡覺的時候,孫文寶仍然怕睡過頭,耽擱太多的時間,于是他就用繩子把頭發和屋頂上的大梁拴在一起,只要頭一晃動即可醒來繼續用功苦讀。終于成為“當世大儒”。后人即用“懸梁、懸頭”等指勤學苦讀,奮發向上。
10、宋大祖趙匡胤
宋大祖趙匡胤建立宋王朝的時候,各地還存在著一些割據政權。統一全國的任務,直到他的弟弟趙光義當皇帝后才完成。趙光義即位后改名趙光靈,史稱宋太宗。宋太宗統一全國后,立志宏揚傳統文化,下令整理各種古籍。同時,又重視各種古代文化資料的收集。在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下令編纂《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和《文苑英華》三大類書,從而為保存和發揚我國的文化遺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短接[》中引用的古書,十之七八現在已經無法看到了。所以,又可以說它是北宋前文化知識的總匯。這部書原名《太平編覽》。編成后,宋大宗對它非常重視,規定自己每天看三卷,一年后全部看完;因而改名為《太平御覽》,意思是太平興國年間皇帝親自閱讀的書。宋太宗的政事非常繁忙,經常因處理其他事情而未能按計劃閱讀這部書,于是就在空暇的日子補讀。侍臣怕他讀得時間太久,影響身體健康,太宗說:“只要翻開書卷閱讀,就會有收益,所以我不覺得疲勞。”
11、 韋編三絕
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浊鸹撕艽蟮木,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后,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12、一日曝之,十日寒之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里還活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么辦呢?”接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盼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后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么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后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曝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于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學到什么東西呢?
13、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
有一天,李白在逃學的路上,看見一位老媽媽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鐵棒,李白很奇怪,不明白老媽媽磨這根鐵棒干什么,于是他就走上前很有禮貌地問:“老媽媽,您磨這根鐵棒干什么呀?”老媽媽頭也不抬,還在一個勁地磨:“我的繡花針丟了,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針!”李白一聽嚇了一跳,說:“這可太不容易了!”老媽媽抬起頭來:“鐵棒磨成針是不容易,可是,時間長了就可以磨成針了”。
14、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么學識。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著對他開玩笑說:
“現在,你的學識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謀,再也不是吳下的阿蒙了。”
呂蒙答道: “人別后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15、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锖饩偷剿胰プ龉凸,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于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16、車胤囊螢夜讀
車胤是東晉的的大臣,小時候勤奮好學,刻苦讀書。他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可是家境貧寒,常常無錢買油點燈夜讀。一個夏天的晚上,他正坐在院子里默默背書,見到許多螢火蟲在空中飛舞,象許多小燈在夜空中閃動,心中不由一亮,他立刻捉上一些螢火蟲,把他們裝在一個白布袋里,螢光就照射出來。車胤每夜就用這個方法來讀書。
車胤由于長年累月地日夜苦讀,長大后終于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17、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
明朝萬歷年間,有個叫馬紹良的人在朝中做官。他年輕氣盛,自以為博學多才,滿腹文章,經常在同僚面前賣弄自己,因此得罪不少人,皇帝對他的所作所為也時有耳聞。
這天,皇上把馬紹良召進后殿,閑聊幾句后拿出一首詩對他說:“聽說愛卿才學出眾,且看這首詩寫得怎樣?”
馬紹良不知道這是皇上的詩作,只草草看了一眼,見其中有兩句是:“明月上竿叫,黃犬宿花蕊”,他不假思索地說:“這詩不通!明月怎么會上竿叫,黃犬怎么能宿在花蕊中呢?”
“那么,以愛卿高見,這句詩改如何改呢?”皇上不露聲色地問。
馬紹良說:“就改為‘明月上竿照,黃犬宿花蔭’。”
皇上聽了,微微一笑,說:“愛卿才學疏淺,不配在京為官。”于是,馬紹良被貶三級,發落到福建漳州做太守去了。
馬紹良自認晦氣,但也滿肚子不服氣,無奈圣命難違,只好帶著家眷到漳州去赴任。
一天,他來到閩南一座山嶺下休息,忽然看見山道旁野花團簇,爭奇斗艷,便隨手折了一枝花,他往花蕊中一看只見一條黃絨絨的小蟲兒在花蕊中蠕動,便問身邊的轎夫:“這是什么蟲子?”
轎夫一瞧,笑著說:“它叫黃犬蟲,專愛往花蕊中鉆。”馬紹良一聽,一下子目瞪口呆,半天說不出話來。
天很快黑了,馬紹良心事重重,無心趕路,便找了一個小店歇了下來,回想起白天的事情,他久久不能入睡,就到窗口賞月,這天晚上,碧空如洗,只見一輪明月照著在晚風中搖曳的翠竹,緩緩升上了天,正當月兒掛在半空的時候,不斷傳來鳥兒悅耳的叫聲,他聽了好長時間,似有所悟,叫來店主,問道:“這是什么鳥在叫?”店主回答說:“這是明月鳥,這只有在月亮當空時才叫,所以人們叫它‘明月鳥’。”
馬紹良聽了,心里慚愧萬分,這時才明白皇上為什么把自己貶到閩南做官。
馬紹良年逾古稀后,辭官回鄉,他特別后悔自己年輕時的狂妄淺薄,便時常對人們說:“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我生在北方,不知南方事,到了南方,才知天之高,地之厚,自己所知道的,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一個人最大的過錯,莫過于自以為是啊!”
從此,“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便在人們中間流傳開了
18、司馬光“警枕”
相信你一定知道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吧,可是你知不知道他曾經也有愛睡懶覺的壞習慣呢?曾經這個壞習慣抑制了他學習上聰明才智的發揮,可是勤奮好學的他卻特地用石頭制作了一個枕頭,名為“警枕”,目的是讓自己枕在上面不舒服,避免睡懶覺。由于堅持不懈,嚴謹治學,經過多年的努力,使他在寶元元年進士,曾出任龍圖閣直學士、翰林學士等職。
19、葛亮好學
葛亮從小就顯示出了過人的聰明才智,他很小的時候便開始讀書了,可是每次老師講到盡興的時候,公雞便會大叫,表示要下課了,為了能夠多聽一會兒課諸葛亮便用米來喂雞,使它不會叫起來?磥碇T葛亮小就有著過人的智慧。
20、手不釋卷
光武(劉秀》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釋義 “卷”指書。手中的書不肯放下來,比喻抓緊時間勤學,或看 書入了迷。故事三國時代,東吳有一員大將名叫呂蒙字子明。年青時,家 境貧困,無法讀書。從軍后,雖作戰驍勇,常立戰功,卻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戰例經驗總結寫下來。 有一天,吳主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是一員大將,掌權管事,更 應該好好地讀一些書,增加自己的才干。” 呂蒙一聽主公要他學習,便為難地推托說:”軍隊里的事情又多 又雜,都要我親自過問,恐怕擠不出時間來讀書啊!” 孫權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 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 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著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再讀些《左傳)、《史記》等歷史書,這些書對于以后帶兵打仗很有好 處。” 停了停,孫權又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里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你們 年輕人更應該勉勵自己多讀點書。”
【古代勤學故事 中國古代勤學故事】相關文章:
有關勤學的故事成功的04-08
中外勵志勤學的故事04-05
古人勤學的成語故事12-28
現代勤學成功的故事04-09
含有勤學的成語故事12-07
中外勵志勤學的小故事04-07
中外勵志勤學的小故事04-04
中國古代勵志故事精選-古代的勵志故事04-12
勤學如春起之苗勵志故事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