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1
比喻不認識身邊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并沒有如此名氣。[[孔子家語]]說:孔子的西鄰住著一老頭,卻不是鄰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
孔子的.故事2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于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識,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的故事3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學識淵博,但從不自滿。他周游列國時,在去晉國的路上,遇見一個七歲的孩子攔路,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讓路。其一是:鵝的叫聲為什么大。孔子答道:鵝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孩子說:青蛙的脖子很短,為什么叫聲也很大呢?孔子無言以對。他慚愧地對學生說,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即使是圣人,在他專長的領域之外,他也要保持謙虛的心態,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
管理不是一門只有天才才能掌握的學問,而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每一個不完美,每一個充滿這樣那樣缺點的人,都能掌握的學問。用管理學大師杜拉克的話來說:“如果一個組織需要天才或超人管理的話,那么它就不可能生存下去。一個組織必須有這樣一個形式:在一個由普通人組成的領導集體領導下能夠正常地運行。”
管理者要善于聽取最基層員工的意見,要謙虛為懷,多方調節好心態,多信任下屬,掌握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用聯系的全面的觀點看待一切。溝通是合作的基礎。管理者必須懂得運用溝通的方法,保證來自同事和下級的最大限度的合作。拒絕溝通,也就意味著拒絕與別人的合作。在企業管理中,善于與人溝通的人,一定是善于與人合作的人;不善于與人溝通的人,也一定是不善于與人合作的人。善于與人溝通的管理者,能用誠意換取下屬的支持與信任,即使管理過于嚴厲,下屬也會諒解而認真地執行;不善于與人溝通的管理者,即使命令再三,下屬也不愿意接受,其結果必然怠慢工作。奧田是豐田公司第一位非豐田家族成員的總裁,在長期的職業生涯中,奧田贏得了公司員工的愛戴。他有1/3的時間在豐田城里度過,經常和公司里的1萬多名工程師聊天,聊最近的工作,聊生活中的困難。另有1/3時間用來走訪5000名經銷商,聽取他們的意見。愛立信是一家“百年老店”,公司員工每年都有一次與人力資源經理或主管經理面談的機會,在上級的幫助下制定個人發展計劃,以適應公司業務發展。公司決策者認為,一個企業要保持領先的地位,最關鍵的是要使員工的整體素質保持領先。
孔子的故事4
孔子于魯國開壇講學,門下共有三千門生,后出七十二位賢人。聽聞莒國之東南海邊有一紀障城,其周圍“民生醇厚”且“學識淵博”。故有東游之意,可博其民情、悟其智慧。
路遇“神童”。
孔子及其弟子數日乘車,一路風塵卜卜來到今碑廓地境。只見山川秀麗,地坦禾豐,這紀障地方果是富庶之邦。乘馬車正欲入城,見一孩童立于道路中間,便起了好奇之心。
孔子問孩童:無知頑童阻車于路中,是為何意?
孩童見孔子出言不遜,便說“城池在此,車馬安能過去”。
孔子道:“卻又如何”
孩童問道:“城躲車馬,車馬躲城”
一番對話后,孔子啞口無言。
孔子拜師
孔子見這孩童心思機敏、聰慧過人,便有想收徒的心思。約定與孩童各出一題目,輸者拜勝者為師。
孔子問:“人生于世,皆托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谷,方養眾多生靈,且問小兒,天有多少星辰,地上多少五谷?”
孩童答:“天高不可丈量,地廣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
接下便輪到孩童出題了。
孩童:“人之體比地小,目之眉比天低,二眉生于目上,天天可見,人人皆知,夫子可知二眉有多少根?”
孔子一時啞口無言,適才君子之約,豈能出爾反爾。于是便拜了這孩童為師,孩童名叫“項橐”。后來便有了“昔仲尼,師項橐”的傳說,“君子之約、童叟無欺”等詞語均出于此,傳于后世流芳千古!
項橐
項橐(xiàng tuó),春秋時期莒國神童。在七歲時,孔子拜其為師。后世稱“項橐”為早慧的'兒童,尊項橐為圣公。
據史書記載,項橐于十二歲死亡。其說法也是眾說紛紜,大致為天妒英才、英年早逝。
但凡有大智慧的人,都有離奇的人生。項橐因孔子故而“名聲大噪”,引起了各國的注意。若不能收為己用,便除之后快。項橐出生后臍帶用刀割不斷,所以有著刀槍不入的身軀。可是卻怕“茅草”,于是便有項橐刀劍不入,為懼茅草之說。
也正因如此,項橐被人用茅草割斷了脖子。一代神童就此隕落,可憐的項橐才年僅十二歲。太過聰明也未必就是好事,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三國的曹沖不也是如此嗎?
孔子的故事5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準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孔子的故事6
孔子教導學生時,依學生的專長分為四科,就是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言語”就是善于說話,會講道理。孔子認為“言語”科里最優秀的學生是宰我和子貢。宰我能言善辯,是一位反應機敏、口才出眾的學生,曾跟隨孔子周游列國,也曾使于齊國、楚國。同時是孔子的弟子中唯一一個曾正面質疑老師說法的人。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第七》中載有子貢救魯的.事情。子貢憑借“利口巧辭”,使春秋末年五國之間的形勢發生巨大的變化,魯國得以保存。因此司馬遷贊嘆道:“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對子貢的贊揚其實也是對孔子的贊揚,對孔子開設“言語”科的肯定。
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約有15%取決于知識和技術,85%取決于人際溝通和口才等綜合素質。”在現代社會生活中,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優雅的談吐是所有人登上事業巔峰的一種必備素質。無論是誰,無論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只要是具備了真誠、慎言、達意和言而有信這些條件,那么通往成功的道路是筆直而順暢的。
孔子的故事7
有一天,子路穿著華麗的衣服來見孔子。
孔子看到之后說:“仲由啊,你穿得這么華麗是為了什么呢?在長江水從汶山剛剛流出來的時候,連一個酒杯都無法漂起來;到了長江渡口的時候,兩條船要并列航行都很困難,而且不避風都無法渡過。”
子路問:“敢問夫子說的是什么意思?”
孔子說:“長江是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它的水勢一開始并不大,后來因為逐漸地接納眾多的水流,這才成為一條大河的啊!你現在穿的衣服這個華麗,華麗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天下人之中還有誰能夠再給你增添點什么呢?”
子路以為孔子對他所穿的衣服太華麗而說出這樣的話來,所以,急忙小步地跑到外面,換了一身衣服才進來,并且對孔子表現出很恭敬有禮的樣子。
孔子看到子路還不是很明白他所說的道理,就接著說:“仲由啊,你要記住,我告訴你:說話謹慎的人不會虛夸浮華,行為謹慎的人不會把功勞據為己有,表面上很聰明而自以為了不起的人必然是小人。所以,君子應該是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是說話的要領;能夠做到的事就說能做到,沒有能力做到的就說沒有能力做到,這是做事的要領。說話的時候能夠簡明扼要,是智慧的體現;做事不生枝節而簡練,是仁德的體現。如果能夠既能智慧,又能仁德,還有什么問題可說呢?”
孔子的故事8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游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孔子的'故事9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并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孔子的故事10
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子曰: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涂同途)
意為:從道路上聽來一些沒有根據的話,就在道路上不負責任地傳播,這種道德作風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類似的玩藝,被人一本正經地轉來轉去,實際上這些謠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認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夠看出其中的謊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卻信以為真,樂此不疲。是我們自己太脆弱太輕信還是網絡里情緒的煽動太容易?要警惕啊。
孔子的故事11
有一天,七歲的項橐和小伙伴們在路上玩筑土為城的游戲,正巧孔子率眾弟子經過。他們只顧埋頭游戲,沒有躲避孔子乘坐的車。孔子弟子下車責備,項橐回答說:從古至今,只有車避城,哪有城躲車?孔子看小小的項橐說得頭頭是道,心里歡喜,便令弟子繞道而行。
孔子心想,這小孩聰明,我倒要考考他,便問:什么山上沒有石頭?什么水里沒有魚兒?什么門沒有門閂?什么車沒有輪子?什么牛不生犢兒?什么馬不產駒兒?什么刀沒有環?什么火沒有煙?什么男人沒有妻子?什么女人沒有丈夫?什么天短?什么天長?什么樹沒有枝兒?什么城里沒有官兒?什么人有名沒有字兒?
項橐想了想,回答說:土山上沒有石頭,井水里沒有魚兒,空門沒有門閂,輿車沒有輪子,泥牛不生犢兒,木馬不產駒兒,砍刀沒有環,螢火沒有煙,神仙沒有妻子,仙女沒有丈夫,冬天白天短,夏天白天長,枯樹沒有枝兒,空城沒有官兒,小孩子有名沒有字兒。
孔子聽完,暗暗吃驚項橐的聰明。項橐接著反問孔子:鵝鴨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雁鶴為什么善于鳴叫?松柏為什么冬夏常青?
孔子回答:鵝鴨能浮在水面上,是因為它們的腳是方的;雁鶴善于鳴叫,是因為它們的脖子長;松柏冬夏常青,是因為樹心堅實。
項橐笑著說:不對!龜鱉能浮在水面上,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腳方嗎?青蛙善于鳴叫,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脖子長嗎?竹子冬夏常青,難道是因為竹心堅實嗎?
孔子知道項橐非常聰明,知識淵博,驚嘆:后生可畏也,后生可畏也!又對弟子們說:項橐雖幼,可以為師。這就是孔子師項橐的'由來。
孔子師項橐的傳說
《三字經》: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
一天,孔子乘著一輛馬車周游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么不躲開呀?”
那孩子眨了眨眼睛回答:“咱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并不怎么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么名字?”
孩子答道:“我叫項橐。”
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你的嘴很厲害,我想考考你——什么山上沒有石頭?什么水里沒有魚兒?什么門沒有門閂?什么車沒有輪子?什么牛不生犢兒?什么馬不產駒兒?什么刀沒有環?什么火沒有煙?什么男人沒有妻子?什么女人沒有丈夫?什么天太短?什么天太長?什么樹沒有樹枝?什么城里沒有官員?什么人沒有別名?”
問完,孔子盯著項橐露出微笑。
項橐想了想說:“您聽著——土山上沒有石頭,井水中沒有魚兒,無門扇的門沒有門閂,用人抬的轎子沒有輪子,泥牛不生犢兒,木馬不產駒兒,砍刀上沒有環,螢火蟲的火沒有煙,神仙沒有妻子,仙女沒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長,枯死的樹木沒有樹枝,空城里沒有官員,小孩子沒有別名。”
孔子大驚,這孩子竟智慧過人!
項橐這時不容孔子多想,反問他說:“現在輪到我考您了——鵝和鴨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鴻雁和仙鶴為什么善于鳴叫?松柏為什么冬夏常青?”
孔子答道:“鵝和鴨能浮在水面上,是因為腳是方的;鴻雁和仙鶴善于鳴叫,是因為它們的脖子長;松柏冬夏常青,是因為它們的樹心堅實。”
“不對!”項橐大聲說,“龜鱉能浮在水面上,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腳方嗎?青蛙善于鳴叫,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脖子長嗎?胡竹冬夏常青,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莖心堅實嗎?”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后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以后《史》、《志》有關章節都有記載。據《史記》記載,甘羅十二歲拜丞相時,還拿項橐作比喻,說服文信侯呂不韋讓自己出使趙國。南宋大儒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勸諸后生說:“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蓋出于此。
孔子的故事12
憑借強力欺負弱小。
跖,一奴隸起義首領,士大夫蔑稱起義者為盜。孔子想游說盜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膽找了他,不料惹來盜跖一陣亂罵,罵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臉色如土,滿懷感羞啊!來,那些看著孔夫子就煩的人們有機會了,跟著盜跖英雄一起罵:”你這死夫子,你不勞動卻吃得香,不紡織卻穿得好,整日搖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虛假做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舉,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貴,你就天下最大的盜。堯,舜興起后,設立百臣,商流放國君,周武王殺死商紂,從此社會都是以強凌弱。你所說的那一套,是我所唾棄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鉆營,虛偽巧詐的東西。
天下人為啥不叫你盜丘,而叫我盜跖!你這個罪大惡極的'人,趕快滾回去,不然,我將用你的肝拿來加菜配酒吃了哈!”
孔子的故事13
形容聲討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準備試行新法,向孔子請教,孔子剛好是站在保守一邊,于是氣憤無比,把冉求罵個狗血淋頭,冉求一再堅持自己的.改革,于是孔子對眾徒發出追殺令:冉求不是我的門徒,你們一起向他攻擊吧!”[論語。先進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勝人少,以強凌弱的風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會關系如何?你有硬梆梆的后臺嗎?你的朋友多嗎?如果沒有,可得小心行事,潔身自好呀!
孔子的故事14
形容學習努力,工作勤奮。
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興,怨道:你為什么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涂啊,現在我終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吹一把,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啊!
孔子的故事15
《荀子·宥坐》記載“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于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弟子日: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日: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樣,勸說、勉勵的意思,坐同座。古時候的人沒有桌椅,只能坐
地上,前面是案幾。常用的物品放在右邊,所以,座位右邊是經常關注的地方。宥坐即座右銘。
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個特點:空虛時只能歪斜地放著,即“虛則欹”;當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擺放,就是“中則正”;但是注水又不可太滿,水太多了,它又會自動側翻倒,把水都倒了出來,這就是“滿則覆”。欹器是對它的俗稱,當人們利用它的特性賦予了文化內涵后,又送它一個雅號叫宥坐。
孔子博聞多識,他在魯桓公廟雖然第一次見到宥坐,卻早已知道它的特點,且立即讓學生當場實驗與講解施教。這件事不僅反映出孔子知識淵博,同時映了孔子重視實踐教育,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孔子的故事】相關文章:
關于孔子的故事10-15
孔子的故事作文06-01
孔子的故事簡介文檔04-20
孔子后人的創業故事03-10
孔子斷糧的成語故事12-09
孔子勸頑童謎語故事03-09
關于孔子的成語故事12-09
孔子小時候勤奮讀書的兒童故事12-09
關于孔子的作文:走進孔子范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