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的哲理故事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關于創新的哲理故事
一則則生動的哲理故事,可以闡釋一條條人生哲理,比空洞的大道理更令人樂于接受。下面就有陽光網小編為大家整理關于創新的哲理故事的相關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關于創新的哲理故事篇(一)
讓食物更加美味,只能在食物的味道上做文章嗎?加拿大有家餐館獨辟蹊徑,從氣味上入手,發明了一種憑借香味增進食欲的新方法,能使菜肴的美味度提升2倍以上,引領了一股飲食時尚新潮流。
丹尼斯是加拿大一家頗受顧客喜愛的連鎖餐館。幾年前,丹尼斯在溫哥華西百老匯街開了一家分店,競爭相當激烈。一天,約翰在家里吃飯時,不小心把一瓶草莓醬打翻了,頓時空氣中彌漫起一股香甜的草莓香味,久久不散。果香沁人心脾,約翰胃口大開。
難道加果醬的菜特別好吃?約翰決定在做菜時加入不同的果醬測試效果。不過最終效果都不好,美味的菜肴和可口的果醬就是湊不到一塊,還會影響菜肴的口味。
難道問題不在果醬的口味上,而在香味上?于是,約翰查閱書籍、咨詢美食行家,找到了問題根源。原來,人的舌頭只可以品嘗出酸、甜、苦、辣、咸5種味道,而嗅覺卻能分辨出不計其數的香味。這些香味會刺激人的神經中樞,對食欲、滿足感都會產生影響,甚至食物味道有八成都取決于香味!“給美味的菜肴添加點香味,定能提升顧客的進餐體驗。”
約翰找到一家香料廠,委托其生產各種芳香液,香味類型包括咖啡、水果、香草等21種人們喜愛的香味。為了讓香味被顧客聞到又不摻進菜肴,約翰在叉匙上做文章,叉匙的柄端可貼上特制紙片,只要往上滴幾滴易揮發的芳香液,顧客每次享用食物時就可以聞到各種誘人的香味。
自從用上了這種特殊的“芳香匙”,經過短短兩個多月的試運營,其創意的發明在西百老匯街獨樹一幟,成為最受顧客歡迎的餐館之一,并且屢屢登上飲食雜志。
故事哲理
意外,注定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很多人卻是只關注了意外如何才能不再發生,而沒想到如何利用它。須知,意外往往就預示著我們苦尋而不得的創新!因此,意外,不僅僅意味著遭遇,更需要去發現。
關于創新的哲理故事篇(二)
新加坡“只有”陽光(劣勢也能化為優勢)
1972年,新加坡旅游局曾向當時的總理李光耀呈送了一份報告,內容是:就旅游資源而言,與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的長城、日本的富士山比起來,我們新加坡除了一年到頭直射的陽光之外,幾乎什么都沒有,要發展旅游,實在是難上加難。
據說李光耀看過這份報告以后,非常生氣,就在報告上批了一行字:“你想讓上天給我們多少東西?有陽光就夠了!”
后來,新加坡果真就利用了烈烈驕陽的條件,栽花養草、美化環境,經過數年的努力,成為全世界著名的花園城市。這個僅有600多平方公里的袖珍國家,旅游收入連續多年名列亞洲第三,甚至超過了許多天然美景豐富、名勝古跡眾多的國家。
故事的哲理:企業的資源各不同,有的充足有的貧乏,但是這并不是決定企業成敗的唯一因素。很多時候,劣勢也能轉化為優勢,就能看你是否有這樣的眼光。
關于創新的哲理故事篇(三)
泰國酒店帶給客戶的意外(超值的服務,未必需要額外的成本)
在泰國曼谷酒店,清晨一開門,一名漂亮的泰國小姐微笑著和我打招呼:“早,余先生。”“你怎么知道我姓余?”“余先生,我們每一層的當班小姐要記住每一個房間客人的名字。”我心中很高興,乘電梯到了一樓,門一開,又一名泰國小姐站在那兒:“早,余先生。”“啊,你也知道我姓余,你也背了上面的名字,怎么可能呢?”“余先生,上面打電話說你下來了。”原來她們腰上掛著對講機。
于是她帶我去吃早餐,餐廳的服務人員替我上菜,都盡量稱呼我余先生。這時來了一盤點心,點心的樣子很奇怪,我就問她:“中間這個紅紅的是什么?”這時我注意到一個細節,那個小姐看了一下,就后退一步說那個紅紅的是什么。“那么旁邊這一圈黑黑的呢?”她上前又看了一眼,又后退一步說那黑黑的是什么。這個后退一步就是為了防止她的口水會濺到菜里。
我退房離開的時候,刷卡后他把信用卡還給我,然后再把我的收據折好放在信封里,還給我的時候說:“謝謝你,余先生,真希望第七次再看到你。”第七次再看到,原來那次我是第6次去。
3年過去了我再沒去過泰國。有一天我收到一張卡片,發現是他們酒店寄來的:“親愛的余先生,3年前的4月16號你離開以后,我們就沒有再看到你,公司全體上下都想念得很,下次經過泰國一定要來看看我們。”下面寫的是:“祝你生日快樂!”……原來寫信的那天是我的生日!
故事的哲理:真正令客戶喜出望外的超值服務,其實未必需要更多的成本支出。所謂服務,首先是擁有一顆心,繼而感動另一顆心,最終變成錢的過程,而不是相反。
關于創新的哲理故事篇(四)
用蛋管住雞!(創新思維)
有個男人從市場上買來幾只小雞,養在了自家院子里,他希望小雞快點長大,能早日下蛋。
—天,男人下班回家,看到有人在院門口掛了個牌子,上面寫著:“請管好你的雞,別讓它們再竄到我家院子撒野。”他警覺地去找雞,發現一只都沒少,便沒當回事。那之后,男人常聽到鄰居在大聲抱怨,一會兒說雞踩了花草,一會兒說他家院子里有雞糞……男人想:就是幾只調皮的雞,值得這般小題大做嘛!
事態的發展超出了男人預料,有一天他清點雞時突然發現少了一只,于是慌張地跑到鄰居家,發現那只雞果然被鄰居關在籠子里,上面還掛了個牌子:再不管好雞,我就宰了它。男人抱起雞,找鄰居理論:“我家雞只是偶爾溜到你家,你至于如此報復嗎?”鄰居氣不打一處來:“它們敢再來破壞,我就下手!”兩人吵了半天才罷休。
打那之后,男人還是任由雞跑到鄰居的院子里撒野,可鄰居卻再沒抱怨過。直到有天清晨,男人準備出門,突然聽見鄰居的女兒大叫起來:“我在草叢發現了三個雞蛋!”鄰居回應說:“不要大驚小怪,這幾天咱家吃的雞蛋全是在那撿的。”男人聽得真切,當即在院里搭起雞圈,再不讓雞溜到鄰居家了。
對他人的錯誤,比指責更有效的,是讓他意識到錯誤對自己的危害,自覺自愿地去糾正。
【創新的哲理故事】相關文章:
創新的哲理故事04-03
經典哲理故事和哲理04-03
哲理故事03-29
哲理的故事01-14
經典哲理故事04-03
經典的哲理故事04-03
簡短但有哲理的哲理故事04-03
經典勵志哲理故事01-01
人生的哲理故事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