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紙的故事的讀后感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紙的故事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紙的故事的讀后感1
最近我看了《美德少年故事》。其中有一篇叫《我和爺爺搶書看》,剛看題目我就覺得這篇文章應該是很有趣的。可是當我讀了后我感到振奮與感動悲傷和我當初想得恰恰相反。
這篇文章講得是一個聰明,機靈成績又好的女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異了。但小女孩命運之神跟她開了小玩笑,小琳玉的爸爸生了怪病,臥床不起小琳玉一直都在爺爺奶奶呵護下成長。現在她的`肩上又多了一份重擔,小琳玉照顧生病的爸爸,幫忙做家務,等等。可是當小琳玉十四歲的時候她的命運之神再次捉弄她了爸爸又去世了。但是小琳玉選擇了堅強,竭力幫助爺爺奶奶走出困境。她讓爺爺奶奶看到的總是自己的笑臉,因為她相信一句話“與其讓人看到雷雨,還不如讓人看到雷雨之后的彩虹”。慢慢小琳玉長大了,爺爺也快要過七十大壽了,她對爺爺說:“一定要把重點高中的錄取通知書當作爺爺的生日禮物送給爺爺”。一次偶然的機會細心的李琳玉發現爺爺很喜歡看書便一有空就帶書給爺爺看,可是當李琳玉考上高中時很少再有回家的機會,她便一回家就會借很多書給爺爺看。讓爺爺消磨時光讓爺爺忘掉傷心事。李琳玉為了爺爺能更好的閱讀便賣掉自己愛的辮子買了副老花鏡送給爺爺,她的這份孝心真讓人感到。我從李琳玉的身上學到更多的是自信、堅強,我也深信“人生是沒有彩排,每一場戲都是現在直播”。 我們隨時迎接命運的挑戰,做一個像李琳玉一樣堅強不屈的人,敢于用命運作斗爭。讓頑強之花在生活中處處開放。
紙的故事的讀后感2
《孔子的故事》這本書的作者是北京大學教授李長之,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孔子的故事。通過這本書我知道,孔子的儒家思想對后世的儒家學問影響是非常大的,然而他坎坷求索的一身,也被歷代人說了又說。本書作者李長之用最淺顯而輕松的文字,把孔子一生的基本輪廓為我們生動的勾畫了出來。李長之是詩人,又是寫散文的`高手,他的筆鋒也帶有濃郁的抒情意味。在他的筆下,兩千五百余年前的孔子,栩栩如生的身影活躍在字里行間。
我最喜歡的一篇是《過匡城被拘留》講的是孔子在衛國沒呆幾個月就離開的故事。他由于走得很倉促,又由于自己坐車,而他的弟子大多數是步行的。這其中就有子貢。當時的子貢還是個二十四、五歲的青年。因為他找不到老師孔子了,很著急,就對路人詢問起來。有一個人笑嘻嘻地告訴他,我只看見東門有一個人長得很體面而且兩腮很像堯帝,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產,腰像大禹,不過比大禹又短了三寸,而且樣子很狼狽,像一條喪家狗。子貢知道這一定是孔子了,便找到東門,終于追到老師孔子了。孔子見著子貢并問他去哪里了?是怎樣找來的?子貢便把剛才聽來的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聽了就笑道:一個人的說法是不正確的,不能以點概全,不過說我像條喪家狗,倒一點不錯!一點不錯!
讀了這篇文章,我了解到要形容一個人的面貌,要做到面面俱到。不能只針對一處的特點來進行形容,要從整體上形容一個人的面貌。
紙的故事的讀后感3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劉備寫的千古傳誦的名句,就是告訴人們不要以為這件惡事小就能干,這件善事小就不干。
這篇文章講述了某學校教師里有一些紙屑,老師就隨口問了一句:“這是誰扔的?”同學們就爭論了5分鐘,你說張三,他說李四,說完話以后,同學們就以十秒鐘的速度撿完了紙屑。
這篇文章告訴了我一個道理:與其動口爭論,不如用實際行動給大家營造一個好的環境。很多時候,我們都把時間花在了找出罪魁禍首的過程中,而忽略了我們應該做什么來糾正這些錯誤。固然亂丟廢紙的同學應該受到批評,但我們全班同學用自覺主動維護環境的'行為來感化他應該更有效果。當我們看見地上的廢紙時,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行動起來:“地上的廢紙我來撿!”相信自覺主動維護好環境的意識一定會深入人心。
雖然只是一張紙的故事,卻讓我們深刻意識到:如果是一件壞事,即使再小,我們都不能去干,如果是件好事,即使再小,我們也要義不容辭的去行動!
【紙的故事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紙的故事作文05-28
紙與筆的故事作文02-05
筆和紙的故事作文05-29
哭泣紙寶寶睡前故事11-30
洛陽紙貴的故事11-23
一張紙的故事作文05-24
河貍買紙屋睡前故事11-18
紙的故事作文[精品10篇]11-10
紙的故事作文4篇(精華)01-10
陰影是條紙龍勵志故事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