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精品一级A片-国产另类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我要找美国一级片黄色|www.zheinei.com

教學設計方案

時間:2022-11-21 03:25:37 設計方案 我要投稿

【實用】教學設計方案4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常常需要預先準備方案,方案是書面計劃,是具體行動實施辦法細則,步驟等。那么應當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教學設計方案4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一、縱橫聯系,說教材

  《三個兒子》是第五冊第一組的一篇略讀課文。這篇略讀課文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三個媽媽在井邊打水,她們一邊打水一邊夸自己的兒子。當母親們拎著很重的一桶水回家的時候,三個兒子都來了,但只有一個兒子接過**的水桶。在有趣故事的敘述中,揭示了一個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

  這篇課文在串連一、二組教材中取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對本組課文的學習方法的小結運用,又將對第二組訓練重點"多讀多想,讀通課文"作好鋪墊。在仔細對教材進行分析解讀基礎上,依據略讀課文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本課教學目標:

  1、方法性目標:

  根據"閱讀提示"獨立閱讀課文,基本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2、情感性目標:

  通過課文的學習,懂得兒女應該以實際行動為父母分擔生活重擔的道理,在生活中做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3、能力性目標:

  以初讀、精讀、賞讀、活讀為主線,在不同方式朗讀訓練的基礎上,讓學生"多讀多想、讀懂課文"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朗讀能力。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理解老爺爺的話,他為什么說只看到一個兒子。

  二、靈活多樣,說教法

  1、信息收集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應"初步具備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課前,我讓學生多渠道多途徑搜集有關父母疼愛孩子,孩子孝敬父母及反面的材料,這既為上課的對比做好準備,又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2、談話激趣法

  在學生交流身邊的事例基礎上,教師適時談話激趣,拔動學生心中的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課堂中,教師的談話也必不可少,或指導、或點拔、或解疑、或釋惑,將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

  3、體驗教學法

  讓學生走進課文,當媽媽、當老爺爺、當兒子,通過不同的角色體驗,與文本展開零距離的對話,實現"三維一體"的教學。

  4、讀書指導法

  "文章思有路,遵路識其真"。(葉圣陶語)如何帶領學生走近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讀書指導十分重要。在本課教學中,我將通過"初讀、精讀、賞讀、活讀"對學生的讀進行四個層面的指導,讓學生的讀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幾個來回,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三、主動參與,說學法

  1、聯系生活法

  "語文的學生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課標一語道出了生活是語文學習的土壤。教學中,必須將課堂與生活進行有效地整合。《三個兒子》一文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從自身與父母的關系說起,說平日父母是如何關愛自己的`,也談自己在父母繁忙時的一些做法。

  2、讀書入境法

  朗讀是十會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學習方法。新課標尤其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實現素質的全面提升。學習《三個兒子》過程中,要著力創設情境,開展多層次、多視角的讀,如初讀、精讀、賞讀,個人讀、小組讀、齊讀,指名讀、比賽讀、分角色讀等等,讓學生讀中入情入境,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從而優化自身的綜合素養。

  3、合作探究法

  新課程尤其倡導要培養學生的個人意識和團體協作能力,在多維互動的學習中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中,我多次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在個體感悟的基礎上,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如小組討論:為什么老爺爺說只看到一個兒子?

  4、多元評價法

  在課堂學習評價中,我嘗試讓自評與他評、師評與生評相結合,讓評價主體多元;讓總結性與商討性評價相結合,讓評價方式多元;讓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讓評價項目多元。通過積極、有效的評價,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評價"中成長。

  四、多元閱讀,說程序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設計了以讀為主的課堂教學策略,讓學生讀出一方新天地。

  1、初讀生疑

  上課伊始,讓學生交流課前收集有關母(父)子情深及其他材料,為課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并通過教師的激情談話導入新課的學習。

  師:是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但是,生活中,并非每個孩子都能孝敬長輩,做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略讀課文《三個兒子》。

  在齊讀課題后,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得流利、正確,并說說你讀懂了什么,你還有什么問題弄不明白。在此環節中,可結合讀文,讓學生當"小老師",解決文中新字、新詞的認讀。

  2、精讀探究

  梳理疑難,歸納出學生共性的問題:明明是三個兒子走過來,老爺爺為什么說只看到一個兒子?

  在精讀過程中,可讓學生采取讀、畫、圈、議等方法,形成個體感悟,而后開展"合作探究"活動。在相互印證,相互補充的基礎上,形成共識。

  在交流的過程中,要抓住重點詞句進行理解。

  ①一個孩子翻著跟頭,像車輪在轉,真好看!

  ②一個孩子唱著歌,歌聲真好聽。

  ③另一個孩子跑到媽媽跟前,接過媽媽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著走了。

  通過朗讀比較、角色扮演、重點圈議等手段,讓學生明白"只有能幫助媽媽分憂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的道理,從而弄清老爺爺說只看到一個兒子的原因。

  3、賞讀體味

  在此環節教學中,要以指名讀、小組讀、分角色讀、扮演讀等多層次的朗讀訓練,對文中的內容進行仔細揣摩、玩味。尤其要注重情境的創設,讓學生置身于課文的角色中去,設身處地地讀,如臨其境地讀。通過賞讀,讓學生明白"母親總是很愛自己的兒子的,她們情愿負重,也不會對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那個用實際行動來分擔母親重擔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兒子"的道理。

  4、活讀延伸

  學生在以文本展開卓有成效的對話后,引導其說出心中的感受將變得水到渠成。在活讀階段,可讓學生在通讀全文,說說你讀了這篇課文想到了什么。在此間,可通過設置"凡人名言"欄目,激勵學生說出所讀所感,使作者、文本、讀者三者之間的情感達到高度的融合,并由此形成一個課堂高潮。而后,再讓學生完成彈性作業:回家后,認真地完成一件家務事,把做的、想的寫下來,促使學生的學習延伸到課外,建構起大語文的學習觀,并以此帶動形成家庭"親情高潮"。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材簡析]

  作者把春天比作一個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美麗,活潑,呼喚著我們去找春天。課文的語言優美、生動,充滿兒童情趣。

  [學習目標]

  1.會認9個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觀察春天、熱愛春天。

  [教學建議]

  (一)識字寫字,打牢基礎

  1.提示難點。本課難讀的有“觸”、“嫩”二字,提示學生“觸”是翹舌音,“嫩”的韻母是“en”不是“un”。

  2.巧記生字。采用以下識字方法,引導學生識記生字:教師或學生做動作演示,識記“遮”、“掩”、“躲”、“探”: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說一說,用什么方法記住“羞”、“嫩”:運用熟字加偏旁或換偏旁的方法識記“躲”、“觸”、“鵲”。

  3.寫字指導。9個要求會寫的字都是左右結構的,除“野、解”二字外,其余的又都是左窄右寬的字,把它們集中在一起,先引導學生觀察,發現規律,再指導臨寫。教師提示學生寫“躲”字時,第七筆撇不出頭。

  (二)初讀課文

  讀通讀準自由輕聲朗讀課文,遇到生字多讀幾遍,讀通讀順。

  (三)再讀課文

  感知發現

  1.自由讀或齊讀課文,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2.提問:從“春天像個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這個句子中能體會到什么?

  3.哪些內容反映了春天的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小草、野花、嫩芽、小溪的句子,讓學生分別讀。

  4.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或觀察課文插圖說一說初春的特點。

  (四)結合生活,模仿句式出示句子:

  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樹木吐出點點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那是春天的?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觀察,模仿句式說一說。

  (五)品讀課文,拓展練習

  1.作者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樣的?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自讀課文。

  2.找出后,讓學生多讀幾遍,說說寫得好在哪里。

  3.以“她在”的形式,說說自己在生活中觀察到的春天。

  (六)自主積累,練習背誦

  1.讀自己認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說說讀后的體會。

  2.引導學生看著畫面背誦。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這塊琥珀的特點和價值,認識琥珀的形成過程,《琥珀》教學設計。培養學生閱讀科普讀物的興趣和能力。

  2.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指名讀課文,讀后思考討論:

  l.課文中講的這塊琥珀有什么特點?(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蒼蠅、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這塊琥珀有什么價值呢?(人們可以知道,在遠古時代,世界上已經有蒼蠅和蜘蛛了,這為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提供了依據。)

  二、啟發談話

  這篇課文的作者通過仔細觀察這塊琥珀的樣子,運用了豐富合理的想象,告訴了我們這塊琥珀的形成經過及發現過程。

  三、閱讀課文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2.讀后討論:“約摸”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一萬年前要用上“約摸”這個詞?

  (“約摸”,大概估計。從課文中可以看出這個松脂球掛在一棵老松樹立過了幾千年,后來地殼發生變動,松樹腐爛,松脂球淹沒在泥沙下面又過了幾千年,這樣合起來肯定超過一萬年了。)

  3.老師小結:因此,科學家的推測和估算是有根據的。

  4.指名讀第2-11自然段。讀后思考:

  (1)我們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樹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須具備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有松柏樹,從課文中找出描寫松樹的'句子。

  (2)課文中有幾處寫了太陽光的熱?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

  (3)為什么科學家想象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夏天的晌午,“太陽光熱辣辣地照射著整個森林?”(因為松樹、柏樹只有在天氣很熱的時候才能滲出樹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陽光最熱的時候。)

  5.老師小結:因此,炎熱的夏天是科學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須具備的第二個條件。

  6.課文中還有一句寫“海在很遠的地方翻騰怒吼”,科學家想象的根據是什么?(由松脂球變成化石,要經過很長時間,而且要淹沒在地層里面,所以科學家想象,離森林很遠的地方有海在翻騰怒吼,這就為下文琥珀出現在海灘上伏下了一筆。)

  7.指名讀第3-4自然段。

  8.老師小結:作者對蒼蠅的出場,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細致地描寫了小蒼蠅的外貌、動作、心情,寫得活靈活現。

  9.指名讀第8自然段,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琥珀》教學設計》。

  10.老師小結:作者對蜘蛛的描寫,突出地刻畫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動作,生怕驚飛了蒼蠅而挨餓的心理,寫得十分傳神。

  四、繼續學習課文

  1.思考討論:科學家是根據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剛撲過去,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干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里頭呢?

  (松樹滲出的一滴樹脂能同時包住一只蒼蠅和一只蜘蛛,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蒼蠅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這樣就出現了千載難逢的巧遇。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據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師小結;松脂把兩只小蟲包在里頭,再加上松脂繼續地往下滴,又把原來的蓋住了,就積成了一個松脂球。

  3.思考討論:松脂球是怎樣變成了化石的?

  (后來經過很長的時間,地殼發生變化,陸地沉下去,海水漫上來,森林被海水淹沒,松脂球淹沒在泥沙下面,這就形成了兒石。)

  五、啟發談話

  對于這塊琥珀的形成,科學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討論:

  1.這塊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風吹浪卷到岸邊,孩子踩著后挖了出來,孩子的爸爸認出這是一塊琥珀。)

  2.漁民看到這塊琥珀,為什么說“這是很少見的?(一塊琥珀包裹兩只蟲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現出了這塊琥珀的不可多得,極有價值。)

  六、齊讀最后一段

  七、老師小結

  這塊琥珀給科學家們提供了研究的依據。既然在一萬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經有蒼蠅和蜘蛛,那么蒼蠅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萬年以上了。這是這塊琥珀在科學研究上的價值。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學會本課稱、曹、議、論、秤、砍、塊、沉、線、止、然、量12個生字及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曹沖稱象的辦法,學習曹沖遇事開動腦筋。

  3.朗讀課文,復述故事。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學生遇事要開動腦筋,平時多觀察,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教育學生學習曹沖,平時多觀察,遇事要開動腦筋想辦法。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曹沖稱象的辦法以及他和官員稱象的辦法之間的聯系

  解決辦法:教師啟發學生把官員們提出的稱象辦法與曹沖提出的稱象辦法進行對比。

  難點:曹沖想出稱象辦法的原因。

  解決辦法:通過實驗使學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決了提不動的難題,用石頭代替大象,化整為零,找到了稱大象的巧辦法,實驗過程就是突破難點的過程。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引入新課,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課文《稱象》(板書課題),象就是我們在公園、電視中看到的大象。稱象就是稱大象的重量,看了這個題目你們想知道什么呢?(誰稱象,為什么要稱象,怎樣稱的,稱出來了嗎等)這些問題,同學們學了課文就知道了。

  (二)初讀課文:

  1.了解課文內容。

  2.動筆勾畫出本課的生字新詞。

  3.分組,聯系上下文理解字義。

  4.分段朗讀,糾正字音,分析字形。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自由讀課文,思考:本文主要寫的是誰稱象的事?(曹沖)

  曹沖是曹操的兒子。曹操是什么人?(古時候的大官)

  2.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讀,其他同學邊聽邊想:這段主要講的是誰?講了他什么事?引導學生感知這段的主要內容。

  (2)讀第1句話,回答曹操是什么時候的人?理解古時候指三國時期,離現在大約有一千七百多年。

  (3)讀第2、3句,回答:人家送給他一頭大象,他心情怎樣?是怎樣做的.?(他很高興,所以就帶著官員和兒子去看象)

  (4)指導朗讀。

  3.學習第二段

  (1)指名讀第2段,思考并回答:象是什么樣子?官員們怎么做的?(使學生了解本段主要寫了象又高又大,官員們邊看邊議論象的重量)。

  (2)讀第1句,看圖回答:從哪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

  理解身子像堵墻,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具體認識象的高大。

  (3)再讀課文,從中體會象很大。

  (4)讀第2句話,舉例說說議論的意思,再回答:從官員們議論的話里你知道了什么?(象很重,官員們很想知道象有多重)。

  再讀這句話,讀出官員們疑問語氣。

  (5)朗讀第2段。

  第二課時

  (一)朗讀全文。

  (二)回顧第1、2自然段。

  (三)學習第3段。

  1.朗讀第3段,思考官員們想出哪些稱象的辦法。引導學生抓住這段的主要內容。

  2.曹操問:誰有辦法把這頭大象的重量稱一稱?官員們是怎樣說的?這個辦法行嗎?

  (先引導學生把第一種辦法概括為造大秤,再讓學生理解第3句話,了解這個辦法不行的原因是因為誰也沒有那么大的力氣提起這桿大秤。)

  3.讀第4句,說說第二種辦法是什么?為什么也不成。

  (聯系曹操得到象時高興的心情,認識把象割成幾塊稱的辦法更不成。)

  4.讀最后一句,說一說搖頭和直搖頭有什么不同。(直搖頭的意思是不住地搖頭,表明曹操對官員們提出的稱象辦法持堅決反對的態度)。

  再讀一讀課文體會曹操的態度。

  (四)學習第4段。

  1.朗讀第4段,思考曹沖想出了什么樣的稱象辦法。

  (1)從才七歲體會出曹沖的年齡怎樣。(年齡太小了)

  (2)這么小的年齡就能想出稱象的好辦法。誰能分步說說曹沖稱象的辦法呢?

  (3)教師根據學生說的內容演示稱象過程的前兩步。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裝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放進船里,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畫一條線。

  第二步:把象拿出,往船上裝演示用的小石子,裝到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為止。

  (通過演示幫助學生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及下沉沿著水面船舷為止等詞語的意思。)

  第三步:稱一稱船上石頭。著重理解石頭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稱。第四步:知道石頭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著重理解知道石頭的總重量就等于知道大象的重量。因為石頭和大象使船下沉的深度是一樣的。

  2.朗讀第5段,思考:用曹沖想出的辦法稱象,結果怎樣?

  (1)曹操微笑著點點頭,說明什么?(對這個辦法很滿意)。

  (2)果然說明結果和預想的一樣稱出了大象的重量。

  3.曹沖是怎樣想出稱象的辦法的?

  討論:(分成小組或同桌)

  (1)曹沖聽了官員們議論造大秤的辦法,想到了什么?

  (曹沖想:大秤沒有人能提得起來,船卻能裝得很重很重的東西,可以用船做秤。)

  (2)曹沖聽了官員們議論宰象、稱象塊的辦法又想到了什么?(用石頭代替象塊。稱出石頭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沖學習什么?(啟發學生從兩方面學習)。

  (1)曹沖用心聽別人的議論,積極動腦筋想辦法。

  (2)曹沖善于觀察和學習,知識豐富,知道船在水里下沉的程度與重量有關系。通過學習課文認識到必須有豐富的知識,肯動腦筋思考問題,就會變得聰明起來。

  (五)分析識記字形,完成本課作業。

  1.讀生字卡片,分析字形組詞語。

  (1)比較稱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義不同。

  (2)曹和線的筆畫筆順。

  曹:上半部分的筆順為,下半部分是日字,共11畫。

  線:左邊是絞纟旁,右邊的筆順為:共8畫。

  (3)塊、議論、砍、沉止等字利用熟字識記。

  2.完成課后第2題,會用直才到底造句。

  3.完成課后第3題,讀這段話,再抄寫。

  4.把這篇課文內容講給別人聽。

【教學設計方案】相關文章:

教學設計方案06-14

教學設計方案02-24

實用教學設計方案范文教學設計方案參考11-20

《江姐》教學設計方案11-30

《雷雨》教學設計方案12-01

《匆匆》的教學設計方案12-01

《師說》教學設計方案11-26

《指印》教學設計方案11-26

《早》教學設計方案11-27

《頤和園》教學設計方案11-30