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的讀后感
一則則生動的哲理故事,可以闡釋一條條人生哲理,比空洞的大道理更令人樂于接受。小故事蘊含大道理,大道理打開智慧門。為此陽光網小編為大家推薦了哲理故事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用。
哲理故事的讀后感篇一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見觀音正撐傘走過。這人說:“觀音菩薩,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一段如何?” 觀音說:“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現在我也在雨中了,該度我了吧?”觀音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為有傘;你被雨淋,因為無傘。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傘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請自找傘去!”說完便走了。
第二天,這人遇到了難事,便去寺廟里求觀音。走進廟里,才發現觀音的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絲毫不差。
這人問:“你是觀音嗎?”
那人答道:“我正是觀音。”
這人又問:“那你為何還拜自己?”
觀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秘訣:成功者自救。
感受: 其實類似故事還有一個,說的是從前有一個居士,他到寺里去燒香拜佛,看到佛殿里供奉著一尊觀世音菩薩像,手里拿著一串念佛珠子。一般信佛的人,大家都知道,念佛珠子是作為念佛記數用的。但是觀音菩薩,他手拿了珠子念什么呢?這位居士他想來想不通,就請問一位老和尚說:“老師父,觀世音菩薩手拿念佛珠,到底是念誰呢?”老師父以慈悲的音聲回答說:“居士,你不知道嗎?觀世音菩薩手拿佛珠,就是念觀世音菩薩。”這位居士聽了老和尚的開導后,心里半信半疑。又問:“老師父,觀世音菩薩為什么要念自己的名號?”老師父又說:“居土,求人不如求己。”居士聽了,當下對于求人不如求己的至理名言,有了深刻的悟解。所謂“迷時靠師度,悟時要自度。”說的就是求人不如求己,自己修行,才能度脫自己的道理。
古人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我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就是說的這個實相無相無上法門的道理。靈山塔到底是在什么地方?看起來遠在天邊印度,其實近在心中,求人不如求己,只有堅決要求自己,發奮圖強,精進不懈,勇往直前,才會有光明幸福的前途,得到真正的成功。
哲理故事的讀后感篇二
一個牧師正在準備講道的稿子,他的小兒子卻在一邊吵鬧不休。牧師無可奈何,便隨手拾起一本舊雜志,把色彩鮮艷的插圖--一幅世界地圖,撕成碎片,丟在地上,說道:"小約翰,如果你能拼好這張地圖,我就給你2角5分錢。"
牧師以為這樣會使約翰花費上午的大部分時間,但是沒過10分鐘,兒子又來敲他的房門。牧師看到約翰如此之快地拼好了一幅世界地圖,感到十分驚奇:"孩子,你怎么這樣快就拼好了地圖?"
"啊,"小約翰說:"這很容易。在另一面有一個人的照片,我就把這個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過來。我想如果這個人是正確的,那么,這個世界也就是正確的。"
牧師微笑起來,給了他的兒子2角5分錢。"你替我準備了明天講道的題目:如果一個人是正確的,他的世界也就會是正確的。"
感受:看完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如果你想改變你的世界,改變你的生活,首先就應改變你自己。如果你的心理態度是積極的,你的生活也會是快樂的;如果你心理態度是消極的,那么,生活也會是憂傷的。一個人面對環境、面對生活,總會遇到一些挫折和無奈。很多的時候,一個人在一生中總是能夠遇到許多的挫折、許多的不順心事,誰都難免有抱怨、有灰心的時候,但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有個積極的態度,我們的人生會因我們的心態不同而不同。德國最偉大的詩人歌德曾說過:“每個人都自信有自知之明,有許多人長期在迷途中亂竄,我們這些老年人的話誰肯聽呢?如果青年人愿意重蹈我們老年人的覆轍,我們的嘗試和錯誤還有什么意義呢?”所以多看些歷史的書籍,不僅可以學習知識,還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改變我們的人生態度。
常言道,“識時務者為俊杰”,如果我們能因客觀情況的不同而不斷的調整自己,使自己的發展方向更符合社會的發展,這樣才是真正的英雄本色。一句話就是改變自己~讓自己更適應環境,更適應生活,更適應團隊,更適應家庭;在適應的過程中,壯大自己的力量,積累自己的力量;當自己的力量積累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在想辦法促成質變,在改變環境,在讓環境更符合科學的發展方向。
正如一位朋友說得好:我不能控制他人,但我可以掌握自己;我不能預知明天,但我可以把握今天;我不能樣樣勝利,但我可以事事盡力;我不能延伸生命的長度,但我可以拓展生命的寬度;我不能左右天氣,但我可以改變心情;我不能選擇容貌,但我可以展現笑容;改變不了環境,改變自己;
改變不了事實,改變態度;改變不了過去,改變現在。惟有先改變自己,才可能改變命運,從而改變環境。
希望我自己,也希望所有看到這個故事的朋友們,能夠以積極的態度來生活。
哲理故事的讀后感篇三
有個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內蒙古草原上。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動了。爸爸就從兜里掏出5枚硬幣,把一枚硬幣埋在草地里,把其余4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說:“人生有5枚金幣,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有一枚,你現在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里的那一枚,你不能把5枚都扔在草原里,你要一點點地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來,這樣才不枉人生一世。今天我們一定要走出草原,你將來也一定要走出草原。世界很大,人活著,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讓你的金幣沒有用就扔掉。”在父親的鼓勵下,那天阿巴格走出了草原。長大后,阿巴格離開了家鄉,成了一名優秀的船長。
秘訣:珍惜生命,就能走出挫折的沼澤地。
感受:《舊約全書·創世紀·傳道書》中對生命的起源是這樣描述的:
神說,地要長出青草和結種子的蔬菜,各從其類,以及結果子的樹,也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事情就這樣成了。
于是,地長出了青草和結種子的蔬菜,它們各從其類,還有結果子的樹,也都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神說,這很好。
神說,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之物;要有雀鳥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飛翔。
神就造出了大魚和水中所滋生的各種有生命的動物,它們各從其類,又造出各種飛鳥,也都各從其類;神說,這很好。
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到他的邊鼻孔里,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
與一切有生之物相連的那人還有指望:因為活著的狗比死了的獅子更強。
夢幻般的人類誕生,遠比從猿人轉化而來浪漫和精彩得多。生命不可能有兩次,但許多人連一次也不善于度過。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們如能正確地運用它,一次足矣。人是所有生命中的最后一道風景,但不是最完美的一道風景,因為在這個地球上有的人對生命的殘害是無情的;因為只有人會在自相殘殺中視生命為糞土;因為有的人會輕易地放棄自己生命。生命在這個世界無處不在,無所不有,但生命又因為短暫因為有期限而更顯得珍貴。生命因為短暫,才有了競爭和拼搏;生命因為精彩,才有了理想與發憤;生命因為遭遇,才有了快樂與悲傷。
記得以前看過一個故事,是講述了在一個早晨,一個伐木工人照常去森林里伐木。他用電鋸將一棵粗大的松樹鋸倒時,樹干反中彈,重重地壓在他的右腿上,劇烈的疼痛使他覺得眼前一片漆黑。此時,他知道,自己首先要做的是保持清醒,他試圖把腿抽出來,可辦不到。于是,他拿起手邊的斧子狠命的朝樹砍去,砍了三四下后,斧柄斷了。他又拿起電鋸開始鋸樹,但是,他很快發現,倒下的松樹呈45度角,巨大的壓力隨時會把電鋸條卡住,如果電鋸出了故障,這里又人跡罕至,別無他路.他很了狠心,拿起電鋸,對準自己的右腿.自行截肢......伐木工人把腿簡單地包扎了一下,決定爬回去。一路上,他忍著劇痛,一寸一寸的爬,一次次的昏迷過去,又一次次的蘇醒過來,心中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活著回去!
看了這個故事的感受如同我看了年少的阿巴格的故事一樣,給了我同樣的啟發。在我心目中,生命不僅是肉體的東西,精神東西也是有生命的,是更需要珍惜的,生命并不在于長短,行尸走肉地延長生命,不如有真摯追求,哪怕是再短暫的生命。我們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如果不好好珍惜就再也不會有第二次了。在短暫而又漫長的人生中,無論我們遇到多大的困難,也不能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要勇敢的活著,要珍愛生命,就像迷路的阿巴格一樣走出草原,就像伐木工人一樣堅信“一定要活著回去”。
【哲理故事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經典哲理故事和哲理04-03
哲理故事03-29
哲理的故事01-14
經典哲理故事04-03
經典的哲理故事04-03
簡短但有哲理的哲理故事04-03
經典勵志哲理故事01-01
人生的哲理故事11-13
哲理故事分享02-16
哲理故事大全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