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只揀兒童多處行》觀后感范文
師:上課之前、給同學們聽一支歌《春天在哪里》。會唱嗎?跟著一起唱。(創造良好和諧的學習氛圍)
師: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
生:春天在哪里?
師:春天來了、我們都想去找春天、你想到哪里去找春天?
生:我想到公園去找春天。
生:我想到野外去找春天。
生:我想到草原上去找春天。
師:是的、去廣闊的草原上找春天。
生:校園的花圃里。(開拓思維)
師:春天到了、我們都想找到明媚的春天。中國古代也有一位詩人寫了用一首找春天的詩。
出示詩(兒童不解春何在、只揀兒童多處行)。
師:誰來猜一猜、這首詩的意思是什么、誰來猜一猜、猜對了表揚、猜錯了也表揚、表揚你的勇氣。(尊重學生、不管答案是否正確、都對他學習的態度予以肯定。)
生:兒童不知道到哪去找春天、只知道游人多的地方去。
師:你真了不起、我們一起讀一讀這句詩。
生齊讀。
師:你們比古代的人聰明。不僅兒童喜歡去找春天、大家都想去找春天。我們的冰心奶奶也要去找春天、冰心奶奶把這兩句詩改了一下、讀。ppt出示: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揀兒童多處行。
師:冰心奶奶只撿兒童多處行、到兒童多的地方去找春天。看孫老師寫課題、其中還有一個生字。
師:寫“揀”字、提示右邊不是東。
師:誰來說說題目的意思。說錯了也不要緊。(營造安全的氛圍)
生:只揀兒童多的地方走。
師:去干什么呀?
生:去找春天。
師:冰心奶奶為什么不到其他地方去找春天、為什么不到游人多的地方去找春天呢?現在請你把課文讀一遍。
學生自讀。
師:課文讀完之后、我發現你們班的劉星宇同學給課文標了標有幾段、這個方法很好、向她學習。(及時地鼓勵、關注課堂上學生的表現)
師:標好的同學舉手、說一下有幾段。
生:九段。
師:文章比較長、請你看看九段中你最想讀哪段、待會兒我請他來讀一讀。
學生自讀。
師:誰愿意把自己讀書的情況給大家展示一下。孫老師最喜歡舉手的同學、舉手的同學是最自信的同學。(鼓勵發言)
生讀。第八小節。
師:告訴大家、你為什么喜歡讀這一段。
生:寫出了花兒的旺盛。
師:真好、她不僅讀出了她喜歡的這一段、而且講出了喜歡的原因。讀得真好、但是有一個字音讀得不準。(注意傾聽學生及時反饋交流)
生:渾身解數。
師:板書。這個字是個成語。解是個多音字。渾身解數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渾身的本事。
師:說得真好、我們一起把這句話讀一讀。
師:好、像她那樣、誰來讀一讀自己喜歡的這一段。我看見舉手的同學眼睛里充滿著自信。(多元的評價語)
生讀。
師:讀和流暢準確。說說為什么?
生:因為把頤和園寫成一個大魔術匣子。
師:誰像小天使。
生:孩子們。
師:一起讀一讀。
師:她不僅喜歡這句話的內容還喜歡這句話的語言。這個比喻句非常好、她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很強。
誰再來讀。
生讀。
生:我覺得這一段語言寫得比較有趣、所以我喜歡這一自然段。
師:讀得好、好在聲音響亮、就是自信的表現、他還喜歡這一段是因為寫得有趣。還有不同的嗎?我喜歡不同的。(激發學生不同的思維)
生讀。
師:真好、掌聲送給他。(鼓勵方式的多元化)
師:為什么喜歡這一段。
生:因為冰心奶奶告訴大家去哪兒找春天。
師:一起讀一讀。
生讀。
師:還有不同的嗎?展示你的不同、展示你的精彩。(用不同的評價語激發學生的王思維拓展、在課堂上展現生命的靈動)
生讀第6自然段。
師:掌聲。你為什么喜歡這一段。
生:因為我覺得這一段讀起來非常振奮。
師:我們也來振奮振奮、你來起個頭。
生齊讀。
師:讀得真好、不過剛才這個頭起處不太振奮、再來讀一讀。(當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時、及時地點出來并加以修正、相當于“剪枝”的過程、為了以后更好地成長。)
師:寫得精彩、讀得振奮、孫老師聽得也振奮、還有不同精彩的嗎?
生讀第7自然段。
師:講一講喜歡的理由。
生:冰心奶奶想問一下孩子、春天的海棠花好不好看、孩子只知道好看、說不出為什么好看。我覺得寫得非常有趣。
師:這里有個詞“忸怩”、都是什么旁?
生:豎心旁。
師:我請一個不舉手的同學來說說。(關注到每一個學生)
生:忸忸怩怩。
師:你給它組了一個重疊詞。
生:我覺得是非常害羞。
師:是難為情、害羞。一起讀一讀。
師:還有下面一個紐是什么旁的紐。
生:讀“紐扣”。
師:剛才同學們讀了自己喜歡的段落、并講了喜歡的原因。非常好。現在我們回到課題上來看一看。
讀課題:只揀兒童多處行。
師:課文中哪些句子寫了冰心奶奶只揀兒童多處行走的句子。
用筆劃一劃。
生默讀。找句子。
師:我剛才看了一下、有同學找了一處、有同學找了兩處、有同學找了三處、要找到。句子、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書要讀得仔細、而且要用你的小腦筋想。同桌兩個同學講一講。如果你們找得相同、那你們兩個同學是英雄、英雄所見略同、如果你找的他還沒找到、要請教、為什么你找到的他還沒找到。同桌一起找一找、看哪一組找得準、找得全。(鼓勵合作、同伴交流)
師:全班討論一下、你們這一組找到哪些地方。
生:我畫的是“我們笑著下了車、迎著兒童的涌流、擠進頤和園去。”因為冰心奶奶原來是路過。現在看過兒童都進去了、他們也進去了。
師:是啊、冰心奶奶原來只是路過、現在和兒童一起進了頤和園。這一句話找得準。從“迎著、擠進”可以看出只揀兒童多處行。(教師示范)
師:你戴著著和孫老師一樣的眼鏡、我說你有一雙慧眼、你能把這句話讀讀嗎?
生讀。
師:誰能讀得更好一些。同桌來幫忙。
生讀。
點評:
一、營造氛圍促發展
孫老師在上課之初、先給孩子們播放了一首他們耳熟能詳的歌曲《春天在哪里》、既拉近了和兒童的關系、又和這節課的內容有關聯、這樣的導入無疑是成功的。伴著動聽的歌曲、愉悅的心情開始的一節課相比聽課的孩子們也是快樂的。依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人的感受器官、效應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尋求安全的工具、當有了一個基礎之后才能更加好效率地學習。在舒適、綠色的環境中、樹苗才能茁壯成長。同樣的、處于小學時期的學生、在課堂中需要給予他們關愛、信任和鼓勵、保證一個安全的環境、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思維。
二、鼓勵多元活思維
在課堂上、無所謂一個問題的標準化回答。語文、是一門與個人經歷、體驗有關的學科、只要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了獨立的思考、就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這也有利于開發同學和教者的思維。這不由得使我想到了很多時候正是因為一位學生的回答、才會激起其他同學的參與。正如筆者在教學現代詩歌《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時、最后的總結時一位學生問道“為什么課題中是春光染綠我們的雙腳、春光為什么能染綠我們雙腳?”這也是我在課前沒有想過的、于是我們便循著這個問題展開了一番研究。這樣不僅增強了提問同學的學習興趣、也激發了其他同學一同來探尋這個題目的奧秘。
三、適當“剪枝”正方向
尊重學生學習、還體現在當學生出現知識性錯誤的時候及時地加以糾正。正如孫老師會直接點出學生閱讀中出現的錯誤。修剪其枝條是為了樹苗今后更好地結果、在發現錯誤時及時地糾正并加以引導、亦是如此。
春天般的課堂給人春天般的溫暖、尊重和向上的動力、期待著有一天沐浴著“如春教育”的孩子們、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只揀兒童多處行》觀后感】相關文章:
三只小狼兒童故事04-20
三只小貓的兒童故事12-09
八只氣球經典兒童故事04-09
兩只青蛙的兒童故事04-05
揀紙團小學作文12-09
兒童唐詩三百首:《桃源行》12-06
兒童故事兩只笨狗熊12-01
兩只小狐貍的兒童故事01-10
雙語兒童故事:一只小鳥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