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李白的故事

時間:2023-02-02 11:13:26 故事大全 我要投稿

李白的故事

李白的故事1

  李白,一個有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般深情厚誼的詩人;一個有著“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般雄壯氣魄的詩人;一個有著“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般寧靜致遠的詩人;一個更有著“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般胸懷博大的詩人。如此般淡薄名利,氣度非凡的君子,竟和我發生了故事,請聽我慢慢道來。

李白的故事

  記得那是我上一年級的時候吧,語文書上鳳毛麟角般的提供了幾首詩詞,其中一首便是李白的《古朗月行》。當品讀到“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時,瞬間便有一副畫面呈現在腦海中:在一個星光燦爛的夜晚,兩小童兒躺在草坪上,仰天看,一輪明月掛在天際邊。或許是不知該怎么形容眼前飄渺的夜空吧,他們高興得呼其為“白玉盤”。我被腦海中的畫面深深地迷住了……是啊!我沒想到竟然還有這么美妙的文字,這么真摯的文字。從此,我便喜愛上了詩詞,平日里總是會抽出時間去學習各個歷史時期的古詩詞,感受中華文字的獨有魅力,正是李白的詩,為我翻開了我人生詩詞寶典的第一頁。

  六年級時,當語文老師講到李白的詩詞時,總會說李白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一生幾乎沒有什么坎坷和劫難,所以說是一個相對樂觀的文人,也正是因為此,他的大部分詩詞才會蘊意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篙人”的意境……當聽聞于此,我總是有種說不出的對他的敬佩,對他的`喜愛。總想刻苦鉆研他的詩詞和其中的哲理,感受他詩詞中蘊含的美好與意境。

  詩詞,是中國歷史的見證,是中國文學的脊梁。李白亦就是詩海中的一葉扁舟。然而,炎黃子孫對茫茫詩海的探尋永遠是進無止境的。讓我們一起為這片詩的森林涂抹上一層濃厚的綠色吧!

李白的故事2

  歷史上大詩人李白和蘇軾曾做過礦工,真是一個特大新聞,據有關野史記載,他們的開礦生涯至少十年,因情系礦山賦深情,還寫過不少關于礦產方面的詩篇。礦產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極其重要的能源之一,如今礦老板已成為巨富的代名詞。有趣的是,歷史上有兩位超級大文豪都開過礦,他們就是李白和蘇軾。

  名滿天下的大詩人李白究竟以什么為生?千百年來一直是個謎。其實在生活中,他并不靠賣詩稿為生,也非富家子弟。從他的詩中可推測出,他曾開過銅礦和鉛礦,且自運自販銅鉛礦石,長途跋涉,其樂陶陶。

  李白干一行愛一行,情系礦山賦深情,他的開礦生涯至少十年。“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要需問舞袖,佛盡五松山。”“雞鳴發黃山,瞑投蝦湖宿。”“提攜采銅客,結荷水邊沐。半夜四天開,星河粲人目。明晨大樓去,崗隴多起伏。當與持斧翁,前溪伐云木。”又云:“采鉛清溪濱,時登大樓山。”……李白筆下的這些詩句,可謂句句不離本行。

  詩中的地名,都在現今安徽銅陵和貴池一帶。唐代甚至更早這里就是銅鉛產地。開礦就得有銷售。礦石從這里裝船運往揚州的市場。當時的揚州,地位相當于今日上海,“舟檣櫛比,車谷鱗集”,手工業很發達,所產銅鏡久負盛名,首飾玉雕制作精湛。船業也很興旺。礦石的.熔鑄和制品都在揚州完成。盡管唐開元十七年曾禁止私賣銅、鉛、錫及以銅為器,但又規定采銅、鉛、錫者,官家收買之。

  礦石有幸,能由這位堪稱世界級的大詩人親自押運,李白多次隨舟同行押送礦石,人在旅途,多詩興。白天觀山景水色,夜賞月飲酒賦詩。許多傳世之作就這樣在工作的過程中吟出,為盛唐氣象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為了深入了解李白的經濟生活,筆者廣泛查閱了有關他的資料以及他所寫的詩文,得出的結論是:李白是個好老板,常常與勞工們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勞動。他詩中多處提到五松山,這是冶礦工地,位于“南陵銅坑西五六里”。李白在炎熱夏季,親至“銅井炎爐”與工人一起勞作。

  有人沒讀懂李白一手抓采礦、一手忙寫詩的“兩手抓”與“兩手硬”,以為他熱心求仙學道,說這是他消極的一面。依據是:他采鉛、丹之藥。這是附會,為煉丹用不了多少鉛,不必自采,更不用船運。退一步說,即便如此,李白詩中何必寫“采鉛”,寫成“采藥”豈不更雅么?可見,“采鉛清溪濱”和“提攜采銅客”正是他的本行。

  北宋大文豪蘇軾擔任徐州太守時,心系百姓疾苦,帶領老百姓找礦,并成功地挖到了煤(石炭)。

  中國最早的專門以煤炭為題作詩的,當屬蘇軾的《石炭》一詩。蘇東坡早在900多年前就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石炭》詩,這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煤炭最早、最具有文獻價值的文字記載。蘇軾在這首詩的序言中說:“彭城舊無石炭,元豐元年十二月始遺人訪獲于州之西南白土鎮之北,以冶鐵作兵,犀利勝常也。”彭城即今江蘇省徐州市。當時蘇東坡為徐州太守。《石炭》詩曰:

  君不見前年雨雪行人斷,城中居民風裂骭。

  濕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門無處換。

  豈料山中有遺寶,磊落如盤萬車炭。

  流膏迸液無人知,陣陣腥風自吹散。

  根苗一發浩無際,萬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潑水愈光明,爍玉流金見精悍。

  南山栗林漸可息,北山頑礦何勞鍛。

  為君鑄作百鏈刀,要斬長鯨為萬段。

  《石炭》寫出了徐州人采煤的熱火朝天、興高采烈的場面。古代人認為煤近乎石,故稱之為石炭,以區別于木炭。石炭這一稱呼,出自魏晉時代并流傳至今。石炭是古代最常見的一種名稱。《石炭并序》中提到的白土鎮,在徐州西南25公里處的蕭縣境內。一首詩便讓這個山區小鎮聞名于世。據蕭縣地方志記載,白土鎮因產白色高嶺土而得鎮名,現有人口三萬余,轄17個行政村,曾是唐代的陶瓷生產基地。北宋元豐元年,工匠在挖白色陶土時,發現了煤炭。蘇軾當時時值知徐州,蕭縣是徐州轄境。蘇軾是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領導,他上任后的當年冬天,天降大雪,寒冷異常,柴薪燃料嚴重匱乏,別說冶鐵,就連居民的取暖做飯都成問題。蘇市長體察民間疾苦,積極組織人力,去找煤了。于是便有詩序中所敘之事。蘇軾不愧是豪放之人,尋找煤炭資源的艱辛只字不提,但以煤炭造福百姓的興奮躍然詩中。

  蘇軾在徐州找出的石炭,可制作取暖用的“香餅”。歐陽修在《歸田錄》里有這樣的記載:“有人遺余清泉香餅一筪者,(蔡)君謨聞之,嘆曰:‘香餅來遲,使我潤筆獨無此一種佳物。’……清泉,地名;香餅,石炭也,用以焚香,一餅之火,可終日不絕。”歐陽修筆下的“香餅”,明代楊慎的《升庵外集》和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等書中均有相關記載。如楊慎《升庵外集》載:“搗石炭為末,以輕紈篩之,以梨汁合之為餅,燃之可以終日。”

  宋朝時人們的生活質量普遍不錯,當時的汴梁城已經用煤(西方稱之會燃燒的石頭)而不是用木材生火做飯取暖了。其時西方都是用木頭劈柴生活作飯取暖。“汴都數百萬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偉大的史學家司馬光曾批評世風奢靡: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有的西方學者甚至說,當時一位歐洲君主的生活水平還比不上汴梁一個看守城門的士兵。

李白的故事3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游蹤遍及南北各地,寫出大量贊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人們稱他為“詩仙”。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功業自許,一生始終不渝地追求實現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鵬、天馬、雄劍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他覺得憑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則以平交王侯,遁則以俯視巢許”,對于那些靠著門第蔭封而享高官厚祿的權豪勢要,他投以強烈的卑視,表現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視封建等級制度,不愿阿諛奉迎,也不屑于與俗沉浮。現實的黑暗使他理想幻滅,封建禮教等級制度的束縛使他窒息,他渴望個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羈的生活態度來掙脫桎梏、爭取自由。其表現方式或縱酒狂歌,尋仙學道,然而,酒既無法銷愁,神仙更虛無飄渺,于是他“一生好人名山游”,把美好的大自然作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來歌頌。他筆下的峨嵋、華山、廬山、泰山、黃山等,巍峨雄奇,吐納風云,匯瀉川流;他筆下的奔騰黃河、滔滔長江,蕩滌萬物,席卷一切。表現了詩人桀傲不馴的性格和沖決羈絆的強烈愿望。

李白的故事4

  世人皆認為,李白有治國安邦之能,卻因皇帝老兒是非不分,以致懷才不遇。事實果真如此嗎?非也。

  首先,李白自恃才高,難免盛氣凌人,平生所好又是縱橫之術,太平盛世派不上用場,稍不得志就嚷嚷泛舟五湖,這路性格官場上當然吃不開。說到底,李白并不是從政的料,在長安三年,落了個賜金放還。表面上李白接受現實,去過“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逍遙日子,骨子里卻什么都沒變,他仍把自己當成再世諸葛亮。其次,李白缺乏政治眼光,錯投永王李璘就是個明證。彼時,唐肅宗正在北方領導平叛戰爭,民眾期盼一個團結穩定的政府,像李璘這樣搞分裂、搞割據,不得人心是明擺著的。第三,李白缺乏行動力,在助李璘的過程中,李白不曾有一言一策。按當時的情況,李璘如果率眾北上,既可得到勤王的美名,又可以控制朝廷,挾天子以令諸侯,非要東取金陵,如何服人?這一點連李璘的將領季廣琛都看出來了,李白卻看不出來。由此可見,李白并不像他自己或后人所想的.那樣擁有戰略頭腦,他既不是縱橫捭闔的蘇秦張儀,也不是鞠躬盡瘁的諸葛亮,他只是世人眼中那個不諳世故的“謫仙人”。

李白的故事5

  李白是一位大詩人,我們學過很多李白的詩句,最近我讀了李白的故事,給了我很多的感觸。

  李白小時候學習很不用功,他看見別人出去玩,就也想出去。父親看他學習不好還要出去玩,就不讓他出去玩,讓他在家里學習。李白在父親的.督促下,就去讀書了。但是李白讀了一會兒書,就覺得枯燥無味。他趁父親不在,就偷偷地溜出去了。他跑到小溪邊,看見魚兒很活潑地在水里游來游去,他想:它們多么自由啊!我每天讀那么多的書,一點自由都沒有。這時候,他看見一位老奶奶在磨一根很粗的鐵杵,李白很奇怪,就上前去問老奶奶:老奶奶,您為什么要磨這么粗的鐵杵呢?老奶奶就說:我這是在磨繡花針呢!李白說:老奶奶!你可真會哄小孩!老奶奶說:你可別看這個鐵杵粗,只要我每天都磨,肯定會被我磨成繡花針的!聽了老奶奶的話,李白想:是啊,只要我努力讀書,以后肯定會成為一代文章大師的!從此以后,李白發奮讀書,最后李白成了一個大詩人,人們都叫他詩仙。

  李白的詩流傳到現在,有900多首呢!李白的故事告訴我們的是: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水滴石穿,繩鋸木斷!

李白的故事6

  一直以來,世人都知道李白是一位“斗酒詩百篇”的大詩人,然而,少有人知道,李白還是個不折不扣的“古惑仔”。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李白的《俠客行》不僅僅在寫他所景仰的古時的俠客,同時在暗寫他自己的經歷。《新唐書文苑傳》特別指出,李白“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李白在向別人推介自己的特長時曾說:“十五好劍術,……三十成文章。”明明白白地強調:自少年時,他就開始學劍。他生怕別人會因為他的五短身材而瞧不起他的功夫,解釋性地說:“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王公大人許與義氣!”(《上韓朝宗》)李白身材不夠高大,但身輕體健,有萬夫不擋之勇。唐代流行斗雞活動,年輕時的李白脾氣火爆,在一次斗雞活動中,大發神威一連手刃了好幾個潑皮。“托身白刃里,殺人紅塵中,”在鬧市拿刀砍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折不扣的古惑仔。首都師范大學的教師檀作文就寫了一本《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實錄》。

  為了學劍術,提高武藝,李白又專門到山東。他在《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一詩中寫道:“顧余不及仕,學劍來山東。”唐代文人裴敬寫過一篇文章《翰林學士李公墓碑》,里面講李白“常心許劍舞。裴將軍,予曾叔祖也。嘗投書曰:‘如白愿出將軍門下’。”大唐有三絕,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術、張旭的草書。張旭和李白都是飲中八仙;裴將軍是李白的師父,是大唐第一劍客。李白作為裴旻的徒弟,其劍客身份確定無疑。

  李白除了有一個著名的劍客師父外,還有一個殺手徒弟,有詩為證--《贈武十七諤》,他的徒弟叫武諤,排行十七。從這首詩的序里面,我們就可以看出兩人的關系:

  門人武諤,深于義者也。質本沉悍,慕要離之風,潛釣川海,不數數于世間事。聞中原作難,西來訪余。余愛子伯禽在魯,許將冒胡兵以致之。酒酣感激,援筆而贈。

  李白說:我徒弟武諤不善于說話,卻是個講義氣的人,而且沉穩、兇悍。他聽說安史之亂爆發了,就來拜我為師,準備為國效力。我的`兒子伯禽在山東,我沒有辦法去看他。可是武諤說他有本事把少主人救出來。我在感激之余,就寫下了這首詩送給武諤。武諤是個殺手,不是詩人。他拜李白為師,是要學武藝,而不是學詩文。

  千古文人俠客夢,在唐代,作俠客、為大將是當時年輕人的普遍追求,是一種時髦的人生觀,是太平盛世的時代精神。楊炯說:“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從軍行》);李頎說:“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古意》);高適說:“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燕歌行》)等等,概莫如是,實風尚所致。所以,李白追求高明的劍術,一點也不奇怪。

李白的故事7

  唐代大詩人李白(公元701-762年)一生寫詩1000余首,他的詩雄奇豪放,把我國古代的詩歌創作推向了高潮,對后世和世界都有極大的影響,被后人尊為“詩仙”。

  李白5歲那年,跟著父親從西域(yù)回到四川青蓮地區定居。到10歲的時候,他對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有一年春天,岷(mín)山山腳下有個客人前來拜訪李白的父親,恰巧他外出未歸。客人臉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轉身就要離去。李白見了,連忙拉住客人說:“伯伯,您遠道而來找我父親,累了半天也不休息一下,就要返回,這樣會傷身體和精神的啊。”

  客人見李白禮貌熱情,能言會道,心中暗暗佩服,便坐了下來。

  李白開始忙起來,他又是送茶,又是遞毛巾,對客人非常尊敬。為使客人不寂寞,李白放下手中正在讀的書,到客廳陪著客人說話,他大大方方地說:“請問大伯尊姓大名,以便我轉告父親。”

  客人有心要試試李白的才學,便咳了一聲,用手指輕捻(niǎn)了一下胡須,大聲說:“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鳥落山頭不見腳’。”

  李白認真思考了一會,便拱手回答說:“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父親回來,我一定告訴他。”

  客人疑惑地問:“你能不能給我解釋一下?”

  李白馬上回答說:“‘有人偷’就是把‘偷’字去掉單人旁,那么就是‘俞’字;‘鳥落山頭不見腳’,就是‘島’字。您姓俞,名字叫島!”

  客人聽后,十分佩服,連連拍著他的.腦袋說:“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賀!”

  李白不到10歲時,他的名聲就傳遍了家鄉。14歲時,李白來到南浦(今四川萬州市),當地有個姓胡的鄉紳(shēn)自以為有學問,看不起別人,他想 考一考李白。有一天,他當著李白的面就出了一副上聯:“梁山栽大竹,無須淋(鄰)水。”這個上聯含有當地三個地名,因此是一個很難對的上聯。誰知李白隨口 答道:“南浦人長壽,何懼豐都。”這個下聯前后也是三個地名,對仗非常工整。

  胡鄉紳很不服氣,他又指著墻上的一幅畫讓大家看。那畫上有個老神仙,懷抱一個大酒壇,睡在崖(yá)邊,壇口朝外面流著酒。胡鄉紳以畫為題又出了副上 聯:“酉(yǒu)加卒(zú)是醉(zuì),目加垂(chuí)是睡,老神仙懷抱酒壇枕(zhěn)上偎(wēi),不知是醉還是睡?”

  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月添半是胖,月添長是脹,胡鄉紳挺起大肚堂中站,不知是胖還是脹?”

  胡鄉紳本想借聯譏笑李白,誰知反被李白針鋒相對嘲諷(cháofěnɡ)了一番,大家一看胡鄉紳肥胖如豬的模樣,都哈哈大笑起來。胡鄉紳羞(xiū) 得滿臉通紅,還想找個機會再挽回面子。酒席散后,他領眾人到花園散步,只見荷花池里有幾只小鵝浮(fú)在水上,游來游去,便靈動一動,對李白說:“白鵝 黃尚(shànɡ)未脫盡,竟不知天高地厚!”

  李白心里當然明白胡鄉紳的用意,回頭向池塘中看了一眼,正好看見一只烏龜伸出頭來,便應聲答道:“烏龜殼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猾!”

李白的故事8

  公元725年,25歲的李白離開四川綿陽老家,“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去結交各地名流,希望得到引薦,實現政治抱負。

  李白遠游雖飽覽了大好河山,寫出許多傳世名篇,卻沒能圓入仕之夢,只是42歲時在朝廷做了3年供奉翰林,負責起草公文,在唐玄宗有宴請、郊游時陪侍左右,作詩賦文助興。

  李白才華橫溢、聲名遠播,又有政治雄心,為何一直當不上官呢?

  原因有幾個。一是李白清高自傲、目中無人。李白沒出游前,綿州刺史尤陽就很欣賞他。尤陽想推薦他參加科考,但李白卻不屑:“世上誰考得了我?莫說幾個考官,就連孔圣人我也沒放在眼里。”

  當時“博學韜衿、蜀中人杰”趙蕤也勸李白去科考,李白卻說:“我天生就是當大官的料,讓那些白癡考官考我,我丟不起那人!”

  于是,李白一生也沒有參加過科考。

  即使遇見伯樂,李白依舊難改高傲。他在江陵結識了常在朝廷講經,和唐玄宗私交密切的道士司馬承禎,司馬承禎讀過李白的文章,對李白大為贊賞,夸李白“有仙風道骨,神游八極之表”,表示要在皇帝面前舉薦他。

  李白聽了興奮異常,揮筆成就自喻大鵬的《大鵬遇希有鳥賦》,雖寫得大氣豪放,但司馬道士看了心里卻不是滋味:原來我在李白眼中不過是一只“希有鳥”,根本比不上他“大鵬”志向高遠。為此,司馬承禎從未在唐玄宗面前提起過李白,讓李白失去了一個入朝做官的機遇。

  二是好高騖遠、言過其實。李白到了長安后,在賀知章的溝通下,經常宴請皇室公卿,打通了高層人脈,按理應該得到舉薦了,但李白好高騖遠的志向卻讓人咂舌:“我不做府尹、知州、縣令那些芝麻綠豆的小官,我是‘三十成章,歷抵卿相’,‘奮其智能,愿為輔弼’,當官我就當宰相。”

  卿貴們面面相窺:宰相是我們能推薦得了的嗎?但吃了人家的嘴短,便連連夸獎李白有抱負,卻沒人去舉薦他。

  公元735年,唐玄宗感到國家蘊藏著深重的危機,聽說李白有治國安邦的雄才大略,便下旨要賀知章找李白寫一篇文賦,談談治國的想法。李白卻寫了一篇《大獵賦》,譽贊大唐“大道匡君,示物周博,遠勝秦漢”,連唐玄宗看過都感到有些肉麻,便在文賦上御批了四個字“詞藻言過”。

  若李白能在文賦中提出獨到的治國方略,說不定真會實現他的.宰相夢。

  三是狂放不羈、蔑視法規。公元742年,42歲的李白在宮中做了3年供奉翰林,卻也沒得到重用,心里憋著一股怨氣。

  一次,渤海國給唐玄宗寫來封信,朝廷上下只有李白懂渤海國文字,唐玄宗要他寫封回信。李白一聽,便在金鑾殿上不顧君臣禮法撒邪火兒,竟要重臣楊國忠為他捧硯、宦官高力士為他脫靴。

  狂放不羈的李白這一鬧騰,讓唐玄宗看清了他的本質──不過是能寫幾首詩,沒什么治國韜略,倒是把宮中鬧得不得安寧,于是一怒之下把李白逐出了長安。自此,李白的做官夢徹底破滅了。

李白的故事9

  春天花木中,開白色花的以李花最引人注目。李花花朵較小,但花開繁茂,因為白色的背景十分明顯。我國栽培李花也很早,在唐朝時即已普遍。相傳白色的李花還跟李白有個有趣的傳說故事呢!

  唐代大詩人李白是大家都知道的詩仙。在他出生時,父母為給他起名字煞費苦心,仍不得結果。李白的父親想了個辦法,在李白周歲那年,在桌子上放了許多東西,放了尺子、算盤、以及《尚 書》、《詩經》等書。李白他媽媽抱了他來抓鬮,只見李白看了看,就 抓了那本《詩經》。他父親高興極了,心想兒子長大后,一定是個詩才,但仍不知用什么名字為好,一拖再拖。到李白快七歲該念書上學了,這才急了,就想先試試兒子作詩的才能。當年春天李花盛開, 李白父親先吟出兩句:“春風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便叫李白和他母親續下兩句,李白的母親說:“廣火燒杏林紅霞落。”李白極為聰穎,手指門外滿樹白色的'李花說:“李花怒放一樹白。”他父親聽了特別高興,認為續的絕妙,且比前三句更好。這句詩第一個字“李”,正是自家的姓,最后一字“白”,正說明李樹潔白。于是就給兒子起名“李白”,恰到好處。

李白的故事10

  唐代大詩人李白(公元701-762年)一生寫詩1000余首,他的詩雄奇豪放,把我國古代的詩歌創作推向了高潮,對后世和世界都有極大的影響,被后人尊為“詩仙”。

  李白5歲那年,跟著父親從西域(yù)回到四川青蓮地區定居。到10歲的時候,他對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有一年春天,岷(mín)山山腳下有個客人前來拜訪李白的父親,恰巧他外出未歸。客人臉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轉身就要離去。李白見了,連忙拉住客人說:“伯伯,您遠道而來找我父親,累了半天也不休息一下,就要返回,這樣會傷身體和精神的啊。”

  客人見李白禮貌熱情,能言會道,心中暗暗佩服,便坐了下來。

  李白開始忙起來,他又是送茶,又是遞毛巾,對客人非常尊敬。為使客人不寂寞,李白放下手中正在讀的書,到客廳陪著客人說話,他大大方方地說:“請問大伯尊姓大名,以便我轉告父親。”

  客人有心要試試李白的才學,便咳了一聲,用手指輕捻(niǎn)了一下胡須,大聲說:“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鳥落山頭不見腳’。”

  李白認真思考了一會,便拱手回答說:“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父親回來,我一定告訴他。”

  客人疑惑地問:“你能不能給我解釋一下?”

  李白馬上回答說:“‘有人偷’就是把‘偷’字去掉單人旁,那么就是‘俞’字;‘鳥落山頭不見腳’,就是‘島’字。您姓俞,名字叫島!”

  客人聽后,十分佩服,連連拍著他的腦袋說:“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賀!”

  李白不到10歲時,他的名聲就傳遍了家鄉。14歲時,李白來到南浦(今四川萬州市),當地有個姓胡的鄉紳(shēn)自以為有學問,看不起別人,他想考一考李白。有一天,他當著李白的'面就出了一副上聯:“梁山栽大竹,無須淋(鄰)水。”這個上聯含有當地三個地名,因此是一個很難對的上聯。誰知李白隨口答道:“南浦人長壽,何懼豐都。”這個下聯前后也是三個地名,對仗非常工整。

  胡鄉紳很不服氣,他又指著墻上的一幅畫讓大家看。那畫上有個老神仙,懷抱一個大酒壇,睡在崖(yá)邊,壇口朝外面流著酒。胡鄉紳以畫為題又出了副上聯: “酉(yǒu)加卒(zú)是醉(zuì),目加垂(chuí)是睡,老神仙懷抱酒壇枕(zhěn)上偎(wēi),不知是醉還是睡?”

  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月添半是胖,月添長是脹,胡鄉紳挺起大肚堂中站,不知是胖還是脹?”

  胡鄉紳本想借聯譏笑李白,誰知反被李白針鋒相對嘲諷(cháo fěnɡ)了一番,大家一看胡鄉紳肥胖如豬的模樣,都哈哈大笑起來。胡鄉紳羞(xiū)得滿臉通紅,還想找個機會再挽回面子。酒席散后,他領眾人到花園散步,只見荷花池里有幾只小鵝浮(fú)在水上,游來游去,便靈動一動,對李白說:“白鵝黃尚(shànɡ)未脫盡,竟不知天高地厚!”

  李白心里當然明白胡鄉紳的用意,回頭向池塘中看了一眼,正好看見一只烏龜伸出頭來,便應聲答道:“烏龜殼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猾!”

李白的故事11

  這年春天,李白因想念朋友杜甫,就跋山涉水來到成都看他。這天,兩人在花間小酌,酒過三巡,李白面對桌上的`小菜,酒興盎然,隨即吟道:“有洞不見蟲,有巢不見蜂。有絲不見蠶,撐傘不見人。”

  杜甫聽后說:“李兄之作是一謎面,我也用同底謎面答之:兩頭尖尖像只棱,鉆進泥里扎個窩,有人說它心眼少,有人說它心眼多。”

  杜甫吟完,兩人相視而笑。幾天后,李白要走了,杜甫滿屋瞅瞅,想找點禮物送給朋友,最后想了想,找出文房四寶,寫道:左十八來右十一,十八十一在一起,左邊給你柴火燒,右邊給你糧食吃。杜甫寫完,說:“這詩是一字謎,打一字,李兄若想我,就看看這首詩吧。”

  這兩個謎語的謎底究竟是什么?

  謎底:前兩個謎面的謎底是“藕”。后為杜甫的“杜”字。

李白的故事12

  傳說唐代詩人賀知章、王之渙、李白、杜甫四人一日京城相遇,詩朋酒友得以會聚,歡欣之情,自不必說,于是擺下酒宴,暢談酣飲,不知不覺已經天黑。

  此時,天空懸掛著一輪玉盤,皎潔的月光,美好的夜景,激發了詩人們吟詩的興致。

  賀知章率先發話:“今晚月色奇佳,何不共吟一首以助雅興,接不上者……”

  王之渙插言:“接不上者,罰酒三杯。”

  賀知章搖搖頭,瞅了李白一眼,笑道:“若按此令,今日接不上者,豈不大有人在?不可不可,接不上者,不得飲酒!”這個提議,正中各位詩友下懷,齊聲說好。

  賀知章歲數最大,當然由他出首句,只見他輕捋胡須,微舒闊袖,不慌不忙地吟出了第一句:“一輪圓月似金樽。”吟完,就給自己斟滿一杯酒。

  王之渙看著杯中晃動的'圓月,心頭一亮,脫口吟道:“金樽斟滿月滿輪。”吟完,也給自己斟滿了一杯酒。

  下面本來輪到李白,誰知杜甫詩情洋溢已難自抑,加之年少好強,也不管什么順序不順序了,便搶著說:“請君聽我吟:‘圓月跌落金樽內。’”吟完,同樣給自己斟了一杯酒。

  李白不慌不忙,站起身來,把三位詩友的酒,舉起一杯干一杯,三杯酒全下了肚,這才吟出一句:“手舉金樽帶月吞!”

李白的故事13

  國人對于野史的偏愛,想必由來已久。當年李白供奉翰林,曾用野史狠狠娛樂了楊貴妃,“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趙飛燕的野史形象,無非纖瘦、美艷、命好。楊玉環當然高興,不說其他,單說纖瘦,就足令她芳心大悅。胖妹子總是喜歡別人夸苗條的,否則賈寶玉說“楊妃體豐怯熱”,寶釵也不至大怒。李白的“壞心眼”,呆會再說,他大概料定楊妃讀書少,歷史讀得更少。

  那么,歷史中的趙飛燕,顏值到底如何?《漢書》(下同)載:“孝成趙皇后,……屬陽阿主家,學歌舞,號曰飛燕。成帝嘗微行出。過陽阿主,作樂,上見飛燕而說之,召入宮,大幸。”按慣例,某女生得好,史家會交代,沒交代,就說明容貌平平。

  趙飛燕舞技出眾,對顏值自有補益。比如她多半會“芭蕾跳”,顯得體態輕盈,所以人送外號“飛燕”;她打小學歌舞,不會胖,當然也未必瘦弱,畢竟舞蹈也是體力活兒,“掌中舞罷簫聲絕”,那是文學夸張。漢成帝為她傾倒,緣于青春年少及優美舞姿的可能性較大,無關顏值。

  從實際寵幸來看,也能佐證這一點。“皇后既立,后寵少衰,而娣絕幸,為昭儀。居昭陽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漆,切皆銅沓黃金涂,白玉階,壁帶往往為黃金釭,函藍田璧,明珠、翠羽飾之,自后宮未嘗有焉。”

  就是說,成帝對趙飛燕的寵愛,時間非常短,完全像“三分鐘熱度”的那種,熱過了,給個名分,每月支付點贍養費。至于夫妻義務,想起來,履行一下,想不起來,你也別不服!對小姨子趙合德,他反而表現出了異常的癡戀,“姊娣顓(專)寵十余年”,怕是愛屋及烏的說辭,他連死都要死在趙合德的住處,可見趙飛燕的顏值誘惑遠不及其妹。

  常說人靠衣裳馬靠鞍,“倚新妝”,是否也包括穿新衣服呢?漢初服裝尚黑,女子穿黑色裙裾,給人以混夜店的感覺,不會太美;元封改制后,服色尚黃,華貴了許多,可是內命婦的著裝也多了不少條條框框,隨便穿著,不容易了。顏值一般的趙飛燕,就算穿上新,化個“新妝”,又能有多美?

  那么,歷史中的趙飛燕,命真的好嗎?可以說,很不好!因為是女孩,因為家里窮,她剛出生就淪為棄嬰,“三日不死,乃收養之”,頑強的生命力救了她。在陽阿公主家學歌舞,名為宮女,跟奴婢也差不離兒。嫁了皇帝老公,結果被妹子搶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好在她知道宮廷水深,姐妹之間不能窩里斗,否則早杠上了。肚皮不爭氣,或許是她最大的.命苦,如果她有兒子,其家族乃至西漢末期的許多悲劇都可以避免。不明白?回家查史料去,不能啥都推給我吧,短短千字文,實在容納不了。

  公元前8年,定陶王劉欣來長安謀奪繼承人位置,其祖母傅太后行賄趙飛燕姐妹,使得這哥們順利成為太子。成帝也不是沒兒子,只是生一個,死一個,有的無端夭折,有的被趙合德害死了。關于這個公案,哀帝即位時,司隸解光上的一道奏章說得清清楚楚。此君不愧是搞刑偵的,兇手,被害人,時間地點,證人證言,甚至趙合德的原話,漢成帝的態度,各種細節,他都查實了,然后話鋒一轉,“趙昭儀傾亂圣朝,親滅繼嗣,家屬當伏天誅。”此時趙合德已然自殺,解光的真實意圖昭然若揭,若非議郎耿育上疏辯護,趙飛燕在劫難逃。饒是如此,新城侯趙欽、成陽侯趙?等親屬,還是丟了爵位,驅至遼西郡安置。

  如果哀帝活得長一些,哪怕活四十歲,趙飛燕“命好”的野史說法也還是可以成立的。這哥們跟姓王的沒啥交情,對趙飛燕,卻是感恩的,尊為皇太后加以保護。偏偏他是短命鬼,在位七年就去世。他剛死,民間就流傳童謠,誣陷趙飛燕偷漢子,還將趙合德的罪行加于趙飛燕頭上,“燕啄皇孫”之典故即出于此。一個月后,趙飛燕自殺,也許入殮前會給化個新妝。

  這首寫給楊貴妃的詩恐怕正是李白失官的原因。得罪高力士,那是野史,正史里沒說原因。只說玄宗很禮貌地送了一些錢物給他,然后拜拜。我個人倒是認為,楊妃拿到贊美詩,必然研究一下趙飛燕。她又不傻,結果可想而知。枕頭風一吹,小脾氣一發。玄宗又不能將這事兒公開,只好心照不宣,攆走李白以慰佳人。

李白的故事14

  李白是盛唐詩壇的代表作家,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繼七人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稱作詩仙。唐朝大詩人李白小的時候非常貪玩,上學時經常逃學出去玩。

  一天,老師正在上面講課,他趁老師不注意偷偷從私塾里溜了出來,李白在外面閑逛著別說有多開心了。“啊,私塾里太悶了,外面的空氣真新鮮,我可以好好的玩一玩了。”李白在外面閑逛了半天,不知不覺中來到了一條小溪邊。他順著小溪走啊走啊,沒走多遠,他看見一位老婆婆蹲在小河邊正在石頭上不停的磨著一根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就走向前去問:“老婆婆,你為什么要在石頭上磨這么粗的鐵棒呢?”“我要把這個鐵棒磨成繡花針那。”

  “鐵棒磨成繡花針?這么粗的鐵棒要什么時候才能磨成一根繡花針哪?”“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繡花針。”

  李白從老婆婆的話受到啟發,心想:老婆婆這么大年紀了,還充滿信心要把鐵棒磨成繡花針,我年紀輕輕的為什么就不能克服困難,努力學習呢?李白想到這里,便跑回學校誠懇的'向老師道了歉,從此以后,李白發奮讀書,最終成為唐朝有名的大詩人。

李白的故事15

  桃花潭,在安徽省南部青弋江的上游(今涇縣水車公社境內),是個風景幽美的地方。這里,一直流傳著這么一個感人的故事:

  唐朝時候,桃花潭邊,有一個出身貧寒的青年人,名叫汪倫。汪倫家貧讀不起書,但很愛聽詩書;每次到田里干活,經過村頭的私塾,見老先生講詩書,總是悄悄地在窗邊聽一會。當時,詩人李白已名揚天下,汪倫很喜愛他的詩。他常常想:要是我能親眼見到李先生一面,那該是多么幸福啊!

  這一年春天,李白從宣城的敬亭山下來到涇縣城邊的.水西。當時,水西是涇縣的風景勝地:翠竹亭亭掩古塔,泉水潺潺繞寺前。李白很喜歡這個地方,在此玩賞了數日,作了不少詩,還戀戀不想離開。

  李白來到水西,不知怎么被汪倫知道了。他非常高興,駕一葉小舟,順著青弋江的碧波來到了水西。他上了岸,一眼就看到一個風流儒雅文士,站在古寺前觀賞煙霞,瀏覽風光。他從旁邊一個游客口中得知,這人就是李白。他欣喜地走上前去,倒身就拜:

  “先生,久仰了!”

  李白吃了一驚,定睛一看,原來是個布衣打扮、素不相識的俊俏后生,他眨眨眼想了想說:

  “年輕人,你找錯人了吧?”

  “沒有,”汪倫咧開嘴笑了,“我找的就是你,李青蓮先生。”

  “哦,找我有什么事?”李白含笑問道,他覺得這青年人很有趣。

  汪倫又打了一躬,說:“我叫汪倫。聽說先生喜歡飲酒吟詩,今特來奉告,有一個好去處,不知先生可愿前往?”

  李白一聽,正中下懷,急忙問道:“在什么地方?快告訴我。”

  汪倫指著閃閃發光的青弋江,說:“在這條江的上流,我就住在那里;那里有一個桃花潭,岸上有十里桃花,萬家酒店。”

  “真的?”李白到涇縣數日,還不曾聽說有這么個好地方,于是他懷疑地問道:“果真有‘十里桃花,萬家酒店’?”

  “千真萬確。”汪倫點點頭,“不知先生可想去游一游?”

  李白從汪倫那誠實的眼神中看出,這個青年人決不會撒謊,于是欣然應道:

  “去,我一定去!”

  “那好。先生,請上船吧。”

  就這樣,青弋江的流水,把李白送到了桃花潭邊。

  當時,桃花潭邊是很荒涼的。二人棄船上岸。李白抬頭看去,哪里有什么“十里桃花,萬家酒店”?!但見潭水悠悠,野渡舟橫。岸上只有一樹桃花,孤零零地開著,桃花樹邊,有一個茅店,門前屋檐下,一根細竹竿斜挑著一面杏黃色的酒旗,在春風中“嘩啦啦”地飄舞。

  李白萬萬沒想到這就是汪倫說的桃花潭。正想找他問個明白,汪倫卻含笑不語,拉他進了小酒店,揀了個座位坐下,向店家要了一壺陳窖老酒,幾碟山鮮野味,汪倫這才舉起酒杯對李白說:

  “先生,山野荒村,無甚招待,千萬莫要見怪。”

  李白也端起酒杯,呷了一口,疑惑地問:

  “這就是你說的桃花潭?”

  汪倫笑道:“是啊,這就是桃花潭。”

  “你騙了我,”李白放下酒杯不悅地站了起來,“哪里有什么‘十里桃花,萬家酒店’?”

  “有啊。”汪倫依然微笑道,“我們剛才經過的地方,叫十里邊山,這小店門前的那棵桃花,不是‘十里桃花’嗎?”

  “那‘萬家酒店’呢?”李白又問道。

  “先生,你看。”汪倫指著窗外那面迎風飛舞的酒旗說,“喏,那不寫得清清楚楚。”

  李白朝那酒旗瞅了一眼,上面果真寫了“萬家酒店”四個大字——

  原來酒店主人姓萬。

  李白這才恍然大悟,“噗哧”一聲,剛進口的酒噴了一地,他連連點頭,“原來如此!”

  汪倫這才把心底話兒全掏了出來:“先生,我是個山野魯莽之人,平時很喜歡你的詩,也很想見你一面。這次聽說你到了水西,一心想請先生到寒舍作客,又怕先生嫌我們家貧,不肯光臨,因此想了這么個主意。晚生該死,欺騙了先生,請先生寬恕!”說罷,納頭便拜。

  李白頓時被汪倫的一片誠心實意感動了,他雙手扶起汪倫,深情地說:“你要早說明,我也會來的。我很喜歡你,我倆交個朋友吧。”

  汪倫萬萬沒想到這位聞名天下的大詩人,會同自己這樣一個布衣平民交朋友,他激動地拉住李白的手,熱淚滾滾而下,滴落在李白的衣袖上……

  就這樣,李白在桃花潭邊住了十多日,受到汪倫和村人的熱情款待。李白臨走那天,汪倫戀戀不舍,唱著山歌為他送行。他很感動,詩興大發,口占一首絕句《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的船遠了,他回過頭來,看見汪倫還站在岸邊,朝他不住地揮手,揮手……

【李白的故事】相關文章:

李白的故事作文11-29

(經典)李白的故事作文12-01

李白的小故事作文01-24

[集合]李白的故事作文01-29

關于李白的成語故事05-11

【推薦】李白的故事作文6篇01-27

讀李白賞李白初中優秀作文05-03

李白的詩詞11-12

李白經典詩詞鑒賞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