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成語故事
關于成語故事1
西漢時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的名字叫劉安。繼承了父親的封位為淮南王。
淮南王劉安看了許多書,偏偏對道教的書籍入了迷。產生了煉丹成仙的念頭。于是他四處去尋訪有仙方神術的道人。
有一天,他聽說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煉制仙丹的秘方,但是從不傳給別人,于是就去尋找八公。沒想到八公四處云游,劉安吃盡苦頭也沒能找到八公。可是劉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尋訪,劉安的誠心感動了八公。一日,八公來到劉安家,把煉制仙丹的'方法傳授給他,并告訴他,仙丹煉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劉安每天都虔誠的靜心修煉,后來他“真的”煉出了仙丹。這時他覺得身體輕盈的,飄飄欲仙。那些仙丹,晶瑩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時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禱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劉安覺的身體輕飄飄的,低頭一看,原來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劉安成仙后,灑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雞和狗吃了,它們也都飄然跟著一起升空,成了神仙。劉安在雞和狗簇擁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關于成語故事2
《中華成語故事》里有好多成語故事。有些是講品德意志的,像《百折不撓》。故事里的喬玄為了讓強盜受到應有的懲罰,只好忍痛犧牲了自己十歲的兒子。而且他從不向困難屈服。我覺得他很偉大。
《不為五斗米折腰》里的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就去做了縣令。但縣令的俸祿只夠買五斗米。一天,上級派郵督來督察。為人驕橫的郵督一到彭澤縣就差人把陶淵明叫來見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去,否則將影響他的前程。陶淵明忍無可忍,說:“我不能因為五斗米而向這個鄉里小人折腰!”便交出官印,回鄉下種田去了。他非常有骨氣,沒有因為五斗米而像這種小人低頭哈腰,我非常敬佩他。
《過門不入》里的大禹曾三次路過家門口,但一次都沒進去過,因為還有很多治水工程等著他去干呢!我覺得他非常愛國,為了百姓們,他可以一次都不進家門。
還有講為人處世的,像《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故事里的諸葛亮為了輔佐后主劉禪盡了自己全部的力量。他曾兩次帶兵北伐,第一次失敗了,但他不放棄,還一直堅持著。第二次終于成功了。但后來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于北伐途中。他這種“忠心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決心。”很令我感動。
在《中華成語故事》里,我懂得了許多道理,主人公的品德意志讓我非常敬佩,我永遠都不會忘記他們的故事!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里,記載了我們偉大祖國五千年的.歷史,無數位英雄的故事流傳至今。所以我非常喜愛這本書。
其中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一位叫李陵的騎都尉在和匈奴打了敗仗,投降了。大臣們都譴責他貪生怕死,而司馬遷不以為然:李陵帶去的兵不足五千,他深入敵軍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夠給天下人一個交代了。漢武帝一聽,大怒,把司馬遷下了監獄,處以腐刑。司馬遷幾乎想自殺,但他想到自己有一個重要的工作未完成——寫<<史記>>。他在史記中,給好人高度的評價,對受到壓迫的人物表示同情...........<<史記>>既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學著作。
故事中的司馬遷雖然被關進了監獄,但他卻沒有放棄,繼續寫史記,造福子孫。生活中也有像他一樣的:警察抓住壞人,給我們安寧;醫生治好病魔,給我們輕松;老師幫助我們,給我們智慧;父母生育我們,給我們快樂……..
讀了這個故事,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一件事要有決心,不能三分鐘的熱度。在這一點,我不由想到了自己,做事總是虎頭蛇尾,現在想起來,真慚愧啊!
關于成語故事3
鯉魚們都想跳過龍門。因為,只要跳過龍門,他們就會由普普通通的魚變成超凡脫俗的龍。
可是,龍門太高,他們一個個累得筋疲力盡,摔得鼻青臉腫,卻沒有一個能夠跳過去。他們一起向龍王請求:“尊敬的殿下,請你把龍門降低一點吧!如果連一條鯉魚都跳不過去,這龍門不等于虛設了嗎?”
龍王不答應,鯉魚們就跪在龍王面前不起來。他們跪了九九八十一天,龍王終于被感動了,答應了他們的要求。鯉魚們一個個輕輕松松第跳過了龍門,興高采烈的變成了龍。
不久,成了龍的.鯉魚們發現,大家都成了龍,跟大家都不是龍的時候并沒有兩樣。于是,他們又一起找龍王,説出自己心中的疑惑。龍王笑道:“真正的龍門是不能降低的。你要找到真正龍的感覺,還是去跳那座沒有降低高度的龍門吧。”
關于成語故事4
葉公好龍的成語故事
魯哀公經常向別人說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歡有知識才干的人。有個叫子張的人聽說魯哀公這么歡迎賢才,便從很遠的地方風塵仆仆地來到魯國,請求拜見魯哀公。
子張在魯國一直住了七天,也沒等到魯哀公的影子。原來魯哀公說自己喜歡有知識的人只是趕時髦,學著別的國君說說而已,對前來求見的子張根本沒當一回事,早已忘到腦后去了。子張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氣。他給魯哀公的車夫講了一個故事,并讓車夫把這個故事轉述給魯哀公聽。
然后,子張悄然離去了。
終于有一天,魯哀公記起子張求見的事情,準備叫自己的車夫去把子張請來。車夫對魯哀公說:“他早已走了。”
魯哀公很是不明白,他問車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來的嗎?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車夫向魯哀公轉述了子張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這樣的:
有個叫葉子高的人,總向人吹噓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歡龍。他在衣帶鉤上畫著龍,在酒具上刻著龍,他的房屋臥室凡是雕刻花紋的地方也全都雕刻著龍。天上的`真龍知道葉子高是如此喜歡龍,很是感動。一天,真龍降落到葉子高的家里,它把頭伸進窗戶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廳堂上。這葉子高見了,嚇得臉都變了顏色,驚恐萬狀,回頭就跑。真龍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實那葉公并非真的喜歡龍,只不過是形式上、口頭上喜歡罷了。
葉公好龍成語故事的啟示
這個故事用十分生動的比喻,犀利地諷刺了葉公式的名不副實、表里不一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們只知道唱高調、不務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通過這個故事,我們要丟棄"理論脫離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樹立實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風。
葉公好龍成語故事的延伸
【拼音】:yè (shè) gōng hào lóng
【解釋】:比喻自稱愛好某種事物,實際上并不是真正愛好,甚至是懼怕、反感。
【出處】:《三國志·蜀志·秦宓傳》:“昔楚葉公好龍;神龍下之;好偽徹天;何況于真?”
【近義詞】:表里不一、兩面三刀、口是心非
【反義詞】:名副其實、名實相符、表里如一
【例句】:他表示愿意幫助別人,但當有人向他求援時,卻避退三舍,這與~毫無差別。
【謎語】:紹翁喜歡蛟(打一四字成語)
關于成語故事5
窮兵黷(dú)武
東吳名將陸遜之后陸抗,有勇有謀,很年輕就被任命為建武校尉。
東吳后期朝政,且國君孫皓荒淫暴虐,濫殺無辜。陸抗對此非常不滿,便多次上疏勸諫。但是,孫皓對這些建議置之不理。盡管東吳內政混亂不堪,但由于陸抗謀略過人,善于用兵,因此一直虎視東吳,而欲南下一統中國的晉,也無可奈何。
當時,晉朝的車騎將軍羊祜(kù)鎮守襄陽。他見陸抗能攻善守,知道要立即打敗東吳并不容易,于是改變對東吳策略,采取了和的戰略。陸抗也明白羊祜用意,于是也用同樣的態度對待晉方。在邊境,兩人還常派使者往來,以示友好。因此當時吳、晉一部分邊境竟出現了和平局面。
孫皓聽說了邊境的情況,十分不悅,派人責問陸抗。陸抗回話說:“我如果不采取這樣的政策,反而會助長羊祜的.威德。”孫皓聽后,也就沒再說什么。但他還是想出兵攻晉統一中國。于是頻頻調兵。陸抗知道后,便又向孫皓上疏說:“現在,朝廷應該加緊農業生產,儲備糧食,增強國力。讓有才能的人發揮作用,使各級官員不荒怠(dài)職守,嚴明賞罰以勵百官,審慎實施刑罰以戒黎民。如果圖虛名重形式,處處用兵,好戰不止,耗費的資財動以萬計,士兵疲勞不堪,即使敵寇沒有削弱,我們自己也會因此受累而被拖垮。”
但是,孫皓對陸抗的忠告仍是置若罔(wǎng)聞,以致于國力日漸衰退。而陸抗死后,晉軍便揮師南下討伐東吳,吳國最終為晉所滅。
成語“窮兵黷武”,現在的意思是使用全部武力,任意發動戰爭。
關于成語故事6
西周末期,周幽王即位后,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樂,醉心于女色。周朝有個諸侯國叫褒(bāo)國,其國君見天子如此荒唐,就來規勸,幽王根本不聽,反而把褒國國君關進大牢。
褒國國君的兒子洪德見父親被關,非常焦急,就與母親商量如何營救。他們聽說幽王非常喜歡美女,就用重金買下一年輕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sì)”,教給她宮中禮儀,然后送給幽王。幽王見大喜,于是下令放褒國國君。
褒姒入宮后,很得幽王的'寵愛,可是只有一件事不隨心意,就是褒姒有個怪脾氣,從來不笑。幽王下決心要讓她笑一笑,于是貼出布告:誰能讓新王后笑一笑,賞金一千。告示一出,一些人爭相入宮。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說一些荒誕的笑話,可褒姒看,聽,仍不露一絲笑容。幽王手下有個大臣叫虢(guó)石父,是個會拍馬逢迎的壞家伙,他出一個壞點子,叫做“烽火戲諸侯”。原來古時候,遇到敵情,主要靠烽火臺報警。那些烽火臺遍布各諸侯國,相鄰的兩座能互相看見。如果白天某處發現敵情,就點燃曬干的狼糞,靠“狼煙”傳遞情報;如果是晚上,就點燃柴草,靠火光傳遞情報。這樣一座傳一座,用不多長時間,消息傳遍全國,各地諸侯就會率部隊趕往京都,聽候調遣。
幽王聽這個計謀,萬分高興,決定一試。一天,天氣晴朗,幽王帶著褒姒來到城樓頂上,登臺遠望,遠山近水,盡收眼底。幽王下令點燃烽火,頓時狼煙四起,直沖云天。遠近諸侯看到烽火點燃,還以為敵國來犯,于是紛紛點齊兵馬,向鎬(hào)京奔來。他們趕到鎬京城下,卻看不到一個敵兵,只見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樓上喝酒看熱鬧。這下,可把褒姒給逗笑。她笑幽王如此輕率行事,笑諸侯這樣容易上當。褒姒一笑,幽王高興,馬上給虢石父千金的獎賞。那些諸侯可氣壞,知道受愚弄,就大罵一氣帶兵回去。
幽王對此并不在意,為睹褒姒笑臉,又多次玩此鬧劇。不久,戎(róng)人發兵前來攻打鎬京。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來,趕緊派人去點烽火,向諸侯求救。可是這一次,諸侯們還以為天子與王后嬉戲,全都按兵不動。就這樣,鎬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驪山腳下,被殺掉,褒姒被戎人抓走。
成語“千金一笑”,形容美人的笑顏十分難得,價值千金。
關于成語故事7
壬辰龍年到了,大家喜氣洋洋的貼春聯過大年。小朋友們個個生龍活虎,龍騰虎躍。大人們龍馬精神,神采奕奕。老人們鶴發童顏,老當益壯。
我和小朋友們在小區里玩捉迷藏,分成兩隊。我們隊我當隊長,另外一個隊呂錦元當隊長,我派了一個小朋友深入龍潭虎穴當臥底。所以那個小朋友告訴我他們隊誰誰誰藏在哪里,后來我們隊有好幾個朋友被抓到了。最后我們被呂錦元他們隊打的一敗涂地,后來我才知道我派的臥底叛變了,我們隊的小朋友們雖然輸了,但卻為呂錦元他們隊勝利而感到高興,因為我們準備明天再和呂錦元他們隊在決一雌雄。我和我們隊的小朋友們下定決心,下次在玩捉迷藏的.時候一定把呂錦元他們隊打的一敗涂地,落花流水。
關于成語故事8
春秋時期,衛國的州吁(yù)殺死哥哥衛桓(huán)公,自立為國君。
州吁驅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大臣石厚商量辦法。石厚就去問自己的父親——衛國大臣石(què),怎樣鞏固州吁的統治地位。石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石厚說:“州吁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么辦?”石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搶著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連連點頭。
州吁和石厚備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原來,這是石的安排。衛國派人去陳國,把州吁處死。衛國的大臣們認為石厚是石的`兒子,應該從寬處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史官認為石殺子是“大義滅親”。
成語“大義滅親”,現在指為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對犯罪的親屬不徇(xùn)私情。
關于成語故事9
宋高宗時,苗傅和劉正彥發動叛亂,脅迫高宗答應隆太后垂簾聽政。各路兵馬聞訊,齊奔京師,意欲勤王救駕。大臣朱勝非為防苗、劉狗急跳墻,威脅到皇帝的安全,便讓皇帝答應封苗、劉為淮南兩路制置使,給他們統帥軍的隊權力,然后說服苗、劉投降。
苗、劉降后,朝廷希望他們快去赴任,苗、劉的部屬張逵卻為他們謀劃道:要皇帝給他們立鐵契為證,以防日后有變。
退朝后,他們帶著書信到朱勝非府上,要求辦理此事。朱勝非叫他的秘書拿筆來,奏請皇上允許賜給鐵契,并命令他屬下的官吏詳細查一下過去有關此事的典故,以便照例辦理。苗劉二人聽后,都非常高興。
第二天臨上朝時,苗傅的待衛傅宿求見朱勝非說:“昨日皇上批準要賜給苗、劉二位將軍以鐵契,今天能舉行賜契大典嗎?”朱勝非默思良久,忽然環顧左右諸官,問道:“叫你們查找過去的.做法,都查到了嗎?”
諸官回答說:“沒有先例可查。”又問:“按照過去的方法制造鐵契,你們知道怎么做了嗎?”回答說:“不知道。”朱勝非說:“這樣的話怎么給他們鐵契呢?”官吏們都笑了,傅宿自知理虧,便解嘲的說:“已經得到了。”
于是就灰溜溜地回去了。此事妙在不拒絕他們而讓他自己放棄。假如給一般迂腐之人處理此事,必會想出一番大道理來與他們辯論,這不但會激怒小人而危及自身,也會使對方志在必得,使局面無任何回旋的余地。
關于成語故事10
【五羊傳說】
五羊傳說是一個關于古代廣州城的漢族神話傳說故事。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廣州海天茫茫,遍地荒蕪,曾一度出現連年災荒,田野荒蕪,農業失收,民不聊生。一天,南海的天空上忽然仙樂繚繞,柔美悠揚。隨后便又出現了五朵彩色祥云,上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衣,分別騎著五色仙羊。每只羊都口銜著“一莖六出”的優良稻穗,降臨楚庭。仙人把稻穗贈給了廣州人,并祝愿此處五谷豐登,永無饑荒。祝罷仙人騎彩云騰空飛逝。而五只仙羊因依戀人間,便化為石頭留了下來,并一直保佑著廣州風調雨順。從此,廣州便成了嶺南最富庶的地方。這就是廣州有“五羊城”、“羊城”、“穗城”名稱的由來。
【羊皮鼓】
羊皮鼓是羌族“釋比”的法器,而并非一件樂器;擊鼓、舞蹈、演唱《壇經》是“釋比”作法事的基本形式。以鼓伴唱時,鼓點以比較單一的節奏循環往復,舞蹈少,動作小。以鼓伴舞時,鼓點節奏沉穩熱烈,豐富多變。
羊皮鼓舞在羌語中稱為“莫恩納莎”、“莫爾達沙”或“布滋拉”,是“釋比”在法事活動中跳的一種祭祀舞蹈,又稱“跳經”,是羌族祭祀活動中主要的舞蹈形式,具有鮮明的羌族文化特色。羌族羊皮鼓舞起源于傳說中的《木姐珠與斗安珠》故事,傳說是天神阿巴木納帶了很多在各種祭祀場所用的經書,由于路途勞累,休息時他睡著了,醒來時,所有的經書都被一只山羊吃進了肚里,正著急時,樹上的金絲猴對他說:“羊子吃掉了你的經書,你快殺掉山羊,用山羊皮制成鼓,做法事的時候,敲起羊皮鼓,經文就會脫口而出。”此法果然靈驗,阿巴木納為感激金絲猴,在做法事的時候,就佩戴金絲猴皮帽。從此以后,釋比們敬拜猴頭師祖或做法事時就大跳“羊皮鼓舞”。
【三陽(羊)開泰】
對于年畫上的“三羊開泰”,人們并沒感到有什么差錯。其實,就像許多諧音于我國古代成語的廣告語一樣,“三羊開泰”實為“三陽開泰”。
鼠年到時,人們喜歡用“羊”字討個吉利,“三羊開泰”中的“羊”字其實是借了太陽的.“陽”的諧音。正確的應該寫成“三陽開泰”。這個詞來源于《周易》六十四卦中的泰卦。“三陽”意為春天開始,表示冬去春來,陰陽消長,萬物復蘇:“開泰”則表示吉祥亨通,也作“三陽交泰”,有好運即將降臨之意。常用以稱頌歲首或寓意吉祥,成為歲首人們用來互相祝福的吉利話。如果將“陽”字改為“羊”,就詞義上說是講不通的。
關于成語故事1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學習生字詞語。
3、解課文內容,知道成語《自相矛盾》的意思。
教學重點:
1、加強朗讀和復述訓練。
2、講清成語故事中精辟的語句,揭示其比喻義。教學難點:使學生明白成語故事中包含著的深刻道理,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教學準備:投影片、教學掛圖
一、激趣導入:
1、師:成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簡單的幾個字卻濃縮了深刻的道理,有些成語還包含著有趣的故事,你能說說幾個這樣的成語嗎?
2、學生交流
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4、師:我們今天來學習幾個新的成語故事,第一個是什么?
5、板書:自相矛盾
6、提問:什么是矛?什么是盾?
7、指名說,看圖理解
8、提問:“矛盾”放在一起組詞是什么意思?
9、師:我們中國的漢字很有趣,每個字都有單獨的'含義,可是把兩個字放在一起組詞,意義又發生了變化,如:東西,斟酌
10、過渡:矛盾這個詞的意思就來源于一個有趣的小故事,下面就讓我們趕快走進課本,去看看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畫出生字詞和不理解的詞語
2、生自讀,師巡視。
3、檢查自學效果:
(1)出示生字詞,指名讀,解釋
(2)重點指導:“戳”
(3)指名解釋,做動作
三、精讀《自相矛盾》:
1、指名讀,思考:這個成語講了一個什么故事?用簡潔的話概括。
2、指名說3、理清故事線索:師:一個完整的故事由起因、經過、結果構成,請大家找出來
4、故事起因:一個楚國人賣矛和盾
(1)過渡:賣東西要吆喝,他是如何吆喝的呢?請同學表演,評價
(2)注意關鍵詞:夸口,什么叫“夸口”?
(3)哪些詞表現他在夸口?
(4)再來讀讀,感覺他的夸口
5、故事經過:有個圍觀的人問他
(1)過渡:這個人正在自賣自夸時,圍觀的人聽了后,會有什么表現呢?
(2)指名讀
6、故事結果:那個楚國人張口結舌,回答不出來了
(1)過渡:這個楚國人有何反應?
(2)學生齊答
(3)“張口結舌”是什么意思?
(4)他為什么會“張口結舌”?
(5)此時,這個楚國人會想些什么呢?
(6)如果你是當時圍觀的人,想對他說點什么呢?能給他一些善意的忠告嗎?
四、拓展:
1、你從這個成語中學到了什么?
2、生活中,你有過自相矛盾的時候嗎?
五、作業布置:把這個故事說給父母和朋友聽
六、板書設計:
8、成語故事自 相 矛 盾⊕ ⊕起因→→經過→→結果夸口問張口結舌教學反思:成語是我國的文化精粹,為了使學生喜歡學成語,在導入部分我通過舉例“東西”、“斟酌”等詞語分開解釋的意思和組詞后的意思有所不同,引起學生對漢語的興趣,從而引出“矛盾”這個詞,告訴同學們今天我們將學習“矛盾”的故事來源,引起學生對本堂課的興趣。
正式上課時,由于《自相矛盾》這個成語故事篇幅短小,內容簡單,所以我的授課方式主要是學生自學,
一是讓學生理清故事的主要線索,
二是抓住關鍵詞“夸口”、“張口結舌”。結合學生表演,使學生在輕松活潑的環境中快樂的學習,最后總結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升華主題。這節課我也有不足之處,在檢查生字詞時,我讓學生表演“戳”這個字的動作,很多同學表演時過于用力,不理解輕輕的也可以戳,最后我通過講解戳的字義,示范動作,使學生明白了這個字的準確含義,不過花費時間過多,造成后面的授課時間較為緊張。
關于成語故事12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問起,現在要知道和要去干的事情很多,究竟應該先知道和干些什么。孟子回答說:“有智慧的人無所不知,但要知道當前應該做的事中最急需要辦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們無所不愛的,但應先愛親人和賢者。又比如古代的圣主堯和舜,尚且不能認識所有的事物,因為他們必須急于抽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堯舜的仁德也不是愛一切人,因為他們急于愛的是親人和賢人。”接著,孟子又從反面來回答這個問題:“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喪期,卻對服三個月、五個月喪期的禮節很講究;在長者面前用餐沒有禮貌地狼吞虎咽,咕哆咕哆地喝湯,卻去講什么不能用牙齒咬斷干肉等等,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當前最需要知道和干的'是什么。”。
當務之急 ( dāng wù zhī jí )
解釋 當:當前;務:應該做的事。當前急切應辦的要事。
用法 偏正式;作主語、賓語;用于判斷語句中
示例 魯迅《華蓋集·忽然想到(六)》:“我們目下的~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 今學者~,曰中國古今史,曰泰東西古近史。
近義詞 燃眉之急、迫在眉睫、事不宜遲
反義詞 慢工細活、雞毛蒜皮一拖再拖、遙遙無期
誤用 現在的當務之急 (當就是現在的意思)
出處 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
釋義 意思是指當前應該做的事情中最急需辦的事。
關于成語故事13
膽小如鼠
南北朝時,有一個十分膽小的人,名叫元慶和,他本來是北魏時期的官員,擔任刺史一職。
一天,他的手下找到他:“大人,敵人已經攻到城下了,我們是不是要跟他們決一死戰?”
而他雙手發抖的說道:“不,不……傳令下去,讓所有的將士放下兵器,準備投降。"雖手下極力勸阻,可他好像心意已定,出城投降。
從此,他所掌管的區域全部劃入了梁朝的.版圖。
梁武帝得知此事倍感詫異:”元慶和竟然投降,就封他為‘魏王’ 吧!
幾年后北魏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又一次元慶和奉了梁武帝的命令,帶領梁朝的將士去攻打東魏的項城。
他的士兵報告道:”報告王爺,大軍已經到達項城了,聽聞東魏的大軍沒多久也會到達那里。”
元慶和謹慎地說道:“你知道東魏的大軍多少人嗎?”士兵信心滿滿地說“大約有三萬人!”
元慶和如晴空霹靂一般,被徹底驚到了。神色慌張地說道:“快傳令下去,馬上撤退。”士兵們不情愿的按照他的旨意照做了。
梁武帝得知,大怒,立刻傳元慶和!罵道:“豈有此理!你這樣就退兵!膽子簡直小得像老鼠一樣!看來,你不適合替‘朕’打天下,‘朕’要把你貶農村養豬去!成語也就由此而來了。
膽大包天
[釋義] 形容膽量極大(多指做壞事)。現多含貶義。
[語出] 歐陽予倩《荊軻》第四幕:“我雖年幼;膽大包天;小小秦庭;何足道哉!”
[近義] 膽大包身 膽大如斗 膽大妄為 肆無忌憚 渾身是膽
[反義] 膽小如鼠 膽小怕事
[用法] 多含貶義。多用于指責、批評人干很不好的事的場合。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和“渾身是膽”;都形容膽大、不怕。但~是貶義成語;“渾身是膽”一般用作褒義。
[例句] 布魯諾干的事兒,在教廷當局看來簡直是~的異端邪說。
[英譯] with desperate daring
關于成語故事14
成語故事短小、生動,富有教育意義,非常適合兒童閱讀。因為文字淺顯易懂,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成語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學的重點。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在學生熟練朗讀,理解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重點引領學生練習自己的生活經驗,感受成語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從而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其中,《畫龍點睛》的中心人物是張僧繇,故事情節的發展是圍繞人物展開的,理解了人物,自然理解了成語“畫龍點睛”的含義。
課上,我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想象說話:游客們是怎樣說服張僧繇為龍畫上眼珠子的?當天氣突變,被點上眼睛的龍騰空飛去后,游客們又會有何反應?會說些什么?學生的表現十分踴躍,口語表達還真是不錯,想了許多的理由,張僧繇被說服了,游客們對他的點睛之筆贊嘆不已。在課堂中,學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學習的的主體,教師只是一個學習伙伴,在課中只需稍作點撥、引導,學生的靈氣,學生的創造性才得到了真正的釋放。
關于成語故事15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滅虢(guó)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yú)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國。“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美玉和寶馬,他會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舍不得。荀息看出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虞國也難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里罷。”晉獻公聽后,便采納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份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后,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幫助,萬一虢國滅,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于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虢國,隨后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虞國。
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利害相關。
【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成語故事05-11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05-02
成語故事08-06
經典成語故事01-04
兒童成語故事05-11
幼兒成語故事05-11
兒童成語故事05-11
中華成語故事05-11
動物成語故事05-11
讀書的成語故事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