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陶行知的教書育人的故事
陶行知的教書育人的故事1
暑假里,學校送給我們每位老師一本《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選》。讀后,頓覺獲益匪淺。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創造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實現教育民主化,教師必須樹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書中談到民主的教師必須要有(一)虛心;(二)寬容;(三)與學生同甘共(四)跟民眾學習(五)跟小孩子學習(六)肅清形式、先生架子、師生的嚴格界限。結合我的15年的教學經歷,有以下幾點感受。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總是竭力使教師們確信,如果你只限于從講臺上看見學生,如果知識由于你叫他來,他才走近你,如果他跟你的交談只是回答你的提問,那么,任何心理學知識都幫不了你的忙。因此我們要走近學生,了解學生,才能建立共同的興趣,才能發現他們心中能響應我們召喚的那一隅,從而打開教育的突破口。
1、用心觀察學生
教師想要全面掌握學生的信息就必須準確觀察并分析學生行為特點,找出各種教育現象間的相互聯系,從而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策略,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上課時,我們要時刻觀察學生,看哪些學生在做小動作,哪些同學說小話,哪些同學思想拋錨,哪些同學專心聽講,從而有的放矢對待他們。在講課中及時用眼神與他們交流,眼神中流露的可以是微笑,可以是激勵,可以是嚴厲,也可以用提問方式使他們停止不符合課堂秩序的行為,從而跟上課堂步伐,繼續學習。
下課和課外活動時,我們可多到走廊或操場上轉轉,觀察學生們,和學生們一起做游戲。你會看到許多課堂上看不到的東西,久而久之,我們漸漸了解了學生的不同側面。有的學生課堂上很沉默,課下卻很活潑;有的學生學習成績很好,但課下卻經常一人待著;有的班干對待老師恭恭敬敬,對待同學卻呼來喝去……
2、用心與學生談心
談心是了解學生的一種很好的方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親切地交談,能消除心理的緊張情緒縮短兩者之間的距離。十幾年下來,我覺得談心也是有技巧的。
①平等待生,不“居高臨下”。教師和學生談心不能擺師長架子,不可厚此薄彼,而要一視同仁。我與學生談心時常進行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才能真正了解其內心世界,從而及時準確地教育和引導他們。
②要講知心話,不“空洞說教”,與學生談心要講真話、實話。每個學生都有其學習和生活的圈子,有喜、怒、哀、樂。因此,要從學習和生活地每件實實在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關心學生,與學生真心實意的融通,這樣學生才易于接受,樂于接受。
③要有耐心,不“計較抱怨”。任何事物都有個轉變的過程,學生的認識也是如此的,因此談心時,老師要有足夠的耐心,碰到“釘子”時,不要恢心,或聽之任之,撒手不問,要不能計較而抱怨學生。
④要選擇時機,不“急于求成”。對一些性格倔強或問題比較偏激的學生,與其談心往往在“火頭”上談不成,對此不必操之過急,而采取“冷處理”的辦法,等待時機成熟時再談。
⑤要善于傾聽,不“先入為主”當某個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難題或不順心的事時,總想找信賴的人,特別是其心目中尊敬的老師一吐為快,指點迷津,哪怕是靜靜地聽完訴說,他也會覺得心情舒暢得多了。如果教師對情況不明,又不聽學生訴說,就先入為主,自以為是,說三道四,甚至捕風捉影,橫加訓斥,那么定會對學生有百害而無一利。
⑥要以德感生,不“以勢壓生”。教師為人師表,要以自己的潔言潔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學生,逐步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自己的感信,贏得學生的依賴和尊重。這樣在與學生談心時,學生才會聽得進。談心時如使用高壓手段,就會增加學生的逆反心理,不僅會讓談心一無所獲,還會適得其反。
3、用心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與家長溝通
光了解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十不全面的,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還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因此了解其家庭情況與家長溝通顯得尤為重要。每學期我都開展“雙走入”活動——走入學生的家庭,走入學生的心靈。平地我還時常通地電話與家長溝通,我把學生的聯系電話學校放一份,包里放一份以便隨時與家長聯系,另外,學校的校訓通也為我與家長溝通提供了很好的平臺。通過對一些家庭的走訪,我深切地感受到家庭對學生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只有多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才能做好學生工作。
王安玨是個特別可愛的'孩子,小小的個兒,經常會仰著頭眨著大眼問我一些好笑的問題,課下總想把他的小手塞到我的手里讓我拉著,會偶爾喊我媽媽,會經常塞一張他畫的畫給我。我們老師總感覺她就像還是個幼兒園的孩子,所以在課堂表現上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為:課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較弱,課堂上經常做小動作,常常左顧右盼,影響別人聽課,時刻需要老師監督。有時老師上課時,他會把他的小水杯拿出來喝水,那聲音就像喝湯一樣的夸張;有時上課時,他的橡皮丟了,他會一節課都在找那塊橡皮,找不到是不會聽課的。課間和小朋友們玩耍時,只要別人碰了他一下,他就會大哭。這樣的聽課效率導致他數學上很多題目不會做,成績不理想。他的媽媽很茫然,有天下午來找我時,雙眼哭得通紅。這次家訪我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孩子的家庭成長環境和性格愛好,拉近與孩子及家長的距離,共同為孩子的成長鋪設一條陽光之路。
1月16日下午放學后,我和數學駱老師一起走進了王安玨的家,一百多平方剛裝修的房子中就只住著他們娘倆。爸爸和爺爺都在外地工作。在與媽媽的交談中,我們得知王安玨是提前入學的,他們也是在孩子上學時才剛搬來這兒的,媽媽對這兒的生活也是剛適應。爸爸和爺爺都在外地工作,所以照顧王安玨的生活和學習的重擔都是媽媽一人挑起的,而媽媽說她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力卻不知道怎么使,匪常著急。交談中還流露出后悔讓孩子提前上學的念頭。
看到他媽媽焦急又后悔的樣子,我先告訴他媽媽,現在既然上了就不要后悔,出現了問題我們要共同想辦法去面對。然后告訴媽媽一些他在校的表現,此時我更強調的是他的優點:王安玨雖然人小,手小,但他寫出的字卻很工整、大氣,在語文方面,他的能力較強,認的字多,認真聽課時,能積極回答問題。此時媽媽的臉上露出了一絲安慰的笑容。他媽媽告訴我,每天晚上都會陪兒子看課外書,母子倆互相講故事。我大力地肯定了她的這種做法,并告訴她對于王安玨自控能力差的問題我們要有耐心,從每次寫作業,每次看書抓起,一點點訓練他的專注力。不要總是那孩子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比,要多夸孩子,只要孩子一有進步就大力表揚他,讓孩子樹立自信心,這樣孩子才會有勁頭,有動力。在課堂上老師們也會多關注他,我們合力幫孩子渡過暫時的難關。數學駱老師也就王安玨的一張試卷和他媽媽分析了他數學知識掌握情況,并告訴了她一些輔導孩子數學的方法。此時,王安玨的媽媽舒展了眉頭,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在和諧的氣氛中,30多分鐘很快過去了,我和駱老師在揮別了這對母子后,又匆匆趕往下一家。家訪讓我走近了學生,走近了家長,彼此縮短了距離。我想:老師尊重家長,給孩子成功的感覺,孩子高興,家長也高興。畢竟每個學生都是家庭的驕傲和希望。特別是對缺點和優點一樣突出的孩子更需要如此。
陶行知的教書育人的故事2
1、要金子還是要點金術
陶行知對少年兒童求知學習的方法,經常有所指點,最為突出的就是"點石成金"的故事,這也可以說是少年兒童求知學習的最首要、最關鍵的方法。
在一次育才學校的晨會上,陶校長上漢去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很有本領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亂石立即會變成黃金。一天,他讓眾徒弟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點著地下一堆石塊,立刻石塊都變成了黃澄澄亮光光的大小不等的金塊。從徒弟看了又驚又喜,個個拍手叫好。道人對徒弟說:"每人選一塊金子,拿去買點吃用的吧!"徒弟們都撲到黃金堆里去翻揀,有的要選一塊顏色最黃的,有的要揀一塊亮光最足的,有的想找一塊最大最大的,大家東翻西找忙個不停。這時卻有一個徒弟,他沒有去拿金塊,只是呆呆地站在道人旁邊,兩只眼睛睜得大大的緊盯著師傅點金的手指看,邊看邊思考。道人問他:"你為什么不去挑選你最喜愛的一塊金子呢?"這徒弟回答說:"金子雖好,但一用就完,我看中了師傅那個點石成金的指頭。"講到這里,陶校長突然不講了。學生們急于要知道故事的結局,都催促他:"校長,你講下去呀!""快點講下去呀!"
陶校長不再講故事,卻一轉話題,進行了一番評述,他說:世上有多少人被閃閃發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記了點石成金的指頭。同學們,你們在學校求學,可不能光想要得到老師和書本傳給你們的現成知識,這些知識雖好,但僅僅是世界上人武部知識的一個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現成知識會不夠用的,有的會用不上了,有的會顯得陳舊了。有些同學拼命把老師和書本上的知識死記硬背,即使你能人武部背出,你在追求學問(真理)的大道上還會碰到許多新事物、新問題,到那時你能責怪老師沒教過、書本上沒見過嗎?死記硬背不思考,是書呆子的學習方法,這些學生,老師"教多少",他就"記多少",這親,是趕不上時代、超不過老師的。一批批的學生都比老師差,那末,我們的國家就會一代不如一代。我們求學必須要學會尋找知識的途徑和方法,這就是要拿到開發文化寶庫的金鑰匙(也就是這只點石成金的指頭)。這樣,你們自己就可以一輩子毫無止境地去探求知識,你們能超過老師,我們的'國家就能一代更比一代強。同學們聽到這里才恍然大悟,懂得了陶校長講故事的意圖。從此,大家不再死記硬背,各自努力探索尋找知識的途徑和方法。老師們也不是片面地向學生傳授現成知識,而是創造各種各樣的學習條件,幫助學生學會"學好各門學科的方法和能力"。
2、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有個母親,因孩子把她剛剛買回家的一塊金表當成新鮮玩具拆卸擺弄壞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并把這件事告訴了孩子的老師。老師幽默地說“恐怕一個中國的‘愛迪生’被槍斃了。”接著,這位老師進一步分析說:“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創造力的表現,您不該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從小有動手機會。”“那我現在該怎么辦呢?”這位母親聽了老師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感到有些后悔。“補救的辦法還是有的,”老師接著說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鐘表鋪,讓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這樣,修表鋪就成了課堂,修表匠成了先生,孩子就成了學生,修表費成了學費,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滿足了。”
這個故事發生在半個世紀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師,就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告訴那位后悔的母親,最應該做的就是保護孩子的好奇心,不要抹殺孩子的創造精神。
3、書呆子忙
陶行知提倡“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不要關起來“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是要不得的。
x戰時期,陶行知提倡要把抗日與教育結合起來,讓學生們懂得國難當頭,要學抗戰之能,知抗戰之理,為抗戰服務。有人說,小孩子只要讀好書就可以了,抗戰是大人的事。陶先生說,國將不保,讀書又有何用?如果讀得一國皆是書呆子,別說保國,只怕保命都成問題。
他寫詩道:“遍地發瘟,媽媽病倒在床。叫他倒口水,他說功課忙。叫他請醫生,他說功課忙。叫他買一服藥,他說功課忙。等到媽媽死了,他說,媽,您告訴我,寫訃告、寫祭文,如何去忙?”這樣的書呆子,要了有何用?教育一定要靈活運用,培養真正的讀書人。
4、教育史緩的藝術
有一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作報告時,提到了教育方式的問題。他把一只老母雞放到講臺上,平靜地說:“這只老母雞已經3天沒有吃東西了,你們看我是怎么喂它的。”說著他一把抓住老母雞的翅膀,強性把雞嘴對準米粒,讓雞吃米,老母雞執拗地把頭一歪,奮力掙扎就是不吃。稍停,陶行知說:“看來還要加壓!”于是,他又使勁按住老母雞的頭,更加用力讓它吃,可老母雞頭昂得更高了,簡直一副寧死不屈的樣子,就是不吃。
這時,陶行知說:“看來這種方法行不通,要換個方法了。”只見他輕輕放開老母雞,捋捋老母雞的羽毛,摸摸它的頭,老母雞慢慢安靜下來了,開始四處瞅望,突然發現前面有米粒,便沖上去,一下就把米吃光了。
陶行知先生的報告告訴我們,教育是“緩”的藝術,尤其當孩子接受某項新事物時,更需要多一份“緩”的從容。當孩子未能馬上接受某項新知、沒能一時達到理想效果或者對某個方面的學習不感興趣時,我們不妨讓望子女成龍成鳳的心情緩一緩,讓教育孩子的思路緩一緩。多聽聽孩子的心聲,多陪孩子散散心,多考慮考慮孩子的長處與短處,給孩子適當的緩沖。否則,為了取得認為理想的教育效果,不管孩子內心的真正需求,孩子不想“吃”的學習硬給孩子“吃”,孩子已經在某方面“吃”得適度了,還強要孩子“吃”,那么,孩子本來健康的求知胃口反而會被破壞的。
5、教學做合一手跡
早在1921年,陶行知先生在金陵大學暑期的一場演講會上提出了"活的教育"這一命題,后來經過一系列教育改革實踐的深化和完善,形成了具有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精髓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體系,在教育、民主事業中做出彪炳史冊的重大貢獻。
曉莊師范是陶行知先生親自創辦的教育試驗基地,在條件極其艱苦的環境中從無到有,積極創造,對曉莊的生活體驗無疑是陶先生當時非常深切的感受,贊成"生活即教育","有什么樣的生活就有什么樣的教育"的陶行知先生總結出生活教育理論的精髓,即"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曾經為自己設計了一枚獨特的印章,為"行知行"三字的合體,據吳樹琴先生口述,陶先生念做干(gbn),意為凡事必要先做起來才好。可見"教學做"的"做"在陶行知思想中的重要地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落在"教學做合一"之上。陶行知先生經常拿這幾個字送人,勉勵大家要"在勞力上勞心",在"做"上下功夫,尤其與吳樹琴經常談起曉莊的歲月,在一次心情激動之時,用毛筆鄭重寫下"教學做合一",作為二人的座右銘,這也是他們美好愛情的見證。該手跡是當年陶先生應吳樹琴請求,欣然題寫的。手跡中"吳合小姐",即吳樹琴。二十世紀50年代曉莊師范復校籌建陶行知紀念館,吳樹琴把這幅珍貴的手跡捐贈給南京曉莊師范,現由南京曉莊學院陶行知紀念館永久珍藏。
陶行知的教書育人的故事3
暑假里,我品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書中內容論述精當,陶先生的很多教育思想值得我們細細咀嚼。
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必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把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可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
同時,教師要一面教一面學,正如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真是過來人閱歷之談。因為必定要學而不厭,然后才能誨人不倦。
教學做合一: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老師對學生的關系來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老師的關系來說,做便是學。老師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天天有的現象。因此教學做是合一的。因為一個活動對事說是做,對己說是學,對人說是教。所以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我們也可以說:“教學做合一便是生活。”
陶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我們先從小孩子說起,他起初必定是燙了手才知道火是熱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過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過石頭才知道石頭是硬的。太陽地里曬過幾回,廚房里燒飯吃去過幾回,夏天的生活嘗過幾回,才知道抽象的熱。雪菩薩做過幾回次,霜風吹打過幾次,冰淇淋吃過了幾杯,才知道抽象的冷。白糖、紅糖、芝麻糖、甘蔗、甘草吃過幾回,才知道抽象的甜。碰著鐵,碰著銅,碰著木頭,經過好幾回,才知道抽象的硬。才燙了手又冰了臉,那么冷與熱更能知道明白了。嘗過甘草接著吃了黃連,那么甜與苦更能知道明白了。碰著石頭之后又去拍棉花球,那么硬與軟更能知道明白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先生對自身的成長提出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建筑人格長城的基礎,就是道德。一個集體的組成分子,人人以公德為前提,注意著每一個行動,則這個集體,必然是日益穩固,日益興盛起來。陶先生的“每天四問”,為大家提供了進德修業的參考,時刻對照自己。必然可以見出每一個人身體健康上有著大的進步,學問進修上有著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著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著大的進步,顯出水到渠成的進步。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應該多學習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并努力把這種理念貫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學中,體現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育生涯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遠,讓我們懷揣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解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的教書育人的故事4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這一席話,讓我對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么一個高度,讓人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在學習新課程理念,開發園本課程,研究有效教學的今天,我們再回頭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話,是預見?還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時,我想更多還是思考和學習。在學習中領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學習中整合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在學習中進行自我提高。現談談自己對'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生活化的教育內容
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資源,貼切幼兒的實際需要,適合幼兒實際發展的,是有教育價值的內容,否定一切資源。
——生活化的教育環境
在自然的生活中進行教育,創設生活化的環境更易于幼兒理解和接受。 ——生活是活的教育
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于開啟幼兒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孩子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
圍繞一次區域活動的開展情況,我進行了觀察和引導活動,把關注幼兒的結果轉移到關注幼兒學習的過程中來,讓幼兒真正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方法,獲得經驗。在動手區'制作動物指偶'的活動中,我先引導幼兒觀察和探索制作的方法,并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進行繪畫。同時我注意觀察幼兒的.各自表現,發現孩子對'困難'表現出不一樣的情景:有的馬上請老師求助,有的表現不耐煩,也有的在失敗、嘗試中反復繼續著……我想這不只是一次操作活動,從活動中,我們更看到了孩子處理問題的情緒和方法,因此圍繞這次制作活動,我組織了談話活動'遇到困難了,怎么辦?'通過談話,讓幼兒不僅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更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學習經驗。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形式上的活動,應該透過表面的活動,更有效的幫助孩子獲得全面發展的機會,健全他們的性格和個性品質。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 陶行知的教書育人的故事】相關文章:
陶行知的名言大全04-08
陶行知教育名言大全12-09
關于陶行知的經典人生格言04-24
陶行知學習心得03-22
關于陶行知讀書的名言名句04-08
陶行知的名人名言04-18
陶行知教育讀書筆記04-22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警句摘抄12-09
陶行知的每天四問勵志文章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