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兩袖清風的成語故事
兩袖清風的成語故事1
兩袖清風,指衣袖中沒有暗拿任何進貢的財物。形容為官清廉。
【原文】
于少保嘗為兵部侍郎,巡撫河南。其還京日,不持一物,人傳其詩云:“絹帕麻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明·都穆《都公譚纂》卷上
【成語典故】
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謙,曾經擔任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作為地方最高長官,他前后在任十九年,遍巡州縣,考官訪民,興利除弊,發展生產,政績優異,而且自奉簡樸,不結私交。)他回京城的時候,總是不帶一件禮物。
人們傳頌著他的一首詩:
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絹帕、蘑菇和線香這些土特產,本是這些地方老百姓過日子用的東西,現在卻因為一級一級向上進貢而成了地方和百姓被搜刮的禍殃。自己偏偏這些東西什么也不拿,就帶兩袖清風進京去朝見天子,免得民間也怨怒、議論!)(后來他被奸邪權貴陷害抄家時,“家無余貲,蕭然僅書籍耳”。)
兩袖清風的成語故事2
于謙是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代清官,人稱“于龍圖”、“于青天”。
于謙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天資聰慧、勤奮好學,14歲就能賦詩、15歲成了秀才,被稱為“神童”。于謙仰慕諸葛亮、文天祥等杰出人物,寫詩贊頌他們報效國家、廉潔公正的操守,以他們為自己的楷模。正是在這些先賢精神的激勵下,少年于謙立下“以天下安危為己任”的宏志,17歲時他寫下一首流芳百世的`佳作《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就是于謙一生的寫照。
于謙為官以“廉潔公正”聞名。“兩袖清風”的故事就發生在他身上。一次,他要進京辦事,一些同僚勸他:“你不向上司獻金玉,帶上土特產,也是送個人情啊!”于謙聽后,哈哈大笑,舉起雙袖風趣地說:“誰說我什么也沒帶?我帶有兩袖清風。”并作《入京》詩一首以明志:“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天朝去,免得閭閻話短長。”于是“兩袖清風”便作為為官清廉的成語而千古流傳。
兩袖清風的成語故事3
【原文】
于謙,字廷益,錢唐人。宣德元年,授(1)監察御史,長軀玉立(2),聲如洪鐘,每奏對,上為傾聽。……然謙才大機(3)疏,遇事又敢往,少瞻顧(4),人故以此忌之。九載秩(5)滿,始進左侍郎。先是,河南官吏入朝,率(6)捆載香帕、蘑菇,以供交際,謙行,一無所持,作詩云:“手帕蘑菇與線香,不資民用(7)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8)話短長。”其律己如此。(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八·賢達高風》)
【注解】
(1)授:任命。
(2)玉立:形容姿態修美。
(3)機:存于內心的欲望、俗念。
(4)瞻顧:向前看又向后看。比喻多顧慮而猶豫不決。
(5)秩:官吏的職位、品級。
(6)率:大約、通常。
(7)不資民用:不給民用。
(8)閭閻:鄉里,亦泛指民間。
【故事闡述】
“兩袖清風”原作“清風兩袖”。
于謙,字廷益,浙江錢塘人。宣德元年,于謙擔任監察御史,身材高大挺拔,聲音響亮,每次上奏應對時,皇上都會側耳細聽。……然而,于謙才學淵博,內心的欲望不多,遇到事情又能勇往直前,很少因有顧慮而猶豫不決的情況,所以招致有人對他憎惡、妒恨。九年任期屆滿后,才晉任左侍郎一職。
之前的河南官吏在進京朝見皇帝或辦事時,通常都會順便帶點絹帕、蘑菇之類的地方特產,當作交際應酬的禮品。可是于謙在當河南巡撫時,每次回京城議事都不曾帶任何珍貴的物品,還寫下一首詩說道:“手帕、蘑菇、線香這些地方特產因官員強行派征、搜括,無法供人民享用,這樣反而使人民因此遭殃。回京時,我是什么也沒帶,只有灌滿衣袖的清風去朝見天子,免得老百姓來道短說長。”他就是這樣約束自己的。
“兩袖清風”這句成語就從這里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做官廉潔,毫無貪贓枉法之事。也可以用來形容瀟灑飄逸、超脫凡俗的樣子。
【討論】
(1)為什么于謙會被人嫉妒?他有沒有因為被人嫉妒而改變自己的行事作風?
(2)你是不是也有被人嫉妒的.經驗?而你有什么樣的感受呢?
(3)據說古人會把貴重物品放在袖子中,如果重重的,就是有很多好東西;如
果風一吹,袖子會飛起,就表示他兩袖清風、廉潔。你對這種說法有什么
樣的看法?
【造句練習】
例:他為人廉潔公正,連當了兩任市長,既不包庇工程也不炒地皮,這種兩袖清
風的操守,真是令人尊敬。
例:站在山頂上,迎面而來的山風吹動我的衣袖。剎那間,我有了兩袖清風、飄
飄欲仙的感覺。
【相似成語】
一清如水;洗手奉職;廉潔奉公;囊空如洗
【課后時間】
請你動動腦,找出含有“風”的成語。
參考解答︰
風調雨順、風恬浪靜、風流倜儻、春風化雨、櫛風沐雨
兩袖清風的成語故事4
成語釋義:
比喻為官清廉,除了兩袖清風外一無所有。
來源追溯:
明·都穆《都公譚纂》: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故事鏈接:
于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他二十四歲中進士,不久就擔任監察御史。明宣宗很賞識他的才能,破格提升他為河南、山西巡撫。盡管身居高官,他過的'生活非常儉樸,吃住都十分簡單。
明宣宗去世以后,九歲的太子朱祈繼位,史稱明英宗。因皇帝年少,宦官王振專權。王振勾結內外官僚作威作福,大臣都叫他為“翁父”。于謙看不慣他專擅朝政,從不逢迎他。為此,王振對于謙非常忌恨。
當時外省官員進京朝見皇帝或辦事,都要賄賂朝中權貴,否則寸步難行。于謙在擔任巡撫從外地回京時,他的幕僚建議他買些蘑菇、絹帕、線香之類的土特產孝敬權貴。于謙不這樣做。他甩了甩兩只寬大的袖管,說:“我就帶兩袖清風!”
回到家里,他寫了一首題為《入京》七絕詩。他在詩中寫道:“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兩袖清風的成語故事5
于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他曾先后擔任過監察御史、巡撫、兵部尚書等職。于謙作風廉潔,為人耿直。于謙生活的那個時代,朝政治腐敗敗,貪污成風,賄賂公行。當時各地官僚進京朝見皇帝,都要從本地老百姓那里搜刮許多的土特產品,諸如絹帕、蘑菇、線香等獻給皇上和朝中權貴。
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振以權謀私,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討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巡撫于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于謙笑著舉起兩袖風趣地說:“帶有清風!”以示對那些阿諛奉承之貪污的嘲弄。兩袖清風的成語從此便流傳下來。
古人穿的衣服,沒有有口袋。平民百姓的衣襟向右掩,在腰間束帶,隋身攜帶的散碎東西可揣在懷里。官員則穿長衫,袖子特別寬大,便于放些銀兩、詩詞文章等。古代的貪污污吏卻是把受賄的錢財放進自己的衣袖里。倘若官吏廉潔,沒有貪贓枉法受賄,衣袖當然是空的,只有“清風”,所以“兩袖清風”就成為表官員廉潔的借用語了。
【兩袖清風的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成語故事12-09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12-07
幼兒成語故事12-09
兒童成語故事12-09
兒童成語故事12-09
成語故事及解釋12-09
動物成語故事12-09
銅頭鐵額成語故事12-09
紛至沓來的成語故事12-09
不蔓不枝的成語故事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