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跡·笨小孩》觀后感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后感。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奇跡·笨小孩》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你只是一名20歲的拮據少年,你相依為命的妹妹必須在剩下一年半里做昂貴的心臟手術才能挽救生命,你該怎么辦?我嗎,或許我會選擇在校奮勤奮讀書,多拿微薄的獎學金為她買藥,我會因她面容枯槁,假裝我能與她共情,對她說:“哥哥已經盡力了,對不起。”我會煎熬著等到她死亡的一天,安慰自己說:“我有自己的生活,不能沉湎于過去,畢竟我也盡力了。”興許你可以說我不夠勇敢不夠愛妹妹,但也你又不好說我是卑劣自私的。畢竟這可以說是對于處于該處境的人來說,最合適最穩妥的最能想到的方法。
景浩之所以成為電影主角,很重要的因素是他的罕見的想要盡全力救活妹妹的心,假如他能用自己的命來換妹妹的命,我想,他是會愿意的,這使我聯想到《大魚海棠》中,椿為救活一名人類給村落帶來了天災,湫為了椿變成人類而化作人間的風。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都為別人而不顧后果的孤注一擲。那么我們再回想一下羅密歐朱麗葉殉情,梁山伯祝英臺雙雙化蝶,你又是否覺得他們的感情是否太過猛烈,甚至是病態,非理性的呢?幻想一下,你發現半夜有人偷了你的寶貴的貨物,盜賊的貨車都已經啟動了。你可以選擇不追,你會損失貨物,但你可以報警,盡管警方不能及時趕到,但你還是有一丟丟的希望若干天后拿回你的東西的。你要是真扒人家車門,在疾馳的貨車門上懸著,搞不好就一車幾尸了。你思量一下,后者是不是走極端了呢?正常人即使憤怒,也不大會做這種危及自己性命的事。
我的目的不是為了挑這個電影的刺,我是聯想到,在我們這個社會里,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高質量的教育,理解了“三思而后行”這句話,從此做事前,大多會考慮各種方案的優劣,權衡得到獲益最大的方案再來行動,緊接著這個人就會被人們贊揚為“理性”“沉穩”的問題。
所以,這延伸到待人接物,我們做選擇時,該以什么樣的態度去對待事情的問題了。做人不容易,你會聽到這樣的聲音,“我不論以后會不會后悔,至少我不想讓我當下后悔。”“你要為你的沖動后的代價考慮。”
或許你偏愛景浩那樣的人,更極端一點。我們可以說他極端,幼稚,重情義,他的生活會是極端的絕望或是猛烈的歡喜,他的人生會是跌宕起伏,充滿了戲劇性,他會有更多的機遇與挑戰。但是我們看到的故事往往都是幸存者,多少沉沒于大海底部的故事,連發聲的機會都沒有。或許你偏愛三思的理性人,更退而求次一點。那這樣人生或許會平穩,平庸一些。
我們能調和這兩種態度嗎?我不知道,但人能精準調控這一切,那還有什么意思呢?我想,年輕人總該沖動一點,但得有起碼的對生命的敬畏和對底線的遵守。
【《奇跡·笨小孩》觀后感】相關文章:
《奇跡笨小孩》觀后感11-18
奇跡·笨小孩觀后感11-05
奇跡笨小孩觀后感11-05
奇跡·笨小孩觀后感通用04-22
奇跡笨小孩觀后感3篇12-12
奇跡·笨小孩觀后感15篇04-26
《奇跡笨小孩》電影觀后感通用05-30
奇跡·笨小孩觀后感500字(通用9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