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成語故事教案

時間:2024-07-22 12:11:17 成語故事 我要投稿

成語故事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成語故事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成語故事教案

成語故事教案1

  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新詞,能借助注釋和譯文讀懂課文內容。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3、想象伯牙彈琴、鐘子期聽琴的情景,學習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4、明白“高山流水”的含義,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體會知音是很難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生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難點: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預習作業:

  1、讀通課文,按課后要求預習課文,并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下列字詞:

  (1)鼓—— (2) 方—— (3)志—— (4)善哉—— (5)巍巍——

  (6)少選—— (7)洋洋—— (8)破琴—— (9)絕弦—— (10)復——

  2、收集有關朋友、友誼方面的詩句、名言 3、有條件的查找收集有關鐘子期、俞伯牙的資料、故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解讀“知音”

  1、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朋友。大人有大朋友,小孩有小朋友,請你說說自己的好朋友(學生交流)

  2、“朋友”這兩個字雖然普通。但它在孔子眼里是“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在李白的筆下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在王勃的心中則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所以當兩個人成為志同道合、互相欣賞的朋友時,“朋友”又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知音”(板書)

  3、說起“知音”的來歷,有一個千古流傳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 板書 26、高山流水

  二、疏通課文,初識“知音”

  1、學習古文首先要讀準、讀順,自己先讀讀看,試著讀出節奏來。

  2、教師示范朗讀,學生再讀: 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3、回顧疏通古文的方法:借助注釋,讀懂每一句;聯系譯文矯正自己對古文的理解;同學交流討論。

  4、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輪講、補充)

  5、班級交流

  6、師生合作讀。(教師讀譯文,學生讀相關古文)

  7、提問:課文講了誰和誰的故事?(板書:伯牙、鐘子期) 簡介: 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原籍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 是當時的琴師。鐘子期: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鐘子期是一個戴 斗笠、披蓑衣、挑擔子、拿板斧的樵夫。

  三、探究文本,感受“知音”之喜

  1、一個是晉國赫赫有名的琴師,一個是楚國山野砍柴的樵夫,是什么東西使他們走到了一起,成為知音呢?(交流:音樂)

  2、用~~~線畫出兩人彈琴、聽琴的句子。(學生交流、板書) 志在高山 巍巍乎若泰山 志在流水 洋洋乎若江河

  3、想像樂曲內容:伯牙彈琴除了想到“高山”、“流水”之外,他還會彈奏哪些景色呢?

  (學生交流:鳥語花香、清風明月、森林大海等)

  A、 師生合作,分角色表演(出示內容) 老師:伯牙鼓琴,志在清風。 學生: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風。 老師:伯牙鼓琴,志在細雨。學生:善哉乎鼓琴!綿綿乎若( )。 老師:伯牙鼓琴,志在炊煙。 學生:善哉乎鼓琴!( )乎若( )。

  B、同桌對說 出示參考詞語:依依楊柳、皎皎明月、淙淙流水、萋萋芳草、皚皚白雪?? 4、想像伯牙鼓琴、鐘子期聽琴時的心理活動。伯牙與鐘子期本不認識,他們在江邊是偶然相遇,所以——(出示) 當伯牙的手指熟練地撥弄著琴弦時,鐘子期暗暗贊嘆: 當鐘子期聽出伯牙彈琴志在高山時,伯牙暗暗驚訝:當鐘子期聽出伯牙彈琴志在流水時,伯牙暗暗欣喜;

  5、根據剛才的練習,自己完整地想像當時伯牙鼓琴、鐘子期聽琴時的情景。

  (提示:什么時間、什么地方、怎樣彈、怎樣聽、各自想什么等)

  (1)同桌對講

  (2)全班交流抽1~2個復述,其他點評

  四、拓展深入,感受“知音”之痛

  1、一次巧遇,兩人一見如故,成了音樂上的知音。他們約定來年再相會。第二年,當伯牙如期來到漢陽江口時,得到的是鐘子期病故的`噩耗。鐘子期留下了這樣的遺言:把墳墓修在江邊,他要好好地聽先生的琴聲。,這是一種何等凄美的相會呀!

  2、伯牙來到墓前,此時秋風瑟瑟,萬木蕭蕭,更增添了伯牙心中的哀傷。(出示)

  (伯牙)盤膝坐于墳前,揮淚兩行,撫琴[撫琴:彈琴]一操[一操:一曲]。那些看者,聞琴韻鏗鏘[鏗鏘:形容樂器聲音響亮節奏分明],鼓掌大笑而散。

  3、伯牙見到眾人聽琴的摸樣,心里會是怎樣一番滋味呀?

  (交流:憤恨、痛苦、哀傷、覺得世上再無知音等)

  4、的知音已去,世上再無懂琴之人。于是——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出示并齊讀) “士為知己者死”,伯牙為知己者絕琴。這是一種何等深厚的情誼!

  五、情感升華,珍惜“知音”之誼

  1、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后人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叫《高山流水》,想聽嗎?(播放《高山流水》)伴著這曲動人的《高山流水》,我們再來齊讀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

  2、千百年來,“高山流水”已成為“知音” 的代名詞了。此時此刻,你對知音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了呢?(出示) 知音是 知音是 知音是(可以用自己積累的誦詠知音、朋友、深厚友誼的詩句、名言來表達自己對知音的理解,也可以用自己的話來說;同時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數量)

  3、總結: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難覓”。當我們有朝一日遇到了知音,一定要好好珍惜。

成語故事教案2

  活動目標:

  1、在理解寓言故事《鄭人買履》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學習成語“隨機應變”、“急中生智”。

  2、通過多種形式鞏固所學過的成語,激發幼兒對中國豐富的語言文化的興趣。

  3、豐富幼兒的.語言,在活動中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一至十中文、阿拉伯數字卡;圖書、成語字卡若干;

  2、表情類、動物類成語圖卡若干。

  3、油畫棒、白紙。

  活動過程:

  一、通過書的排序,鞏固一至十的成語。

  1、幼兒選擇一本圖書,提問:你選擇的是什么圖書?它的價錢是多少?

  2、請幼兒按從最便宜到最貴的價錢順序給書排序。

  3、引導幼兒復習一至十的成語。

成語故事教案大班

  表演老虎"半信半疑"、"東張西望"的樣子。

  出示圖4:

  師:森林里的小動物見到狐貍和老虎它們是怎樣做的?

  請小朋友表演小動物害怕地逃跑的樣子。

  (四)看視頻,聽故事。

  小結:這個故事叫做《狐假虎威》,聰明的狐貍,能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想辦法了一個好辦保護了自己。

  (五)活動延伸

  在生活中遇到危險要不慌張,動腦筋,保護自己。

成語故事教案15

  始終認為,語文老師,就要用語文本質的力量為學生生命的每一次新的進步和發展助力。始終認為,語文的核心價值之于兒童的言語生長就如同一層厚厚的“植被”。于是這堂課,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展開愉悅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從一則寓言走進一片語言叢林,由一則寓言追尋一段生長歷程,用一則寓言留下一個語文印記,去積累更為豐富、飽滿的言語智慧。

  【教學目標】

  1.學習“寓”“焦”等生字,注意字的關鍵筆畫,能正確、規范書寫。

  2.讀懂故事梗概;學會抓住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把故事講清楚,并嘗試在關鍵處逗留,豐富故事內容。

  3.在講故事的學習情境中,理解“巴望”“焦急”“筋疲力盡”“納悶”等詞,并體味在故事里的表情、行為和情感。

  【教學過程及意圖】

  課前活動:猜圖導入

  1.老師帶來了幾幅好玩的畫,想看嗎?

  2.學生根據圖畫猜寓言故事。

  【“猜寓言故事”,一是循著兒童原有的閱讀經歷,用“寓言故事”之門把他們引向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林。二是喚起兒童對古代寓言故事的經驗,如藏有《亡羊補牢》等故事的圖片,對故事里農夫“傻”樣的呈現,本身就有一種漫畫式諷刺的效果。課開始之前,形象化的方式,貼近兒童經驗的起點,為課堂的整體立意進行了悄然鋪設。】

  一、揭題導入

  1.這節課,我們要來學習第24課《寓言兩則》,“寓”是個生字,這個字,最關鍵的是豎(紅筆描),要一直寫到底。伸出手指寫一寫。

  2.一起來學習第一則。這個字讀“yà”,題目連起來,讀――揠苗助長。

  3.“揠苗助長”,什么意思?(把禾苗拔起來幫助它成長。)

  4.“揠”指的就是――(拔),所以故事也叫“拔苗助長”。

  5.題目再一起讀。

  【課的導入要“輕”,意味著要簡明而不煩瑣,抓住一字的“一筆”“一音”,扣住一字一詞之義,簡潔明快;課的起步要“淺”,意味要簡單而不繁難,無非是寫寫、讀讀、說說。然而,“輕”和“淺”,卻蘊含著“準”和“要”。推敲“寓”最為關鍵的筆畫當屬“豎”,明白這一關鍵處,上下部分和最后三筆都不會寫錯,此“豎”牽“寓”字全局。課題揪住“揠”字的讀音和含義,其含義則來自學生對“揠苗助長”故事含義的原有經驗。】

  二、讀懂梗概

  1.請同學們打開語文書,放聲讀這個故事,把故事讀正確,讀流利。

  2.課文都能讀準了嗎?好,請四個同學來讀一讀。

  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誰來讀第一自然段?

  講的是什么?

  (教師板書“巴望”,學生在書上圈出。)

  指名讀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誰來讀?

  第三自然段?

  第二、三自然段連起來講的是什么?

  (教師板書“拔苗”,學生寫在第二自然段旁邊。)

  指名讀第四自然段。

  結果是――禾苗全都枯死了。

  (教師板書“枯死”,學生圈出。)

  3.來,看黑板,誰能把這3個詞連起來,簡單地說一說故事主要講了什么?

  【閱讀寓言故事第一步為“讀懂”。“讀懂”有兩個要素,一為內容:故事大意,在于找到線索,線索就是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二為方法:根據線索簡單說說大意,這是語文方法或能力,本課授予學生的是“關鍵詞”串聯法。找出每個部分的關鍵詞,聚焦在農夫“想”――巴望,農夫“做”――拔苗,結果――枯死。找出關鍵詞,串聯概述,讀懂故事,讀薄故事。】

  三、故事情境

  故事不僅要會讀,還要會講,講故事可是大有學問的,怎樣才能講好呢?

  哦,一講清楚,二講生動,才能吸引人,我們一起來看看故事中的農夫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說的?

  (一)讀講“起因”

  1.先看故事的起因:農夫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

  (出示第一自然段)

  (1)“巴望”一詞變紅,讀這個詞,“巴望”是什么意思?

  (2)你從哪里可以看出他是在“巴望”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呢?

  2.師生對話交流。

  引導抓住“天天”一詞進行體味。

  (1)天天去看,你仿佛看到農夫什么樣子?

  (2)讀好這句話。

  引導抓住“焦急”一詞進行體味。

  (1)十分焦急,他會怎么想?

  (2)引導學生逐漸進入故事情境:你就是農夫,注意下語氣,再來說一說。

  (3)出示圖片:“焦”字下面的四點像什么?

  小結:哦,漢字帶給你們這么豐富的聯想!古時候它是這么寫的,下面的四點其實就是有一團火在燒,農夫的心里也像是有團火在燒,可真夠急的呀!誰來讀讀這句話?

  3.誰來講講故事的起因?

  關注三個坡度,引導學生在自己的發展區更上一層樓:

  (1)短短幾分鐘,就把起因講出來;

  (2)能注意講的語氣,有講的味道;

  (3)能把十分焦急會怎么想也講出來。

  【講故事的起因,在每個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可以大體表現為三種坡度:照“文”背;照“文”講;講豐富。從“巴望”到“天天看”,至“十分焦急”,要引導學生做停留,去想象樣子,揣測心理活動,可以說一方面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故事情境中,加深對詞語在特定語境中情感等的體會,另一方面也在為學生能把起因講好做鋪墊。而當學生無法領會這種鋪墊時,還需通過“有點遺憾,要是能把農夫十分焦急時會怎么想也講出來,我們就更愛聽了”等評價語讓學生頓悟,促進其從講故事的第一坡度,登上第二、第三坡度。】

  (二)讀講“經過”

  1.講好故事的經過是關鍵,我們接著往下看。

  2.這個農夫是怎么拔的?自己先讀讀第二自然段。

  3.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是像我們平常拔草一樣拔嗎?

  學生體驗活動,引導理解體會“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怎么拔的?來,請你,請你,請你們三個小農夫來拔拔看。

  相機追問:你怎么拔的?農夫拔的時候,為什么既要用力,又要這么小心?

  4.就這樣,他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拔呀,拔,拔了多久?多久?(引導理解體會“筋疲力盡”一詞。)

  (1)累得怎么樣?(筋疲力盡,累成什么樣了?)引導學生做做農夫筋疲力盡的樣子。

  (2)讀好“筋疲力盡”(變紅),并讀好句子。

  5.誰來講講第二自然段農夫拔禾苗?

  關注三個坡度:

  (1)能完整地講下來;

  (2)講得味道較濃;

  (3)能用動作為講加分,讓我們看到了“筋疲力盡”的樣子。

  6.經過還有一段,老師不教,不講,你們能講好嗎?還是先練一練。

  (1)指名講。

  (2)你們覺得他講得好不好?

  (3)怎么才能講出“興致勃勃”的味道呢?

  演示“勃”字,右邊是個“力”,農夫的話就要講得響亮、有力,渾身都是勁。

  (4)哪個小農夫,再來興致勃勃地說一說?

  【在故事情境中,“拔禾苗”是農夫的“顯性動作”,反映的`是“隱性心理”:有良好的出發點,自以為很有方法,有勤勞的付出,然而其結果卻是“好心辦壞事”。因此,“拔禾苗”這一體驗活動是在為學生領會與表達寓意進行鋪設。“筋疲力盡”會累得怎么樣?讓學生展開想象,做做農夫的樣子,則也是幫助學生在講故事經過時,盡可能達到第二、第三坡度。經過的第二部分,由扶到放,只抓住“興致勃勃”一詞,加以引導,通過“勃”字形的辨識,領會農夫“興致勃勃”地說時有力、有勁的情態,幫助學生突破原來的語文高度。】

  (三)讀講“結果”

  故事的結果很簡單,我們一起來講一講:他的兒子很納悶,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1.引導講好“很納悶”:教師做納悶的表情,問:他在想些什么呢?

  2.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都枯死了:看到這個情景,兒子會怎么樣?(引導學生想象兒子的動作、表情。)

  3.再一起講講故事的結果。

  【故事的結果很簡單,但故事情境卻很豐富,從“納悶”鋪開兒子的不解、奇怪之情,從“枯死”鋪開兒子的難過、吃驚、捶胸頓足之狀,在前兩部分講故事的基礎上,只需淡淡處理,學生自然就會有所領悟,自然朝著生動精彩的方向而拔節。】

  (四)完整講述

  1.一段一段會講了,誰能連起來講講這個故事?看,這是根據故事而畫的連環畫,誰能來配音?要把你講故事的本領盡情地表現出來哦。

  2.指名學生上臺講。

  關注學生能達到的最佳表現:

  (1)評價和自我評價;

  (2)推動自我提高。

  【完整講述故事,不是某個語言表達優秀的學生的“表演”,而是對每個學生講故事能力的一個綜合促成環節。重點在于對講故事學生的“評”和“推”。學生講完,讓其自我評價,但這不夠,教師要給力,引導其發現優點與缺點;教師要助力,幫助其補“缺”和提“優”,這樣,指導和評價的是一個學生,然而面向和指向的卻是全體學生。】

  四、揭示寓意

  1.你們覺得故事里的這個農夫怎么樣?

  2.你想對他說什么?

  (1)引導學生從農夫的“急”、禾苗的生長規律、農夫的愿望和結果等方面展開自由表達。

  相機板書:急于求成 違背規律 適得其反

  (2)引導生本對話。

  農夫啊,農夫,你以為禾苗一點兒都沒有長,其實――

  農夫啊,農夫,你以為想出的是一個好辦法,其實――

  農夫啊,農夫,你以為力氣沒白費,其實――

  農夫啊,農夫,你以為是在拔苗助長,其實是在拔苗助――死啊!

  (3)小結:笑聲中,我想你們都明白了。(指板書)趕緊把三個詞記在題目右邊吧。

  (4)明白了故事里的道理,你想把它講給誰聽?為什么?

  3.簡短的故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故事的魅力。請拿出課桌里的故事紙,輕聲自由讀讀,再去感受一下。

  (1)學生自由閱讀《此地無銀三百兩》《掩耳盜鈴》《鄭人買履》《刻舟求劍》《買櫝還珠》寓言故事。

  (2)閱讀分享:告訴大家,你讀了什么故事?簡單說說你的感受。

  (3)讀了聽了這類古代寓言,你有什么發現?

  小結:對,故事里都有個“蠢人”,做的都是“蠢事”,這類中國古代寓言,用“蠢人蠢事”給我們啟發,真是耐人尋味。《寓言兩則》中的另一則故事《鷸蚌相爭》,就又是一種味道了,下節課,也這么去讀讀、講講。

  【從一堂課的結構來說,這是重要的第二板塊,就是對寓意的領悟。此環節以清淺的問題來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即“你想對農夫說什么?”“你想把這個故事講給誰聽?為什么?”“讀了這類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有什么發現嗎?”三個問題,形成學生思維的三個坡度。其一,對故事中農夫形象的思辨,在師生對話中初步建立對寓意的理解;其二,由故事中農夫,到現實生活中農夫這一類人,運用寓意進行理解與表達;其三,由一則故事,一個蠢人,到多則故事,多個蠢人,發現一類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以“蠢人蠢事”進行諷刺、啟迪的特點。】

  五、作業布置

  語文實踐活動:

  1.必選:將這個故事講給其他人聽一聽。

【成語故事教案】相關文章:

狐假虎威成語故事教案12-05

成語故事05-15

經典成語故事01-04

成語故事02-03

經典成語故事12-09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12-07

兒童成語故事12-09

幼兒成語故事12-09

兒童成語故事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