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語故事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對成語都不陌生吧,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還苦于找不到好的成語?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字成語故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四字成語故事1
“夢中受辱”說明:尋找虛幻的敵人,報復夢中的羞辱,以至竟含恨自殺。比喻虛幻的好勇,毫無意義與價值。
此典出自《呂氏春秋·遇合》。
齊莊公時候,有個名叫賓卑聚的人。
一天夜晚,他夢見有個壯士,頭戴白縞制的帽子,外穿紅色麻布盛服,內穿東布做的衣服,腳登嶄新的白鞋,掛著黑色的劍囊,把他罵了一頓,唾了他一臉。
這個人,突然驚醒了,原來只是一場夢。
結果氣得一夜再也不能入睡,悶悶不樂地坐在那里。
第二天,他請來要好的朋友,把夢里的.事講給他聽,并說:“我自幼勇敢好勝,到現在六十年來從未受過半點羞辱。
現在有人竟敢在夜間羞辱我,我非要根據我夢見的相貌找到他,報仇雪恨。
如果最終能找到了,還算罷了;找不到,一死了之。
于是,他每天約朋友一起站在十字路口尋找夢中的那個人。
結果,三天過去了,還沒有找到,他便回去自殺了。
四字成語故事2
南北朝時,南齊有個名叫陳伯之的,曾任“江州刺史”。南齊亡后,他在南梁繼任原職,仍舊鎮守江州。但是他對于南梁并不心服,同時更聽信了部下鄧繕的教唆,于是起兵反梁。結果,吃了敗仗,只得投奔北朝,在北方鮮卑族的北魏政權,當了“平南將軍”,統領淮南一帶兵馬,和南梁對抗。
梁武帝蕭衍命他的兄弟“臨川王”蕭宏率軍北伐,和陳伯之在壽陽1對壘。蕭宏叫“i己室”(秘書)丘遲出面寫信給陳伯之,說明梁朝對他將既往不咎,只要他及早回頭,便可寬大處理。
丘遲在這封信中,說“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不遠而復,先典攸高。”意思是,走錯了路而知道回頭,是古代的`圣人所贊許的,錯路走得還不遠就能改歸正道,是歷來的經典中所推崇的,誠懇告誡陳伯之,千萬不可執迷不悟。
陳伯之讀了這封信,大受感動,加以蕭宏率領的梁軍,兵力雄厚,難于對敵,便決然離魏回梁。
丘遲的《與陳伯之書》,于是成為人們傳誦一時的名著,并被收集在“昭明太子”蕭統所編的《文選》中。《梁書》和《南史》的《陳伯之傳》,也有這封信的全文。
四字成語故事3
"聞雞起舞"的雞是指雞鳴,舞是舞劍、習武。它說的是晉朝人祖逖的故事。祖逖胸情開闊,不怎么講究儀表,但卻胸有大志。起初他不喜歡讀書,后來發憤攻讀,學問大有長進,他與劉琨一道擔任過司州主簿,感情很好,夜里經常同蓋一床被子談論國家大事,談到激動的`地方,即使是半夜也要坐起來。一次半夜里忽然聽到雞叫,祖逖踢醒劉琨說:"這是吉祥的聲音呀!"邊說邊下床,走到院子里舞起劍來。他們曾經相約:天下大亂,豪杰共想,他們就一道到中原去避難。晉元帝時,祖逖任豫州刺史,北伐渡江之際,他叩著船槳發誓說:"不收復中原而再渡江返回者,誓不為人!"渡江以后,他率領部下與石勒的軍隊相持,收復了不少失地,恢復了東晉黃河以南的許多領地。"聞雞超舞",后來形容有志之士及時奮發自勵。
四字成語故事4
本來面目成語故事
慧能是佛教禪宗六祖,他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3歲時父親去世,與母親相依為命。小時候靠砍柴維持生計。直到21歲那年,慧能頓悟,前去黃梅縣向東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學習佛法,并獲得法名慧能。
弘忍大師說:“你為什么要來學佛呢?”
慧能回答:“人雖有東西之分,但佛性無南北之別;我雖然與和尚不同,佛性是沒有差別的。”
弘忍知道他不是平常人,有心收他為徒但又恐怕寺里的僧人不肯相容,就分派他去干雜活。
有一天,弘忍召集眾弟子宣講佛法,他讓每人作一篇偈語,從中挑選優秀者傳給達摩祖師衣缽,定為六代世祖。
有個叫神秀的.大和尚連夜寫成一篇偈頌:
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人看了,紛紛夸贊。誰知弘忍大師卻說,神秀還未見到本性,只到了門外,還沒有進門。
當時,慧能在柴房劈柴,聽人念誦神秀偈語,心中一動,也吟成一篇偈語,但是,他不會寫字,慧能便口誦偈語,請人代為書寫。偈語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大師見慧能已領悟佛法精髓,欲傳授衣缽于他。然而,考慮到慧能不能在僧眾中服眾,弘忍大師決定私下傳授衣缽給他,并告訴他要立即出逃。
慧能接受了衣缽后,便匆匆逃往南方,歷經兩個月的跋涉,終于抵達了大瘐嶺。然而,數百名僧人卻緊隨其后,意圖奪取衣缽。其中一位名叫慧明的和尚,乃是昔日的四品將軍,為人粗暴無禮,率先追上了慧能。
慧能將衣缽扔在一塊大磐石上,說:“這件衣服是個信物,怎么可以憑力氣來爭奪呢?”
慧明趕來,拾起衣缽,說:“我為佛法而來,不是為衣缽而來的!望行者為我說法。”
慧能走了出來,看著眾人,先讓大家閉上眼睛,深深呼吸,靜心凝神。然后他說道:“在這片無念的境界中,不思善,不思惡,你們會發現自己的本性原來如此清凈。”
慧明頓時開悟,告辭而去。
《六祖壇經·行由品》原文是:“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四字成語故事5
在春秋時代,魯國有個大臣叫孟武伯,他最大的毛病是說話不算數。有一天魯哀公舉行宴會招待群臣,孟武伯參加了。在宴席上,孟武伯不喜歡另一位大臣鄭重,便故意問他:“先生怎么越來越胖了?”公聽見了,說:“個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諾言,當然會胖起來呀!”
四字成語故事6
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念經書的老師是很簡單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為老師的人,就不簡單找到了。”因此他就拜郭林宗為老師,而且派奴婢奉養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身煮粥給他吃。當魏昭端著煮好的粥進來的時,郭林宗便呵責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粥來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著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日終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將一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
四字成語故事7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后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急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呀?」他答復說:「我寧肯信任尺碼,也不信任自己的腳!」
四字成語故事8
戰國時期,齊桓公發兵攻打無終國。齊軍勝利回到時,因為不熟悉地形,走進了一個峽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謀的齊國軍師管仲對齊桓公說:“老馬識途,無終國的.馬很多是從山戎弄來的,不如挑選幾匹無終國的老馬,讓它們在前邊走,興許能夠找到出去的路。”
齊桓公雖然將信將疑,但又沒有別的辦法,就同意試一試。于是管仲挑了幾匹老馬,讓它們在前邊走,大隊人馬跟在后頭。幾匹老馬不慌不忙地走著,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先的路上。大家死里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謀。
從此,“老馬識途”也成為一句廣為流傳的成語。比喻有經驗,能帶領新手工作。
四字成語故事9
在古代,有一個名叫李華的年輕人,他常常被人說成是一個“見異思遷”的人。有一次,李華決定要去學習書法,可是沒過多久,他又突然改變主意,想要學習繪畫。不久,他又覺得學習音樂更有意思。李華的父親見狀,便對他說:“你做事要有恒心,不能總是見異思遷,才能有所成就。”李華聽后深有感悟,決心要堅定自己的志向,不再輕易改變主意。經過努力,李華最終成為了一位多才多藝的才子,展現出了自己的才華和堅定的意志。
見異思遷成語故事
【出處】《國語·齊語》。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的一位賢明君主,被譽為五霸之一。他胸懷寬廣,通達事理,從不計較小節,善于識人善任。盡管曾經被箭射傷過,但他仍然任用射箭的人,讓他擔任宰相之職。
有一次,相國管仲和桓公一同商討治理國家之道。“桓公問道:‘相國,齊國人口眾多,土地廣闊,各行各業繁榮發展,如何能讓百姓安居樂業呢?’”
"我們國家的人口數量相當龐大,如果讓他們都聚居在一起,勢必會相互影響,甚至可能引發混亂。因此,我們應該對他們有一個清晰的了解,然后進行分散管理,這樣才能有利于國家的穩定。讓他們分散居住不僅能讓他們更加專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還有助于他們后代的`成長。如果一個人從小受到良好的影響和教育,長大后便會專心致力于自己的事業,不會輕易改變初衷,這對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后來,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國家安定,兵強馬壯,呈現出繁榮強盛的局面,成就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四字成語故事10
1、臥薪嘗膽的故事
【解釋】
薪:柴草。形容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成語故事】
春秋末期,越王勾踐每天睡在柴草上,臨睡前,用舌頭舔舔鹿膽的苦味,以此來提醒自己過往苦日子,要發奮圖強,報仇復國。
原來吳王夫差發兵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被捉來吳國當了馬夫,日夜侍候馬匹。
對于一個君王來說,這實在是非常難堪的。但是勾踐暗下決心,一定要恢復自己的國家,所以他沒有露出絲毫的抗拒神態,老老實實養馬。
勾踐還裝出對夫差忠心耿耿的樣子。用心替他駕馭馬車,態度謙卑。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順了,就放他回國。
勾踐回國后,決心要使越國富強起來。他親自參加耕種,和百姓同甘共苦,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氣,就“臥薪嘗膽”,還常自問:“你忘了在吳國的恥辱嗎?”
勾踐又給吳王送去美女西施。吳王夫差就更加只顧吃喝玩樂,無心國政,弄得國家日漸衰弱。經過二十年的充分準備,勾踐看時機已經成熟,就在吳國沒有防備的情況下,領兵把吳國打得大敗。夫差感到很羞愧,舉劍自刎而死。
2、一敗涂地的故事
【解釋】
形容失敗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成語故事】
秦朝末年,劉邦是沛縣一名亭長(管理十里以內的小官)。他性格豪爽,樂于幫助別人。有一次,劉邦奉命押送一批民夫到驪山去做苦工。在路上,每天總有幾個民夫逃走。有天晚上,他對大家說:“你們到驪山做苦工也是累死,你們都走吧!”當時就有十幾個民夫情愿跟隨劉邦。
劉邦帶這十幾個人正往別處逃走,忽然有條大蛇擋在路上,別人嚇得不敢前進,劉邦手提寶劍,把大蛇趕走,大家很佩服他這種勇敢精神。
那時候秦朝政治,各地百姓紛紛起來造反。沛縣衙里的文書蕭何和監獄官曹參知道劉邦是個好漢,便經常暗地與他來往,商量準備起兵反秦。
在蕭何和曹參的幫助下,劉邦決定起義,他們首先攻下了沛縣。大家推舉劉邦為起義軍的首領;劉邦說:“抗秦大業是艱巨的,如果一敗涂地,就要賠上性命啊!我劉邦愿帶領大家大干一場!”
劉邦從這天開始,便率領沛縣的三千弟子展開反抗暴秦的斗爭,最后終于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漢朝。
3、舍生取義的故事
【解釋】
為正義事業而犧牲生命。
【成語故事】
春秋時,晉國有個勇士名叫豫讓,投靠在智伯門下,很受重用。后來,智伯被趙襄子殺害。豫讓躲了起來,下決心要為智伯報仇。過了幾個月,豫讓裝扮成仆役混進趙府,伺機刺殺趙襄子。結果在茅廁里被發現,趙襄子見豫讓為主人報仇就放了他。豫讓說:“你雖然放了我,但我還會刺殺你的!”
豫讓回去后,剃去眉毛和胡子,又吞食熱炭,把聲音弄嘶啞,以便從形象到聲音都不讓人認出來。朋友們對他說:“你如投靠趙襄子,得到他的信任后,再行刺他,不是更方便嗎?”豫讓回答說:“作為一個勇士,怎么可以做這樣不仁不義的事呢!”
這一天,豫讓得知趙襄子外出辦事,他就預先埋伏在橋下,趙襄子來到橋邊,馬匹突然驚叫起來。趙襄子命人到處搜查,在橋下把豫讓抓了出來。趙襄子說:“你舍生取義,確實令人尊敬。但這次我不能饒恕你了!”豫讓說:“多謝趙公厚義,但我臨死前請求你能把外袍脫下來,讓我刺三劍,償我為主復仇的意愿。我死而無怨了。”趙襄子見他這樣忠誠,大為感動,便脫下外袍。豫讓刺了外袍之后,自刎而亡。 豫讓甘愿舍棄生命,也要完成道義的行為,便成了“舍生取義”的成語。
4、管鮑之交的故事
【解釋】
形容朋友交誼深厚。
【成語故事】
管仲和鮑叔牙是春秋時代的人,兩人互相照顧,親如手足。
鮑叔牙與管仲合伙做生意,叔牙出三分之二的本錢,賺了錢卻只要三分之一。鮑叔牙的家人表示不滿,叔牙卻說:“管仲家里窮嘛!”
后來,管仲當了大官,帶兵打仗,可是不敢身先士卒,打敗仗的時候,他總是第一個逃走。人們譏笑管仲膽小如鼠,是個沒有勇氣的人。這時,叔牙卻出來說:“管仲家里有年老的.母親需要他奉養,其實,他并不是個怕死的人。”
管仲和鮑叔牙都是齊國人。齊王有兩個兒子,糾和小白。管仲是公子糾的老師,鮑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老師。后來兩個公子為爭奪王位互相殘殺,公子糾被殺,小白即位,叔牙立刻向齊王小白推薦管仲,說:“管仲是一位有才干的人,請大王聘請他做宰相。”
齊王說:“你是我的老師,我愿拜你為相。”鮑叔牙語氣堅定地說:“多謝大王的信任。以前管仲是公子糾的老師,難得他對公子糾的一片忠心。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業,管仲可是個用得著的人。”
齊王終于采納了鮑叔牙的建議,任命管仲為相。管仲整頓內政、開發資源、發展農業,很快就使齊國強盛起來,當上了盟主。
四字成語故事11
出處:《淮南子·泰族訓》紂之地,左東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師起容關,至蒲水;士億有余萬,然皆倒失而射,傍栽而戰。武王左操黃戟,右執白旄以麾之,則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
故事:商紂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是一個暴虐無道的昏君。他貪戀酒色、荒淫無度,整日花天酒地,尋歡作樂,不理朝政。
他聽信讒言,重用奸臣,殘害忠良,戮殺無辜,他強征暴斂,動用巨資,強迫百姓為自己修建宮苑,他慘無人道,制造種種酷刑,以觀看人受刑后的痛苦為樂。在他暗無天日的'統治下,百姓無不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雖說商朝的疆土遼闊廣袤,左起東海,右至杳無人煙的沙漠,南從五嶺以南的交趾,北至遙遠的幽州,j隊從容關一直駐扎到蒲水。士兵不下數萬,但打起仗來,因為兵士不愿意為紂王戰死,所以“倒矢而射”把兵器扔在一邊。商朝j隊士氣如此低落,商朝的政權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所以,當周武王左手擎著用黃金作裝飾的大戟,右手節用牦牛尾裝飾的白色旌旗、坐著戰車,勢不可擋地殺來時,所到之處,無不披靡,訥紂王j隊的潰敗,商紂王政權的垮臺,就如瓦片的碎裂,泥上倒塌,迅速而無法挽救。
四字成語故事12
對癥下藥成語故事
倪尋和李延是兩位前來求醫的病人,他們都感到頭痛發熱。華佗先后為兩人診脈后,給倪尋開了清熱瀉火的藥物,給李延開了發散風寒的藥物。倪尋和李延對于開出不同的藥方感到疑惑,便詢問華佗:“我們的癥狀一樣,為什么開的藥卻不同呢?”華佗笑著解釋道:“你們的癥狀表面上看是一樣的,但病因卻各不相同。倪尋是因為內傷引起的病癥,而李延則是外感引起的。因此,我給你們開了針對不同病因的藥物,這樣才能對癥下藥,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倪尋和李延服藥后,很快就康復了。從此,“對癥下藥”這個成語就被用來比喻要善于分析問題,找出問題的根源,采取相應的措施來解決問題。
去如黃鶴成語故事
荀瓌在江夏黃鶴樓上休息,遠望西南方有一物飄然降臨,似乎來自天上的云漢,原來是乘坐鶴的仙客。仙客與主人愉快交談后,騎鶴騰空,轉瞬間消失在云霧之中。
世外桃源成語故事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走了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兩岸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艷而美麗,花瓣紛紛落下。他對此感到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漁人順著溪水一路向上,來到了桃林深處。眼前突然出現一座山,山上有一個洞口,微光從中透出。他停下船只,跨出船舷,踏上了山路,走向洞口。剛開始洞口狹窄,只夠一個人通過,但前行幾步后,洞內豁然開朗。眼前是一片寬闊明亮的土地,房屋整齊排列,田野肥沃,池塘清澈,桑樹竹林蒼翠蔥蘢。田間小路縱橫交錯,村民們忙碌著耕作,男女老少穿著樸素,和外界世界別無二致。老人們笑逐顏開,孩童們歡聲笑語,盡情享受田園生活的寧靜與快樂。
(那里的人)看見了漁人,都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擺了酒,又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同縣的人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漢朝,更不用說魏朝和晉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罷)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后,向村里人告辭。(臨別時)村里人囑咐他道:“(我們這個地方)的情況不必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劃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最終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向往高潔的隱居生活,當他聽說有一個桃花源時,興致勃勃地準備前往探尋。然而,他卻因病在途中離世,使得這個神秘的桃花源永遠成為了一個謎。從此以后,再也沒有人去尋找桃花源的蹤跡。
四字成語故事13
毛遂這人是個文學青年,經常寫點小文章在網上發表一下,可是網易的版主和網友們都不喜歡他寫的文章,因為文章寫得太爛了。在BBS上混了一兩年了,寫的文章沒幾個回帖,版主也不給個“薦”字,搞得毛遂很不爽。所以后來在BBS上發文章的'時候,毛遂都要在文章題目后面自己加上一個“薦”字。比如《有了快感你別喊》“薦”。《我是一個偉大的小丑》“薦”。寫手們和版主對他這種自欺欺人的做法哭笑不得,于是就把這種做法形容為“毛遂自薦”。
四字成語故事14
傳說古代有兩座大山間住著一個90歲的愚公,他每次出門因大山阻隔,要繞很大的彎子,他把全家人召集起來,要他們用畢生的精力也要搬走太行、王屋兩座山,好方便他們進出。他們積極行動,一家人每天不停地挖,他們的.精神感動了玉帝
四字成語故事15
東漢時期有一個官員,他叫趙咨。他為官清廉,從不欺壓百姓。
有一次,他的一個手下和一個小販發生了矛盾,那個手下把小販打得鼻青臉腫,臨走前還張狂說:“不服你到官府告我去啊!”小販知道他是趙咨的手下,但是趙咨在當地老百姓的心中是一個清官,因此他相信趙咨肯定會為他伸張正義。于是,小販就去找趙咨,說明了一切情況。趙咨聽后,非常地生氣,把那個手下叫來說:“你怎么這么張狂,是誰叫你打人的?來人,打五十大板!”那個手下一下子嚇倒了,忙喊:“趙大人,我下次不敢了,你就饒了我吧!”最后,趙咨還是沒有饒他,把他趕出了官府。隨后,趙咨把所有的手下叫來,告訴他們誰都不許欺負老百姓,否則嚴厲處置!就這樣,趙咨在當地的老百姓中樹立了威信,人們都很尊敬他。
在漢靈帝時,趙咨被調到敦煌當太守。在當太守期間,趙咨向上不畏權勢,向下不欺負老百姓。在那個年代,像趙咨這樣的`官員很少,因此,官場的趙咨經常感到力不從心。
有一次,自己上司的一個親信在自己的地盤上撒野,殺了一個人。趙咨想把他法辦,但是在上司的極力阻撓下,那個人還是被帶回去了,為此,趙咨生了一場大病。經過這件事,他也看明白了官場的黑暗,覺得自己心灰意冷了,于是,他決定辭官回鄉。
朋友聽到他要辭官回鄉的消息,都紛紛勸他。可是趙咨去意已決,誰也挽留不住。就這樣,趙咨借病辭職歸鄉,帶領子孫回家務農去了。
由于趙咨是個人才,因此朝廷多次派人勸他再次出來做官。趙咨開始極力婉言拒絕,但是還是經不住別人的再三推薦,不得已應召出來,擔任東海(今山東省和江蘇省東北交界一帶)相。趙咨的再次出山,讓很多人高興,這其中就包括曹暠。趙咨任敦煌太守時,曾推薦曹暠為孝廉,為此曹暠非常感激趙咨。
趙咨赴任的時候,路經滎陽(今屬河南省),當時的縣令正是當年他曾經舉薦的曹暠,曹暠聽說趙咨要路過他那,非常地高興。于是,一大早就到郊外去迎接。他心想:趙大人對我可有知遇之恩啊,這次我一定要好好地招待他。
終于,趙咨的車到了。曹暠那個激動啊,大步向前迎了上去。不料,趙咨根本不停車,繼續往前趕路。曹暠一看,大叫:“趙大人,我是曹暠,請留一下!”可趙咨好像沒有聽到一樣,車子繼續向前。這下,急壞了曹暠,他趕忙向前追趕。可是趙咨的車子跑得實在太快,曹暠只能見到車馬揚起的塵土,根本追不上他們。
曹暠的手下看到這樣情況,紛紛表示不解:趙大人和你不是好朋友嗎?他見到你怎么不停下來呢?
曹暠對手下說:“趙咨聲望很高,可能不想見我們這些小官吧。”
沒有見到趙咨,曹暠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我一大早的出來迎接,結果趙大人卻沒有和我們見面,這要是傳到別人那里,一定會恥笑我們。于是,曹暠把官印交給主簿,又去追趙咨的車了。就這樣,他一直追到東海,與趙咨相見后,才告別回家。
望塵莫及的意思:
原意是遠望著前行者車馬所揚起的灰塵,就是追趕不上。現在比喻別人進步快,自己遠遠落后,表示對人欽佩的自謙語。
【四字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如魚得水四字成語故事11-27
弄巧成拙四字成語故事11-26
杞人憂天四字成語故事11-23
奇貨可居的四字成語故事11-23
大腹便便四字成語故事11-26
少兒四字成語故事11-01
江郎才盡四字成語故事11-29
鳥盡弓藏四字成語故事11-29
劃粥割齏四字成語故事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