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傳統美德故事大全
中國傳統美德故事大全1
【朱熹間居】
詩曰:晦翁莊重,敬慎威儀,自少至老,須臾②未離。
南宋時,有個的大學者朱熹,字仲晦,別號晦翁。他的`為人,很端莊穩重,在朝廷里講話很正直,有一次,在巡視中看見許多饑民外逃,經調查是州官盤剝百姓太厲害了。他六次寫奏章向皇帝報告。可是,前幾次奏章都被小人給扣下了。皇帝看后,便免去了州官的職務,叫朱熹去代替州官。朱熹上奏說:“這個人不光上面有人,下面的人更多,只好辭職回鄉。”
他在平日家居的時候,每天天色還沒有亮,就起來了,穿好衣裳相連的制服,戴了幞頭,著了方頭鞋子,到家廟里和先圣神位前去跪拜,行了禮以后,退回到書房里,幾案必定擺得很正,一切書籍器用,必定很整整齊齊的,有時候疲倦了休息,就閉著眼睛端端正正地坐著,休息完了起來,就整齊了腳步慢慢地走,他的威儀和容貌舉止的法則,從少年時一直到老始終沒有放棄。
【注釋】①朱熹(xī):朱夫子。②臾:yú,須臾,一會兒。
中國傳統美德故事大全2
【包拯貢硯】
詩曰:宋有包拯,出知端州,制貢足數,一硯不留。
北宋有一個的清官叫包拯,字希仁,天圣年間進士,宋仁宗時任監察御史,后任龍圖閣大學士,官至樞密副使。他在端州(今廣東肇慶)做知州時,此地向來出產一種做硯臺用的名貴石頭。從前在那地方做官的人,都借著進貢皇上的名目,總要多取幾十倍,拿去送給朝里面有勢力的人。而包拯叫硯工只要做到進貢的硯數夠了。等到他離任的時候,也不曾拿一塊硯石回去。
他做開封知府時,為官公正,執法嚴明。他處處以身作則,從不為自己謀私利。有一次,他的舅舅犯了罪,他照樣依法論處。此后他的親戚朋友再沒有人敢依仗他的權勢為非作歹了。當時的百姓都非常尊敬、愛戴他,稱他為“包青天”。
他平生沒有私下的.積蓄,曾經警誡子孫們說:“我的后代做官的,有犯了貪贓的人,這個人就不準回到自己家里來;死的時候,也不準葬在祖墳里,倘若不照著我的志向做,就不是我的子孫了。”嘉佑六年(公元1016年)他任樞密副使,轉年去世,謚號“孝肅”。
【注釋】①硯:yàn,硯臺,寫毛筆字研墨用的文具。
中國傳統美德故事大全3
【缺妻敬馌】
詩曰:晉郄②缺妻,馌夫冀野,相敬如賓,德之聚也。
春秋時期,晉國有個郄缺,夫妻兩個人互相敬重,好像賓客一樣。有一天,郄缺在冀邑的郊野里耕田,他的妻子送飯到田頭,雙手捧了飯菜遞給丈夫,非常地恭敬。郄缺也和顏悅色地接受了。剛巧這個時候,晉國大夫臼季路過這個地方,看見了這樣情形,回去就對晉文公說:“恭敬就是德性凝聚的.表現,一個人能夠恭敬,就必定有道德,有了道德,就一定能夠治理百姓的,所以請君侯任用他。”晉文公就叫郄缺做了三軍中的下軍大夫,后來在箕地方打仗,郄缺捉住了白狄國的國君,晉襄公就叫郄缺做了公卿,把冀邑這個地方賜給他。
【注釋】①馌:yè,往田里送飯。②郄:xì。
【中國傳統美德故事】相關文章:
傳統美德簡短小故事03-07
傳統美德的名人故事大全12-09
中國名人勵志的故事-中國的勵志的故事精選11-27
中國現代勵志故事精選-中國現代勵志故事11-27
中國漢字的故事03-18
中國兒童故事04-29
中國的勵志故事04-05
中國的經典的勵志故事04-05
中國少兒故事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