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漢朝成語故事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比較經典的成語吧,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語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漢朝成語故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漢朝成語故事1
劉邦進入咸陽后,部下諸將見到秦宮室中的珍奇玩好、金銀財寶,不禁眼花繚亂,饞涎欲滴。驚奇之余便肆無忌憚地你爭我奪,鬧得不可開交。一時間,咸陽城中混亂不堪。一貫好酒及色的沛公以征服者的姿態大搖大擺地走進秦宮室,面對不可勝數的帷帳珠玉重寶和數以千計的后宮美女,也不禁貪婪地想止宮休舍 ,體驗一下做關中王的滋味。好在劉邦手下諸將中還有頭腦清醒的人,不斷地提醒著他。
比如,樊噲對他說:沛公,你是打算將來統一天下,還是打算占有這些財富,只做一個富翁而已?珠寶玉器和美人婦女都是秦所以亡天下的原因,你怎么能留在宮中呢?應該趕快還軍灞上。但劉邦此時正沉迷于勝利之中,根本聽不進樊噲的話。張良聽說此事后,也對他說:秦為無道,沛公你才得以至此。這和暴秦有什么兩樣呢?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希望你能聽從樊噲的勸告。在樊噲和張良的苦苦勸說之下,劉邦這才醒悟過來,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灞上。
為了取得民心,劉邦把關中各縣父老、豪杰召集起來,鄭重地向他們宣布道:“秦朝的'嚴刑苛法,把眾位害苦了,應該全部廢除。現在我和眾位約定,不論是誰,都要遵守三條法律。這三條是: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們都表示擁護約法三章。接著,劉邦又派出大批人員,到各縣各鄉去宣傳約法三章。百姓們聽了,都熱烈擁護,紛紛取了牛羊酒食來慰勞劉邦的軍隊。
這就是有名的“約法三章”,指事先約好或明確規定的事,后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以資遵守。
漢朝成語故事2
匈奴自從給衛青、霍去病打敗以后,雙方有好幾年沒打仗。他們口頭上表示要跟漢朝和好,實際上還是隨時想進犯中原。
:匈奴的單于一次次派使者來求和,可是漢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訪,有的卻被他們扣留了。漢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來求和了,還把漢朝的使者都放回來。漢武帝為了答復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
蘇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禮物。蘇武正等單于寫個回信讓他回去,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兒。
蘇武沒到匈奴之前,有個漢人叫衛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單于特別重用他,封他為王。
衛律有一個部下叫做虞常,對衛律很不滿意。他跟蘇武的副手張勝原來是朋友,就暗地跟張勝商量,想殺了衛律,劫持單于的母親,逃回中原去。
張勝很表示同情,沒想到虞常的計劃沒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單于大怒,叫衛律審問虞常,還要查問出同謀的人來。
蘇武本來不知道這件事。到了這時候,張勝怕受到牽連,才告訴蘇武。
蘇武說:“事情已經到這個地步,一定會牽連到我。如果讓人家審問以后再死,不是更給朝廷丟臉嗎?”說罷,就拔出刀來要自殺。張勝和隨員常惠眼快,奪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勸住了。
虞常受盡種種刑罰,只承認跟張勝是朋友,說過話,拼死也不承認跟他同謀。
衛律向單于報告。單于大怒,想殺死蘇武,被大臣勸阻了,單于又叫衛律去逼迫蘇武投降。
蘇武一聽衛律叫他投降,就說:“我是漢朝的使者,如果違背了使命,喪失了氣節,活下去還有什么臉見人。”又拔出刀來向脖子抹去。
衛律慌忙把他抱住,蘇武的脖子已受了重傷,昏了過去。
衛律趕快叫人搶救,蘇武才慢慢蘇醒過來。
單于覺得蘇武是個有氣節的好漢,十分欽佩他。等蘇武傷痊愈了,單于又想逼蘇武投降。
單于派衛律審問虞常,讓蘇武在旁邊聽著。衛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殺了;接著,又舉劍威脅張勝,張勝貪生怕死,投降了。
衛律對蘇武說:“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連坐。”
蘇武說:“我既沒有跟他同謀,又不是他的.親屬,為什么要連坐?”
衛律又舉起劍威脅蘇武,蘇武不動聲色。衛律沒法,只好把舉起的劍放下來,勸蘇武說:“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單于待我好,封我為王,給我幾萬名的部下和滿山的牛羊,享盡富貴榮華。先生如果能夠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樣,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蘇武怒氣沖沖地站起來,說:“衛律!你是漢人的兒子,做了漢朝的臣下。你忘恩負義,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顏無恥地做了漢奸,還有什么臉來和我說話。我決不會投降,怎么逼我也沒有用。”
衛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單于報告。單于把蘇武關在地窖里,不給他吃的喝的,想用長期折磨的辦法,逼他屈服。
這時候正是入冬天氣,外面下著鵝毛大雪。蘇武忍饑挨餓,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餓了,扯了一些皮帶、羊皮片啃著充饑。過了幾天,居然沒有餓死。
單于見折磨他沒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開來,不許他們通消息,還對蘇武說:“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會生小羊呢,這不過是說要長期監禁他罷了。
蘇武到了北海,旁邊什么人都沒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匈奴不給口糧,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饑。日子一久,旌節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單于死了,匈奴發生內亂,分成了三個國家。新單于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來求和。那時候,漢武帝已死去,他的兒子漢昭帝即位。
漢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單于放回蘇武,匈奴謊說蘇武已經死了。使者信以為真,就沒有再提。
第二次,漢使者又到匈奴去,蘇武的隨從常惠還在匈奴。他買通匈奴人,私下和漢使者見面,把蘇武在北海牧羊的情況告訴了使者。使者見了單于,嚴厲責備他說:“匈奴既然存心同漢朝和好,不應該欺騙漢朝。我們皇上在御花園射下一只大雁,雁腳上拴著一條綢子,上面寫著蘇武還活著,你怎么說他死了呢?”
單于聽了,嚇了一大跳。他還以為真的是蘇武的忠義感動了飛鳥,連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說:“蘇武確實是活著,我們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蘇武出使的時候,才四十歲。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須、頭發全白了。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人民都出來迎接他。他們瞧見白胡須、白頭發的蘇武手里拿著光桿子的旌節,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說他真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漢朝成語故事3
手不釋卷成語故事
典故一: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孫權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 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里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為什么你就沒有時間呢?”
停了停, 孫權又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 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
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著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 再讀些《左傳》、《史記》等一些歷史書,這些書對于以后帶兵打仗很有好處。”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從此手不釋卷,并堅持不懈。最后做了吳國的`主將,有勇有謀,屢建奇功。
典故二: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x死后,曹丕繼位為魏王,不久即自立為帝。曹丕在政治的抱負和成就上雖遠不及曹操,但對于文學的重視,則不在其父之下,《典論·論文》記載:“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可見一斑。
曹丕寫過許多的詩歌、散文、辭賦,其中《典論·論文》更是開我國文學批評的先河。曹丕對于文學的愛好,實有家學淵源。父親曹操不但是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著名的詩人;弟弟曹植的文采則更是不在話下,被后人譽為”才高八斗”。父子三人對當時文學的蓬勃發展,更是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曹丕在《典論·自敘》一文里記述了父親曹操勤于治學,即使身在軍隊之中,軍務繁忙之際,仍隨時拿著書本閱讀,以充實自己,并常跟曹丕說,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學習容易、思慮專一,但等到長大,就容易忘記所學。曹丕以父親的話自我勉勵,即使年長之后,仍舊不斷努力學習。
手不釋卷,出自于漢光武帝劉秀的事例,史書記載“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意思是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漢朝成語故事4
投筆從戎成語故事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是徐縣令班彪的小兒子。為人有遠大志向,不拘小節。但在家孝順父母,常干辛苦的事,不以勞動為恥辱。能言善辯,粗覽歷史典籍。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跟到洛陽。班超因為家庭貧窮,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么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后來班超作為使者訪問西域,回來后因立功而封為王侯 。
投筆從戎,釋義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出自:《后漢書·班超傳》 :“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漢朝成語故事5
十面埋伏成語故事
這個典故出自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公元前202年10月,漢王劉邦率本部人馬,追擊向彭城撤退的項羽。追到陽夏的南邊,劉邦下令暫停追擊,派出使者與韓信、彭越等人聯絡,許諾日后與他們共分天下,并把臨淄、大梁、淮南大片土地封給他們。果然,使者紛紛回報,諸侯即將發兵。不久,各路諸侯出兵,攻擊項羽軍隊,韓信三十萬兵馬自齊南下,切斷了項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數萬兵馬到達固陵與劉邦會師,擔任主攻;劉賈與英布自壽春率兵北進,切斷項羽南逃之路。項羽軍隊不斷收縮,退至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沱河北岸),中了韓信的“十面埋伏”。諸侯軍隊蜂擁而至,把項羽軍隊重重包圍了起來。
漢軍“十面埋伏”,形如天網,楚軍固守垓下,勢如鳥雀。此刻,項羽軍的反擊好似困獸猶斗;劉邦軍的進攻捷報頻傳。 垓下戰場,殺聲震天。兩軍拼搏,你死我活。著名的垓下之戰就這樣展開了。
為了進一步動搖和瓦解楚軍,一天夜里,劉邦要漢軍四面唱起楚歌。楚軍聽了,益發懷念自己的.家鄉。項羽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羽惶惶然不能入睡,深夜在軍帳里喝酒。他—面喝酒、一邊激昂慷慨地唱起歌來,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據說他的愛妾虞姬也起而和唱,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罷,拔劍自刎而死。項羽見大勢已去,帶了八百騎兵連夜突圍南逃。第二天天亮,劉邦發覺項羽突圍而去。便派灌嬰帶領五千騎兵追連趕。
項羽渡過淮河,繼續跟隨他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項羽到陰陵(在今安徽定遠縣四北),迷了路,陷進湖沼地帶,被漢軍追及。項羽領兵且戰且退,退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浦),只剩下二十八名士兵。河邊正停靠著一條小船。烏江亭長請他上船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羽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無顏見江東父老)?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接著對亭長說:“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于是命令騎馬的都下馬步行,手拿短小輕便的刀劍交戰,僅項羽一人就殺死漢軍幾百人。項羽自己也負傷十多處。忽然回頭看見了漢軍騎兵司馬呂馬童,說:“若非吾故人乎?”呂馬童面向項羽,指項羽給王翳看,說道:“此項王也。”項羽便說道:“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說完就自刎而死了。
十面埋伏,意思是設伏兵于十面以圍殲敵軍。
漢朝成語故事6
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傕(yù)傳》。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巾軍占領了兗(yǎn)州地區后,雄心勃勃地準備奪取徐州要地。
那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個名叫荀傕的人,十分有才能,為避董卓之亂遷居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他看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門下。曹操大喜,任命他為司馬。從此,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出謀劃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消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著要出兵徐州。荀傕明白了曹操的想法,說道:“當年漢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劉秀據有河內,他們都有一個鞏固的根據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兗州的`軍*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最后,必須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他還指出,“眼下正值麥收季節,聽說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說明他們已有了準備,一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御工事,轉移全部的物資,一切準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為:‘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這樣,你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軍*就會不戰自潰。”
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之后,又打敗了劉備,占據了徐州。
“堅壁清野”:堅壁,是加固城墻和堡壘;清野,是將野外的糧食、財物收藏起來。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資全部轉移,叫敵人既打不進來,又搶不到一點東西,因而站不住腳。這是對付優勢之敵的一種作戰方法。
漢朝成語故事7
斷袖之癖
哀帝對董賢的愛之深,可用一個例子來說:據說,一天哀帝早晨醒來,見董賢還睡著,哀帝欲將衣袖掣回,卻又不忍驚動董賢。可是衣袖被董賢的身體壓住,不能取出。但要仍然睡下,自己又有事,不能待他醒來,情急之下,哀帝竟從床頭拔出佩刀,將衣袖割斷,然后悄悄出去。所以后人把寵愛男色,稱作"斷袖癖"。當時宮女都加以效仿而割斷一只衣袖。待董賢醒來,見身下壓著哀帝的斷袖,也感到哀帝的深情,從此越發柔媚,須臾不離帝側。后人將同性戀雅稱為"斷袖之癖",便是源出于此。
夜郎自大
夜郎自大,成語,比喻驕傲無知的膚淺自負或自大行為。出自《史記·西南夷列傳》: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典故:"夜郎自大"屬漢語圈認知率最高的一類成語。漢語工具書都把它釋為對妄自尊大者的諷喻,很多人正是通過這個成語知道古代西南曾經有一個夜郎國。夜郎是我國在西南地區由少數民族先民建立的第一個國家。西漢以前,夜郎國名無文獻可考。夜郎之名第一次問世,大約是在戰國時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將軍莊躍溯沉水,出且蘭(今貴州福泉市),以伐夜郎王","且蘭既克,夜郎又降"。這時,人們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國。夜郎國被中原政權記述的歷史,大致起于戰國,至西漢成帝和平年間,夜郎王興同脅迫周邊22邑反叛漢王朝,被漢使陳立所殺,夜郎也隨之被滅,前后約300年。
金屋藏嬌
"金屋藏嬌"典故來源于志怪小說《漢武故事》,其核心人物有兩個:一個是幼年的膠東王劉彘(即漢武帝劉徹,漢武故事稱其幼名彘),另一個是館陶公主的女兒陳氏阿嬌。漢武帝劉徹在中國歷史上是赫赫有名;"嬌"就是指陳氏,漢武帝劉徹的第一任皇后,后因驕橫、無子與巫蠱被廢黜。
"金屋藏嬌"這個成語并沒有出現在漢至魏晉的典籍之中。在這段時間內"金屋藏嬌"還未結構為固定的成語。而南北朝至隋唐五代的文學作品中只見"金屋貯嬌"。
值得注意的是,劉徹幼名彘的`說法和陳皇后小名阿嬌的說法皆來自小說《漢武故事》,因為金屋藏嬌的故事流傳甚廣,所以被很多人當成真實的歷史。
陳氏的父親是堂邑侯陳午,母親是漢景帝劉啟唯一的同母姐姐館陶公主劉嫖,陳氏正史并未留名,《漢武故事》稱其小名為阿嬌,此名可能是化陳蹻(陳午和館陶公主的第二個兒子)之名而來,因"金屋藏嬌"的典故流傳太廣,后世習慣以"陳阿嬌"稱呼陳后。
汗馬功勞
《韓非子·五蠹》就有“汗馬之勞”的說法。《戰國策·魏策》也有:“張儀說楚曰:‘不費汗馬之勞,不費十日。而拒捍關’。”(捍,捍關,地名。)
《史記·晉世家》敘述春秋時晉文公的一段故事時,也說過“汗馬之勞”的話。晉文公,名重耳,是晉獻公的兒子,所以又稱公子重耳。他曾流亡國外達十九年之久,后來回國做了國君,而且稱霸一時。當他回國之初,即位為晉文公時,對于隨從他流亡的人員,一一論功行賞。有個小臣名叫介之推,沒有提出自己有什么功勞,也不求賞賜,躲到深山里隱居起來了。另一個小臣名叫壺敘,見三次行賞都沒有他的份兒,便對晉文公說:“君行三賞,賞不及臣,敢請罪!”晉文公當即把行賞的標準向他說明:“夫導我以仁義,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賞;輔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賞;矢石(箭矢炮石)之難,汗馬之勞,此復受次賞;若以力事我而無補我缺者,此復受次賞。三賞之后,故且及子。” [1]
《史記·蕭相國世家》和《漢書·蕭何傳》也有一段有關“汗馬之勞”的故事。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同鄉,劉邦起兵反秦,蕭何始終幫著他,籌謀劃策,忠心耿耿,是劉邦最可靠的得力助手。秦亡以后,劉邦又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做了皇帝,蕭何便擔任相國。劉邦認為論功勞應以蕭何為第一,所以首先封他為“酂侯”(酂,縣名,今湖北光化縣),食邑八千戶。但是其余功臣多不服,他們說:“我們拼死拼命,多的經過百余戰,少的也打過幾十仗,而蕭何未有汗馬之勞,只會耍筆桿、發議論,根本沒上過戰場,封賞反在我們之上,這是什么道理?”劉邦問道:“你們知道打獵的事嗎?”大家同聲回答:“知道。”再問道:“那么你們知道獵狗嗎?”又是同聲回答:“知道。”劉邦于是接著說:“打獵的時候,追殺野獸的是狗,而指示野獸的住處、去向,讓狗去追殺的,卻是人(‘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發蹤指示者人也’)。你們只會追殺,不過是‘功狗’而已,至于蕭何,能‘發蹤指示’,他才是‘功人’。而且你們多數是單身跟隨我,有同族兩三人一起入伍的就算難得了,可是蕭何,他叫全家族的幾十個男子都參加了我們的軍隊,跟著我一同出力。他的大功勞是怎么也不能忘記的!”大家聽了,便誰也不吭氣了。
“汗馬之勞”,現在一般都說作“汗馬功勞”,形容辛辛苦苦立下的功勞,已不限于軍事方面。
“發蹤指示”,也成為一句成語,比喻指揮沖擊。
漢朝成語故事8
馬革裹尸成語故事
東漢初的名將馬援,英雄善戰為東漢王朝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后來,他又率兵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劉秀封為伏波將軍。
過了三年,馬援從西南方打了勝仗回到京城洛陽,親友們都高興地向他表示祝賀和慰問。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平時以有計謀出名,也向馬援說了幾句恭維話。不料馬援聽了,皺著眉頭對他說:我盼望先生能說些指教我的話。為什么先生也隨波逐流,一味地對我說夸獎的話呢?
孟翼聽了很尷尬,一時不知如何應對才好。馬援見他不說話,繼續說道: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數百戶。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卻也被封為伏波將軍,封地多達三千戶。賞過于功,我怎么能長久保持下去呢?先生為什么不在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馬援見他還是不說話,便繼續說下去道:如今,匈奴和烏桓還 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戰,提出當個先鋒,作一個有志的男兒。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不用棺材斂尸,而只用馬的皮革裹著尸體回來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孟翼聽了,深為馬援豪邁的報國熱情所感動,不禁真誠他說道: 將軍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馬援不說空話,在洛陽僅呆了一個多月,匈奴和烏桓又發起侵襲,他主動請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戰。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數民族首領相單程率眾發動叛亂,光武帝派兵去征討,結果全軍覆沒,急需再有人率軍前往。光武帝考慮馬援年紀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馬援見沒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說: 我還能披甲騎馬,請皇上讓我帶兵去吧。 說罷,當場向光武帝表演了騎術。光武帝見他精神矍鑠,矯健的動作不減當年,便批準了他的請求。 于是,六十二歲的馬援又領兵遠征武陵、五溪蠻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馬援受阻于壺頭山(今湖南沅陵縣城壺頭山),水急,船難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軍中,應了他當年馬革裹尸的誓言。
馬革即馬皮。用馬皮把尸體包裹起來, 多指軍人戰死于沙場。形容為國作戰,決心為國捐軀的意志。
漢朝成語故事9
張良以利誘秦將
沛公劉邦想用兩萬兵馬進攻秦國曉關下面的軍隊。張良勸劉邦說:“秦兵還很強大,不可輕敵。我聽說秦國將領是屠夫的兒子,商人的兒子用利容易打動收買他。希望你暫且留在營寨,派人先去,準備五萬人的飯食,在各山頭上增加旗幟大肆張揚,作為疑兵迷惑敵人,令麗食其拿著貴重寶器去收買秦將。”
秦將果然叛變,愿與劉邦聯合起來一起向西襲擊咸陽。劉邦打算聽從他的意見,張良說:“這只是秦國將領想叛變罷了,恐怕士兵不會聽從,不如趁他們松懈時攻打他們。”劉邦便率兵出戰,擊敗了秦軍。
馬援擇君的故事
建武四年(公元 28 年),隗囂派馬援前往成都打探公孫述的情況。
馬援和公述是同鄉,關系很好,他以為到達之后,公孫述必然像平時那樣和他握手言歡。然而公孫述讓許多衛士排列在殿階下,戒備森嚴,隨后請馬援進入。行過禮過后,公孫述讓馬援出宮,到賓館休息。公孫述在宗廟中召集百官,用繡著鸞鳥的旗幟、儀仗隊騎士作前導,開路清道,實行警戒,禮儀祭品和百官的陣容十分盛大。公孫述準備封馬援侯爵,任命他為大將軍。馬援帶領的賓客們都樂意留下來。馬援向他們解釋說:“天下勝負沒有分出,公孫述不懂得熱切地迎接有才干的人與他共謀大事,卻注重繁瑣的細節,這種人怎么能夠長久留住天下有志之士呢?”因此告辭返回,對隗囂說:“公孫述不過是井底之蛙而已,卻妄自尊大!我們不如一心跟東方的劉秀往來。”
于是隗囂派馬援帶著給劉秀的信到洛陽去。馬援到后,由中黃門引進。劉秀在宣德殿南面的廊屋里,只戴著頭巾,坐在那里,笑迎馬援。劉秀對馬援說:“您在兩個皇帝之間游歷,今天見到您,讓人十分高興。”馬援點頭推讓,于是說:“現在的天下,不但君主選擇臣子,臣子也選擇君主。我和公孫述是同縣的人,從小關系很好。我前些時候到成都,公孫述讓武士持戟立在殿階下,隨后才接見我。我今天遠道而來,您怎么知道我不是刺客或奸惡的人,就這樣平易地接見我!”劉秀又笑著說:“您不是刺客,只是說客而已。”馬援說:“天下大局,反復不定,盜用帝王稱號的人難計其數。今天我看見您恢宏大度,和高祖一樣,才知道您是真正的天子。
劉秀的故事
劉秀派人手持符節,送馬援回到隴右。隗囂和馬援同睡同起,詢問東方的情況。馬援說:“先前到朝廷,皇上接見我幾十次。每次接見,都在一起閑談,從晚上一直到天亮。他的聰明才智、勇氣謀略,不是他人所能匹敵的。并且他心胸開闊,坦率真誠,沒有隱藏,豁達而注重大節,和漢高祖很相像。他博讀經書,政事處理得條理清楚, 前世的帝王沒有人可以比得上他。”隗囂說:“你認為他和漢高祖相比,怎么樣?”馬援說:“比不上。高祖沒有什么可以不可以,而現在皇上喜好處理政務,行動符合規矩,又不喜歡喝酒。”隗囂說:“要像你說的那樣,皇上反而比高祖更高明了!”光武帝漢代銅印鄧禹東漢西王母、歷史故事車騎畫像石漢代陶撲滿東漢錯金鐵書刀刀身一面有錯金鳳紋圖案,一面有錯金銘文。
虞詡減鍋灶
東漢時期,羌人進犯武都,朝廷提升虞詡任武都郡太守。羌人就率領數千人馬在陳倉的蜻山口堵住了他的.去路。虞詡命令車馬停止前進,并宣稱“已經向朝廷請求增派援兵,要等到朝廷的援兵到來再出戰。”
羌人聽到后,就分兵攻擊其他縣城。虞詡因為羌人兵力分散,便日夜兼程前進,急速行軍百余里。虞詡命令士兵每人砌兩個鍋灶,以后每天增加一倍。羌人看到后誤以為虞詡的兵力不斷增加而不敢貿然逼進。有人問虞詡說:“孫胺每日減少灶數,而你每天增加灶數。兵法上說:‘每天行軍不能超過三十里,如今我們每天卻達到二百里,為什么?”虞詡說:“敵眾我寡,慢走就容易被追上,快走對方就不能猜到我們的情況。敵人看到我們每天的鍋灶數量在不斷增加,必定會說是其他郡縣來兵支援。敵人看到我們的人多又走得快,必然不敢追我。孫胺表面顯示虛弱,我表面顯示強大,是因為情況不同了。”
到達武都郡時,虞詡的故事的兵力不到三千,羌兵卻有一萬多,圍攻赤亭好幾十天也未攻下。虞詡命令士兵不要使用發射遠的弓箭,而悄悄用射程近的小弓箭,羌人以為虞詡軍隊的弓箭力量太弱射不著他們,便合兵猛攻。于是虞詡命士兵用二十把強弓一起射一個人,發發命中。羌兵非常震驚,急速退兵。虞詡乘機率軍出城奮勇追擊,殺傷無數。
第二天,虞詡召集全體將士,下令從城東門出去,再從城北門進來,每次不斷更換服裝,這樣往復走了幾遍,羌人弄不清虞詡到底有多少軍隊,更加驚恐動搖。虞詡估計羌兵該撤退了,就暗中派出五百多人,埋伏在淺水邊,等待羌兵經過時攔截。羌人果然大舉退兵逃跑,伏兵乘機截殺,大敗羌兵。
漢朝名人陸賈的故事
漢朝平原君朱建為人剛直而能言善辯,深得呂太后寵愛的辟陽侯審食其想和朱建結交,但朱建卻不肯接見他。
到朱建母親去世時,因家窮無錢發喪,要準備借錢。謀士陸賈平時與朱建關系很好,就讓朱建發喪,自己去見辟陽侯,向辟陽侯祝賀說:“平原君的母親死了!”辟陽侯說:“平原君的母親死了為什么向我祝賀?”陸賈說:“以前你想結交平原君,平原君出于道義不見你,是因為他母親的緣故。相互結交為朋友的人,應當在他有困難時給以周濟。如今他母親死了,你能誠心送去厚禮為他母親發喪,那他一定會為你拼死效命。”辟陽侯便送去百金給平原君。其他王公貴人看到辟陽侯這樣做,也都去贈送,共得五百金。
過了很久,有人低毀辟陽侯和呂太后通奸,惠帝大怒,把辟陽侯送進監獄,并想殺掉他。呂太后內心慚愧而不好意思為他求清,朝中大臣多數受過他的傷害,都想殺了他。辟陽侯深感處境困難危急,便派人去見平原君朱建,朱建說:“案情緊急,不敢和他見面。”朱建便求見惠帝的寵臣閡孺,對他說:“你之所以深得惠帝的寵幸,天下人沒有不知道的。如今辟陽侯下獄,路人都說是你進讒言想殺掉他。現在若辟陽侯被殺,日后太后怨恨你,也會殺掉你。你何不袒露上體為辟陽侯在皇上面前求情?皇上若聽你的話放了辟陽侯,太后會大為歡喜,皇上、皇后都喜歡你,你的容華富貴要超過現在好幾倍!”因此閡孺大為驚恐,聽從了平原君的話去向皇上替辟陽侯求情,皇帝果然放出了辟陽侯。
辟陽侯當初認為平原君不見他是背棄自己,十分氣憤。到他出獄知道事情真相時,對平原君大為驚奇。呂太后駕崩后,大臣們紛紛誅殺呂氏同黨,辟陽侯和諸呂交情很深,但最終免于被殺,都是由陸賈、平原君為他謀劃的。
漢朝成語故事10
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后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漢朝成語故事11
千金一諾成語故事
季布本是項羽手下的大將。他是著名的俠士,武力過人,又行俠仗義,當時人都愿與他結交。
在項羽手下為將時,季布數次圍困劉邦,差點要了劉邦的性命。所以項羽失敗、劉邦做皇帝后,劉邦通緝天下,千方百計要殺掉季布。
這時,季布藏于濮陽(今屬河南)周氏家。周氏仰慕季布的為人,有心保護他,但想到自己乃一介平民,無力保護季布,于是想把季布移交給當時的另一位大俠朱家。但如何移交,是一個難題。
周氏與季布商量說:“現在天下通緝你,我雖然想保護你,但在我這里畢竟不安全,我想把你送到朱家那里,要委屈一下你,不知你是否同意。”季布爽快地答應了。
于是周民把季布打扮成囚徒的模樣,在他臉上剌上宇,穿上囚徒的衣服,放上囚車,連同其家奴數十人一同賣給朱家。
朱家同樣行俠仗義,他明知囚徒是季布,但卻大方地買了下來,并殷勤款待季布。他對兒子說:“家中的農事都聽這個囚徒的',飲食也要與其他人一樣。”
為了讓季布得到自由,朱家專門到長安,找到汝陰侯滕公,讓他在劉邦面前說情,寬恕季布。果然,經過滕公的說情,季布獲得了自由。
季布的豪俠仗義,在當時尤其楚地人中享有很高的聲譽,楚地流行一則諺語說:“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到季布的一聲允諾。”
后來,“千金一諾”這一典故,用來形容嚴守諾言,言必有信。
漢朝成語故事12
暗渡陳倉成語故事
本計全稱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出自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
秦末農民起義后,項羽與劉邦為爭奪天下,進行了為期四年地“楚漢戰爭”。劉邦首先攻入咸陽,自立為關中王。項羽軍事力量強大,劉邦把咸陽和關中讓給了項羽,自己到了漢中。
與劉邦的守地漢中相鄰的是章邯。劉邦為了迷惑項羽,防止章邯入侵,把出入漢中的棧道燒毀了。后來,劉邦逐漸強大起來,命韓信為大將,出兵與項羽一決雌雄。為了迷惑敵人,韓信派了一萬多人馬去修復燒毀的棧道。棧道修復工程艱巨,進展緩慢。
章邯料定棧道修復絕非易事,毫無戒備。殊不知韓信多主力已抄小路向陳倉進軍,很快攻下咸陽,占領關中。韓信采用一明一暗、以明掩暗多計謀,取得了奪取關中的重大勝利。這就是“暗渡陳倉”的由來。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也是36計之一,計謀的設定是,將真實的意圖隱藏在不令人生疑的行動的背后,將奇特的、非一般的、非正規的'、非習慣的行動隱藏在普通的、一般的、正規的、習慣的行動背后,迂回進攻,出奇制勝。“明修棧道”表示公開的行動,“暗渡陳倉”表示隱藏的真實意圖。
漢朝成語故事13
老當益壯成語故事
東漢名將馬援,從小就胸懷大志。馬援知書識禮,精通武藝,為人忠耿正直。哥死了,馬援就行喪禮,侍奉寡嫂,恭敬盡禮。后來,馬援當了扶風郡的督郵,奉郡太守之命押送一批犯人到長安。沿途他見囚犯們痛苦哀嚎,不忍動了惻隱之心,放了囚犯,自己也只好丟了官,逃亡到北朝郡躲起來。
這時恰好趕上大赦,以前的事不再追究。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業和農業生產。不到幾年工夫,馬援成了一個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幾千頭,糧食幾萬石。但是,他對富裕生活并不滿足。他把自己積攢的財產、牛羊,都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說:“一個人做個守財奴,太沒有意思了。” 他常對朋友說:“做個大丈夫,總要‘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才行”。就是說,越窮困,志向越要堅定;越年老,志氣越要壯盛。后來, 馬援成了東漢有名的將領,為光武帝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在平定西南部族的叛亂和匈奴的騷亂上,馬援有不可磨滅的`功績。有人勸他說:“您已經很辛苦了,應該在家里休養休養了。”馬援說:“男子漢大丈夫,死也應該死在戰場上,讓別人用馬皮裹著尸體送回來埋葬(馬革裹尸),怎么能夠老待在家中,守著妻子兒女過日子呢?”
后來洞庭湖一帶又發生了五溪蠻人作亂,光武帝派兵征討,因山澤瘴氣熏人,全軍覆沒。馬援知道了,向光武帝上稟,自請帶兵出征。光武帝看看他,想了一會兒說道:“你年紀太老了吧。”馬援道:“我年雖六二尚能披甲上馬,不能算老。”馬援穿好甲胄一躍登鞍,威風凜凜,十分自豪,率領浩浩蕩蕩的漢軍馳騁沙場去了。光武帝稱贊道:“這個老人家,真是老當益壯啊!
老當益壯是形容年紀雖大但志氣豪壯。多用來贊揚老年人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精神。
漢朝成語故事14
賈誼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他年輕的時候,所寫的文章便遠近聞名。漢文帝聽說賈誼精通諸子百家,于是征召賈誼入朝擔任博士之職,此時,賈誼年方二十歲。為了表示對漢文帝的忠心,他曾多次上書,陳述治理國家的大政方針,受到皇帝的贊賞。
有一次,賈誼在奏折中引用了夏、商、周三代都統治了幾百年,而秦朝只傳了兩代的歷史事實,勸說漢文帝應該效仿夏、商、周三代的做法,改進政治措施,努力治理國家。他引用當時的諺語說:“前車覆,后車戒。”意思是說,前面的車子翻了,后頭的車就要小心了,應當以此為戒,避免再發生類似的錯誤。接著他又說道:“秦代滅亡的車跡我們已經看到了,如果不注意,我們也會走上滅亡的道路。所以我們一定要施行仁政,安撫百姓。”
漢文帝認為賈誼的意見很好,于是采取了相應的'輕徭薄賦、提倡節儉、獎勵農桑等休養生息的措施。經過他和兒子漢景帝兩代皇帝的治理,社會經濟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國力也逐步強大起來。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
漢朝成語故事15
金屋藏嬌成語故事
漢武帝劉徹四歲時,做太子的是他的哥哥劉榮。
劉徹之所以能當上太子,全靠景帝的姐姐長公主的'幫助。長公主原想把自己的女兒陳阿嬌許給太子劉榮,將來就是皇后。但是太子的母親栗姬卻不領情,于是長公主把目光轉向了劉徹。有一次,她問劉徹愿不愿意娶阿嬌做妻子,劉徹也很喜歡阿嬌,見姑姑問,便大方地說:以后如果能娶阿嬌做妻子,我就要親自造一棟金屋子送給她。(“若得阿嬌,必以金屋貯之。”)漢景帝見兒子有這樣的氣魄,也同意了這門親事。 ——這便是“金屋藏嬌”的典故。
后來,劉徹果然當了皇帝,立阿嬌為皇后,也實現了諾言。阿嬌嬌生慣養,開始有劉徹的寵愛,也相安無事。但后來,劉徹身邊的女人漸漸多了起來,尤其是有了衛子夫之后。阿嬌為人驕傲,善妒,又沒有兒子。終于失寵,又因為巫蠱之禍,退居長門宮。 后來,為了挽回漢武帝,阿嬌用重金請司馬相如作了一篇《長門賦》,但是漢武帝雖然欣賞這篇賦,卻始終沒有回頭。 金屋藏嬌雖美,去沒有一個好結果。 但是,被立為皇后的衛子夫也很悲慘。在她晚年,她的兒子——太子劉據,因為江充的陷害,被卷入巫蠱之禍中。太子劉據一家都被殺,唯一保全下來的是太子剛出生沒幾天的曾孫劉病已(后來的漢宣帝)。當時,衛子夫已經白發蒼蒼了。漢武帝因太子的事,要廢了她。她便上吊自殺了。
后人善忘,把“金屋”和“嬌”想象的無限美好。雖然常把它用于情外之情上,也是出于對“金屋”和“嬌”的羨慕與向往。 都愛華屋佳人,都貪心魚和熊掌。 都希望能多問一些花香,誰會想到問花開多長?
【漢朝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漢朝人名的謎語05-12
漢朝贊美冬天詩句05-02
經典成語故事05-11
成語故事08-06
經典成語故事01-04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05-02
車水馬龍成語故事成語故事車水馬龍的故事11-18
兒童成語故事05-11
幼兒成語故事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