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千與千尋》觀后感700字
1.)河神。全片第一個爆點,印象超深,原本干凈的河神因為很多人工垃圾而變成沼澤怪。大家一開始都以為它就是腐蝕怪,后來千尋努力把它洗干凈,才讓大家看清它的真面目就是大來賓—河神。千尋動用大家的力量把它恢復干凈,而愛護它的回報就是用河神給的藥救了白龍,也救了無臉男。
2.)父母。大人們都因鼓吹勇氣而喪失了對自然最基本的敬畏之心。千尋的爸爸媽媽讓她勇敢跟他們一起向前走,卻在在看見沒有人照顧的攤位時,還不如一個小孩子。那些美味的食物吃的就像是在影射自然資源,人類肆無忌憚地去濫用,必然會受到懲罰,最終二人都變成了豬。豬的數(shù)量還不少,說明這樣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
3.)勞動。不主動選擇勞動的人只能變成煤灰和青蛙,成為最沒有自由最忙碌的群體,主動選擇的人反而能夠以人的形態(tài)支配自己的生命。
4.)無臉男的寂寞。是在說那些有錢就作惡多端,內(nèi)心寂寞空虛的人嗎?因為千尋敞開心扉讓他進門,就幫助她拿到藥牌。后來無論是用錢吸引吃小怪,還是最后因為凈化丸而全都吐出來,成為純凈的自己,陪在湯婆婆姐姐身邊,都是找回了內(nèi)心的安定感。
5.)湯婆婆妹妹看到寶寶變的老鼠時,居然沒有認出她最心愛的寶寶;看到泥土變的金子時,也沒有判別出那就是一團泥。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珍貴的東西換種形態(tài)出現(xiàn)我們反而會看不見,反之亦然。
6.)最后父母在山下等千尋,如果不是頭上的紫水晶,恍惚覺得真的什么都沒發(fā)生。
7.)從全片來看,千尋是作者心中真善美的化身,她是個非常正能量的小孩。通過將她與大人行為的對比,反映出作者對于純粹童真和道德觀的贊揚和對貪婪、虛偽、懶惰、勢利的大人的批判。千尋從一開始的愛哭和嬌氣,成長到最后已經(jīng)可以鼓起勇氣去救自己的愛人和父母,在其中完成了極大的成長蛻變。對看電影的小孩子來說,他們看到的是千尋的探險之旅,吸收到正能量的價值觀;對大人來說,這是一次反思和自省的好機會。多一點這樣的影片,也就多一點能帶給人心靈震撼的刺激物。經(jīng)典不愧是經(jīng)典。用孩子的的語言和畫面,講所有人都能聽的故事,相信在不同的年齡段,看這電影會有完全不同的啟發(fā)。
【《千與千尋》觀后感700字】相關文章:
《千與千尋》觀后感10-04
千與千尋的觀后感10-01
千與千尋觀后感10-08
推薦千與千尋觀后感12-18
千與千尋電影觀后感11-27
千與千尋觀后感推薦01-01
《千與千尋》電影觀后感11-12
《千與千尋》觀后感(15篇)11-30
《千與千尋》觀后感15篇11-24
《千與千尋》觀后感三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