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寒的來歷故事簡短
小寒的來歷故事簡短1
在唐代長安城,小寒時節往往與臘日相鄰不遠。由于天氣較冷,社會上盛行相互贈
送禮物。唐代帝王也有賜口脂、臘脂,盛以碧鏤牙桶的'習俗。唐中宗景龍三年臘日,中宗在御苑中召近臣賜臘脂,晚上自北門入內殿賜食,又加賜口脂。杜甫有詩云:“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王建《宮詞》:“月冷天寒迎臘時,玉街金瓦雪漓漓。浴堂(殿名)門外抄名入,公主家人謝口脂。”口脂,即唇膏。面藥,即在臘脂中加防裂的藥。故口脂、面藥都是用來涂臉面以防止寒冬口唇凍裂之物。
即使到了現在,這些仍然是我們的冬季必備物品。
小寒的來歷故事簡短2
在物候學方面,我們的祖先基于長時間的認識和把握,提出了著名的“二十四番花信風”說,即從小寒到谷雨共八個節氣,有一百二十天,每五天為一候,應一種花信(所開的花),共有二十四候,應二十四種花信。花信風指的是應花信而來的風。在小寒節氣之內共有三種花信,第一花信是梅花,第二花信是山茶,第三花信是水仙,這三種花在小寒節氣相繼開放。
依節氣順序,其余七個節氣地花信分別是:大寒的花信為第一瑞香、第二蘭花、第三山礬;立春的`花信為第一迎春、第二櫻桃、第三望春;雨水的花信為第一菜花、第二杏花、第三李花;驚蟄的花信為第一桃花、第二棠棣、第三薔薇;春分的花信為第一海棠、第二梨花、第三木蘭;清明的花信為第一桐花、第二麥花、第三柳花;谷雨的花信為第一牡丹、第二酴、第三楝花。
小寒的來歷故事簡短3
梅花是小寒節氣的第一花信,而梅花自古就是詩人們詠贊不衰的題材。詠梅詩發軔于六朝,隋唐崛起,極盛于宋元、明清相繼,直至今日仍余韻猶存。這些詩詞或寫梅品質,或詠梅風姿,或繪梅神韻,或歌梅情懷。但大都立意新穎,借傲霜斗雪,不畏嚴寒的梅花以抒發作者不畏強暴、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高尚情操。
在早年間的小學語文課本中,曾選有王安石的一首《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可以說是啟蒙之作。而王維的“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自綺富前,寒梅著花未。”則讓人頓起思鄉之情。張謂的《早梅》:“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從一個新的`角度創造出了新的意境,讓人感到了人與梅花精神上的相契之美。元末王冕擅長畫梅花,他曾在一幅墨梅圖上題詩曰:“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該詩托梅花的口吻,表達出詩人高潔的人格追求,可謂一語雙關,啟人心智。另外像“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等寫梅的佳句還有很多,在冰天雪地的季節中讀這些梅花詩,真是暗香浮動令人陶醉啊!
為第1桐花、第2麥花、第3柳花;谷雨的花信為第1牡丹、第2酴、第3楝花。
【小寒的來歷故事簡短】相關文章:
重陽節的來歷故事簡短06-03
“馬虎”的來歷故事作文04-02
馬頭琴的來歷故事09-30
粽子的來歷與傳說故事通用05-10
清明節的來歷故事05-24
感恩節的來歷簡短05-07
關于元宵節來歷的故事04-20
父親節的來歷兒童故事04-15
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故事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